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50节
  ……
  珉王也在东暖阁,一脸苦大仇深地做功课,身后还坐着个苦大仇深的皇帝爹,平安今天才发现,这爷俩的神情相貌简直如出一辙。
  珉王看到平安两眼冒光:“你怎么来了?”
  平安偷偷在罗纶背后指指戳戳。
  皇帝的气色已经好了很多,见到平安,也有了几分笑意:“你怎么把他给抓来了?”
  “正是平安发现的线索,臣拿他来御前对证。”罗纶道。
  皇帝略一颔首,娴熟地将珉王撵出去。
  珉王也不问为什么平安能听,他却不能听,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毫不犹豫地开溜了。
  罗纶奉上一份案卷,娓娓道来。
  景熙二年恩科会试,周沂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担任龙门官,开考之前,会试总裁官郭恒授意他到栅门外,给怀挟夹带的贡生一个机会。
  贡生在报名时就已被分成了十人一组以便搜捡,每进一组,周沂都会让贡生们脸贴紧墙壁不许相互偷看,数十个数,怀挟夹带的考生只要在这时将小抄扔在地上,朝廷概不追究。
  十个数之后再让他们进入搜检房。这时墙根下偶尔会出现夹带,周沂便将它们统一收集起来,拿去销毁。
  周沂此举倍受广大贡生赞许,殊不知就在这的数息之间,他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抄塞进了陈琰的考箱里,但因时间紧迫,没有来得及插回插削,便藏进了自己的靴子里。
  其实在陈琰去见主考郭恒的时候,缉拿搜捡组的锦衣卫早已发现考箱缺少零件,为了不影响考试秩序,在第一场考试结束之后,便重新搜查了龙门和仪门的所有官吏兵丁,周沂将插削塞进床板夹缝中,躲过了搜查。
  不料时隔数年,床塌了,插削掉出来,被老吏拿去修椅子,又恰好在陈琰分配的考房中。
  皇帝问:“周沂招供了?”
  “拒不招供。”罗纶道:“但臣诓他,说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显现指纹的药水,在上面找到了他的指纹,磨了几日,总算招供了。”
  “你也变狡诈了。”皇帝笑骂一句,又问:“先时在诏狱中自尽的那个搜检官呢?是屈打成招?”
  “那位姓钱的搜检,应当是替罪之人,臣这几暗访了他的家人,此人老家通州,上有年迈父母,中间一对不成器的弟弟,下面有个没娘的孩子,头几年没什么变化,近两年家境突然好了不少,起了新房,两兄弟也娶上了媳妇。
  “收人钱财了?”皇帝问。
  “街坊都传是卖了祖上传下来的一尊玉雕发了笔横财,但钱家祖上三代都是瓦匠,何来的玉雕。”罗纶道:“其实幕后之人处理地还算干净,头几年看不出任何异常,只是没想到,时隔多年,陛下一直挂心这个案子。”
  皇帝又问:“周沂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他说……因为他的座师郭恒总是打压他,久而久之便起了报复之心,他手里又有陈琰进京时拜访郭恒的证据,便企图利用陈琰诬陷郭恒舞弊,并收买钱其浈为自己顶罪。”
  “你信吗?”皇帝道。
  “臣不信。”罗纶道:“但为免重蹈覆辙,臣暂时没有动刑。”
  “璐王府的投名状罢了。”皇帝口吻平淡,像在讨论一顿寻常的午膳:“看来璐王还是买账的,朕还记得他向朕讨要周沂时的场景。”
  平安却越听越觉得心惊肉跳,向来爱打听八卦的他,破天荒地举手打断了两人:“那个……臣也先回避一下。”
  “无妨,想必你也不敢往外说。”皇帝道。
  平安只好捂住耳朵,假装自己是个聋子。
  “璐王为什么要陷害郭恒?只是因为郭恒不肯依附于他?”皇帝问。
  “臣……”这话连罗纶都不好接了。
  “在北镇抚司腾个地方,将周沂的家人接过去。”皇帝道:“周沂暂时关押在诏狱,看好他,别动刑。”
  平安举手:“还有贡院的两个老吏。”
  说完,再次捂住耳朵。
  皇帝颔首。
  罗纶道:“调到北镇抚司做些杂活吧。”
  “平安。”皇帝道。
  “哎。”平安松开耳朵。
  “回家之后,知道该怎么说吗?”皇帝问。
  平安察言观色,终于明白这二人把他抓到这里的目的了,眸光一转,回答道:“臣就说,陛下自有圣断,让大师祖、二师祖、小叔公和我爹都不要再插手此事。”
  “还有你祖父。”罗纶道。
  “这您放心,我祖父从不多管闲事。”平安道。
  罗纶点点头,这孩子还真挺上道。
  ……
  离开乾清宫,平安惦记着清儿在等他,直奔太医院。
  太医学果然只剩清儿一个人,正坐在那里鼓捣着什么,走近一看,不知从哪里买了一嘟噜葡萄,正在用细薄如柳叶的手术刀切开葡萄的外皮,再缝合起来。
  沈清儿一边操作,一边给他讲了许多外科常识,平安这才有了一些基本概念。
  大庸的医学发展正处在高峰时期,时下已经有了手术刀,也有缝合技术,可以把痈疽切开引流,甚至能使截肢的病人存活下来。
  “麻醉呢?”
  “什么麻醉?”
  “就是暂时让手术部位失去知觉的药。”平安道。
  毕竟镇痛的目的除了减轻痛苦,还有避免因疼痛而产生的应激反应,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皇帝就算是关羽转世,有强大的意志力可以一动不动地完成手术,身体的应激反应也会使肌肉紧张,影响手术效果,更不要提对心理和生理造成的创伤。
  “山茄子花、火麻子花研末服下,或者喝药酒,都可以缓解痛苦。”
  平安:“………”
  “想全然失去知觉是不可能的。”清儿道。
  “好吧……”
  平安暂时放下麻醉的问题,将自己正在制作大蒜素,并想尝试通过大蒜素治疗皇帝的疾病的计划告诉了她。
  “我听珉王殿下说,淑妃娘娘的老家,把一切疮毒称作‘癀’,其实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细菌引起的。”
  “细菌?”
  “对,我只知道它是一种……很小的活物,可以导致食物发霉,也可以导致人生病。”平安道:“可惜现在的显微镜倍数太低,还看不见……我做大蒜素,就是希望杀灭导致陛下发病的细菌。”
  时人虽然没有细菌的具体概念,但根据食物变质、发霉等现象,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微生物”的猜测,所以清儿并未显得惊讶。
  她沉默片刻,给平安讲了一个病例。
  前朝太宗本打算收复燕云一带,在一次大战中大腿被射中两箭,仓皇逃窜,回宫之后每年都会发作,与病魔抗争十几年,最终被病魔战胜,因箭疮复发而驾鹤西去。
  清儿道:“我揣摩陛下的痼疾,应当与前朝太宗相同,箭簇拔出之后没有妥善清理,仍有残留,其实太医们人人都是这个想法,只是不敢说罢了。
  “所以,不论是你说的大蒜素,还是其他方法,不祛除病灶,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唯一的办法是把伤口切开,重新清理病灶,把残留取出、腐肉切除。”
  平安听得头皮发麻,这疼痛程度跟“刮骨疗毒”也有得一拼了。
  “不过你放心,在确定大蒜素对陛下的病症有效之前,我不会乱说话的。”沈清儿道。
  第142章 你有信心做一个好皇帝……
  平安做了一宿的梦,一会儿是前世看过的杂书和那些有用无用的知识,一会儿又梦见一个身穿衮龙袍,头戴兜帽的人,站在丹陛之上俯瞰众生,无数孱弱的生灵在他耳畔叫喊,叫声凄惨,那人却像听不见似的,无动于衷。
  平安质问他:“你为什么不管你的子民?!”
  那人渐渐转头,兜帽之下竟是个无脸人。
  平安被吓醒了,冷汗湿透了中单,滚来滚去睡不着,索性爬起来点灯练字,还差点把早起上朝的老爹感动哭了。
  回到博兼堂上课时,还在回忆昨晚的梦境,师傅提问他都险些没听见。
  “你今天怎么心不在焉的?”珉王问。
  平安缓了口气,小小声道:“殿下,假如……我是说万一,你有信心做一个好皇帝吗?”
  “干嘛说这个,我三哥活得好好的,怎么也轮不到我呀。”珉王道。
  “我是说万一。”平安道。
  “没信心。”珉王很干脆地说:“我父皇已经算是勤政明察了,依然有百姓吃不饱饭,有盗贼横行不法,这世上哪有好皇帝呜呜……”
  平安慌慌张张地捂他的嘴:“也不用这么犀利。”
  珉王挣扎开来,对平安道:“我还是希望我父皇多活些岁数,他这辈子挺苦的,像头驴一样没个停歇呜呜……”
  平安再次捂他的嘴:“不要说话了。”
  珉王点点头,平安才放开手。
  “你这么问,不会是知道什么内情吧?”珉王道:“我三哥干啥坏事了?”
  平安:“………”
  这家伙虽然不着调,但挺聪明。
  “我可提醒你啊,坏事也要分多坏的事,只要我三哥勇于承认,父皇是极有可能原谅他的,我父皇这人,不怕儿子有心机,就怕儿子太忠厚,你别看他平时人五人六呜呜呜……”
  平安:“别再说了!”
  他还想多活几年。
  ……
  珉王版大蒜素到底失败了,不但失败了,还完全腐烂了。
  “可惜了这么好的酒和蒜,我本来想,就算做不成大蒜素,做成药酒给父皇补补身子也行啊。”珉王一脸沮丧。
  平安:“………”
  平安告诉他是酒的度数太低,要想制成大蒜素,要先蒸馏酒精,要想得到酒精,就要等他的玻璃蒸馏器,可惜他的订单量小难度大,玻璃局忙着给军队烧镜片,又要给宫里烧祭器,民间商贾的订单具有盈利性,优先级也在他之前,把他的订单排到了爪哇国,问就是还要开会讨论生产方案。
  “怎么如此麻烦……”珉王道。
  “好事多磨嘛。”
  其实平安没告诉他,即便有了大蒜素,也要经过复杂的实验,还要解锁输液技能,要找到更有效的麻醉药物,他这个“废柴”穿越者,得常常靠做梦回忆“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