第39章
元琢眼中难掩失望之意,勉强扯出一个笑容,“朕知道了。”
顾怀玉放下茶盏,转入正题:“密折陛下看了吧?东辽使团入京,为联姻而来。”
元琢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慌乱,“朕不会娶亲!”
他急急倾身向前,不知向谁解释一般声音焦急,“那公主朕连见都不会见!”
话一出口才觉失态,元琢端正坐直身子,轻咳一声,“朕心里有数,此番联姻之议,绝不容成。”
顾怀玉微微点头,元琢这般态度倒在他的意料之中。
且不论那明珠公主年岁已长,与少年天子毫不相称。
单是未来两国必有一战这点,就绝不可能让敌国公主入住后宫。
更何况,顾怀玉瞥眼正襟危坐的元琢,少年天子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怕是毛都没长齐吧?
一听娶妻就吓成这副样子,哪能懂什么男女之事?
既然元琢与他对东辽使团入京的态度达成一致,他便有条不紊地分析,“陛下应该清楚,东辽此番名为联姻,实则是为岁币而来。”
“那群废物——”
他指尖在扶手上轻轻一敲,唇畔笑意讥诮,“拿着大宸的岁币在草原上修宫殿,学汉人戴冠冕、穿锦袍,连马都懒得骑了。”
“去年送来密报,说耶律家的亲卫连弓都拉不开,肥的要靠奴隶抬着步辇出行。”
元琢的目光不自觉地追随他开合的唇,那嘴唇并不算薄,丰盈得恰到好处。
透着水润的红,说话时偶尔露出一点洁白齿尖。
一笑时柔软的唇瓣又被抹开,落在那张病恹恹的脸上,带出几分摄人心魄的味道。
顾怀玉向前倾身,漫不经心笑道:“今年的岁币刚入秋便花尽,他们这次来,不外乎是为再要一份岁币,若能顺带得一桩‘岁妆’,更是求之不得呢。”
东辽的那位摄政王,耶律迟极可能微服潜伏在使团里的消息,此刻不适合告诉元琢。
周统领身为武将,在大宸朝的地位不如狗,弄不到多少内部消息,东辽不可能只有这么一个内应。
元琢下意识舔舔嘴唇,嗓音发沉,“依卿之见,应当如何?”
顾怀玉垂下眼睫,户部账目他比谁都清楚,江州赈灾的钱都已经拿不出来。
如今东辽再来索贡,朝廷早已山穷水尽,压根没钱交出纳贡。
如今要么抬税搜刮百姓,敲骨吸髓,把百姓的棺材本都勒出来。
要么只剩与东辽翻脸这一条路。
若说“主战”派,那他可不孤单,朝中同党数之不尽。
那些自诩风骨的清流党人,个顶个都是主战派,时常在朝堂慷慨陈词,什么“誓雪国耻”,“还我河山”,喊得比谁都响亮。
翰林院的学士们更是妙笔生花,一篇篇檄文写得热血沸腾,仿佛明日就要提剑上阵,杀得东辽片甲不留。
可说来可笑——
真见了东辽使节,这群人反倒是最先腿软的。
几年前东辽使臣入京时,那位风骨峭峻的秦寺卿,见到东辽人连头都不敢抬。
扬言要“饮血啖肉”的董太师,更是连府门都不敢出,生怕被拉去陪宴。
说到底,不过是喊口号时大义凛然,真要他们出钱出力时,跑得比谁都快。
毕竟,清流党那些良田美宅可都在江南,战火再怎么烧也烧不到他们头上。
整个大宸朝堂,文官里唯一不怕东辽的,竟是他这个大奸臣了。
顾怀玉思索半响,沉吟道:“此事事关重大,还是召集群臣共议为好。”
元琢闻言立即执笔拟旨,朱砂笔尖刚落在纸上,却听顾怀玉又补了一句:“让五品以上武官一同与会。”
“这……”
元琢笔尖一滞,朱砂在纸上晕开一个小点。
一旁伺候的徐公公脸色发白,小心翼翼说:“相爷,您是忘了宣德门上太祖皇帝亲题的匾?”
两百年前,大宸太祖皇帝亲手所提的牌匾,至今仍高悬在宣德门上,上书八字:文定庙堂,武镇四方。
此乃大宸人尽皆知祖训——武将不得参政。
顾怀玉神色淡然,“嗯,本相倒是忘了那块匾。”
徐公公和元琢几乎在同时松了口气。
却突然顾怀玉接着道:“来人,现在就去把那块匾给本相摘了。”
殿内突然静寂无声,旁边伺候宫女太监屏息凝神,这位相爷向来特立独行,大逆不道的事情不知道干了多少件。
但这一回,敢在太祖皇帝的头上动土,动摇大宸立国之基,是最大逆不道的。
顾怀玉早就想干这件事了,只不过一直没机会,多亏徐公公提醒他。
他倒是淡定自如,“从今往后,武官可以参政。”
徐公公扑通一声跪地,连连叩首:“相爷三思!那匾可是太祖御笔,动不得的啊,这分明是打太祖皇帝的脸……清流党必定群起而攻之啊!”
顾怀玉走到御案前,慢条斯理地整理着袖口,“本相连当今天子的脸都敢打……”
他伸手不轻不重拍拍元琢的脸颊,不以为然地道:“还怕动一块死人的牌匾?”
元琢顿时耳尖通红,清亮的眼睛直勾勾盯着他,只觉得被触碰的地方像被烙铁烫过,那手指温润细腻,沾着清冽好闻的香气。
徐公公斜眼看他这副模样,心头一凉——完了,这位是真靠不住了。
“相爷啊!清流党那边.....”他只能靠自己守护太祖的体面了。
“就让他们来罢。”
顾怀玉不置可否,指尖点点御案,示意元琢继续下诏,“即日起,废除“武官不得参政”旧制,五品以上武将皆可入朝议政。”
他早就不在乎口诛笔伐了,以他的臭名昭著,名头还能更烂不成?
朝中那些口口声声主战的清流士子,一口一个“武夫”,平日里端着文人骨头,看谁都低一等。
可真到国难当前、兵锋压境,还不是要靠那些他们眼中的“武夫”去挡箭送命?
如今不过是破个“祖制”,让武官旁听朝议,那些人却仿佛要被削去祖坟牌位一般,闹得比东辽打进来了还大声。
元琢安静地提笔蘸墨,一笔一笔写下。
顾怀玉稍作思索,慢条斯理地道:“武官俸禄与同品级文官等同,遇同品级文官不必行礼。”
元琢连眼皮都未抬一下,便继续往下写,仿佛这世上再没有什么祖训、祖宗、太祖圣言,只有顾怀玉说的才算数。
徐公公头都快磕出血来,声音抖得像筛子,“相爷三思啊!这是……这是要捅破天了!”
清流党岂止是喷口水,怕是要连顾怀玉祖坟都给刨了!
元琢写完最后一个字,轻轻吹干墨迹,抬头看向顾怀玉。
那眼里不见朝堂风霜、也不见万里江山,唯独映着顾怀玉一人,他轻声问:“卿看这样,可好?”
顾怀玉微微颔首,波澜不起道:“嗯,陛下圣明。”
第31章 顾怀玉这次真的是捅破天了……
大宸的登闻鼓, 已有整整五十年未响。
此鼓立于宣德门东廊下,匾额上题着“天听公论”四字,乃太祖皇帝手书, 自立国以来便为天下士子鸣冤上达之途。
今日寅时三刻,天还黑着, 守鼓的老吏裹着棉袄打着瞌睡。
忽然“咚——!!!”一声巨响,雷霆劈地般从鼓面炸开。
老吏猛地惊醒, 抬头一看, 只见宣德门外跪满了人!
蓝衣的太学生列阵在前,一个个神情如丧考妣, 额头系着白麻布。
白衣的翰林院学士跪在第二排,高举血书, 朱砂字迹在雪夜里刺目如血。
青衣的国子监生、褐衣的地方举子、灰衣的私塾先生......
从宣德门到御街,黑压压一片, 群贤毕至,竟然望不到尽头!
“咚!咚!咚!”
鼓声越来越急, 惊起皇城墙头的寒鸦。
最前排的太学生突然齐声诵念:“太祖有训,文武分治……”
千人齐声, 声震金阙。
雪夜未明,天光未破,举子们跪在漫天寒雪, 诵声一浪高过一浪,如滔滔江水压向皇城。
老吏两腿一软, 直挺挺跪了下去。
只见那队伍的最后, 有人搀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儒走来,那是三朝元老,致仕重臣, 连他们也出来了。
这是要把天捅个窟窿啊?!
东华门街的裴府。
裴靖逸单薄的白色中衣被晨露打湿,他左手执弓,右手挽弦,弓弦绷紧时臂上肌肉虬结,青筋暴起。
“嗖——”
利羽破风而去,百步开外的苹果应声炸裂,汁水溅在青砖墙上,像一滩新鲜的血。
这是他自幼练就的箭术,当年三箭平定吴山,令东辽闻风丧胆,用的就是同样的力道。
如今在京城,只能在府里射些果子玩玩。
突然“咚!”一声巨响从皇城方向传来,震得箭架上的羽箭微微颤动。
顾怀玉放下茶盏,转入正题:“密折陛下看了吧?东辽使团入京,为联姻而来。”
元琢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慌乱,“朕不会娶亲!”
他急急倾身向前,不知向谁解释一般声音焦急,“那公主朕连见都不会见!”
话一出口才觉失态,元琢端正坐直身子,轻咳一声,“朕心里有数,此番联姻之议,绝不容成。”
顾怀玉微微点头,元琢这般态度倒在他的意料之中。
且不论那明珠公主年岁已长,与少年天子毫不相称。
单是未来两国必有一战这点,就绝不可能让敌国公主入住后宫。
更何况,顾怀玉瞥眼正襟危坐的元琢,少年天子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怕是毛都没长齐吧?
一听娶妻就吓成这副样子,哪能懂什么男女之事?
既然元琢与他对东辽使团入京的态度达成一致,他便有条不紊地分析,“陛下应该清楚,东辽此番名为联姻,实则是为岁币而来。”
“那群废物——”
他指尖在扶手上轻轻一敲,唇畔笑意讥诮,“拿着大宸的岁币在草原上修宫殿,学汉人戴冠冕、穿锦袍,连马都懒得骑了。”
“去年送来密报,说耶律家的亲卫连弓都拉不开,肥的要靠奴隶抬着步辇出行。”
元琢的目光不自觉地追随他开合的唇,那嘴唇并不算薄,丰盈得恰到好处。
透着水润的红,说话时偶尔露出一点洁白齿尖。
一笑时柔软的唇瓣又被抹开,落在那张病恹恹的脸上,带出几分摄人心魄的味道。
顾怀玉向前倾身,漫不经心笑道:“今年的岁币刚入秋便花尽,他们这次来,不外乎是为再要一份岁币,若能顺带得一桩‘岁妆’,更是求之不得呢。”
东辽的那位摄政王,耶律迟极可能微服潜伏在使团里的消息,此刻不适合告诉元琢。
周统领身为武将,在大宸朝的地位不如狗,弄不到多少内部消息,东辽不可能只有这么一个内应。
元琢下意识舔舔嘴唇,嗓音发沉,“依卿之见,应当如何?”
顾怀玉垂下眼睫,户部账目他比谁都清楚,江州赈灾的钱都已经拿不出来。
如今东辽再来索贡,朝廷早已山穷水尽,压根没钱交出纳贡。
如今要么抬税搜刮百姓,敲骨吸髓,把百姓的棺材本都勒出来。
要么只剩与东辽翻脸这一条路。
若说“主战”派,那他可不孤单,朝中同党数之不尽。
那些自诩风骨的清流党人,个顶个都是主战派,时常在朝堂慷慨陈词,什么“誓雪国耻”,“还我河山”,喊得比谁都响亮。
翰林院的学士们更是妙笔生花,一篇篇檄文写得热血沸腾,仿佛明日就要提剑上阵,杀得东辽片甲不留。
可说来可笑——
真见了东辽使节,这群人反倒是最先腿软的。
几年前东辽使臣入京时,那位风骨峭峻的秦寺卿,见到东辽人连头都不敢抬。
扬言要“饮血啖肉”的董太师,更是连府门都不敢出,生怕被拉去陪宴。
说到底,不过是喊口号时大义凛然,真要他们出钱出力时,跑得比谁都快。
毕竟,清流党那些良田美宅可都在江南,战火再怎么烧也烧不到他们头上。
整个大宸朝堂,文官里唯一不怕东辽的,竟是他这个大奸臣了。
顾怀玉思索半响,沉吟道:“此事事关重大,还是召集群臣共议为好。”
元琢闻言立即执笔拟旨,朱砂笔尖刚落在纸上,却听顾怀玉又补了一句:“让五品以上武官一同与会。”
“这……”
元琢笔尖一滞,朱砂在纸上晕开一个小点。
一旁伺候的徐公公脸色发白,小心翼翼说:“相爷,您是忘了宣德门上太祖皇帝亲题的匾?”
两百年前,大宸太祖皇帝亲手所提的牌匾,至今仍高悬在宣德门上,上书八字:文定庙堂,武镇四方。
此乃大宸人尽皆知祖训——武将不得参政。
顾怀玉神色淡然,“嗯,本相倒是忘了那块匾。”
徐公公和元琢几乎在同时松了口气。
却突然顾怀玉接着道:“来人,现在就去把那块匾给本相摘了。”
殿内突然静寂无声,旁边伺候宫女太监屏息凝神,这位相爷向来特立独行,大逆不道的事情不知道干了多少件。
但这一回,敢在太祖皇帝的头上动土,动摇大宸立国之基,是最大逆不道的。
顾怀玉早就想干这件事了,只不过一直没机会,多亏徐公公提醒他。
他倒是淡定自如,“从今往后,武官可以参政。”
徐公公扑通一声跪地,连连叩首:“相爷三思!那匾可是太祖御笔,动不得的啊,这分明是打太祖皇帝的脸……清流党必定群起而攻之啊!”
顾怀玉走到御案前,慢条斯理地整理着袖口,“本相连当今天子的脸都敢打……”
他伸手不轻不重拍拍元琢的脸颊,不以为然地道:“还怕动一块死人的牌匾?”
元琢顿时耳尖通红,清亮的眼睛直勾勾盯着他,只觉得被触碰的地方像被烙铁烫过,那手指温润细腻,沾着清冽好闻的香气。
徐公公斜眼看他这副模样,心头一凉——完了,这位是真靠不住了。
“相爷啊!清流党那边.....”他只能靠自己守护太祖的体面了。
“就让他们来罢。”
顾怀玉不置可否,指尖点点御案,示意元琢继续下诏,“即日起,废除“武官不得参政”旧制,五品以上武将皆可入朝议政。”
他早就不在乎口诛笔伐了,以他的臭名昭著,名头还能更烂不成?
朝中那些口口声声主战的清流士子,一口一个“武夫”,平日里端着文人骨头,看谁都低一等。
可真到国难当前、兵锋压境,还不是要靠那些他们眼中的“武夫”去挡箭送命?
如今不过是破个“祖制”,让武官旁听朝议,那些人却仿佛要被削去祖坟牌位一般,闹得比东辽打进来了还大声。
元琢安静地提笔蘸墨,一笔一笔写下。
顾怀玉稍作思索,慢条斯理地道:“武官俸禄与同品级文官等同,遇同品级文官不必行礼。”
元琢连眼皮都未抬一下,便继续往下写,仿佛这世上再没有什么祖训、祖宗、太祖圣言,只有顾怀玉说的才算数。
徐公公头都快磕出血来,声音抖得像筛子,“相爷三思啊!这是……这是要捅破天了!”
清流党岂止是喷口水,怕是要连顾怀玉祖坟都给刨了!
元琢写完最后一个字,轻轻吹干墨迹,抬头看向顾怀玉。
那眼里不见朝堂风霜、也不见万里江山,唯独映着顾怀玉一人,他轻声问:“卿看这样,可好?”
顾怀玉微微颔首,波澜不起道:“嗯,陛下圣明。”
第31章 顾怀玉这次真的是捅破天了……
大宸的登闻鼓, 已有整整五十年未响。
此鼓立于宣德门东廊下,匾额上题着“天听公论”四字,乃太祖皇帝手书, 自立国以来便为天下士子鸣冤上达之途。
今日寅时三刻,天还黑着, 守鼓的老吏裹着棉袄打着瞌睡。
忽然“咚——!!!”一声巨响,雷霆劈地般从鼓面炸开。
老吏猛地惊醒, 抬头一看, 只见宣德门外跪满了人!
蓝衣的太学生列阵在前,一个个神情如丧考妣, 额头系着白麻布。
白衣的翰林院学士跪在第二排,高举血书, 朱砂字迹在雪夜里刺目如血。
青衣的国子监生、褐衣的地方举子、灰衣的私塾先生......
从宣德门到御街,黑压压一片, 群贤毕至,竟然望不到尽头!
“咚!咚!咚!”
鼓声越来越急, 惊起皇城墙头的寒鸦。
最前排的太学生突然齐声诵念:“太祖有训,文武分治……”
千人齐声, 声震金阙。
雪夜未明,天光未破,举子们跪在漫天寒雪, 诵声一浪高过一浪,如滔滔江水压向皇城。
老吏两腿一软, 直挺挺跪了下去。
只见那队伍的最后, 有人搀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儒走来,那是三朝元老,致仕重臣, 连他们也出来了。
这是要把天捅个窟窿啊?!
东华门街的裴府。
裴靖逸单薄的白色中衣被晨露打湿,他左手执弓,右手挽弦,弓弦绷紧时臂上肌肉虬结,青筋暴起。
“嗖——”
利羽破风而去,百步开外的苹果应声炸裂,汁水溅在青砖墙上,像一滩新鲜的血。
这是他自幼练就的箭术,当年三箭平定吴山,令东辽闻风丧胆,用的就是同样的力道。
如今在京城,只能在府里射些果子玩玩。
突然“咚!”一声巨响从皇城方向传来,震得箭架上的羽箭微微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