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54节
陈琰也从震惊中慢慢镇定下来。
这份小抄极为精致,若非这次搜捡,他只怕一生都难得一见。
陈琰百思不解,是谁如此丧心病狂,竟用这等下三滥的手段陷害于他?
又有同乡站出来道:“如果解元都需要夹带小抄,那我们整个平江省的举子都考不中春闱了!”
“陈兄十四岁进学,是闻名乡里的神童,过目成诵、博闻广识,他需要带什么小抄?”
“诬陷,绝对是诬陷!”
同省的举子们纷纷被煽动起来,一声高过一声,毕竟兔死狐悲,谁也不能保证后续的搜检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肃静!”搜检官厉喝一声:“再敢有喧哗者,立刻逐出贡院,通报地方学政革除学籍。”
嘈杂之声渐小,很快便重归平静。十年寒窗苦读熬到春闱的举子们,谁也不敢拿前途冒险。
“何人在此喧哗?”
仪门之内是龙门,龙门亦设有一道查验身份的关卡,掌管龙门的官员叫周沂,同为翰林院编撰,一身绿袍官服从门内走出来。
陈琰认识周沂,本届主考官郭恒的门生,年下老师带他去拜访郭恒的时候见过。
陈琰看一眼身后的同乡举子,深施一礼道:“大人,学生在此处被人栽赃陷害,想求见主考大人自证清白。”
仪门的搜检官呵斥道:“主考官是你想见就见的吗?”
陈琰看向那位搜检官,目光忽而变得锐利,一字一顿道:“我说了,有人栽赃陷害于我,大人怎么只听见了最后一句,莫非是默认了?”
搜检官道:“你含血喷人!”
陈琰又道:“我是不是含血喷人,明日就知道了。”
“你什么意思?”
“今日我若被逐出贡院,明日就去敲登闻鼓告御状,大不了玉石俱焚。”
这时又有同乡对周围人普及道:“他干得出来,对,他真干过……”
“肃静!”搜检官直视陈琰的目光,不知缘由的,竟然有一丝畏缩。
此时周沂才沉声开口:“陈解元,你跟我进来吧。”
似乎在着重强调他解元的身份。
搜检官阻拦道:“周大人,你是龙门的官员,凭什么插手仪门搜检?是不是今后检出怀挟的举子都能面见主考申辩?你当这里是县衙大堂?”
周沂心知不合规矩,只好道:“劳烦将此人暂押于此,我去禀报主考。”
搜检官还要开口。
周沂反问:“钱大人不会连这个要求都要拒绝吧?”
搜检官一时语塞,愤然令左右将陈琰押至仪门外。
周沂看了陈琰一眼,疾步转入内帘禀报。
主副考官连同十八房同考官、总监官,以及十八位内监官皆聚集于此,正静候考生入场,谁料竟出了这样的事。
“一省解元夹带小抄?”一名同考官道:“这可真是千古奇闻。”
“除非他乡试也是抄的。”另一人半开玩笑道。
“不可能,世上哪有抄出来的解元,除非是冒名顶替。”
“如果顶替之人有解元之才,为什么不自己考呢?”
周沂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谈笑,内心有些着急,出声问道:“总裁,该如何处置此人?”
本届会试的总裁官郭恒扫一眼在座:“诸位怎么看?”
众人一致表示,还真想见见这位夹带小抄的解元公。
“他说他能自证清白?如何自证?”郭恒又问。
“下官不清楚。”周沂道。
郭恒也便沉声道:“带他进来吧。”
第52章 简直是轻狂至极
周沂快步回到仪门传话,带陈琰进入致公堂面见主考官。
一路上,周沂小声问他:“彦章兄,这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陈琰道。
“你进京之后结过仇家吗?”
“不曾。”
他进京不过一个月之久,除了跟老师拜会过两位阁老、两位学士,大多深居简出,连文会都没参加过,要说仇家,只可能是在盛安县时为孟婉翻案结下的,只是没想到,时隔一年之久,蒋家被抄,两位官员被革职,竟还有人惦记着要治他于死地。
“不应该啊……”周沂道。
“你说那搜检官姓钱?”
周沂点头:“叫钱其浈,是礼部文选司的一名主事。”
陈琰从没听说过此人。
周沂道:“你放心,郭总裁为官耿介廉明,定会让你入场考试的。”
陈琰点点头,须臾间想到恩师此前带自己拜访郭恒的场景,老大人高古简俭,不苟言笑,对他的才学倒是不吝赞赏。
他从不是妄自菲薄之人,此次进京的确有把握登科,倘若真的进士及第,郭恒将成为自己的座师。
座师,门生,永远斩不断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陈琰心中忽然升起一个可怕的念头。
真的有人会为了报复他一个小人物,在抡才大典上做手脚,赌上仕途甚至是性命吗?他有那么重要吗?
亦或是有人要对郭恒下手,钱其浈不过是一把杀人的刀,自己不过是一盆污人清白的滓秽罢了。
正如周沂所言,郭恒为人耿介,了解自己的学识,多半会放自己重回考场,幕后之人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只待他进士及第,便会以此大做文章,甚至翻出他曾经登门拜访之事,为郭恒罗织科举舞弊的罪名。
陈琰心中升起一阵寒意,脚步也开始迟疑——回到考场继续考试,会埋下更大的祸患,可要他就此放弃,又实在心有不甘。
他该怎样做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呢?
……
郭恒年过耳顺,深邃的眼睛古井无波,目光在陈琰身上梭巡一圈。
只在心中暗叹,果然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哪怕如此窘迫之时,都丝毫不显狼狈。
“你果真没有夹带?”郭恒问。
“学生敢以性命起誓。”陈琰道。
郭恒道:“我无权要你的命,但你必须用行动证明你的清白。”
陈琰朝他深深一揖:“回大人,学生自院试以来,皆以《易经》为本经,这份夹带既然是《周易本义》,那么学生自愿放弃本经,改考其他经目,至于改考哪一经,请诸位大人指定。”
此言一出,四下唏嘘。
人们常说的“五经论”,其实考的不是“五经”,而是一经。
大雍自开科以来便以专经取士,《诗》、《书》、《礼》、《易》、《春秋》,考生从院试开始便只需专攻其中之一。
事实上,读书人只钻研自己擅长的经目就要花费数年时间,极少有人兼修其他经目,更不要说通习五经了,这几乎是难以实现的。
陈琰的专经是《易经》,此时竟大言不惭的提出要放弃本经,还要求考官任意指定,疯了吧。
“好。”郭恒道:“那就掣签,抽到哪一经,便改考哪一经,但本官有一前提。”
众人齐齐看向主考郭恒。
“大人请说。”陈琰道。
郭恒眯着眼,翻看那本字体极小的夹带,从头翻到尾,因为年事已高目力不济,看了良久才道:“这份夹带是《周易本义》的内容,上经与下经共六十四卦,我会命诸位同考官从中任选十八卦,只要将这些内容默写出来,本官就给你一次掣签的机会。”
陈琰心中暗叹,这位郭大人果然够谨慎……也够狠的。
众人面面相觑,甚至有人忍不住提出:“总裁,十八卦注解,少说有两万多字的内容啊!”
常人奋笔疾书,一日能书写万字已是难得,而乡试第一场时间只有三天两夜,这样算,待陈琰默写完毕,哪还有时间回考场答题?更何况《易本义》是对《易经》的注解,行散意散,浩浩汤汤,常人根本难以做到从头到尾按照顺序默写。
“不如改成背诵吧,背诵快一些。”有人提议。
“是啊,总裁,我们这么多人都可以作证画押,背诵也是一样的。”
郭恒看向陈琰,目光闪过一丝犹豫,背诵,哪有白纸黑字留下的证据更实在呢?
“学生愿意默写。”陈琰道。
众人唏嘘声更甚,投向陈琰的目光变成了怒其不争,这么多人为他求情却不领情,上赶着要默写两万字,简直是轻狂至极。
可但站在陈琰的角度,名声大于一切。即便不能完成考试,为了日后继续举业,也要彻底证明自己的清白。
他没得选。
“那就抓紧时间吧。”郭恒指着一张空置的桌椅让他坐下来,十八名同考官每人抽取一卦,搁在他的案头,陈琰长舒一口气,铺纸研磨,将卦名排序,聚精会神开始默写。
时间就像高台上的沙漏,一点一滴流逝。
外面的考生都在紧锣密鼓的答题,只有他在此处,为一场无妄之灾证明自己的清白。
胸中愤恨尽数发泄在笔尖,满室静的出奇,只余沙沙的写字声。
郭恒喝过两盏茶,缓缓起身走到他的身后,驻足观看。
“不要有太多杂念,意在笔先,文在笔先。”他说:“主笔为余笔所拱向,运笔用心,而非用指,手写一字,心中要有下一字,心手合一,邻字间相互顾盼,才能行气连贯,血脉流畅。”
背水一战的处境,令陈琰出奇的冷静,他笔尖飞动,随着郭恒的指点,速度越来越快,提气、换行、拉纸,行云流水,顺畅无碍。
众人时不时看向沙漏,快卯时了。考棚里的举子们已经陆续起床,准备继续答题了。
再看仍运笔如飞的陈琰,经过将近一天一夜的默写,他的双眼布满了血丝,只是脊背依旧挺直,目光依然坚定。
考官们不禁感慨,此子风骨峭峻,泰然自若,哪怕今科不中,将来也必有一番作为。
这份小抄极为精致,若非这次搜捡,他只怕一生都难得一见。
陈琰百思不解,是谁如此丧心病狂,竟用这等下三滥的手段陷害于他?
又有同乡站出来道:“如果解元都需要夹带小抄,那我们整个平江省的举子都考不中春闱了!”
“陈兄十四岁进学,是闻名乡里的神童,过目成诵、博闻广识,他需要带什么小抄?”
“诬陷,绝对是诬陷!”
同省的举子们纷纷被煽动起来,一声高过一声,毕竟兔死狐悲,谁也不能保证后续的搜检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肃静!”搜检官厉喝一声:“再敢有喧哗者,立刻逐出贡院,通报地方学政革除学籍。”
嘈杂之声渐小,很快便重归平静。十年寒窗苦读熬到春闱的举子们,谁也不敢拿前途冒险。
“何人在此喧哗?”
仪门之内是龙门,龙门亦设有一道查验身份的关卡,掌管龙门的官员叫周沂,同为翰林院编撰,一身绿袍官服从门内走出来。
陈琰认识周沂,本届主考官郭恒的门生,年下老师带他去拜访郭恒的时候见过。
陈琰看一眼身后的同乡举子,深施一礼道:“大人,学生在此处被人栽赃陷害,想求见主考大人自证清白。”
仪门的搜检官呵斥道:“主考官是你想见就见的吗?”
陈琰看向那位搜检官,目光忽而变得锐利,一字一顿道:“我说了,有人栽赃陷害于我,大人怎么只听见了最后一句,莫非是默认了?”
搜检官道:“你含血喷人!”
陈琰又道:“我是不是含血喷人,明日就知道了。”
“你什么意思?”
“今日我若被逐出贡院,明日就去敲登闻鼓告御状,大不了玉石俱焚。”
这时又有同乡对周围人普及道:“他干得出来,对,他真干过……”
“肃静!”搜检官直视陈琰的目光,不知缘由的,竟然有一丝畏缩。
此时周沂才沉声开口:“陈解元,你跟我进来吧。”
似乎在着重强调他解元的身份。
搜检官阻拦道:“周大人,你是龙门的官员,凭什么插手仪门搜检?是不是今后检出怀挟的举子都能面见主考申辩?你当这里是县衙大堂?”
周沂心知不合规矩,只好道:“劳烦将此人暂押于此,我去禀报主考。”
搜检官还要开口。
周沂反问:“钱大人不会连这个要求都要拒绝吧?”
搜检官一时语塞,愤然令左右将陈琰押至仪门外。
周沂看了陈琰一眼,疾步转入内帘禀报。
主副考官连同十八房同考官、总监官,以及十八位内监官皆聚集于此,正静候考生入场,谁料竟出了这样的事。
“一省解元夹带小抄?”一名同考官道:“这可真是千古奇闻。”
“除非他乡试也是抄的。”另一人半开玩笑道。
“不可能,世上哪有抄出来的解元,除非是冒名顶替。”
“如果顶替之人有解元之才,为什么不自己考呢?”
周沂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谈笑,内心有些着急,出声问道:“总裁,该如何处置此人?”
本届会试的总裁官郭恒扫一眼在座:“诸位怎么看?”
众人一致表示,还真想见见这位夹带小抄的解元公。
“他说他能自证清白?如何自证?”郭恒又问。
“下官不清楚。”周沂道。
郭恒也便沉声道:“带他进来吧。”
第52章 简直是轻狂至极
周沂快步回到仪门传话,带陈琰进入致公堂面见主考官。
一路上,周沂小声问他:“彦章兄,这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陈琰道。
“你进京之后结过仇家吗?”
“不曾。”
他进京不过一个月之久,除了跟老师拜会过两位阁老、两位学士,大多深居简出,连文会都没参加过,要说仇家,只可能是在盛安县时为孟婉翻案结下的,只是没想到,时隔一年之久,蒋家被抄,两位官员被革职,竟还有人惦记着要治他于死地。
“不应该啊……”周沂道。
“你说那搜检官姓钱?”
周沂点头:“叫钱其浈,是礼部文选司的一名主事。”
陈琰从没听说过此人。
周沂道:“你放心,郭总裁为官耿介廉明,定会让你入场考试的。”
陈琰点点头,须臾间想到恩师此前带自己拜访郭恒的场景,老大人高古简俭,不苟言笑,对他的才学倒是不吝赞赏。
他从不是妄自菲薄之人,此次进京的确有把握登科,倘若真的进士及第,郭恒将成为自己的座师。
座师,门生,永远斩不断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陈琰心中忽然升起一个可怕的念头。
真的有人会为了报复他一个小人物,在抡才大典上做手脚,赌上仕途甚至是性命吗?他有那么重要吗?
亦或是有人要对郭恒下手,钱其浈不过是一把杀人的刀,自己不过是一盆污人清白的滓秽罢了。
正如周沂所言,郭恒为人耿介,了解自己的学识,多半会放自己重回考场,幕后之人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只待他进士及第,便会以此大做文章,甚至翻出他曾经登门拜访之事,为郭恒罗织科举舞弊的罪名。
陈琰心中升起一阵寒意,脚步也开始迟疑——回到考场继续考试,会埋下更大的祸患,可要他就此放弃,又实在心有不甘。
他该怎样做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呢?
……
郭恒年过耳顺,深邃的眼睛古井无波,目光在陈琰身上梭巡一圈。
只在心中暗叹,果然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哪怕如此窘迫之时,都丝毫不显狼狈。
“你果真没有夹带?”郭恒问。
“学生敢以性命起誓。”陈琰道。
郭恒道:“我无权要你的命,但你必须用行动证明你的清白。”
陈琰朝他深深一揖:“回大人,学生自院试以来,皆以《易经》为本经,这份夹带既然是《周易本义》,那么学生自愿放弃本经,改考其他经目,至于改考哪一经,请诸位大人指定。”
此言一出,四下唏嘘。
人们常说的“五经论”,其实考的不是“五经”,而是一经。
大雍自开科以来便以专经取士,《诗》、《书》、《礼》、《易》、《春秋》,考生从院试开始便只需专攻其中之一。
事实上,读书人只钻研自己擅长的经目就要花费数年时间,极少有人兼修其他经目,更不要说通习五经了,这几乎是难以实现的。
陈琰的专经是《易经》,此时竟大言不惭的提出要放弃本经,还要求考官任意指定,疯了吧。
“好。”郭恒道:“那就掣签,抽到哪一经,便改考哪一经,但本官有一前提。”
众人齐齐看向主考郭恒。
“大人请说。”陈琰道。
郭恒眯着眼,翻看那本字体极小的夹带,从头翻到尾,因为年事已高目力不济,看了良久才道:“这份夹带是《周易本义》的内容,上经与下经共六十四卦,我会命诸位同考官从中任选十八卦,只要将这些内容默写出来,本官就给你一次掣签的机会。”
陈琰心中暗叹,这位郭大人果然够谨慎……也够狠的。
众人面面相觑,甚至有人忍不住提出:“总裁,十八卦注解,少说有两万多字的内容啊!”
常人奋笔疾书,一日能书写万字已是难得,而乡试第一场时间只有三天两夜,这样算,待陈琰默写完毕,哪还有时间回考场答题?更何况《易本义》是对《易经》的注解,行散意散,浩浩汤汤,常人根本难以做到从头到尾按照顺序默写。
“不如改成背诵吧,背诵快一些。”有人提议。
“是啊,总裁,我们这么多人都可以作证画押,背诵也是一样的。”
郭恒看向陈琰,目光闪过一丝犹豫,背诵,哪有白纸黑字留下的证据更实在呢?
“学生愿意默写。”陈琰道。
众人唏嘘声更甚,投向陈琰的目光变成了怒其不争,这么多人为他求情却不领情,上赶着要默写两万字,简直是轻狂至极。
可但站在陈琰的角度,名声大于一切。即便不能完成考试,为了日后继续举业,也要彻底证明自己的清白。
他没得选。
“那就抓紧时间吧。”郭恒指着一张空置的桌椅让他坐下来,十八名同考官每人抽取一卦,搁在他的案头,陈琰长舒一口气,铺纸研磨,将卦名排序,聚精会神开始默写。
时间就像高台上的沙漏,一点一滴流逝。
外面的考生都在紧锣密鼓的答题,只有他在此处,为一场无妄之灾证明自己的清白。
胸中愤恨尽数发泄在笔尖,满室静的出奇,只余沙沙的写字声。
郭恒喝过两盏茶,缓缓起身走到他的身后,驻足观看。
“不要有太多杂念,意在笔先,文在笔先。”他说:“主笔为余笔所拱向,运笔用心,而非用指,手写一字,心中要有下一字,心手合一,邻字间相互顾盼,才能行气连贯,血脉流畅。”
背水一战的处境,令陈琰出奇的冷静,他笔尖飞动,随着郭恒的指点,速度越来越快,提气、换行、拉纸,行云流水,顺畅无碍。
众人时不时看向沙漏,快卯时了。考棚里的举子们已经陆续起床,准备继续答题了。
再看仍运笔如飞的陈琰,经过将近一天一夜的默写,他的双眼布满了血丝,只是脊背依旧挺直,目光依然坚定。
考官们不禁感慨,此子风骨峭峻,泰然自若,哪怕今科不中,将来也必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