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大阿哥光是想想,就浑身打了个哆嗦,拼命摇头道:“不,我不要吃,每天吃每顿饭吃,那实在太可怕了。”
云岚好笑道:“我就是打了个比方,就跟弟弟不爱吃苦瓜一样,要是当地人也不爱吃,但是官府说这是个好东西,必须吃,逼着他们吃。”
“可能起初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吃,但是心里非常抗拒,以后肯定会找机会找借口不继续吃了。”
大阿哥总算有点听明白了,鼓着小脸闷闷说道:“所以让他们知道这是好东西,心甘情愿来主动做的话,就不会那么难受了,后边坚持下来也会更容易一点。对吗,姐姐?”
云岚笑着点头道:“对,就是这样。你主动背书,和摁着你背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大阿哥想到之前被皇帝关起来背书,怎么都背不下来,时间越长越是慌乱,就更背不熟了。
但是云岚跟他说,只要背熟后就能出去看小鸭子了。
大阿哥那个时候忽然就能记下背诵的东西,很快就背好了,顿时深有同感,对着云岚狠狠点着小脑袋道:“姐姐,我明白了。”
云岚摸了摸大阿哥的小脑袋道:“你们都清楚了,那感觉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吗?”
这话让大阿哥皱着一张小脸道:“姐姐想得很周全了,我想不到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小太子也是这么觉得,不过云岚既然问出口了,估计还真有不够妥当的地方吧?
他苦思冥想了一会,忽然想到:“姐姐,前边有人跟着种,府衙那边肯定会提供新稻种。要是谁去都能拿到,那是不是又回到原点了?”
云岚笑眯眯点头道:“不错,府衙那边见当地百姓配合了,必然很高兴,巴不得多送一些新稻种,种的人就多了。”
小太子接话道:“然而拿到新稻种的人多了,他们就会怀疑当初的说法。毕竟小道消息说这是好东西,府衙关起门来想自己种,怎么忽然还有那么多稻种,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在骗人种了。”
李德全一愣,一时想到自己居然忘记交代府衙不能谁来都给稻种,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来,急忙告罪道:“是奴才的错,没能想到这一点,险些坏事了。”
云岚安抚他道:“伴伴不要担心,这会儿再交代也不晚,来得及的。”
李德全让身边的侍从去跑腿,到府衙仔细交代一番。
他心想大格格真好,估计云岚早就看出端倪来了,还借着小太子来点醒自己,不然自己就要犯错了。
那边府衙被交代过后,果然先去府衙的百姓拿到了稻种,后边去的就没了。
府衙的人还说暂时只有这么多,什么时候还有就不好说了,他们也不清楚。
反正一个个含糊其辞,一问三不知,这让当地百姓就更好奇了。
不过他们对小道消息就更确信了,毕竟好东西才会那么少。
府衙不敢全昧下,免得被人指指点点,所以就稍微留了一点。
前边去要新稻种的人运气真好,叫其他人看着的眼神全是羡慕。
这些先拿到新稻种的人,原本还有点犹豫,被这些人羡慕的目光一看,立刻挺直腰板,只感觉好东西不能浪费了,赶紧收拾了一小块田地种了起来。
为什么是一小块田,那是因为府衙给每人的新稻种都不多,只有一小袋子,这才更显得稻种的难得来了。
云岚带着两个弟弟在东市溜达一番,还去府衙门口看了看。
来府衙打听的百姓不少,老老少少都有,把前后门都堵了个严实。
云岚看着很满意,这才打道回府了。
皇帝看女儿出去巡视了,担心得不行,在书房都看不下去折子了,频频看着门口。
来泡茶的德贵人看见皇帝不时抬头,连忙柔声安慰道:“皇上,有李伴伴陪着大格格、太子殿下和大阿哥一起出门,必然妥妥当当的,该是快回来了。”
话音刚落,外边就有了动静。
果然云岚几个孩子就回来了,先来书房给皇帝报平安。
大阿哥一进来,就忍不住说道:“皇阿玛,府衙那边好热闹,全是人去打听的,把门都堵上了。那些差役招架不住,想关门都关不上。”
皇帝抱起女儿,笑着问道:“看来挺顺利的?”
云岚点点头道:“皇阿玛,是很顺利,李伴伴办事周到,没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府衙过一阵子再发新稻种,也只发一点,抢着种的百姓会更多。”
“到时候,他们好不容易抢到的稻种,只会十分精心伺候,收获的时候肯定会有惊喜了。周边其他人看见这里丰收的新稻种,也会抢着要种,推广起来就要容易得多了。”
皇帝听后十分欣慰道:“不错,你为这事着实费心了。要是后边推广新稻种的事相当顺利,那必须要给你记下大功。”
云岚笑吟吟道:“这新稻种是皇阿玛用心改良出来的,要是后边江南都种上了,得了大丰收,该是给皇阿玛给自己记大功才是。”
这话让皇帝哈哈笑道:“你这孩子就是会说话,叫朕听着心里高兴得很。不过再好的新稻种,要是没人愿意用心种,怎么好也没用。”
所以他依旧觉得,最大的功劳还是在云岚身上才是。
云岚数着手指头道:“皇阿玛和我都有功劳,李伴伴也算一个,府衙那边能算一个,通通都有才是。还有太子弟弟帮着补充了一点,让事情更顺利了,也得记功劳。”
大阿哥眼巴巴看过来,云岚努力想了想,一时不知道该给这个弟弟安上什么理由的功劳。
总不能是大阿哥一路陪着她去东市视察,难得特别乖巧听话,没有捣乱吧!
眼看大阿哥的眼睛变得湿润起来,云岚觉得自己再不说话,这个弟弟就要哭了!
她闭了闭眼才艰难说道:“大阿哥也很努力,看出了这场戏究竟是怎么做的,学会了,以后兴许能用上。”
云岚:她真的尽力夸了!
皇帝看了大阿哥一眼,笑笑道:“行了,你们都有功劳,该赏!”
他赏的是今晚的菜式,上了云岚最喜欢的菊花豆腐,上了大阿哥喜欢的酱肘子,上了小太子喜欢的腌炖鲜。
一顿饭吃得几个孩子肚子滚圆,都很满足。
新稻种推广的事越发顺利,李德全不好离开皇帝身边太久,打探这消息的事就交给曹寅了。
曹寅也带来了另外的消息,之前在东市盯着皇帝那些人,背后的家族全都被揪出来了。
他也不含糊,直接把人都召集起来,狠狠训斥一番。
这几个家族都参与其中,彭家被曹寅训斥后最为不服气。
他们彭家跟曹家不一样,是靠真材实料起来的。
原本彭家在江南一家独大,就因为曹寅小时候是皇帝的伴读,就抢走了彭家原本的位置,只能屈居第二。
这就算了,如今曹寅竟然狐假虎威,当面训斥他们,彭家的脸面挂不住,就更不痛快了。
曹寅看出彭家的想法,也不解释,敲打一番就直接走了。
如今他跟皇帝禀报的时候,表面上听着还算客观,在云岚看来多多少少就有偏向了。
不过也是,彭家那么看不上曹家,曹寅能在皇帝面前说彭家的好话才怪!
总不能对方打自己的脸,曹寅还要好声好气给彭家美言几句,这是人话吗?
皇帝听着只微微颔首道:“彭家出了一位状元之后,行事就比之前张扬得多了。不过彭定求却是个人才,满腹诗书,讲经极为出色。”
云岚知道这位彭定求就是彭家那位厉害的状元郎了,听皇帝的意思,状元郎跟彭家不一样,是个勤勉好学之人,还喜好钻研。
但是下一刻,听见皇帝的话,她就惊呆了。
“彭定求再三给朕写折子求致仕,希望能回乡专心研读经书。朕原本可惜他这个人才,只是彭定求去意已决,要得知彭家人如此,他也难受。”
言下之意,皇帝是准备允许彭定求致仕了。
云岚:他考上状元才没几年,这就辞职了?会不会太早了一点?
曹寅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整个人呆住了,迟疑道:“皇上,彭大人的文采出众,从小经书就读得极为通透,很得大儒们赞誉。”
他虽然不大喜欢彭家,却对彭定求这个状元没什么坏印象。
这人在江南的时候就是一门心思读书,关起门来钻研,从不惹是生非不说,待人也相当客气和善。
曹寅跟彭定求见面的次数不多,对他的印象都相当不错。
得知他考中状元,曹寅还十分欢喜,给彭定求送去贺礼。
高中状元后的彭定求去了翰林院,如今满打满算才四年左右,实在太短暂了。
尤其他还得了皇帝的青眼,能在皇帝嘴里听到一句赞赏,就知道彭定求的经书是读得极为透彻。
如果他留在京城,等小太子和大阿哥到了读书的年纪,彭定求说不准能成为两位小阿哥在尚书房的先生之一。
云岚好笑道:“我就是打了个比方,就跟弟弟不爱吃苦瓜一样,要是当地人也不爱吃,但是官府说这是个好东西,必须吃,逼着他们吃。”
“可能起初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吃,但是心里非常抗拒,以后肯定会找机会找借口不继续吃了。”
大阿哥总算有点听明白了,鼓着小脸闷闷说道:“所以让他们知道这是好东西,心甘情愿来主动做的话,就不会那么难受了,后边坚持下来也会更容易一点。对吗,姐姐?”
云岚笑着点头道:“对,就是这样。你主动背书,和摁着你背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大阿哥想到之前被皇帝关起来背书,怎么都背不下来,时间越长越是慌乱,就更背不熟了。
但是云岚跟他说,只要背熟后就能出去看小鸭子了。
大阿哥那个时候忽然就能记下背诵的东西,很快就背好了,顿时深有同感,对着云岚狠狠点着小脑袋道:“姐姐,我明白了。”
云岚摸了摸大阿哥的小脑袋道:“你们都清楚了,那感觉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吗?”
这话让大阿哥皱着一张小脸道:“姐姐想得很周全了,我想不到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小太子也是这么觉得,不过云岚既然问出口了,估计还真有不够妥当的地方吧?
他苦思冥想了一会,忽然想到:“姐姐,前边有人跟着种,府衙那边肯定会提供新稻种。要是谁去都能拿到,那是不是又回到原点了?”
云岚笑眯眯点头道:“不错,府衙那边见当地百姓配合了,必然很高兴,巴不得多送一些新稻种,种的人就多了。”
小太子接话道:“然而拿到新稻种的人多了,他们就会怀疑当初的说法。毕竟小道消息说这是好东西,府衙关起门来想自己种,怎么忽然还有那么多稻种,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在骗人种了。”
李德全一愣,一时想到自己居然忘记交代府衙不能谁来都给稻种,顿时吓出一身冷汗来,急忙告罪道:“是奴才的错,没能想到这一点,险些坏事了。”
云岚安抚他道:“伴伴不要担心,这会儿再交代也不晚,来得及的。”
李德全让身边的侍从去跑腿,到府衙仔细交代一番。
他心想大格格真好,估计云岚早就看出端倪来了,还借着小太子来点醒自己,不然自己就要犯错了。
那边府衙被交代过后,果然先去府衙的百姓拿到了稻种,后边去的就没了。
府衙的人还说暂时只有这么多,什么时候还有就不好说了,他们也不清楚。
反正一个个含糊其辞,一问三不知,这让当地百姓就更好奇了。
不过他们对小道消息就更确信了,毕竟好东西才会那么少。
府衙不敢全昧下,免得被人指指点点,所以就稍微留了一点。
前边去要新稻种的人运气真好,叫其他人看着的眼神全是羡慕。
这些先拿到新稻种的人,原本还有点犹豫,被这些人羡慕的目光一看,立刻挺直腰板,只感觉好东西不能浪费了,赶紧收拾了一小块田地种了起来。
为什么是一小块田,那是因为府衙给每人的新稻种都不多,只有一小袋子,这才更显得稻种的难得来了。
云岚带着两个弟弟在东市溜达一番,还去府衙门口看了看。
来府衙打听的百姓不少,老老少少都有,把前后门都堵了个严实。
云岚看着很满意,这才打道回府了。
皇帝看女儿出去巡视了,担心得不行,在书房都看不下去折子了,频频看着门口。
来泡茶的德贵人看见皇帝不时抬头,连忙柔声安慰道:“皇上,有李伴伴陪着大格格、太子殿下和大阿哥一起出门,必然妥妥当当的,该是快回来了。”
话音刚落,外边就有了动静。
果然云岚几个孩子就回来了,先来书房给皇帝报平安。
大阿哥一进来,就忍不住说道:“皇阿玛,府衙那边好热闹,全是人去打听的,把门都堵上了。那些差役招架不住,想关门都关不上。”
皇帝抱起女儿,笑着问道:“看来挺顺利的?”
云岚点点头道:“皇阿玛,是很顺利,李伴伴办事周到,没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府衙过一阵子再发新稻种,也只发一点,抢着种的百姓会更多。”
“到时候,他们好不容易抢到的稻种,只会十分精心伺候,收获的时候肯定会有惊喜了。周边其他人看见这里丰收的新稻种,也会抢着要种,推广起来就要容易得多了。”
皇帝听后十分欣慰道:“不错,你为这事着实费心了。要是后边推广新稻种的事相当顺利,那必须要给你记下大功。”
云岚笑吟吟道:“这新稻种是皇阿玛用心改良出来的,要是后边江南都种上了,得了大丰收,该是给皇阿玛给自己记大功才是。”
这话让皇帝哈哈笑道:“你这孩子就是会说话,叫朕听着心里高兴得很。不过再好的新稻种,要是没人愿意用心种,怎么好也没用。”
所以他依旧觉得,最大的功劳还是在云岚身上才是。
云岚数着手指头道:“皇阿玛和我都有功劳,李伴伴也算一个,府衙那边能算一个,通通都有才是。还有太子弟弟帮着补充了一点,让事情更顺利了,也得记功劳。”
大阿哥眼巴巴看过来,云岚努力想了想,一时不知道该给这个弟弟安上什么理由的功劳。
总不能是大阿哥一路陪着她去东市视察,难得特别乖巧听话,没有捣乱吧!
眼看大阿哥的眼睛变得湿润起来,云岚觉得自己再不说话,这个弟弟就要哭了!
她闭了闭眼才艰难说道:“大阿哥也很努力,看出了这场戏究竟是怎么做的,学会了,以后兴许能用上。”
云岚:她真的尽力夸了!
皇帝看了大阿哥一眼,笑笑道:“行了,你们都有功劳,该赏!”
他赏的是今晚的菜式,上了云岚最喜欢的菊花豆腐,上了大阿哥喜欢的酱肘子,上了小太子喜欢的腌炖鲜。
一顿饭吃得几个孩子肚子滚圆,都很满足。
新稻种推广的事越发顺利,李德全不好离开皇帝身边太久,打探这消息的事就交给曹寅了。
曹寅也带来了另外的消息,之前在东市盯着皇帝那些人,背后的家族全都被揪出来了。
他也不含糊,直接把人都召集起来,狠狠训斥一番。
这几个家族都参与其中,彭家被曹寅训斥后最为不服气。
他们彭家跟曹家不一样,是靠真材实料起来的。
原本彭家在江南一家独大,就因为曹寅小时候是皇帝的伴读,就抢走了彭家原本的位置,只能屈居第二。
这就算了,如今曹寅竟然狐假虎威,当面训斥他们,彭家的脸面挂不住,就更不痛快了。
曹寅看出彭家的想法,也不解释,敲打一番就直接走了。
如今他跟皇帝禀报的时候,表面上听着还算客观,在云岚看来多多少少就有偏向了。
不过也是,彭家那么看不上曹家,曹寅能在皇帝面前说彭家的好话才怪!
总不能对方打自己的脸,曹寅还要好声好气给彭家美言几句,这是人话吗?
皇帝听着只微微颔首道:“彭家出了一位状元之后,行事就比之前张扬得多了。不过彭定求却是个人才,满腹诗书,讲经极为出色。”
云岚知道这位彭定求就是彭家那位厉害的状元郎了,听皇帝的意思,状元郎跟彭家不一样,是个勤勉好学之人,还喜好钻研。
但是下一刻,听见皇帝的话,她就惊呆了。
“彭定求再三给朕写折子求致仕,希望能回乡专心研读经书。朕原本可惜他这个人才,只是彭定求去意已决,要得知彭家人如此,他也难受。”
言下之意,皇帝是准备允许彭定求致仕了。
云岚:他考上状元才没几年,这就辞职了?会不会太早了一点?
曹寅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整个人呆住了,迟疑道:“皇上,彭大人的文采出众,从小经书就读得极为通透,很得大儒们赞誉。”
他虽然不大喜欢彭家,却对彭定求这个状元没什么坏印象。
这人在江南的时候就是一门心思读书,关起门来钻研,从不惹是生非不说,待人也相当客气和善。
曹寅跟彭定求见面的次数不多,对他的印象都相当不错。
得知他考中状元,曹寅还十分欢喜,给彭定求送去贺礼。
高中状元后的彭定求去了翰林院,如今满打满算才四年左右,实在太短暂了。
尤其他还得了皇帝的青眼,能在皇帝嘴里听到一句赞赏,就知道彭定求的经书是读得极为透彻。
如果他留在京城,等小太子和大阿哥到了读书的年纪,彭定求说不准能成为两位小阿哥在尚书房的先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