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55节
卯时正刻,晓日东升,陈琰忽然扔下几要写秃了的毛笔,将稿纸收成一摞,往正前方一推,起身朝郭恒深施一礼:“大人,学生写完了。”
他整个人看起来毫无异色——如果忽略衣袖中不住颤抖的手臂的话。
四下又是一阵低呼。
“他写完了?”
“真的写完了!”
众人围将上去,只见桌上摆着厚厚的一摞稿纸,一笔俊秀的馆阁体渐渐写成行楷,又变成行草,谁也不会在此时计较字体,因为陈琰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水米未进,默写完整整两万字的内容,已经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议的事了。
须知本朝最有名望的书法家,每日练习十遍《千字文》,已经令大部分读书人叹为观止了。
众人将书稿分成数份,校对其准确性,除了有个别字体因疲惫模糊不清的情况以外,内容准确无误。
郭恒扯了扯嘴角,似乎是一个勉励的微笑,只是细微到可以忽略不计,他令书办将那份书稿一张不落的收好,正面盖印、骑缝盖印,连同微刻的夹带一并盖印,封入防水的纸袋中,封口盖印,提笔签上自己的花押。
他沉声道:“诸位若无异议,分别在封条上签押吧,若此人有幸高中,这份稿纸要连同试卷一并上呈陛下御览。”
陈琰都做到这份上了,众人还能有什么异议?次第在封条上签上自己的姓名。
“让他掣签吧。”郭恒又道。
书办端来一个托盘,四张分别写有四个经目的纸张,折叠的整整齐齐,码放成一排。
如此紧迫的时刻,陈琰居然想到平安经常念道的一段童谣。
“三长一短选短的,三短一长选长的,四个都短选其二,四个都长选其三。”
他一直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此刻想起,竟随手捏起了第二个。
《尚书》。
他的运气不错,《尚书》是除《易经》以外最擅长的经目。
“送他下场考试。”郭恒对内监官道。
“谢大人。”陈琰朝郭恒深施一礼,他是发自内心的感谢郭恒,给了他一次自证清白的机会,且足以令所有人心服口服。
栽赃陷害之人必定没有想到,他可以将小抄内容全部默写出来,只恨他牺牲了将近一半的考试时间,以及大部分的体力。
他睁开困倦模糊的双眼,看向头顶惨白的日头,师叔提醒他京城官场阴险诡谲,没想到还未踏入贡院就被卷进其中了。
看来今科中与不中,只能听天由命了。
刚刚在里面,陈琰其实还想问问,既然坐实了被人栽赃,那么上到搜检官钱其浈,下到对他搜身的那名军士,是不是都应该关押起来接受审问。
只是眼下考试第一,他不敢再横生枝节,只能跟着两名内监官回到考场。
考场内原本静的出奇,举子们各自在号房答题,看到陈琰被送了回来,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肃静!”内监官冷脸呵斥,却忍不住提醒陈琰:“你最好先吃点东西,睡一觉。”
跟考试相比还是身体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陈琰感激的朝他颔首,从考箱内取出小炉子,开始生火煮粥,利用煮粥的时间,迅速浏览本场的考题。
他的卷子已经被换成《尚书》卷,其中三道四书义,四道五经义,题目都很正,依照主考官郭恒的做派,只要切题准确,立论端方,录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
殊不知,陈琰前脚一走,郭恒的目光扫过众人,落在总监官罗纶的身上。
罗纶是接替蒋丞的锦衣卫指挥使,自然明白郭恒的意思,遂命左右将仪门外的搜检官,以及搜捡陈琰的那组军士全部看押起来,待考试结束后再行请旨下狱审问。
钱其浈看着太阳西落又东升,陈琰还未被逐出考场,便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了。
两排锦衣卫只说奉主考之命,将其送往都察院的待勘,便将他铐了起来。
既然证明了陈琰的清白,那就坐实了栽赃陷害,妄图破坏朝廷的抡才大典,是比舞弊更加严重的大罪。
……
陈琰整个人已经近乎虚脱,吃过一顿热粥,收好碗筷,就倒在号板上昏睡过去,在梦中构思六道题目。
只是他太累了,险些一睡不醒,幸而对面的同乡重重的咳嗽将他喊醒答题。
春寒料峭,他浸湿帕子擦一把脸,使自己彻底清醒,然后才打开考题开始奋笔疾书。
对面同乡瞠目结舌的看着他放弃了草稿纸,直接往答题卷上写字,这意味着必须一气呵成,一旦有任何别字或涂改痕迹,就是功亏一篑。
这哥是真的狠!
陈琰也没办法,他时间紧迫,实在无暇打草稿后誊抄一遍。
所幸他学问扎实,虽难及往日的水平,也算逻辑缜密、文理俱在,此时也顾不得名次了,只求能入考官法眼。
收卷的礼部官员看到陈琰的卷子,登时无措起来,开了眼了,还从未见过不打草稿直接在试卷上答题的。
陈琰解释说时间来不及。
那官员却很死板:“这不合规矩啊。”
好在一名内监官巡视至此,为陈琰说情,才将他的试卷收上去。
……
贡院内最高的明远楼,可以俯瞰整个考场。
一名青衫小吏打扮、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负手而立,锦衣卫指挥使罗纶恭立在他身后。
“你看此人如何?”中年人问。
“狂,但有狂的资本。”罗纶道。
“评价不低么。”中年人又沉声道:“务必要查清楚,是什么人活腻了,敢在朝廷的抡才大典上闹事。”
“是。”
第53章 这才是景熙朝恩科状元应……
会试成绩还未出来,陈琰就一举成名了。
他居住的椿萱胡同原本僻静,会试之后,便有不少仕林学子登门拜访,或求诗求字,或邀请他参加文会。
陈琰很难静心准备殿试。
所幸沈廷鹤得知了他的处境,将他叫到自己家里避避风头,御史宅邸,有事都不想登门,等闲之人唯恐避之不及。
他从老师处打听到了钱其浈的消息,他关在都察院司狱司,担下了所有罪责,御史问他动机,他只说拜陈琰所赐开源知府被革职查办,那是他的亲舅舅,所以他怀恨在心,一心毁掉陈琰的仕途。
这件事在京城士子中闹得沸沸扬扬,漏洞百出的供词呈上御案,皇帝勃然大怒,外甥为了给舅舅报仇,不惜舍弃前途甚至性命,就算亲儿子也做不到吧?
遂亲自下旨,将钱其浈下诏狱严加审问。
陈琰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沈廷鹤与他想法一致,有人想借陈琰做文章,诬陷他的座师郭恒,毕竟郭恒前年由大理寺卿转迁礼部侍郎,年初,,又升为礼部尚书,在春闱中担任主考,礼部是内阁的转迁之阶,圣眷显而易见。
新皇登基,固然要提拔一批新人,打压一批老臣,一场看不见血的厮杀似乎拉开了序幕。
会试高中的捷报被直接送到沈宅。
大街上锣鼓喧天,官差们托着一方巨大的牌匾,报喜道:“捷报贵府陈老爷讳琰,高中会试第一百零一名贡士,金銮殿上面圣!”
第一百零一名,在陈琰的预料之中。
一般来说,出于对主同考官的尊敬,殿试与会试的排名相差无几,会试一百名开外,在殿试中绝拿不了太好的名次。
当然,一百名也是二甲,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名次。
更何况陈琰如今比会元还要出名,毕竟会元三年出一个,在考场里默写两万余字还能考中的人还没见过……
会试阅卷结束,拆开糊名登记名次时,郭恒便带着陈琰默写的稿纸和试卷面圣——放陈琰回去考试是他自作主张,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才可以。
“你这老倌儿可够狠的,整整两万字啊。”皇帝笑骂。
郭恒道:“陛下恕罪,读书人名声大于一切,会试成绩固然重要,可若因此留下污点,此子一生可就毁了。”
皇帝又何尝不知,将他第一场的六篇文章全部看过,才道:“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完六篇文章,足见功底……他叫陈琰?”
“是。”郭恒道。
“哪里人,谁家的子弟?”
“平江省盛安县人,家中应当没有在朝的官员。”郭恒道。
皇帝点头道:“且看他殿试的文章吧。”
……
陈琰住在老师家里也有好处。
沈廷鹤休沐时,拿出整天时间反复强调策问的格式,开头是“臣对、臣闻”,结尾是“臣谨对”,中间要逐条写清,不能有所疏漏,遇到“天、帝、祖宗”等字眼需要提行,另有诸多避讳的要求,三令五申,耳提面命。
在殿试之前,所有贡生还要经过礼部的仪制司与鸿胪寺进行礼仪培训,如点名、散卷、赞拜和行礼等,以免在殿前失仪。
沈廷鹤又与他分析本次考试的题目。
如今困扰皇帝最大的问题有三:
一是新朝改元,年初就发生了三府海啸,七个州县受灾,十数万房屋被毁,皇帝非嫡非长,常年在边关打仗,登基以后又大刀阔斧地颁布了许多政令,不少人面服心不服,借着天灾说怪话;
二是国初为了方便治理,在西南各省施行土司自治,可是自先皇开始,土司隔三差五的叛乱,朝廷屡次弹压,靡费钱粮不少,却总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附属国晋南屡次骚扰西南边境,陛下欲派兵攻打,遭到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认为大灾之年应当止兵戈、休士民,令皇帝十分恼怒。
殿试的策论,大抵会从这三个出发点展开。
沈廷鹤道:“没有人真的会向初出茅庐的读书人问计问策,一两千字也写不出什么纾困的条陈,可若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一味的歌功颂德,也难入阅卷之人的法眼,这正是殿试策论的难处。”
陈琰陷入思考。
到了殿试当日,奉天殿外的广场上,三百余张桌椅整齐排列,在巍峨的宫墙下显得格外肃穆。
待乐声大作,在礼赞官的带领下,众人给宫檐下缓缓走出的皇帝行礼,山呼万岁。
皇帝身着隆重而威仪的朝服,端坐在高台之上,照例褒扬贡生们的才华,以及身为君父的殷殷期盼。
众人再度跪拜行礼,皇帝也在聒耳的笙歌和山呼万岁中起身离开,他虽是名义上的主考,毕竟不会亲自监场。
除了礼部的监考官员外,其他官员也纷纷离场,内阁也只留下了两位阁老。
年迈的首辅林阁老朗声道:“上御奉天殿,亲策诸贡生,乃因诸位都是国朝未来的官员,陛下敬贤纳谏,诸位大可悉数陈列,勿惮勿隐,朝廷亦将采而行之。”
他整个人看起来毫无异色——如果忽略衣袖中不住颤抖的手臂的话。
四下又是一阵低呼。
“他写完了?”
“真的写完了!”
众人围将上去,只见桌上摆着厚厚的一摞稿纸,一笔俊秀的馆阁体渐渐写成行楷,又变成行草,谁也不会在此时计较字体,因为陈琰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水米未进,默写完整整两万字的内容,已经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议的事了。
须知本朝最有名望的书法家,每日练习十遍《千字文》,已经令大部分读书人叹为观止了。
众人将书稿分成数份,校对其准确性,除了有个别字体因疲惫模糊不清的情况以外,内容准确无误。
郭恒扯了扯嘴角,似乎是一个勉励的微笑,只是细微到可以忽略不计,他令书办将那份书稿一张不落的收好,正面盖印、骑缝盖印,连同微刻的夹带一并盖印,封入防水的纸袋中,封口盖印,提笔签上自己的花押。
他沉声道:“诸位若无异议,分别在封条上签押吧,若此人有幸高中,这份稿纸要连同试卷一并上呈陛下御览。”
陈琰都做到这份上了,众人还能有什么异议?次第在封条上签上自己的姓名。
“让他掣签吧。”郭恒又道。
书办端来一个托盘,四张分别写有四个经目的纸张,折叠的整整齐齐,码放成一排。
如此紧迫的时刻,陈琰居然想到平安经常念道的一段童谣。
“三长一短选短的,三短一长选长的,四个都短选其二,四个都长选其三。”
他一直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此刻想起,竟随手捏起了第二个。
《尚书》。
他的运气不错,《尚书》是除《易经》以外最擅长的经目。
“送他下场考试。”郭恒对内监官道。
“谢大人。”陈琰朝郭恒深施一礼,他是发自内心的感谢郭恒,给了他一次自证清白的机会,且足以令所有人心服口服。
栽赃陷害之人必定没有想到,他可以将小抄内容全部默写出来,只恨他牺牲了将近一半的考试时间,以及大部分的体力。
他睁开困倦模糊的双眼,看向头顶惨白的日头,师叔提醒他京城官场阴险诡谲,没想到还未踏入贡院就被卷进其中了。
看来今科中与不中,只能听天由命了。
刚刚在里面,陈琰其实还想问问,既然坐实了被人栽赃,那么上到搜检官钱其浈,下到对他搜身的那名军士,是不是都应该关押起来接受审问。
只是眼下考试第一,他不敢再横生枝节,只能跟着两名内监官回到考场。
考场内原本静的出奇,举子们各自在号房答题,看到陈琰被送了回来,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肃静!”内监官冷脸呵斥,却忍不住提醒陈琰:“你最好先吃点东西,睡一觉。”
跟考试相比还是身体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陈琰感激的朝他颔首,从考箱内取出小炉子,开始生火煮粥,利用煮粥的时间,迅速浏览本场的考题。
他的卷子已经被换成《尚书》卷,其中三道四书义,四道五经义,题目都很正,依照主考官郭恒的做派,只要切题准确,立论端方,录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
殊不知,陈琰前脚一走,郭恒的目光扫过众人,落在总监官罗纶的身上。
罗纶是接替蒋丞的锦衣卫指挥使,自然明白郭恒的意思,遂命左右将仪门外的搜检官,以及搜捡陈琰的那组军士全部看押起来,待考试结束后再行请旨下狱审问。
钱其浈看着太阳西落又东升,陈琰还未被逐出考场,便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了。
两排锦衣卫只说奉主考之命,将其送往都察院的待勘,便将他铐了起来。
既然证明了陈琰的清白,那就坐实了栽赃陷害,妄图破坏朝廷的抡才大典,是比舞弊更加严重的大罪。
……
陈琰整个人已经近乎虚脱,吃过一顿热粥,收好碗筷,就倒在号板上昏睡过去,在梦中构思六道题目。
只是他太累了,险些一睡不醒,幸而对面的同乡重重的咳嗽将他喊醒答题。
春寒料峭,他浸湿帕子擦一把脸,使自己彻底清醒,然后才打开考题开始奋笔疾书。
对面同乡瞠目结舌的看着他放弃了草稿纸,直接往答题卷上写字,这意味着必须一气呵成,一旦有任何别字或涂改痕迹,就是功亏一篑。
这哥是真的狠!
陈琰也没办法,他时间紧迫,实在无暇打草稿后誊抄一遍。
所幸他学问扎实,虽难及往日的水平,也算逻辑缜密、文理俱在,此时也顾不得名次了,只求能入考官法眼。
收卷的礼部官员看到陈琰的卷子,登时无措起来,开了眼了,还从未见过不打草稿直接在试卷上答题的。
陈琰解释说时间来不及。
那官员却很死板:“这不合规矩啊。”
好在一名内监官巡视至此,为陈琰说情,才将他的试卷收上去。
……
贡院内最高的明远楼,可以俯瞰整个考场。
一名青衫小吏打扮、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负手而立,锦衣卫指挥使罗纶恭立在他身后。
“你看此人如何?”中年人问。
“狂,但有狂的资本。”罗纶道。
“评价不低么。”中年人又沉声道:“务必要查清楚,是什么人活腻了,敢在朝廷的抡才大典上闹事。”
“是。”
第53章 这才是景熙朝恩科状元应……
会试成绩还未出来,陈琰就一举成名了。
他居住的椿萱胡同原本僻静,会试之后,便有不少仕林学子登门拜访,或求诗求字,或邀请他参加文会。
陈琰很难静心准备殿试。
所幸沈廷鹤得知了他的处境,将他叫到自己家里避避风头,御史宅邸,有事都不想登门,等闲之人唯恐避之不及。
他从老师处打听到了钱其浈的消息,他关在都察院司狱司,担下了所有罪责,御史问他动机,他只说拜陈琰所赐开源知府被革职查办,那是他的亲舅舅,所以他怀恨在心,一心毁掉陈琰的仕途。
这件事在京城士子中闹得沸沸扬扬,漏洞百出的供词呈上御案,皇帝勃然大怒,外甥为了给舅舅报仇,不惜舍弃前途甚至性命,就算亲儿子也做不到吧?
遂亲自下旨,将钱其浈下诏狱严加审问。
陈琰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沈廷鹤与他想法一致,有人想借陈琰做文章,诬陷他的座师郭恒,毕竟郭恒前年由大理寺卿转迁礼部侍郎,年初,,又升为礼部尚书,在春闱中担任主考,礼部是内阁的转迁之阶,圣眷显而易见。
新皇登基,固然要提拔一批新人,打压一批老臣,一场看不见血的厮杀似乎拉开了序幕。
会试高中的捷报被直接送到沈宅。
大街上锣鼓喧天,官差们托着一方巨大的牌匾,报喜道:“捷报贵府陈老爷讳琰,高中会试第一百零一名贡士,金銮殿上面圣!”
第一百零一名,在陈琰的预料之中。
一般来说,出于对主同考官的尊敬,殿试与会试的排名相差无几,会试一百名开外,在殿试中绝拿不了太好的名次。
当然,一百名也是二甲,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名次。
更何况陈琰如今比会元还要出名,毕竟会元三年出一个,在考场里默写两万余字还能考中的人还没见过……
会试阅卷结束,拆开糊名登记名次时,郭恒便带着陈琰默写的稿纸和试卷面圣——放陈琰回去考试是他自作主张,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才可以。
“你这老倌儿可够狠的,整整两万字啊。”皇帝笑骂。
郭恒道:“陛下恕罪,读书人名声大于一切,会试成绩固然重要,可若因此留下污点,此子一生可就毁了。”
皇帝又何尝不知,将他第一场的六篇文章全部看过,才道:“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完六篇文章,足见功底……他叫陈琰?”
“是。”郭恒道。
“哪里人,谁家的子弟?”
“平江省盛安县人,家中应当没有在朝的官员。”郭恒道。
皇帝点头道:“且看他殿试的文章吧。”
……
陈琰住在老师家里也有好处。
沈廷鹤休沐时,拿出整天时间反复强调策问的格式,开头是“臣对、臣闻”,结尾是“臣谨对”,中间要逐条写清,不能有所疏漏,遇到“天、帝、祖宗”等字眼需要提行,另有诸多避讳的要求,三令五申,耳提面命。
在殿试之前,所有贡生还要经过礼部的仪制司与鸿胪寺进行礼仪培训,如点名、散卷、赞拜和行礼等,以免在殿前失仪。
沈廷鹤又与他分析本次考试的题目。
如今困扰皇帝最大的问题有三:
一是新朝改元,年初就发生了三府海啸,七个州县受灾,十数万房屋被毁,皇帝非嫡非长,常年在边关打仗,登基以后又大刀阔斧地颁布了许多政令,不少人面服心不服,借着天灾说怪话;
二是国初为了方便治理,在西南各省施行土司自治,可是自先皇开始,土司隔三差五的叛乱,朝廷屡次弹压,靡费钱粮不少,却总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附属国晋南屡次骚扰西南边境,陛下欲派兵攻打,遭到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认为大灾之年应当止兵戈、休士民,令皇帝十分恼怒。
殿试的策论,大抵会从这三个出发点展开。
沈廷鹤道:“没有人真的会向初出茅庐的读书人问计问策,一两千字也写不出什么纾困的条陈,可若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一味的歌功颂德,也难入阅卷之人的法眼,这正是殿试策论的难处。”
陈琰陷入思考。
到了殿试当日,奉天殿外的广场上,三百余张桌椅整齐排列,在巍峨的宫墙下显得格外肃穆。
待乐声大作,在礼赞官的带领下,众人给宫檐下缓缓走出的皇帝行礼,山呼万岁。
皇帝身着隆重而威仪的朝服,端坐在高台之上,照例褒扬贡生们的才华,以及身为君父的殷殷期盼。
众人再度跪拜行礼,皇帝也在聒耳的笙歌和山呼万岁中起身离开,他虽是名义上的主考,毕竟不会亲自监场。
除了礼部的监考官员外,其他官员也纷纷离场,内阁也只留下了两位阁老。
年迈的首辅林阁老朗声道:“上御奉天殿,亲策诸贡生,乃因诸位都是国朝未来的官员,陛下敬贤纳谏,诸位大可悉数陈列,勿惮勿隐,朝廷亦将采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