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夏诗棠今日上着一袭柳绿色琵琶袖短衫,袖口密密匝匝滚了两指宽的粉缎边;下系粉红马面裙,裙门处绣满银线勾边的粉红荷花,花瓣从裙裾底部向上蔓延,愈到腰间愈淡,仿佛一池芙蕖自水中浮出。
红与绿原是极冲撞的配色,本该艳俗,却被她通身书卷气压住了,又让人想到绿叶荷花的意象,看上去丝毫不觉突兀,反显得格外明艳。
皇帝饶有兴致地问道:“可是想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点子?”
“回皇上,正是如此。”夏诗棠欣喜答道,眉目间有些羞意。
皇上既见佳人与自己同频共振,自然也是满意:“巧思难得,留下来给宫里添些鲜亮颜色吧。”
闻言,夏诗棠喜色更显,皇后也笑吟吟地赐下了如意簪。
...
选秀那日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晃竟就这样过去了四年。四年后的如今,江书鸿竟坐在龙椅上了。
永熙七年七月初一,未时三刻。
留给江书鸿收拾心情的时间并不多,严公公很快就为她整理好了衣着。从养心殿移驾乾清宫,这一下午还有不少政务要处理。嫔妃可以先不召幸,朝臣却是必须见的。
御史大夫已在乾清宫外候着。
江书鸿心下其实是不愿见他的。御史大夫左氏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日常事务就是弹劾百官,近日他着力弹劾的对象就是她哥哥,左骁卫大将军兼边三镇节度使江书祺。
弹劾的无非是骄横跋扈、滥用军权那几样。边疆状况千变万化,为应对得宜,难免要先斩后奏,正是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事情理之中,但确实是在在礼制之外,是以要不要追究和治罪,向来只看皇帝对将军的信任程度。
皇上自然是信哥哥的,因此虽然御史台屡屡发难,却从未降罪于他。左右不过是百官之中议论纷纷,名声难听一点罢了,哥哥一心为国征战,自不会计较旁人说什么。
皇上也深知其不易,常常勉励于兄妹二人。在前朝,他总会斥责降怒于弹劾哥哥的朝臣;回到后宫,又会贴心安慰她,向她保证会保护好她的兄长。
这御史大夫非要和皇上对着干,竟还敢来主动求见?
江书鸿宣他进了殿,待他一通请安行礼后,凉凉地问道:“左卿今日求见,所为何事?”
左氏也有些不解,皇上心里怎会不清楚所为何事?谨慎起见,他小心答道:
“微臣愚钝,想请皇上示下,明日上朝还继续弹劾大将军吗?”
江书鸿面上脸色不变,心里却掀起惊涛骇浪。
这是什么意思?要不要继续弹劾大将军,为什么皇上示下?
那之前的弹劾,也是皇上的意思?
她犹抱一丝希望地试探道:“不必了。之前做得不错,朕都看在眼里,辛苦爱卿了。”
左氏面露喜色,心下也松了口气,忙跪地表起忠心。
江书鸿的最后一点希望也断了,勉力维持着表情,指节却因攥紧了茶杯而微微发白。
“臣愿作陛下耳目,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一类的话灌入江书鸿的耳朵,却进不去她的脑子。她满心只有一句:为何要弹劾她的哥哥?
她知道将军战功赫赫,难免有边疆将士只知将令、不闻圣旨的风险,毕竟一纸调兵虎符,抵不过数年沙场同生共死的威信。史书里就有许多“黄袍加身”的故事,前朝太祖便是节度使起兵夺的天下。所以历代皇帝多少都不太信任大将军。
可是哥哥为了她在宫中能安安稳稳,从来不行跋扈嚣张之事,处处谨慎小心,衣食住行也具是简朴,怎么也碍了皇上的眼呢?
哥哥从军这几年,边疆战事频仍,他总是不要命地去当前锋,行他人不敢行之路,陷他人不敢陷之阵,才积累下这累累军功,把外族死死拦在外头。
如今战事未歇,怎么就已容不下他了?
第3章 入宫
◎难免叫人对未来有了盼头◎
哥哥是为她去参军的。
四年前选秀那日,待到晚间所有秀女都一一进去过,江书鸿终于带着流萤回家。
到家时,父母和哥哥都在正堂里候着,一见她就快步迎了上去,母亲唐氏更是把她当小孩子一样搂进怀里,眼泪就如断了线的珠子般落了下来。
看母亲这个反应,江书鸿就知道宫里的消息已经传回来了。
“我知你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人家还在想逃学的时候,你就求着先生给你加功课,只为了样样做到最好。”
“我和你父亲一直都想给你找一户家风正、家世略低些的好儿郎嫁了,有我们为你撑腰,日后也不必受委屈。可你自己有这样的志向,做父母的也不好拦着,母亲实在是.…..”
唐氏说着说着,眼泪更是止不住。江书鸿赶忙插科打诨道:“母亲可别小瞧我了,哪有我受委屈的份?就算是在宫里,女儿也迟早是要横着走的!”
吓得江父要去捂她的嘴:“这种话以后进了宫可不敢说!”
“女儿晓得。”江书鸿不是不知轻重的人,这样玩笑是为了哄母亲高兴。
可是真心疼爱女儿的,又哪能高高兴兴地把女儿送进宫呢?
“我把你从襁褓中那么一点点养到这么大,往后却再也护不住你了。这一入宫门深似海,里面哪有个头啊……”
江母啜泣,江书鸿安慰,江父时而插一句安抚的话,时而教导几句女儿,三人乱作了一锅粥。
江书祺在旁默不作声许久,终于插进来一句话,却是把一锅的热闹都震住了:
“我要从军!”
江父、江母、江书鸿:?
三人齐齐转身,就瞧见江书祺面色坚定,并无半分玩笑之意。
“妹妹进宫,能仰仗的无非是皇上的宠爱和家世的支撑,咱们家虽在寻常人家眼里已算大富大贵,手里却没有什么实权。日后妹妹若真在宫里出了什么事,连个撑腰的人也没有。”
“我虽然从小一读书就困,先生却夸我学武很有天分呢!我要从军,等我打出了功名,妹妹在宫里就再不怕人受欺负了。”
“荒唐!”江书鸿好气又好笑,“我受了欺负,你难道还带兵打进宫里吗?”
江书祺:“也不是不行。”
江书鸿:...
江父却难免跟着有些伤感了:“是为父没用,才要你这个做哥哥的为妹妹操心至此。”
江母更是悲从中来:“你怎说得出如此戳娘心窝子的话!刀枪无眼,你是想我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成?”
江书祺这一打岔,反让江书鸿要进宫的愁绪淡了些。
.…..
再是不愿,木已成舟。江母冷静下来也只得为女儿事事打点筹备好,把能教的都教了。
选定了流萤和疏雨两个丫鬟跟着进宫,都是从小跟着江书鸿一起长大的,主仆情分深厚不必说,难得的是两人都通一些医术药理,带进宫里也是一大助力。
数日后宫里来人宣旨,府里上下都到了正堂接旨,乌泱泱跪了一大片。
只听那来宣读圣旨的公公清了清嗓子,朗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吏部尚书江远亭之女江氏书鸿,毓质名门,柔嘉成性。秉蕙兰之幽姿,备礼容于珩佩。特册封为正六品宝林,着于一月后入宫。尔其克勤内则,聿修懿德。毋负朕躬亲遴选之意,钦哉!”
竟是正六品宝林。
因选秀刚入宫不宜超过正六品,其上又有尚书令和尚书左仆射两家女儿,江家的家世略低一筹,原本他们以为会是正七品御女之位。
想来是选秀时的心思起了作用,让皇帝对她多少有些印象,江书鸿刚迈入后宫就高了一阶,这一步是走对了。
宫中派了教养嬷嬷来,教她宫中规矩,江书鸿用心学着,闲时就陪在母亲身边,尽一下进宫后就再也尽不了的孝心。
一月的时间很快过去,江书鸿入宫当天,唐氏再是难过也不敢哭出来,只紧紧攥着她的手,再三交代女儿千万小心,照顾好自己。直到嬷嬷来催,才恋恋不舍地松开了。
坐上宫里派来接她的朱红小轿,江书鸿就这样离了家。
不曾想轿子刚出家门没多久,下人来报大少爷不见了踪影。
一家上下都以为江书祺那日不过是说说而已,江父江母近日的心思更是都投在了即将离家的江书鸿身上,江书祺暗里在忙些什么,家中竟无一人察觉。
待到江书鸿进宫当日,他却已偷偷联系远在边关的舅舅,投奔军伍去了。
慌忙派人去追,江书祺却是心意已决,任谁也劝不回去,下人又不敢强行绑了大少爷,只得再回来禀报。江父是正三品朝廷命官,轻易不可擅离职位;江母又有府里上下一大家子要操持,更不可能就此追出去。
于是没有父母亲临阻拦,江书祺就这样一路到了边境。既入军伍,便再无退出的*道理。待到江书祺入了伍,江父江母再是反对也别无他法了。
红与绿原是极冲撞的配色,本该艳俗,却被她通身书卷气压住了,又让人想到绿叶荷花的意象,看上去丝毫不觉突兀,反显得格外明艳。
皇帝饶有兴致地问道:“可是想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点子?”
“回皇上,正是如此。”夏诗棠欣喜答道,眉目间有些羞意。
皇上既见佳人与自己同频共振,自然也是满意:“巧思难得,留下来给宫里添些鲜亮颜色吧。”
闻言,夏诗棠喜色更显,皇后也笑吟吟地赐下了如意簪。
...
选秀那日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晃竟就这样过去了四年。四年后的如今,江书鸿竟坐在龙椅上了。
永熙七年七月初一,未时三刻。
留给江书鸿收拾心情的时间并不多,严公公很快就为她整理好了衣着。从养心殿移驾乾清宫,这一下午还有不少政务要处理。嫔妃可以先不召幸,朝臣却是必须见的。
御史大夫已在乾清宫外候着。
江书鸿心下其实是不愿见他的。御史大夫左氏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日常事务就是弹劾百官,近日他着力弹劾的对象就是她哥哥,左骁卫大将军兼边三镇节度使江书祺。
弹劾的无非是骄横跋扈、滥用军权那几样。边疆状况千变万化,为应对得宜,难免要先斩后奏,正是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事情理之中,但确实是在在礼制之外,是以要不要追究和治罪,向来只看皇帝对将军的信任程度。
皇上自然是信哥哥的,因此虽然御史台屡屡发难,却从未降罪于他。左右不过是百官之中议论纷纷,名声难听一点罢了,哥哥一心为国征战,自不会计较旁人说什么。
皇上也深知其不易,常常勉励于兄妹二人。在前朝,他总会斥责降怒于弹劾哥哥的朝臣;回到后宫,又会贴心安慰她,向她保证会保护好她的兄长。
这御史大夫非要和皇上对着干,竟还敢来主动求见?
江书鸿宣他进了殿,待他一通请安行礼后,凉凉地问道:“左卿今日求见,所为何事?”
左氏也有些不解,皇上心里怎会不清楚所为何事?谨慎起见,他小心答道:
“微臣愚钝,想请皇上示下,明日上朝还继续弹劾大将军吗?”
江书鸿面上脸色不变,心里却掀起惊涛骇浪。
这是什么意思?要不要继续弹劾大将军,为什么皇上示下?
那之前的弹劾,也是皇上的意思?
她犹抱一丝希望地试探道:“不必了。之前做得不错,朕都看在眼里,辛苦爱卿了。”
左氏面露喜色,心下也松了口气,忙跪地表起忠心。
江书鸿的最后一点希望也断了,勉力维持着表情,指节却因攥紧了茶杯而微微发白。
“臣愿作陛下耳目,为陛下效犬马之劳”一类的话灌入江书鸿的耳朵,却进不去她的脑子。她满心只有一句:为何要弹劾她的哥哥?
她知道将军战功赫赫,难免有边疆将士只知将令、不闻圣旨的风险,毕竟一纸调兵虎符,抵不过数年沙场同生共死的威信。史书里就有许多“黄袍加身”的故事,前朝太祖便是节度使起兵夺的天下。所以历代皇帝多少都不太信任大将军。
可是哥哥为了她在宫中能安安稳稳,从来不行跋扈嚣张之事,处处谨慎小心,衣食住行也具是简朴,怎么也碍了皇上的眼呢?
哥哥从军这几年,边疆战事频仍,他总是不要命地去当前锋,行他人不敢行之路,陷他人不敢陷之阵,才积累下这累累军功,把外族死死拦在外头。
如今战事未歇,怎么就已容不下他了?
第3章 入宫
◎难免叫人对未来有了盼头◎
哥哥是为她去参军的。
四年前选秀那日,待到晚间所有秀女都一一进去过,江书鸿终于带着流萤回家。
到家时,父母和哥哥都在正堂里候着,一见她就快步迎了上去,母亲唐氏更是把她当小孩子一样搂进怀里,眼泪就如断了线的珠子般落了下来。
看母亲这个反应,江书鸿就知道宫里的消息已经传回来了。
“我知你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人家还在想逃学的时候,你就求着先生给你加功课,只为了样样做到最好。”
“我和你父亲一直都想给你找一户家风正、家世略低些的好儿郎嫁了,有我们为你撑腰,日后也不必受委屈。可你自己有这样的志向,做父母的也不好拦着,母亲实在是.…..”
唐氏说着说着,眼泪更是止不住。江书鸿赶忙插科打诨道:“母亲可别小瞧我了,哪有我受委屈的份?就算是在宫里,女儿也迟早是要横着走的!”
吓得江父要去捂她的嘴:“这种话以后进了宫可不敢说!”
“女儿晓得。”江书鸿不是不知轻重的人,这样玩笑是为了哄母亲高兴。
可是真心疼爱女儿的,又哪能高高兴兴地把女儿送进宫呢?
“我把你从襁褓中那么一点点养到这么大,往后却再也护不住你了。这一入宫门深似海,里面哪有个头啊……”
江母啜泣,江书鸿安慰,江父时而插一句安抚的话,时而教导几句女儿,三人乱作了一锅粥。
江书祺在旁默不作声许久,终于插进来一句话,却是把一锅的热闹都震住了:
“我要从军!”
江父、江母、江书鸿:?
三人齐齐转身,就瞧见江书祺面色坚定,并无半分玩笑之意。
“妹妹进宫,能仰仗的无非是皇上的宠爱和家世的支撑,咱们家虽在寻常人家眼里已算大富大贵,手里却没有什么实权。日后妹妹若真在宫里出了什么事,连个撑腰的人也没有。”
“我虽然从小一读书就困,先生却夸我学武很有天分呢!我要从军,等我打出了功名,妹妹在宫里就再不怕人受欺负了。”
“荒唐!”江书鸿好气又好笑,“我受了欺负,你难道还带兵打进宫里吗?”
江书祺:“也不是不行。”
江书鸿:...
江父却难免跟着有些伤感了:“是为父没用,才要你这个做哥哥的为妹妹操心至此。”
江母更是悲从中来:“你怎说得出如此戳娘心窝子的话!刀枪无眼,你是想我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成?”
江书祺这一打岔,反让江书鸿要进宫的愁绪淡了些。
.…..
再是不愿,木已成舟。江母冷静下来也只得为女儿事事打点筹备好,把能教的都教了。
选定了流萤和疏雨两个丫鬟跟着进宫,都是从小跟着江书鸿一起长大的,主仆情分深厚不必说,难得的是两人都通一些医术药理,带进宫里也是一大助力。
数日后宫里来人宣旨,府里上下都到了正堂接旨,乌泱泱跪了一大片。
只听那来宣读圣旨的公公清了清嗓子,朗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吏部尚书江远亭之女江氏书鸿,毓质名门,柔嘉成性。秉蕙兰之幽姿,备礼容于珩佩。特册封为正六品宝林,着于一月后入宫。尔其克勤内则,聿修懿德。毋负朕躬亲遴选之意,钦哉!”
竟是正六品宝林。
因选秀刚入宫不宜超过正六品,其上又有尚书令和尚书左仆射两家女儿,江家的家世略低一筹,原本他们以为会是正七品御女之位。
想来是选秀时的心思起了作用,让皇帝对她多少有些印象,江书鸿刚迈入后宫就高了一阶,这一步是走对了。
宫中派了教养嬷嬷来,教她宫中规矩,江书鸿用心学着,闲时就陪在母亲身边,尽一下进宫后就再也尽不了的孝心。
一月的时间很快过去,江书鸿入宫当天,唐氏再是难过也不敢哭出来,只紧紧攥着她的手,再三交代女儿千万小心,照顾好自己。直到嬷嬷来催,才恋恋不舍地松开了。
坐上宫里派来接她的朱红小轿,江书鸿就这样离了家。
不曾想轿子刚出家门没多久,下人来报大少爷不见了踪影。
一家上下都以为江书祺那日不过是说说而已,江父江母近日的心思更是都投在了即将离家的江书鸿身上,江书祺暗里在忙些什么,家中竟无一人察觉。
待到江书鸿进宫当日,他却已偷偷联系远在边关的舅舅,投奔军伍去了。
慌忙派人去追,江书祺却是心意已决,任谁也劝不回去,下人又不敢强行绑了大少爷,只得再回来禀报。江父是正三品朝廷命官,轻易不可擅离职位;江母又有府里上下一大家子要操持,更不可能就此追出去。
于是没有父母亲临阻拦,江书祺就这样一路到了边境。既入军伍,便再无退出的*道理。待到江书祺入了伍,江父江母再是反对也别无他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