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陈璟道:“你是说,要杀她的和害死隆妃娘娘的是同一个人?”
陆谦道:“是的,可她太天真了,她一个小小的宫女又怎能激起这轩然大波呢?可她已经走投无路,下毒的案子若被发现,她也难逃一死,还不如临死前赌一把。或许她还求刘公公帮她,可刘公公不忍动手,她又因受伤虚弱无力,因此只能将事先准备好的短刀刺入胸口,而后整个身子砸向地面,这才致使整把短刀都没入了胸口。”
灵儿听到这里时已然泣不成声,陈璟拍了拍她的肩膀,递了手帕给她,她紧咬着下唇,试图遏制住哭声,众人听着这个过程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陆谦接着说道:“刘公公此时可能还想着救慧娘的性命,因此才会将慧娘翻转过来,试图就她,可他也知道于事无补,并且他也知道,慧娘只是一个小小的宫女,她死得再惨烈再蹊跷,也不会有人费尽周折去追寻背后的真相,说不定还会被判定为畏罪自杀,不了了之。于是他握上了慧娘胸口的刀刃,毕竟若是此时牵连到他这个御前大太监,就不一样了。慧娘临死前肯定知道刘公公准备把自己搭进去,她不忍如此,便用尽最后的力气握住他的手,想要推开他,但终究伤势过重,没能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刘公公手上有淡红色淤痕的原因。”
众人听后都是一阵唏嘘,灵儿更是哭成了泪人,刘雨疏也不免湿了眼眶。
等众人情绪缓和一些后,陈璟问道:“陆大人,刘公公和慧娘拼死也要揭开的事情,是隆妃娘娘之死吗?他们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还有,刘公公为何后来会突然自杀?他自杀的刀又是哪来的?”
陆谦道:“这应该就是长赢在朝堂上说的事了,他应该已经知晓了全部真相,只是在朝堂上有些话不能说,他想为死去的人们讨一个公道,又不想连累我们,因此才会以洛氏家主的身份出现,将所有事情揽到自己身上,我们毕竟与洛氏无关,因此与此事的牵扯便小了。如今要救他,恐怕只有一个办法了……”
在陆谦、陈璟他们商讨办法的时候,沈青江正独自坐在桌前饮茶,虽然被困在宫里的一间小屋里,但沈青江的心却没来由的一阵舒服自在,积压在心里多年的事情一股脑说了出来,他只觉得无比畅快。回想昨日朝堂之上众人的反应,沈青江兀自一笑。
和陆谦猜得差不多,沈青江昨日早朝之时,由太子的随从带领,敲响了登闻鼓。由于是年后第一次大朝会,上朝议事的官员格外多,连平日里一些外放的官员今日也得来露个脸。
沈青江就这么在众人的目光追随下,被带到了朝会上。
高坐皇位的建安帝杨煊俯视着跪在百官中央一袭青衣的沈青江,心里隐隐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但他并没有表露出半分忧虑之色,而是语气如常,无悲无喜却充满压迫感地问道:“太子,跪着那是谁啊?”
太子杨显朗声道:“启禀吾皇,此人正是前几日为您解毒的沈青江,沈大夫。”
“解毒”二字一出,满朝文武皆哗然,头先从上到下竭力捂住的皇帝中毒的事情,就这么被太子当朝抖落了出来,杨煊岿然不动的脸上出现了一丝讶异,他瞥了一眼规规矩矩回话的太子杨显,心中突然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
杨煊本能地觉得,他不应该再去追问,可沈青江人已经跪在大堂上,太子的话头也开了,戛然而止反而更像是在隐藏什么。杨煊伸手揉了揉隐隐作痛的太阳穴,看向下面的刘瑾,刘瑾眯着双眼,脸上平静无波,像一尊已经入定许久的佛陀。
官员们议论纷纷,杨煊的头更痛了,他清了清嗓子,百官立即安静,随即杨煊开口道:“太子可是要给这位沈大夫请功啊?”
太子道:“回禀皇上,沈青江救治圣驾有功,皇上向来赏罚分明,必不会亏待了他,可今日他却是来求皇上为他伸冤的!”
杨煊一听这话笑了:“朕这儿成了衙门口了,太子你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
杨显道:“不如让他亲口告诉您吧!”
杨煊微微点了点头,杨显立刻对沈青江说:“沈青江,将你的冤情禀明御前吧!”
沈青江攥紧的手心已被汗液浸湿,他深吸了一口气,将跳得快要炸膛的心收了回去,用尽量平稳的语气说道:“启禀圣上,学生本名洛青,是二十年前惨死的太医首座洛川的儿子,今日我要状告内阁首辅大臣刘瑾,豢养杀手,残害我全家一百二十六口性命,状纸在此,请皇上明察!”
第131章 :游记
百官哗然,刘瑾手执玉圭跪在地上大呼冤枉,赵顺和吕炎等人见势也跟着跪下为刘瑾鸣冤,不多会儿
,满朝文武竟然跪了有多半。
杨煊见状,揉了揉太阳穴,看着下面跪着的黑压压的人头,眼睛渐渐眯了起来。他没有接太监呈递过来的状纸,反而不咸不淡地说道:“沈青江,你以平民之身状告当朝首辅,谁给你的胆子?”
沈青江朗声道:“启禀圣上,学生以为治国之道在于明法,而不在于胆量,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立而民信,民信而国治。”
杨煊嘴角闪过一丝稍纵即逝的笑意,随后他用平常的口气对沈青江说道:“倒是个伶牙俐齿的,那你倒是说说,你有何证据证明,害你一家性命的是刘阁老啊?”
沈青江道:“回禀圣上,此事要从多年前的一桩旧案说起。”
杨煊眯着眼睛问道:“哦?什么旧案?”
沈青江抬起头,他的眼神变得锐利无比,他看向杨煊,一字一顿地说道:“建安十八年,威远将军隆霄谋逆案!”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又开始议论纷纷,有些为官时日尚短的或年纪较轻的官员,对此事并不十分清楚,年老的官员则对此案讳莫如深,面对来询问的年轻官员都是支支吾吾三缄其口,一时间询问声和轻微的喝止声此起彼伏。
太子杨显垂目看着下面乌央乌央的这群人,他微微挑了挑眉毛,撇了一眼他父皇的表情,见他依旧眯着眼睛默不作声,可眼里却依稀投射出了一些危险的光。
太子见状清了清嗓子,百官马上安静了下来。皇帝依旧一言不发,偌大的宫殿里瞬间静得连呼吸声都没有。
太子深吸了一口气,斟酌着开口问道:“启禀皇上,此事牵扯众多,是否要退朝后交由大理寺问询清楚,再向御前程奏呢?”
皇帝问道:“太子啊,你是否早就知道他跟隆霄有瓜葛?”
太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皇上明察,儿臣昨日只听沈先生说了他洛氏一族的惨案,他言说杀人凶犯在朝堂之上,若坐视不理只恐祸乱朝纲,只求儿臣给他一个御前分说的机会,儿臣念在他救驾有功,又亲眼见他这段时日尽心尽力为圣上办事,心一软便应了下来,儿臣也不知道他今日会提起谋逆大案,请皇上治儿臣失察之罪!”
杨煊没接太子的话茬,转而看向沈青江,太子则乖乖跪在原地一动不动。
杨煊的目光在太子和沈青江之间跳了几个来回,最终定在沈青江身上,道:“沈青江,你可知隆霄犯的是什么罪?”
沈青江道:“回禀圣上,当年身为随军御史的刘瑾参奏隆霄将军勾结门托二皇子意图谋反,且有来往书信为证,后来隆霄将军撤下了西疆守卫,让门托军长驱直入,我军损失惨重,这才坐实了他通敌卖国的罪名。但我有证据能证明隆霄将军当年并未勾结过门托二皇子,请皇上明察!”
沈青江从怀中掏出两本书,经由太监呈递了上去,杨煊拿过上面那本书,打开一看上面竟是满满的门托文,他不解地问道:“这是何物?”
沈青江道:“回皇上,这是《布洛伊瓦特山游记》,下面那本是这本书的译本。布洛伊瓦特是门托语,意思是两个一样高的山峰,布洛伊瓦特山就是西疆与门托接壤处的驼峰关,也就是当年隆霄将军驻守之处。这本书是二十年前一位门托的旅人所著,其中详细讲述了隆霄将军在西疆与门托军的那一战,并非隆霄将军故意战败,而是在之前的战役中受伤昏迷,而后当时贪生怕死的随军监军御史下令避战,带着人后撤二十里,隆霄将军苏醒后得知此事,不顾重伤率领留守城内的五千名将士拼死迎战门托两万人马,这才保住了驼峰关。”
有官员听到后小声议论道:“当年的随军监军御史,不就是刘阁老吗?”
“这本游记是真是假啊?没听说过啊!”
“一位旅人所著,野史记载的话能信吗?”
……
太子又清了清嗓子,官员们安静了下来。
沈青江继续说道:“这本游记大家没听说过很正常,请皇上翻到游记最后一页,看一下这位旅人的名讳。”
杨煊依言翻到最后一页,念出了那个名字:“茉哈祖娅,竟然是门托女皇?”
沈青江道:“没错,正是门托女皇茉哈祖娅,但二十年前的女皇还是公主,她厌烦了皇室里的生活,游历四方,多年后回宫同她的哥哥们一起参与了夺嫡之争,这才成了今日的门托女皇。在这本游记里,她详细地记载了当年她的二哥为了赢下与大梁之间的战役,设计买通了大梁的官员,伪造了自己与守卫将领来往的书信,诬陷他与自己勾结谋逆,大梁因此损失了十座城池和无数百姓。茉哈祖娅在书中言道,她认为二皇子的做法虽然不光彩,但胜者为王,她很佩服她这位二哥的头脑。”
陆谦道:“是的,可她太天真了,她一个小小的宫女又怎能激起这轩然大波呢?可她已经走投无路,下毒的案子若被发现,她也难逃一死,还不如临死前赌一把。或许她还求刘公公帮她,可刘公公不忍动手,她又因受伤虚弱无力,因此只能将事先准备好的短刀刺入胸口,而后整个身子砸向地面,这才致使整把短刀都没入了胸口。”
灵儿听到这里时已然泣不成声,陈璟拍了拍她的肩膀,递了手帕给她,她紧咬着下唇,试图遏制住哭声,众人听着这个过程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陆谦接着说道:“刘公公此时可能还想着救慧娘的性命,因此才会将慧娘翻转过来,试图就她,可他也知道于事无补,并且他也知道,慧娘只是一个小小的宫女,她死得再惨烈再蹊跷,也不会有人费尽周折去追寻背后的真相,说不定还会被判定为畏罪自杀,不了了之。于是他握上了慧娘胸口的刀刃,毕竟若是此时牵连到他这个御前大太监,就不一样了。慧娘临死前肯定知道刘公公准备把自己搭进去,她不忍如此,便用尽最后的力气握住他的手,想要推开他,但终究伤势过重,没能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刘公公手上有淡红色淤痕的原因。”
众人听后都是一阵唏嘘,灵儿更是哭成了泪人,刘雨疏也不免湿了眼眶。
等众人情绪缓和一些后,陈璟问道:“陆大人,刘公公和慧娘拼死也要揭开的事情,是隆妃娘娘之死吗?他们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还有,刘公公为何后来会突然自杀?他自杀的刀又是哪来的?”
陆谦道:“这应该就是长赢在朝堂上说的事了,他应该已经知晓了全部真相,只是在朝堂上有些话不能说,他想为死去的人们讨一个公道,又不想连累我们,因此才会以洛氏家主的身份出现,将所有事情揽到自己身上,我们毕竟与洛氏无关,因此与此事的牵扯便小了。如今要救他,恐怕只有一个办法了……”
在陆谦、陈璟他们商讨办法的时候,沈青江正独自坐在桌前饮茶,虽然被困在宫里的一间小屋里,但沈青江的心却没来由的一阵舒服自在,积压在心里多年的事情一股脑说了出来,他只觉得无比畅快。回想昨日朝堂之上众人的反应,沈青江兀自一笑。
和陆谦猜得差不多,沈青江昨日早朝之时,由太子的随从带领,敲响了登闻鼓。由于是年后第一次大朝会,上朝议事的官员格外多,连平日里一些外放的官员今日也得来露个脸。
沈青江就这么在众人的目光追随下,被带到了朝会上。
高坐皇位的建安帝杨煊俯视着跪在百官中央一袭青衣的沈青江,心里隐隐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但他并没有表露出半分忧虑之色,而是语气如常,无悲无喜却充满压迫感地问道:“太子,跪着那是谁啊?”
太子杨显朗声道:“启禀吾皇,此人正是前几日为您解毒的沈青江,沈大夫。”
“解毒”二字一出,满朝文武皆哗然,头先从上到下竭力捂住的皇帝中毒的事情,就这么被太子当朝抖落了出来,杨煊岿然不动的脸上出现了一丝讶异,他瞥了一眼规规矩矩回话的太子杨显,心中突然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
杨煊本能地觉得,他不应该再去追问,可沈青江人已经跪在大堂上,太子的话头也开了,戛然而止反而更像是在隐藏什么。杨煊伸手揉了揉隐隐作痛的太阳穴,看向下面的刘瑾,刘瑾眯着双眼,脸上平静无波,像一尊已经入定许久的佛陀。
官员们议论纷纷,杨煊的头更痛了,他清了清嗓子,百官立即安静,随即杨煊开口道:“太子可是要给这位沈大夫请功啊?”
太子道:“回禀皇上,沈青江救治圣驾有功,皇上向来赏罚分明,必不会亏待了他,可今日他却是来求皇上为他伸冤的!”
杨煊一听这话笑了:“朕这儿成了衙门口了,太子你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
杨显道:“不如让他亲口告诉您吧!”
杨煊微微点了点头,杨显立刻对沈青江说:“沈青江,将你的冤情禀明御前吧!”
沈青江攥紧的手心已被汗液浸湿,他深吸了一口气,将跳得快要炸膛的心收了回去,用尽量平稳的语气说道:“启禀圣上,学生本名洛青,是二十年前惨死的太医首座洛川的儿子,今日我要状告内阁首辅大臣刘瑾,豢养杀手,残害我全家一百二十六口性命,状纸在此,请皇上明察!”
第131章 :游记
百官哗然,刘瑾手执玉圭跪在地上大呼冤枉,赵顺和吕炎等人见势也跟着跪下为刘瑾鸣冤,不多会儿
,满朝文武竟然跪了有多半。
杨煊见状,揉了揉太阳穴,看着下面跪着的黑压压的人头,眼睛渐渐眯了起来。他没有接太监呈递过来的状纸,反而不咸不淡地说道:“沈青江,你以平民之身状告当朝首辅,谁给你的胆子?”
沈青江朗声道:“启禀圣上,学生以为治国之道在于明法,而不在于胆量,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立而民信,民信而国治。”
杨煊嘴角闪过一丝稍纵即逝的笑意,随后他用平常的口气对沈青江说道:“倒是个伶牙俐齿的,那你倒是说说,你有何证据证明,害你一家性命的是刘阁老啊?”
沈青江道:“回禀圣上,此事要从多年前的一桩旧案说起。”
杨煊眯着眼睛问道:“哦?什么旧案?”
沈青江抬起头,他的眼神变得锐利无比,他看向杨煊,一字一顿地说道:“建安十八年,威远将军隆霄谋逆案!”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又开始议论纷纷,有些为官时日尚短的或年纪较轻的官员,对此事并不十分清楚,年老的官员则对此案讳莫如深,面对来询问的年轻官员都是支支吾吾三缄其口,一时间询问声和轻微的喝止声此起彼伏。
太子杨显垂目看着下面乌央乌央的这群人,他微微挑了挑眉毛,撇了一眼他父皇的表情,见他依旧眯着眼睛默不作声,可眼里却依稀投射出了一些危险的光。
太子见状清了清嗓子,百官马上安静了下来。皇帝依旧一言不发,偌大的宫殿里瞬间静得连呼吸声都没有。
太子深吸了一口气,斟酌着开口问道:“启禀皇上,此事牵扯众多,是否要退朝后交由大理寺问询清楚,再向御前程奏呢?”
皇帝问道:“太子啊,你是否早就知道他跟隆霄有瓜葛?”
太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皇上明察,儿臣昨日只听沈先生说了他洛氏一族的惨案,他言说杀人凶犯在朝堂之上,若坐视不理只恐祸乱朝纲,只求儿臣给他一个御前分说的机会,儿臣念在他救驾有功,又亲眼见他这段时日尽心尽力为圣上办事,心一软便应了下来,儿臣也不知道他今日会提起谋逆大案,请皇上治儿臣失察之罪!”
杨煊没接太子的话茬,转而看向沈青江,太子则乖乖跪在原地一动不动。
杨煊的目光在太子和沈青江之间跳了几个来回,最终定在沈青江身上,道:“沈青江,你可知隆霄犯的是什么罪?”
沈青江道:“回禀圣上,当年身为随军御史的刘瑾参奏隆霄将军勾结门托二皇子意图谋反,且有来往书信为证,后来隆霄将军撤下了西疆守卫,让门托军长驱直入,我军损失惨重,这才坐实了他通敌卖国的罪名。但我有证据能证明隆霄将军当年并未勾结过门托二皇子,请皇上明察!”
沈青江从怀中掏出两本书,经由太监呈递了上去,杨煊拿过上面那本书,打开一看上面竟是满满的门托文,他不解地问道:“这是何物?”
沈青江道:“回皇上,这是《布洛伊瓦特山游记》,下面那本是这本书的译本。布洛伊瓦特是门托语,意思是两个一样高的山峰,布洛伊瓦特山就是西疆与门托接壤处的驼峰关,也就是当年隆霄将军驻守之处。这本书是二十年前一位门托的旅人所著,其中详细讲述了隆霄将军在西疆与门托军的那一战,并非隆霄将军故意战败,而是在之前的战役中受伤昏迷,而后当时贪生怕死的随军监军御史下令避战,带着人后撤二十里,隆霄将军苏醒后得知此事,不顾重伤率领留守城内的五千名将士拼死迎战门托两万人马,这才保住了驼峰关。”
有官员听到后小声议论道:“当年的随军监军御史,不就是刘阁老吗?”
“这本游记是真是假啊?没听说过啊!”
“一位旅人所著,野史记载的话能信吗?”
……
太子又清了清嗓子,官员们安静了下来。
沈青江继续说道:“这本游记大家没听说过很正常,请皇上翻到游记最后一页,看一下这位旅人的名讳。”
杨煊依言翻到最后一页,念出了那个名字:“茉哈祖娅,竟然是门托女皇?”
沈青江道:“没错,正是门托女皇茉哈祖娅,但二十年前的女皇还是公主,她厌烦了皇室里的生活,游历四方,多年后回宫同她的哥哥们一起参与了夺嫡之争,这才成了今日的门托女皇。在这本游记里,她详细地记载了当年她的二哥为了赢下与大梁之间的战役,设计买通了大梁的官员,伪造了自己与守卫将领来往的书信,诬陷他与自己勾结谋逆,大梁因此损失了十座城池和无数百姓。茉哈祖娅在书中言道,她认为二皇子的做法虽然不光彩,但胜者为王,她很佩服她这位二哥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