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没有粮食,当地总不可能凭空变出来吧?
  要遮掩这件事,显然需要一个新的谎言来遮掩原来的谎言,跟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果然禀报的人说道:“奴才原本想混进流民里头,只是这些流民一个个骨瘦如柴,最后就装成是买人的行商,跟人牙旁敲侧击后,得知当地官府会跟周边地方的人采买粮食。”
  “买的并不多,还都是陈粮,价格并不贵。粮食也不是直接给百姓,而是用借贷的方式。借一成,还五成,利滚利。明年还不上,就后年再还。”
  云岚:这不就是利子钱吗?
  好家伙,以前只听说还三分利的,这都五分了,不是要逼死人吗?
  偏偏这事还真给他们遮掩住了,难不成当地百姓真能忍耐下来,一直利滚利,子子孙孙可能都要还不起啊!
  皇帝也是蹙眉问道:“他们怎么敢?这利子钱,受灾的百姓根本还不起,不也跟打水漂一样吗?”
  探听消息的人低下头继续说道:“回皇上,还不起的人要么卖了孩子,要么就卖了自己当奴仆。成了奴仆后,主家会给一点粮食,够他们刚好吃用。”
  皇帝都气笑了:“什么粮食刚好吃用,不就是让人饿不死吗?他们倒是好心思,让人卖身为奴,不管借了多少,这辈子都得为主家干活,还只能得一点饿不死的粮食。”
  他气得忍不住把那些人全抓了,狠狠打一顿出气。
  皇帝好不容易压下怒火,恢复冷静后问道:“当地官府买粮食的钱从哪里来?难不成还挪用了当地的税款?”
  探子却摇头道:“皇上,官府说是买,其实是跟周边借粮。粮仓每年都有损耗,还有放置多年的陈粮。”
  这么一说,不止皇帝,云岚都听出来了。
  当地官府的胆子比她想象中还大,虽说不敢挪用税收,却是动了粮仓。
  尤其动的还是粮仓所谓的损耗,粮食在仓库里放久了,可能有存放不当,稍微一部分潮湿变质,就会挪出来,还写上折子送过来。
  适当的损耗,皇帝大多不当一回事。
  他还是第一次知道,一个地方周边几个粮仓的损耗全部加起来,竟然能勉强养活当地的百姓。
  /:.
  虽然这些百姓因为饿死的,或者逃荒跑了的,人数少了,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皇帝也没想到,底下人竟然“聪明”到这个地步,合着一个个都当他是傻子来糊弄了?
  云岚生怕皇帝气得背过气去,赶紧让李德全给他泡了一杯金丝皇菊来消消气。
  金丝皇菊是贡品了,晒干后依旧是金黄色的,用热水一泡,花瓣就会在水中散开来,就像是在重新盛放一样。
  漂亮的金菊,菊花水又带着一丝花香和花的淡淡甜味,让皇帝总算是慢慢平静下来。
  皇帝没料到此事居然牵扯得越来越多,还越挖越有。
  光是当地的蝗灾还没完全解决已经叫人头疼了,甚至可能会渐渐蔓延波及到周边。
  另外周边几个粮仓还得让人仔细查一查,别是所谓的损耗就是一点点挪用了粮仓里的粮食。
  等什么时候要开仓放粮的时候,却发现粮仓里头什么都没有,那就十分可笑了!
  再就是当地努力遮掩,还去周边几个粮仓借粮,周边这些地方官员不可能不知道,全都是同伙了。
  一桩桩的事都需要解决,皇帝头疼得揉了揉额角,云岚不由心疼道:“皇阿玛,这事得一件件解决。首先证据确凿,能把所有相关之人抓起来了。”
  皇帝点头附和道:“确实,证据已经够够的了。涉及知情人太多,这一抓只怕牵连甚广。”
  云岚眨眨眼道:“皇阿玛,吏部那边不是送来补缺的名单,我记得单子上的人还不少,正好这会儿不就有补缺的机会了?”
  原本皇帝还苦恼,那么多补缺的人,要填到哪里去。
  毕竟官职这个东西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前边的人没走,坑就不会出现,补缺的人就只能一直排队等着了。
  谁能想到,忽然就一大堆萝卜坑出现了,正好便宜了这一批补缺的人?
  第119章
  第119章
  这把吏部都吓坏了,哪里出了大事,皇帝这是要砍掉一大批官员吗?
  吏部的人瑟瑟发抖,排队不缺的人接到通知去吏部报道,重新登记验明身份。
  他们面面相觑,看着彼此,这人数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吏部这边的大动作引起不少大臣关注,还想着怎么一下子叫那么多补缺的人过来,难不成皇帝这是打算建新部门了吗?
  这也不是没有的事,当初皇帝不就为了戴梓建了个造办处吗?
  虽说戴梓如今的官职依旧不高,但是造办处直属皇帝,他任何事都是直接跟皇帝禀报的,就能经常面圣了。
  想想不少官员除了早朝,没有皇帝的召见,压根没有面见皇帝的机会,他们对戴梓是羡慕坏了。
  要是真有新部门,指不定也是直属皇帝的,不少人都观望了起来。
  可惜没等他们观望几天,就发现刑部尚书被御林军抓起来了。
  之后不止刑部尚书,刑部侍郎、工部尚书和左都御史也被押入大牢。
  这一下子,朝中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被抓进大牢的人会是自己。
  好在皇帝抓了一圈后,暂时就停手了,朝堂又恢复了安静。
  只是过了一段时间,有消息灵通的大臣就得知有地方官被关押起来。
  整个府衙都被关了,皇帝另外派人过去接手,就是圈的那些补缺之人。
  一整个地方的官员都被连根拔起不说,连周边几个地方的官员也有被抓的。
  空缺的位子正正好,就是二十个。
  朝中大臣一时心里庆幸,皇帝这都数好人了,也就只惩罚这二十个。
  关押了这么多人,就不会再关其他人了。
  但是他们心里也害怕,皇帝是只来这么一轮,还是会有下一轮。
  一时朝中大臣瑟瑟发抖,想要打听又不敢明目张胆得来,只好偷偷去找人缘最好又是皇帝面前得宠的明珠来问了。
  明珠却是难得闭门不见客,只说是病了,不好见风。
  他不管真病还是假病,都阻挠了所有想打听消息的人。
  云岚得知后,还觉得明珠挺聪明的,知道这事沾不得,找了个借口把所有打听的人也都拒之门外。
  反正明珠说自己病了,难不成还有大臣冲进去看他是真病还是假病吗?
  不管如何,云岚看着皇帝风风火火把牵扯其中的人全都抓了,押入大牢盘问,看还有没漏网之鱼。
  只是云岚没料到,除了刑部尚书之外,工部尚书也会牵扯其中。
  六部就倒了两个尚书,叫皇帝心里十分不痛快。
  尤其刑部尚书和刑部侍郎都倒了,刑部如今是群龙无首,皇帝还得尽快定个新的刑部尚书,那就更不爽了。
  朝臣害怕完之后,发现六部也空出几个萝卜坑来,一时搓着手开始蠢蠢欲动。
  刑部尚书就算了,工部尚书可是个大肥差!
  如果说六部里头,油水最多的是谁,并不是户部,因为户部过手的流水,看着银钱多,全是属于皇帝和国库的。
  反而工部的油水才是最多的,这各地的工程,款项都巨大。
  这建造和修缮的材料、时长和人工等等,都有很大的变动空间。
  材料差一点,却报高价格。又或者只需要修缮一部分,却要求修缮全部。
  原本可以三个月完成的工程,延长到半年,每天的人工和消耗计算在内,都有赚头。
  这材料交给哪个商户,商户为了能抢到这份差事,愿意给更多的回扣和孝敬等等,全都进了工部那些人的口袋。
  云岚是在不明白,工部尚书领着那么大的肥差,怎么还掺和到瞒报蝗灾这事来了?
  她满脸疑惑去问皇帝,皇帝拿出另外一个密折来,递了过去。
  云岚打开一看,才明白工部尚书为何会掺和进来,因为被当地官员拿捏住了把柄。
  这把柄也很简单,就是当地有一座桥年久失修,报了工部来修缮。
  工部派人丈量过后,确实批了工程,还让人来修缮。
  只是这工程不大,又比较偏远,工部尚书捞的油水就有点多了。
  他估计以为天高皇帝远的,修缮差一点也不会有人发现。
  回头桥又坏了,工部再派人来修缮,又是一笔钱落入口袋,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修得太好,经久不坏,反而不美,倒不如时不时要修一修,正好能审批更多的工程款项了。
  工部尚书哪里能料到,他这边剥了一层,落在底下官员又剥了一层,层层剥下去,最后真正到手的修缮款就所剩无几了。
  钱少也不能不办差,只能糊弄了,用最差的材料,简单修缮一番。
  没料才修好,就刚好碰上一场暴雨,桥就彻底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