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228节
随着一声虎啸,天边阴云聚起,本来就有些阴沉的天色更是黑下来,随着风声骤起,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
洗洗脑子吧你们!
李盛还迈着步子走下来,到了前面站定,一声虎啸吓晕了前面为首的两个老头,为老不尊永不知足的蠢东西!
李盛的皮毛最外面是一层厚密的针毛,能短时间内防水,他在外面绕着这些人走了两三圈,看着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蔫哒哒地狼狈不已,这才跳上台阶回去了。
刚一进殿嬴政就过来亲自给他擦擦皮毛上的水迹,李盛往后退了几步,一个旋风甩头自己甩干了一半,然后伸出爪子把嬴政往外面推了推:行啦,坏事儿都由他这个白脸干了,嬴政接下来该去扮红脸,毕竟爵位也降了,钱也罚了,该恩威并施地把人劝回去了。
毕竟还有好几个老头儿呢,真在这儿病出个好歹,对嬴政的名声也不好。
第341章
逐客之争已经落下帷幕,借此,嬴政作为君主,把宗室和勋贵中心怀不满怨愤不服的那些都压制下去,君主集权更进一步,他当然是心怀畅意。
李斯作为这次代表六国客卿首先出战的排头兵,在嬴政那里展示了自己的忠诚与才干,又在六国客卿这边占尽了人心,不久后又被嬴政升职做了廷尉,也是春风得意。
而被嬴政在宫宴上安抚的六国客卿也是心下安定,秦王年轻力壮且虚怀若谷,尊崇他们这些头被来的才臣,眼下又是正值秦国强盛而六国卑弱的天下大势,正是他们大展宏图一展抱负的时候啊!
于是大家都各有各的快乐,只除了那些被免职降爵的人员——但是也没人在乎他们就是了。
国内安稳团结,这几年国力强盛,郑国渠的修建也渐入佳境,嬴政便开始频繁召见谋臣和将领们,商议是不是该重开战事,继续一统六国的大业。
对此,李斯郑重谏言:“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大王正该抓住机会果断发兵图谋天下!”
“今诸侯服秦,譬如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虽然有点夸张吧,秦国灭除六国也不像他说的“如同扫除灶头灰尘”那样简单,但是这话多提气啊!
嬴政就很喜欢听,而且李斯其实也没说错,眼下六国确实势微,不趁着敌弱我强的时候赶紧下手,等人家回过劲儿来就不好打了!
“倘若今怠慢而不急就,诸侯复起,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现在这个时机也很好,楚国和魏国刚因为两处郡县闹了不愉快,赵国之前与韩国似乎因为结盟的事情有些龃龉,且六国贤才稀少,像之前信陵君那样既有号召力又有军事才干的人也少啊,眼下他们是绝对联合不起来的!
嬴政大为赞同,但是很快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先打谁呢?
李斯依然坚持自己之前的看法:先打韩国!理由也很简单,韩国最好打啊!
而且还和秦国接壤,打完了直接吞并,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再去打旁边的邻国,这军事据点就有了,无论是动兵还是后勤,都更方便快捷。
但是韩非立刻跳出来反对——他来到秦国的意义非常明确,就是“存韩而弱秦”,尽量为韩国拖延时间,一听李斯这话,哪里还坐得住?
韩非的建议是“稳住楚国和魏国,先攻打赵国和齐国”,至于为什么不先攻打秦国,他也是有自己的理由,当然了,是看起来有利于秦国的理由。
首先,韩国一直是秦国最听话最忠诚的小弟,“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您就算先打谁也不能先打自己人啊。
在嬴政面前,韩非的姿态放得很低,口称韩国为“内臣之国”。
相比较,赵国与秦国仇恨更深,这些年来,张罗着联合抗秦,不停扩张军队主张合纵,甚至向天下宣称“暴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按照后世的话说,就是在舆论层面上大谈秦国威胁论。
赵国这么跟你对着干你不打他,你先打自己的小弟韩国,秦国在道义上讲不过去啊,将来天下人谁还向着秦国说话?
最后,韩非认为韩国也不是那么好打的,韩国处在“四战之地”,秦国就算打下来了韩国的城池,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抗击,白费力气,性价比很低啊!
听起来很有道理是不是?
但是很快,李斯就逐一驳斥了。
第一,韩国确实听话,但是韩国是“心病”之地,韩国这些年来被秦国蚕食了不少土地,难道真就毫无芥蒂一心奉秦?倘若秦军遇到大战,大军孤悬在外内城空虚,韩国会不会突袭复仇?既然有这个疑虑,就不能纵容姑息。
两国交战,难道还念及情谊不成?
至于打了韩国天下人会觉得秦国薄情寡义失道寡助,哼,难道现在秦国的人缘口碑很好吗?既然都没朋友了,还在乎这些声名有个屁用!
韩国确实是四面对敌,但是守不住那是因为韩国太菜了!缺病少将当然守不住了!我们秦国兵多将广,那么韩国就不是“四面环敌”,而是可以“四面出击”!更应该打了!
还不等嬴政决断,在旁边跪坐的将军们立刻声援李斯,就得先打赵国啊!
对于他们而言,战功就代表着爵位,先前邯郸之战也看出来了,赵国是个硬骨头,那当然是得先打韩国这个软柿子了,先打就先有战功,他们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尸山血海,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两边针锋相对,但嬴政没有立刻决断,只是摆手令他们暂且安坐,他需要仔细想一想。
但是李盛觉得他应该也是倾向于先打韩国的,少年登基的君主需要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倘若攻赵久久不下,这不是嬴政想要看到的场景。
但是还不等嬴政宣告自己的决断,韩非尚存一丝侥幸,很快,又有一位大臣态度坚决地给李斯站台,主张攻韩,他叫姚贾。
姚贾是秦国“以厚财阴结诸侯名士者”的政策践行者之一,先前有一次四国意图联合出兵抗秦,便是姚贾带着大笔财物出使四国,“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齐,绝其谋,止其兵,四国之交不能合也”。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去四国之间挑拨离间搞分裂了,而且这个事业姚贾做得相当成功。
以此功劳,嬴政封他为上卿。
但是韩非对此非常厌恶,还给嬴政上书对姚贾之行大加斥责。
一说姚贾贪污公款,拿着秦王给的大笔财物,以秦王的名义大肆结交诸侯名臣,假公济私;
二说姚贾出身卑微品行不端,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姚贾当然要为自己辩解,他不结交大臣们,怎么说服那些人听自己的意见?这笔花销他问心无愧。
李盛也觉得韩非这是挑刺,后世还用公关费用呢,何况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大事,更不能吝惜财物了,能把钱花得出去花得有价值,就已经证明了姚贾的才干精明。
至于人家的出身,管仲当年是个商贾,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奴仆,他们当年没有不堪的过去吗?但是贤明的君主任用大臣,怎么会在乎这种小事呢?
“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壮门庭”。
大王您可是贤明的君主啊!不能听信谗言冤枉有功的忠臣!
嬴政问过之后也把这件事放过去了。
但是姚贾心里这件事可过不去,他自问与这位韩国公子并无仇怨,他怎么就偏偏多管闲事地为难自己?
就连朝中不少客卿也有对韩非有意见,因为韩非对姚贾的指责中有一条“出身卑微”。
出身卑微的可不止他一个啊!怎么,就你高贵,就你出身韩国王室人品贵重?
这件事后,姚贾就和韩非结仇了,这次论起先攻韩还是先攻赵,他自然是旗帜鲜明地站队李斯。
李盛冷眼旁观,心里不由得感慨,历史上关于韩非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李斯嫉妒他的才华,于是把他诬陷毒杀,但是这件事的真假暂且不论,就算是李斯出手,李盛也能理解了。
他比别人更能理解嬴政,嬴政自然也是属意于先攻韩国,无论从哪方面说,攻打韩国的利益能最大化,既然这样想,那他自然对韩非心存疑虑,无论是他韩国公子的身份,还是他执意劝谏攻赵存韩的想法。
这样的贤才,偏偏不能忠诚于他,难道还要放他回韩国效力,为秦国攻韩增添阻碍?
那既然是这样的境况,历史上的韩非被杀,嬴政当真毫无所知吗?
历史上韩非之死,背后的推手只怕不止李斯一个人。
韩非的对立面,是秦国朝堂上急于立功的年轻将领,是作为廷尉的李斯和位居上卿的姚贾,是需要一场大胜的秦王嬴政。
韩非的出使任务——“存韩”的失败,似乎已经是必然的结果。
第342章
韩非去向嬴政请辞,嬴政不允。
一来是确实欣赏他的才华,他的几本书写中了嬴政的心思;二来,也是忌讳,韩国就算是眼看着没落下去,可他也不想想让这样的人回去母国尽忠效力。
韩非算是被软禁了起来。
秦军很快就集中大军行路韩国,李盛这几天咋宫里待得无聊,也跟着大军跑去玩儿了,领兵的是朝中的一位文官,名叫内史腾,不过呢,说是文管,但是人家也是身高腿长骑射精通的啊,跟着大军疾行一夜,丝毫不带掉队的。
李盛比大军更快,他还半夜跑去山里捉了两只野兔吃呢,没敢往里面跑,这片山林中有不少果树,草木茂盛,养得起足够多的草食动物,看起来猎物密度不低,水源也有两支分流,对于像他这样的大型动物来说,是个很不错的居住领地。
都不用系统扫描,他在外面看了一圈,看了看边缘的脚印和掉落的毛发,就立刻断定,这边的山林肯定也是有主的,不是老虎就是熊。
他是路过这里顺便吃点东西,没必要和原住民霸主起冲突,于是也没往里面去找打猎物,凑合凑合吃了两只野兔算了,出发的时候也吃过东西了没那么饿。
大军是第二天上午到达的韩国南阳城边境,秦国探兵刚到地方,就听到树林里传来一阵虎啸声,刚打算拔腿往回跑,就被旁边的人拉住了:“你不觉得这个声音有点熟悉?大王那只玄虎就喜欢这么叫。”
他好歹也在秦宫后城那边守过一阵子门,对这种细微的差别还是有点感觉的,这么说吧,正常情况下,如果说老虎一般叫声是“嗷呜——-!”
他们大王的玄虎办正事儿的时候也是这么叫,威风霸气。
但是在没事儿放松的时候,比如溜达着出去,或者叼着猎物回来,心情愉快地时候,就喜欢叫“嗷呜—哇呜~”
后面拐着音收个弯儿,有一次夜里睡不着,玄虎出来溜达着玩,还是长长地叫了一声然后顺便打了个哈欠呢。
今天这个声音就很像很熟悉啊!
果然,听到后面树枝枯叶被踩动地声音,他们回头看过去,还真是玄虎!胸前还挂了一枚青金石的印章!
这个印章是嬴政当太子时候的小印,嬴政怕两边打起来到时候投石机弓弩都上了,不小心再伤着虎虎,它能回秦边境找地方包扎上药。
既然这么危险,那他约束虎虎不让跟着大军出去?呵呵,嬴政表示真是想多了,从出现在邯郸那时候,虎虎就是高贵冷艳谁也不听的。
他从小时候就是被虎虎管着不准爬树不准喝凉水,都二十岁了,口嗨一下说见到偶像作者就算死了也愿意啊!当时就被一尾巴塞进嘴,duangduang两下肉垫拍在背上,他还要回去哄一哄说自己是胡说的。
就这情况,他管得住?
二十多年都没努力成功,嬴政已经习惯了虎虎这种老子爱咋咋地的自由作风,只能帮他多想想。
其实他也知道,虎虎聪明得不得了,才不会被伤到,但是理智是一回事儿,担心是一回事儿,战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啊!
大老虎从灌木丛里跳出来,围着他们几个人转了一圈,然后就往秦军扎营的地方跑去了,不在自己的地盘上,野外找地方休息也得仔细,还是去军中找个地方吧,省事儿又安全。
内史腾也认识玄虎:“给寅君找个向阳的地方扎帐篷铺垫子。”
这只老虎很喜欢晒太阳,他去找大王回报差事的时候经常看到大老虎摊开四肢,板鸭趴在木质廊道那里晒太阳,晒好了自己还会翻面。
李盛过去蹭蹭他,跑去草垫子上趴着了,跟宫里的皮裘垫子肯定比不了了,但是随军就这条件,晒得干爽松软的草垫子也挺舒服的。
在这边趴了不到半个时辰,李盛就听到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马蹄声,他立刻抬起上身看过去:要带起来了吗?他得躲躲啊!
半刻钟后,李盛震惊又无语地趴下了:韩国国君把南阳城献出来给秦国了!
他知道韩国是个比较弱小的小国,地盘小人口少,但是这也有点忒软弱了吧,还没开打呢,先献城投降了?
就这,韩非还想救韩国?
消息传到咸阳,嬴政派人去接收南阳城,有了这座据点,秦军将来发兵大攻,肯定就更省劲儿了,也因为这件事,秦军攻势暂缓,退到了三十里之外。
嬴政的目的,是要好好经营起南阳来,无论是驻兵还是屯粮,都比之前的东郡更快更近,这段时间,秦军先不必逼得太紧。
但是韩王安见秦军退去,确实大松一口气,以他往日的经验,这又有一两年的安生日子过了。
但是他这次想错了,嬴政是已经决意要开启六国一统之战。
洗洗脑子吧你们!
李盛还迈着步子走下来,到了前面站定,一声虎啸吓晕了前面为首的两个老头,为老不尊永不知足的蠢东西!
李盛的皮毛最外面是一层厚密的针毛,能短时间内防水,他在外面绕着这些人走了两三圈,看着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蔫哒哒地狼狈不已,这才跳上台阶回去了。
刚一进殿嬴政就过来亲自给他擦擦皮毛上的水迹,李盛往后退了几步,一个旋风甩头自己甩干了一半,然后伸出爪子把嬴政往外面推了推:行啦,坏事儿都由他这个白脸干了,嬴政接下来该去扮红脸,毕竟爵位也降了,钱也罚了,该恩威并施地把人劝回去了。
毕竟还有好几个老头儿呢,真在这儿病出个好歹,对嬴政的名声也不好。
第341章
逐客之争已经落下帷幕,借此,嬴政作为君主,把宗室和勋贵中心怀不满怨愤不服的那些都压制下去,君主集权更进一步,他当然是心怀畅意。
李斯作为这次代表六国客卿首先出战的排头兵,在嬴政那里展示了自己的忠诚与才干,又在六国客卿这边占尽了人心,不久后又被嬴政升职做了廷尉,也是春风得意。
而被嬴政在宫宴上安抚的六国客卿也是心下安定,秦王年轻力壮且虚怀若谷,尊崇他们这些头被来的才臣,眼下又是正值秦国强盛而六国卑弱的天下大势,正是他们大展宏图一展抱负的时候啊!
于是大家都各有各的快乐,只除了那些被免职降爵的人员——但是也没人在乎他们就是了。
国内安稳团结,这几年国力强盛,郑国渠的修建也渐入佳境,嬴政便开始频繁召见谋臣和将领们,商议是不是该重开战事,继续一统六国的大业。
对此,李斯郑重谏言:“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大王正该抓住机会果断发兵图谋天下!”
“今诸侯服秦,譬如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虽然有点夸张吧,秦国灭除六国也不像他说的“如同扫除灶头灰尘”那样简单,但是这话多提气啊!
嬴政就很喜欢听,而且李斯其实也没说错,眼下六国确实势微,不趁着敌弱我强的时候赶紧下手,等人家回过劲儿来就不好打了!
“倘若今怠慢而不急就,诸侯复起,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现在这个时机也很好,楚国和魏国刚因为两处郡县闹了不愉快,赵国之前与韩国似乎因为结盟的事情有些龃龉,且六国贤才稀少,像之前信陵君那样既有号召力又有军事才干的人也少啊,眼下他们是绝对联合不起来的!
嬴政大为赞同,但是很快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先打谁呢?
李斯依然坚持自己之前的看法:先打韩国!理由也很简单,韩国最好打啊!
而且还和秦国接壤,打完了直接吞并,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再去打旁边的邻国,这军事据点就有了,无论是动兵还是后勤,都更方便快捷。
但是韩非立刻跳出来反对——他来到秦国的意义非常明确,就是“存韩而弱秦”,尽量为韩国拖延时间,一听李斯这话,哪里还坐得住?
韩非的建议是“稳住楚国和魏国,先攻打赵国和齐国”,至于为什么不先攻打秦国,他也是有自己的理由,当然了,是看起来有利于秦国的理由。
首先,韩国一直是秦国最听话最忠诚的小弟,“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您就算先打谁也不能先打自己人啊。
在嬴政面前,韩非的姿态放得很低,口称韩国为“内臣之国”。
相比较,赵国与秦国仇恨更深,这些年来,张罗着联合抗秦,不停扩张军队主张合纵,甚至向天下宣称“暴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按照后世的话说,就是在舆论层面上大谈秦国威胁论。
赵国这么跟你对着干你不打他,你先打自己的小弟韩国,秦国在道义上讲不过去啊,将来天下人谁还向着秦国说话?
最后,韩非认为韩国也不是那么好打的,韩国处在“四战之地”,秦国就算打下来了韩国的城池,也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抗击,白费力气,性价比很低啊!
听起来很有道理是不是?
但是很快,李斯就逐一驳斥了。
第一,韩国确实听话,但是韩国是“心病”之地,韩国这些年来被秦国蚕食了不少土地,难道真就毫无芥蒂一心奉秦?倘若秦军遇到大战,大军孤悬在外内城空虚,韩国会不会突袭复仇?既然有这个疑虑,就不能纵容姑息。
两国交战,难道还念及情谊不成?
至于打了韩国天下人会觉得秦国薄情寡义失道寡助,哼,难道现在秦国的人缘口碑很好吗?既然都没朋友了,还在乎这些声名有个屁用!
韩国确实是四面对敌,但是守不住那是因为韩国太菜了!缺病少将当然守不住了!我们秦国兵多将广,那么韩国就不是“四面环敌”,而是可以“四面出击”!更应该打了!
还不等嬴政决断,在旁边跪坐的将军们立刻声援李斯,就得先打赵国啊!
对于他们而言,战功就代表着爵位,先前邯郸之战也看出来了,赵国是个硬骨头,那当然是得先打韩国这个软柿子了,先打就先有战功,他们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尸山血海,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两边针锋相对,但嬴政没有立刻决断,只是摆手令他们暂且安坐,他需要仔细想一想。
但是李盛觉得他应该也是倾向于先打韩国的,少年登基的君主需要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倘若攻赵久久不下,这不是嬴政想要看到的场景。
但是还不等嬴政宣告自己的决断,韩非尚存一丝侥幸,很快,又有一位大臣态度坚决地给李斯站台,主张攻韩,他叫姚贾。
姚贾是秦国“以厚财阴结诸侯名士者”的政策践行者之一,先前有一次四国意图联合出兵抗秦,便是姚贾带着大笔财物出使四国,“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齐,绝其谋,止其兵,四国之交不能合也”。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去四国之间挑拨离间搞分裂了,而且这个事业姚贾做得相当成功。
以此功劳,嬴政封他为上卿。
但是韩非对此非常厌恶,还给嬴政上书对姚贾之行大加斥责。
一说姚贾贪污公款,拿着秦王给的大笔财物,以秦王的名义大肆结交诸侯名臣,假公济私;
二说姚贾出身卑微品行不端,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姚贾当然要为自己辩解,他不结交大臣们,怎么说服那些人听自己的意见?这笔花销他问心无愧。
李盛也觉得韩非这是挑刺,后世还用公关费用呢,何况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大事,更不能吝惜财物了,能把钱花得出去花得有价值,就已经证明了姚贾的才干精明。
至于人家的出身,管仲当年是个商贾,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奴仆,他们当年没有不堪的过去吗?但是贤明的君主任用大臣,怎么会在乎这种小事呢?
“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壮门庭”。
大王您可是贤明的君主啊!不能听信谗言冤枉有功的忠臣!
嬴政问过之后也把这件事放过去了。
但是姚贾心里这件事可过不去,他自问与这位韩国公子并无仇怨,他怎么就偏偏多管闲事地为难自己?
就连朝中不少客卿也有对韩非有意见,因为韩非对姚贾的指责中有一条“出身卑微”。
出身卑微的可不止他一个啊!怎么,就你高贵,就你出身韩国王室人品贵重?
这件事后,姚贾就和韩非结仇了,这次论起先攻韩还是先攻赵,他自然是旗帜鲜明地站队李斯。
李盛冷眼旁观,心里不由得感慨,历史上关于韩非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李斯嫉妒他的才华,于是把他诬陷毒杀,但是这件事的真假暂且不论,就算是李斯出手,李盛也能理解了。
他比别人更能理解嬴政,嬴政自然也是属意于先攻韩国,无论从哪方面说,攻打韩国的利益能最大化,既然这样想,那他自然对韩非心存疑虑,无论是他韩国公子的身份,还是他执意劝谏攻赵存韩的想法。
这样的贤才,偏偏不能忠诚于他,难道还要放他回韩国效力,为秦国攻韩增添阻碍?
那既然是这样的境况,历史上的韩非被杀,嬴政当真毫无所知吗?
历史上韩非之死,背后的推手只怕不止李斯一个人。
韩非的对立面,是秦国朝堂上急于立功的年轻将领,是作为廷尉的李斯和位居上卿的姚贾,是需要一场大胜的秦王嬴政。
韩非的出使任务——“存韩”的失败,似乎已经是必然的结果。
第342章
韩非去向嬴政请辞,嬴政不允。
一来是确实欣赏他的才华,他的几本书写中了嬴政的心思;二来,也是忌讳,韩国就算是眼看着没落下去,可他也不想想让这样的人回去母国尽忠效力。
韩非算是被软禁了起来。
秦军很快就集中大军行路韩国,李盛这几天咋宫里待得无聊,也跟着大军跑去玩儿了,领兵的是朝中的一位文官,名叫内史腾,不过呢,说是文管,但是人家也是身高腿长骑射精通的啊,跟着大军疾行一夜,丝毫不带掉队的。
李盛比大军更快,他还半夜跑去山里捉了两只野兔吃呢,没敢往里面跑,这片山林中有不少果树,草木茂盛,养得起足够多的草食动物,看起来猎物密度不低,水源也有两支分流,对于像他这样的大型动物来说,是个很不错的居住领地。
都不用系统扫描,他在外面看了一圈,看了看边缘的脚印和掉落的毛发,就立刻断定,这边的山林肯定也是有主的,不是老虎就是熊。
他是路过这里顺便吃点东西,没必要和原住民霸主起冲突,于是也没往里面去找打猎物,凑合凑合吃了两只野兔算了,出发的时候也吃过东西了没那么饿。
大军是第二天上午到达的韩国南阳城边境,秦国探兵刚到地方,就听到树林里传来一阵虎啸声,刚打算拔腿往回跑,就被旁边的人拉住了:“你不觉得这个声音有点熟悉?大王那只玄虎就喜欢这么叫。”
他好歹也在秦宫后城那边守过一阵子门,对这种细微的差别还是有点感觉的,这么说吧,正常情况下,如果说老虎一般叫声是“嗷呜——-!”
他们大王的玄虎办正事儿的时候也是这么叫,威风霸气。
但是在没事儿放松的时候,比如溜达着出去,或者叼着猎物回来,心情愉快地时候,就喜欢叫“嗷呜—哇呜~”
后面拐着音收个弯儿,有一次夜里睡不着,玄虎出来溜达着玩,还是长长地叫了一声然后顺便打了个哈欠呢。
今天这个声音就很像很熟悉啊!
果然,听到后面树枝枯叶被踩动地声音,他们回头看过去,还真是玄虎!胸前还挂了一枚青金石的印章!
这个印章是嬴政当太子时候的小印,嬴政怕两边打起来到时候投石机弓弩都上了,不小心再伤着虎虎,它能回秦边境找地方包扎上药。
既然这么危险,那他约束虎虎不让跟着大军出去?呵呵,嬴政表示真是想多了,从出现在邯郸那时候,虎虎就是高贵冷艳谁也不听的。
他从小时候就是被虎虎管着不准爬树不准喝凉水,都二十岁了,口嗨一下说见到偶像作者就算死了也愿意啊!当时就被一尾巴塞进嘴,duangduang两下肉垫拍在背上,他还要回去哄一哄说自己是胡说的。
就这情况,他管得住?
二十多年都没努力成功,嬴政已经习惯了虎虎这种老子爱咋咋地的自由作风,只能帮他多想想。
其实他也知道,虎虎聪明得不得了,才不会被伤到,但是理智是一回事儿,担心是一回事儿,战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啊!
大老虎从灌木丛里跳出来,围着他们几个人转了一圈,然后就往秦军扎营的地方跑去了,不在自己的地盘上,野外找地方休息也得仔细,还是去军中找个地方吧,省事儿又安全。
内史腾也认识玄虎:“给寅君找个向阳的地方扎帐篷铺垫子。”
这只老虎很喜欢晒太阳,他去找大王回报差事的时候经常看到大老虎摊开四肢,板鸭趴在木质廊道那里晒太阳,晒好了自己还会翻面。
李盛过去蹭蹭他,跑去草垫子上趴着了,跟宫里的皮裘垫子肯定比不了了,但是随军就这条件,晒得干爽松软的草垫子也挺舒服的。
在这边趴了不到半个时辰,李盛就听到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马蹄声,他立刻抬起上身看过去:要带起来了吗?他得躲躲啊!
半刻钟后,李盛震惊又无语地趴下了:韩国国君把南阳城献出来给秦国了!
他知道韩国是个比较弱小的小国,地盘小人口少,但是这也有点忒软弱了吧,还没开打呢,先献城投降了?
就这,韩非还想救韩国?
消息传到咸阳,嬴政派人去接收南阳城,有了这座据点,秦军将来发兵大攻,肯定就更省劲儿了,也因为这件事,秦军攻势暂缓,退到了三十里之外。
嬴政的目的,是要好好经营起南阳来,无论是驻兵还是屯粮,都比之前的东郡更快更近,这段时间,秦军先不必逼得太紧。
但是韩王安见秦军退去,确实大松一口气,以他往日的经验,这又有一两年的安生日子过了。
但是他这次想错了,嬴政是已经决意要开启六国一统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