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怎么?他连你的话都不听?”
顾怀玉挑眉,他这个外甥调皮捣蛋,整日惹是生非,既不像顾婉,也不像睿帝——不知道倒像了谁。
顾婉瞥他一眼,板起脸道:“张太傅府上前些日子办白事,他家老夫人去了,你猜那小孽障做了什么?半夜三更爬到太傅院墙外学鬼叫,把老人家吓得差点厥过去。”
顾怀玉轻哧发笑,“是该好好教训。”
“是啊!可锦儿自有他的道理。”
顾婉拍拍身上碎屑,说着站起身来,学着幼儿奶声奶气的语气,“男子汉要有胆子!我在练胆子,将来好替舅舅办事!”
她模仿得惟妙惟肖,还不忘抬手戳顾怀玉一下,“听听这口气,是不是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
顾怀玉可不承认,掩着鼻尖轻咳一声,“有吗?我可不是这样。”
“人说外甥似舅,他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顾婉说着说着,自己都止不住乐了,“只可惜锦儿没你聪明,都快五岁了,连《千字文》都背不下来。”
顾怀玉倒不觉得这是什么坏事,“小孩子,玩就是了。”
顾婉却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几分惋惜,“我弟弟五岁能诵《楚辞》,十岁通晓《春秋》,十五岁就能写出——惊世名作。”
她神色微微一顿,幽幽看向顾怀玉,“若是锦儿才学能有你半分,我也不必这般发愁了。”
顾怀玉不这么想,极淡地说:“还是别像我的好。”
顾婉当即板起脸,厉声喝道:“胡说!”
“我弟弟才学世间无双,济世经邦,那些个人懂什么?”她双目盯着顾怀玉,眼神坚定不移,透着一股倔劲。
说到一半她眼眶发红,声音却愈发铿锵:“锦儿若能及你万一,便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造化。”
顾怀玉哪能反驳,唇角弯起一个温顺的弧度,“知道了,阿姊。”
与此同时的宫苑东亭。
裴靖逸斜倚在琼林宴最偏的角落,指尖剥着葡萄,兴致缺缺地抛进嘴里。
台上舞姬穿金戴翠、扭腰折膝,身后笙箫管弦呜呜咽咽,活像给死人号丧。
这靡靡之音混着脂粉香气,熏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若不是天子亲设、点了文武官员大名,他连宫门都不想踏进。
不远处,聂晋独自端坐,周围的位子空落落,无人敢近身,谁也不愿招惹这位。
裴靖逸懒洋洋地抬起酒盏,算是打个招呼。
聂晋却微微颔首,目光冷淡地移开。
俩人虽然交情匪浅,却极少在人前展露,但聂晋这般避嫌的姿态,倒也少见。
裴靖逸眉头一挑,这死样子,怎么瞧着像心虚?
他正欲细端详聂晋反常的举动,忽见内侍捧着卷轴疾步穿行至御前。
“陛下,谢状元新作咏梅诗。”
台阶上的天子不知在想什么,恍若未闻地盯着一个方向出神。
内侍捧着诗卷跪了半晌,终于壮着胆子又唤了一声:“陛下……”
元琢眼睫轻颤,这才回过神来。
他本对这些舞文弄墨的勾当毫无兴趣,但琼林宴的规矩总要走个过场——新科状元献诗,天子赐赏,君臣和乐,做给天下人看的戏码。
“念。”
内侍展开诗卷,朗声道:
“冠盖京华皆俯首,
一身病骨压春秋。
除却君边三尺雪,
九重天外尽俗流。”
最后一个“流”字还未读出,满殿却已静寂无声,殿中百官面面相觑,屏息凝神。
百盏宫灯映照下,琉璃盏中的酒液凝而不动,舞姬腕间的金铃都失了声响。
“……”
“……”
内侍头上直冒冷汗,颤声补道:“题……题曰《咏梅》。”
全诗一个“梅”字都未出现,这到底咏的是什么?
这诗里写的,究竟是何人?
真是难猜啊!
第28章 “就叫《妄念》如何?”……
满殿的目光如潮水般涌向一人。
今科状元郎谢少陵端坐席间, 一身朱红状元袍衬得面如冠玉,眉目清朗如画。
少年意气,风华正茂, 正是清流党寄予厚望的未来砥柱,董太师最青睐的后辈, 天下士子的翘楚。
可此刻,他却缓缓起身, 走出席位。
一步, 两步。
谢少陵脚步不紧不慢,却像在踏一条无形的长桥, 直通殿前。
众人纷纷回过神来,不知他是要上殿谢恩, 或是再作一诗,却不料——
“咚——!”
谢少陵竟直直跪地, 额头重重叩在殿前金砖之上!
这一声,震彻整个琼林宴。
“谢状元这是做什么!”
清流席中, 一人猛地惊呼,声线都因激动而变调。
董太师霍然起身, 袖袍如怒涛拂案,厉声呵斥:“少陵你疯了吗!”
因为这一跪,谢少陵无异于自证, 《咏梅》所咏之人,正是顾怀玉。
那位权倾中枢、威压朝堂、清流党人口中“奸佞第一人”的当朝宰执。
更是谢少陵曾在殿前求过赐婚的“梅公子”。
如今状元题诗, 千人传诵, 四句皆颂。
若此诗咏的真是顾怀玉,那便是当众示爱,当殿表心。
而他跪, 不是为“赞颂奸臣”谢罪,而是为那一桩——“求天子赐婚”的荒唐事。
若顾怀玉真是“梅公子”,当殿求娶一朝宰执,觊觎?玷污?亵渎?
这已不是一桩风流韵事,而是大不敬、大不韪、大逆不道!
按律当枭首示众,夷其三族!
此刻殿中,却无人敢言破,却人人心照不宣,便是再不愿承认,这首诗,这一跪,也已是最清晰地昭告:
这世上只有一个人配得上——“冠盖京华皆俯首,一身病骨压春秋”。
裴靖逸猛然坐起身来,兴致勃勃地抱着手臂,轻轻“啧”一声。
无聊至极的琼林宴,终于有点意思了。
高高御座之上,重重纱幔垂落如云,龙纹烛火明灭浮动。
少年天子端坐在龙椅,他神色冷如霜雪,搭在扶手的手指扣紧到了极致,指骨泛出用力过度青色。
徐公公噤若寒蝉,冷汗湿透中衣,一众服侍天子的内侍纷纷低头,连衣料摩擦声都刻意放轻,生怕引起注意。
他们比谁都清楚,宰执在天子心里是何等地存在。
“谢卿。”
元琢终于开口,声音极轻,却带着一股咬紧牙关的隐忍之意:“此诗——”
他盯着跪地的谢少陵,忽然松齿一笑,“倒像是在写朕的宰执?”
谢少陵缓缓抬头,脸白得毫无血色,但一双漆黑的眼睛却亮得灼人。
殿中千百道目光如芒在背,跪伏认罪的姿态屈辱至极。
只需一个否认,他就能全身而退,这是天子明明白白给他的退路。
他比谁都清楚。
只要此刻摇头,说一句“臣以人喻花”,道一声“陛下误会”,往后他仍是那个春风得意的状元郎。
是董太师精心栽培的清流砥柱,是天下士子交口称赞的“玉堂金马”。
天子会轻轻放过,清流会全力回护。
他的仕途依旧坦荡,前程照样锦绣。
可他却听见自己的声音划破殿中死寂,“回陛下,臣此诗所咏,正是顾相。”
御座之上,天子扣在浮雕上手指突然一颤,尖锐鎏金划破掌心,鲜红血丝从他指缝蜿蜒流下,在明黄锦缎洇开点点猩红。
天子却浑然不觉,轻轻地发笑,“那就是谢卿糊涂了,此诗不该叫《咏梅》。”
“朕给你改个名字。”他垂眸盯着谢少陵,眼底冷得结冰,“就叫《妄念》如何?”
裴靖逸唇边笑意凝滞,掌中酒盏被他握得“咔”地裂开一道细纹。
这出精彩的大戏突然变味了。
谢少陵低垂着眼,缓缓伏身叩首,语气不卑不亢:“谢陛下赐名。”
方才那句“正是顾相”出口,他便已断了回头路。
自此之后,清流不再是他的庇荫,董太师不再是他可敬的恩师,所谓“士林风骨”“青云坦途”,俱成镜花水月。
只剩一条路。
一条旁人眼中的“自甘堕落的走狗”,世人口中的“为虎作伥”——
可他知道,这或许是唯一正道。
这场琼林宴,他曾满怀期望,清流将锄奸的大义交付于他,承诺只要当殿弹劾顾怀玉,便能为国锄奸,澄清朝堂。
可如今,万众瞩目下,他却跪在殿前,为那个“大奸臣”题诗颂扬。
他对梅公子的身份一直疑惑不解,那般人物绝不是无名之人,可他却从未再见过,直到听见清流党密谋的那一番“肺腑之言”。
未卜先知,如此了解清流党的人,满朝文武还能有谁?
顾怀玉从未隐瞒身份,那日随笔写下的一个“瑜”字,不就是他的名字么?
顾怀玉挑眉,他这个外甥调皮捣蛋,整日惹是生非,既不像顾婉,也不像睿帝——不知道倒像了谁。
顾婉瞥他一眼,板起脸道:“张太傅府上前些日子办白事,他家老夫人去了,你猜那小孽障做了什么?半夜三更爬到太傅院墙外学鬼叫,把老人家吓得差点厥过去。”
顾怀玉轻哧发笑,“是该好好教训。”
“是啊!可锦儿自有他的道理。”
顾婉拍拍身上碎屑,说着站起身来,学着幼儿奶声奶气的语气,“男子汉要有胆子!我在练胆子,将来好替舅舅办事!”
她模仿得惟妙惟肖,还不忘抬手戳顾怀玉一下,“听听这口气,是不是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
顾怀玉可不承认,掩着鼻尖轻咳一声,“有吗?我可不是这样。”
“人说外甥似舅,他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顾婉说着说着,自己都止不住乐了,“只可惜锦儿没你聪明,都快五岁了,连《千字文》都背不下来。”
顾怀玉倒不觉得这是什么坏事,“小孩子,玩就是了。”
顾婉却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几分惋惜,“我弟弟五岁能诵《楚辞》,十岁通晓《春秋》,十五岁就能写出——惊世名作。”
她神色微微一顿,幽幽看向顾怀玉,“若是锦儿才学能有你半分,我也不必这般发愁了。”
顾怀玉不这么想,极淡地说:“还是别像我的好。”
顾婉当即板起脸,厉声喝道:“胡说!”
“我弟弟才学世间无双,济世经邦,那些个人懂什么?”她双目盯着顾怀玉,眼神坚定不移,透着一股倔劲。
说到一半她眼眶发红,声音却愈发铿锵:“锦儿若能及你万一,便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造化。”
顾怀玉哪能反驳,唇角弯起一个温顺的弧度,“知道了,阿姊。”
与此同时的宫苑东亭。
裴靖逸斜倚在琼林宴最偏的角落,指尖剥着葡萄,兴致缺缺地抛进嘴里。
台上舞姬穿金戴翠、扭腰折膝,身后笙箫管弦呜呜咽咽,活像给死人号丧。
这靡靡之音混着脂粉香气,熏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若不是天子亲设、点了文武官员大名,他连宫门都不想踏进。
不远处,聂晋独自端坐,周围的位子空落落,无人敢近身,谁也不愿招惹这位。
裴靖逸懒洋洋地抬起酒盏,算是打个招呼。
聂晋却微微颔首,目光冷淡地移开。
俩人虽然交情匪浅,却极少在人前展露,但聂晋这般避嫌的姿态,倒也少见。
裴靖逸眉头一挑,这死样子,怎么瞧着像心虚?
他正欲细端详聂晋反常的举动,忽见内侍捧着卷轴疾步穿行至御前。
“陛下,谢状元新作咏梅诗。”
台阶上的天子不知在想什么,恍若未闻地盯着一个方向出神。
内侍捧着诗卷跪了半晌,终于壮着胆子又唤了一声:“陛下……”
元琢眼睫轻颤,这才回过神来。
他本对这些舞文弄墨的勾当毫无兴趣,但琼林宴的规矩总要走个过场——新科状元献诗,天子赐赏,君臣和乐,做给天下人看的戏码。
“念。”
内侍展开诗卷,朗声道:
“冠盖京华皆俯首,
一身病骨压春秋。
除却君边三尺雪,
九重天外尽俗流。”
最后一个“流”字还未读出,满殿却已静寂无声,殿中百官面面相觑,屏息凝神。
百盏宫灯映照下,琉璃盏中的酒液凝而不动,舞姬腕间的金铃都失了声响。
“……”
“……”
内侍头上直冒冷汗,颤声补道:“题……题曰《咏梅》。”
全诗一个“梅”字都未出现,这到底咏的是什么?
这诗里写的,究竟是何人?
真是难猜啊!
第28章 “就叫《妄念》如何?”……
满殿的目光如潮水般涌向一人。
今科状元郎谢少陵端坐席间, 一身朱红状元袍衬得面如冠玉,眉目清朗如画。
少年意气,风华正茂, 正是清流党寄予厚望的未来砥柱,董太师最青睐的后辈, 天下士子的翘楚。
可此刻,他却缓缓起身, 走出席位。
一步, 两步。
谢少陵脚步不紧不慢,却像在踏一条无形的长桥, 直通殿前。
众人纷纷回过神来,不知他是要上殿谢恩, 或是再作一诗,却不料——
“咚——!”
谢少陵竟直直跪地, 额头重重叩在殿前金砖之上!
这一声,震彻整个琼林宴。
“谢状元这是做什么!”
清流席中, 一人猛地惊呼,声线都因激动而变调。
董太师霍然起身, 袖袍如怒涛拂案,厉声呵斥:“少陵你疯了吗!”
因为这一跪,谢少陵无异于自证, 《咏梅》所咏之人,正是顾怀玉。
那位权倾中枢、威压朝堂、清流党人口中“奸佞第一人”的当朝宰执。
更是谢少陵曾在殿前求过赐婚的“梅公子”。
如今状元题诗, 千人传诵, 四句皆颂。
若此诗咏的真是顾怀玉,那便是当众示爱,当殿表心。
而他跪, 不是为“赞颂奸臣”谢罪,而是为那一桩——“求天子赐婚”的荒唐事。
若顾怀玉真是“梅公子”,当殿求娶一朝宰执,觊觎?玷污?亵渎?
这已不是一桩风流韵事,而是大不敬、大不韪、大逆不道!
按律当枭首示众,夷其三族!
此刻殿中,却无人敢言破,却人人心照不宣,便是再不愿承认,这首诗,这一跪,也已是最清晰地昭告:
这世上只有一个人配得上——“冠盖京华皆俯首,一身病骨压春秋”。
裴靖逸猛然坐起身来,兴致勃勃地抱着手臂,轻轻“啧”一声。
无聊至极的琼林宴,终于有点意思了。
高高御座之上,重重纱幔垂落如云,龙纹烛火明灭浮动。
少年天子端坐在龙椅,他神色冷如霜雪,搭在扶手的手指扣紧到了极致,指骨泛出用力过度青色。
徐公公噤若寒蝉,冷汗湿透中衣,一众服侍天子的内侍纷纷低头,连衣料摩擦声都刻意放轻,生怕引起注意。
他们比谁都清楚,宰执在天子心里是何等地存在。
“谢卿。”
元琢终于开口,声音极轻,却带着一股咬紧牙关的隐忍之意:“此诗——”
他盯着跪地的谢少陵,忽然松齿一笑,“倒像是在写朕的宰执?”
谢少陵缓缓抬头,脸白得毫无血色,但一双漆黑的眼睛却亮得灼人。
殿中千百道目光如芒在背,跪伏认罪的姿态屈辱至极。
只需一个否认,他就能全身而退,这是天子明明白白给他的退路。
他比谁都清楚。
只要此刻摇头,说一句“臣以人喻花”,道一声“陛下误会”,往后他仍是那个春风得意的状元郎。
是董太师精心栽培的清流砥柱,是天下士子交口称赞的“玉堂金马”。
天子会轻轻放过,清流会全力回护。
他的仕途依旧坦荡,前程照样锦绣。
可他却听见自己的声音划破殿中死寂,“回陛下,臣此诗所咏,正是顾相。”
御座之上,天子扣在浮雕上手指突然一颤,尖锐鎏金划破掌心,鲜红血丝从他指缝蜿蜒流下,在明黄锦缎洇开点点猩红。
天子却浑然不觉,轻轻地发笑,“那就是谢卿糊涂了,此诗不该叫《咏梅》。”
“朕给你改个名字。”他垂眸盯着谢少陵,眼底冷得结冰,“就叫《妄念》如何?”
裴靖逸唇边笑意凝滞,掌中酒盏被他握得“咔”地裂开一道细纹。
这出精彩的大戏突然变味了。
谢少陵低垂着眼,缓缓伏身叩首,语气不卑不亢:“谢陛下赐名。”
方才那句“正是顾相”出口,他便已断了回头路。
自此之后,清流不再是他的庇荫,董太师不再是他可敬的恩师,所谓“士林风骨”“青云坦途”,俱成镜花水月。
只剩一条路。
一条旁人眼中的“自甘堕落的走狗”,世人口中的“为虎作伥”——
可他知道,这或许是唯一正道。
这场琼林宴,他曾满怀期望,清流将锄奸的大义交付于他,承诺只要当殿弹劾顾怀玉,便能为国锄奸,澄清朝堂。
可如今,万众瞩目下,他却跪在殿前,为那个“大奸臣”题诗颂扬。
他对梅公子的身份一直疑惑不解,那般人物绝不是无名之人,可他却从未再见过,直到听见清流党密谋的那一番“肺腑之言”。
未卜先知,如此了解清流党的人,满朝文武还能有谁?
顾怀玉从未隐瞒身份,那日随笔写下的一个“瑜”字,不就是他的名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