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宗念没有言语。
“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哪怕就一下。”卢贵书摘掉眼睛,捏捏鼻梁,“人的恶念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
宗念怔了怔,说道,“总之人找到就好,皆大欢喜。”
“是。”卢贵书缓缓点头。
见对方没有往下说的意味,再问有打探他人隐私的嫌疑,宗念站起来,“爷爷,您快休息吧,不早了。”
“好。”卢贵书没有起身,就好像那个瞬间而来的邪念仍纠缠不休,他愧疚到难以动弹。
卢荷香在家里住上一周,再次回到晚风时衣服都换成崭新的,身上多了一副眼镜——眼镜腿上绑着红色编织绳,绳子套在脖子上,挺时尚的款式。
卢岐山送她来,姑侄间有说有笑。卢贵书到小院迎接,最先注意到的也是那副眼镜,他问带上好些吗?卢荷香说有用,小悦给配的绳子,怕丢了。卢贵书便说这个好,保险。一周前的不愉快好似未曾发生过,又好像这种争吵常常发生以至于当事人都已熟练掌握冷却事实的方法,总之,若由他人来瞧,这对姐弟依旧相亲相爱感情深厚。
卢岐山提议喝杯茶,宗念便将人请到办公室。
“去医院查了一下,情况不太好。”对方这样开口,语气很平静,“医生说她这个属于遗忘型mci,到陌生的地方会迷路,短期记忆丢失都是症状。现在看频次在增加,并且伴随其他认知下降,这个很可能就是痴呆前兆。”
宗念轻轻“啊”一声,“奶奶自己知道吗?”
“没跟她说。这脾气,知道了又要闹。跟我爸讲了。“说到此处,卢岐山叹口气,“我父亲的意思还是住在这里。我平时要去店里,他年龄也大了,出点什么事情难以处理。养老院人多,还有你们看护,稳妥一些。”
“行。后期万一情况变差,秦姨他们护理经验都很足,这个您放心。”
“以后费用你只跟我聊,就不要让老人知晓了。”
宗念点头。
两人沉默着坐上一会儿,卢岐山再次开口,“我家二老的情况有些复杂。”
听得这话,宗念一下就乐了,“叔叔,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复杂情况。”
是啊,似乎来到晚风的每户人家都会这样形容自己。因为亲情与血缘是无法选择的永恒课题,这其中就是会有很多口是心非,很多举棋不定,很多难以启齿。
碰撞与交错产生伤害与被伤害,尽管那可能并非原意。
卢岐山轻轻叹口气,随后说道,“我大姑这辈子很难。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只能供一个读书,那自然就让给了儿子。爷爷奶奶早逝,还留下大把债务,可以说是大姑带大了我父亲,撑起一个家。”
他压一口茶,继续,“日子过不下去,大姑十八岁就嫁了人,可没过多久,嫁的人病逝了。又过几年,大姑二嫁,许是真的命数艰难,大雨天她丈夫回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跌进水沟,人一下就没了。那时候村子里闲话就多了,有会算命的大仙说她八字不吉,克夫克亲人。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人见她都躲着走,背地里尽是难听的话。”
“愚昧。”宗念没忍住点评一句,却也明白了为何卢荷香厌恶人群。
“现在看可不就是愚昧。”卢岐山自嘲般笑笑,“可那时候大家信啊,连我父亲都信了。他……大概十六七岁吧,开始躲着大姑走,同学间乡邻间说什么,要避着你大姐哦,不然你也躲不过。他就是是是点头。我父亲说,这是他一生做过最后悔的事。”
宗念眉头锁紧,悠悠吐出一句,“怪不得。”
亲情变成刺刀,最亲爱的人手持利刃与所有人同仇敌忾,卢荷香的怨念、不解、委屈全被留于岁月中,可它们没有消失,而是在而后漫长的几十年里,一次次一股股,以一种刀刀割肉却不见血的方式回击给卢贵书。
“上回在南湖你也看到了。其实在家里大吵小吵常有,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我父亲对大姐有亏欠,一直尝试弥补,大姑呢,一生坎坷,自己明明没做错什么,她还能怪谁。我常和小悦讲,我们不是他们,没有权利去评价是非对错。都七老八十的年岁,闹就闹吧,这时候你硬要给他们分辨孰是孰非,欠多少又还了多少,做不到,也没意义。”
“是。”宗念认可。
“今天同你说这些,二老嘛,以后要长住在这里,再吵起来提前给你们打个预防针。”卢岐山起身半鞠躬,“小念,费心了。”
“叔叔您不用。”宗念见状也赶忙起身,“我们应该的,别客气。”
临出门前,卢岐山转换话题,“我听陆河妈妈说,小陆要工作调动了?”
“嗯。”
“做父母的嘛,关系再不融洽,对孩子的心都是一致的。”卢岐山抿抿嘴,“小陆妈妈挺担心他的,怕调过去遇到什么事情,心里憋着又不同家里讲。”
“您要让我当间谍啊?”宗念打趣。
“哎呀,我们哪里敢指挥你们。平日我讲小悦一句,她有十句等着我。”卢岐山笑着摆摆手,“我就是看小陆妈妈总挂念,想让她宽心。”
“让阿姨高兴可是您的任务,别转移。”宗念嘿嘿乐。
“呵,你们这帮孩子。”
这日晚饭后,卢贵书照例到活动室教老人们写毛笔字——自赏花回来养成的习惯,原本只是闫春爷爷提出要跟着学,老人们自来爱凑热闹,一个两个到七个八个,加之卢贵书一辈子教书育人,亲和又具耐心,小课堂便这样自发组织起来。连不识字的爷爷奶奶们都跟进加入,他们说毛笔字像画画,不认识照着描总归错不了。
卢荷香也来了。
或者说,是硬被宗念拉来的。
开始自然百般不愿,还是那套说辞——大字不识一个,拿笔让人笑话。宗念便摆事实讲道理,谁说读过书才能写,钱爷爷不认字还有帕金森,人家现在都能画“福”了,您总别扭什么劲。无论多大年岁,内心深处总有些跨不过去的耿耿于怀。比如卢荷香对弟弟少年时的举动无法做到翻页,又比如,宗念猜测,或许她渴望过读书,深切地幻想过若自己也坐进那间课堂人生会不会有所不同。这种念想随着岁月更替变换为一种隐藏于犀利言语下的自卑与自我否定——她不要戴眼镜,拒绝拿笔,房间里无一本书籍,唯恐被他人当成“读书人”。
所有的所有,卢荷香说服自
己的理由只有一个——我是长姐,这是我应该。
应该将读书机会让与家里的男丁,应该牺牲自己去养育弟弟撑起一个家,应该倾尽所有保障他的人生万无一失。
她没有力量去挑战这层身份带来的桎梏,可又难以平息与生俱来所感受到的不公平,八十五岁的卢荷香,她一生都未能逃脱困境。
怼天怼地,宗念突然觉得这样也蛮好。
至少她有一个出口。
卢贵书铺开宣纸,把持着大姐的手沾好墨汁,在纸上缓缓划出一横。
“写什么?”卢荷香皱眉问话,如同提线木偶,手一动不敢动。
卢贵书放开她的手,用指尖顺着那横又划出一撇,“这样,你自己写。”
卢荷香颤巍巍下笔,或许紧张,又掌握不好墨汁用量,宣纸阴了一片。
“这里再来一笔。”卢贵书再次用指尖引导,似乎对大姐的到来很是欣喜,眉目间一直带着笑意。
那是一个“大”字。
卢荷香生平写下的第一个字。
“卢大姐,没事就来练一练,练过手就稳啦。”旁边老人搭话。
又有学生唤人,“卢校长,过来帮我看看。”
卢贵书绕到对面指导,缺少帮助的卢荷香紧紧握着笔,似是不知如何放下,只剩东张西望。
宗念自告奋勇走过去,如同卢贵书那般用指尖在宣纸上空画,“奶奶,这里画一道横。不着急,慢慢写。您如果实在手抖,就先撑住桌子,用手腕发力试试。”
“小念啊,你不要给人乱指导哦。拿毛笔胳膊要提起来的。”闫春爷爷隔老远打趣。
有老人立即接话,“小念把毛笔当鼓槌,一敲嘛一个洞。”
活动室一片笑声。
“我因材施教。”宗念笑着回应,与此同时同时不忘指导卢荷香,“这里画一个短短的竖线,好,够了。”
“这东西真是……软软趴趴,用不上力气。”卢荷香嘴里抱怨,下笔却小心翼翼。
约莫一刻钟的时间,她终于完成此生的第一幅文字作品——大吉。
万事顺意,安康大吉。
“是不是挺好玩的?”宗念问她。
老人撇嘴摇头,“手紧得很,费力。”而下一秒却又带上眼镜,仔仔细细端详起这两个歪歪扭扭的字。墨迹未干,她指肚沾染上乌黑。
桌子另一端,卢贵书写下一副行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远远看过去亦可见字迹潇洒自如,众人围绕在侧,纷纷赞叹叫好。
“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哪怕就一下。”卢贵书摘掉眼睛,捏捏鼻梁,“人的恶念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
宗念怔了怔,说道,“总之人找到就好,皆大欢喜。”
“是。”卢贵书缓缓点头。
见对方没有往下说的意味,再问有打探他人隐私的嫌疑,宗念站起来,“爷爷,您快休息吧,不早了。”
“好。”卢贵书没有起身,就好像那个瞬间而来的邪念仍纠缠不休,他愧疚到难以动弹。
卢荷香在家里住上一周,再次回到晚风时衣服都换成崭新的,身上多了一副眼镜——眼镜腿上绑着红色编织绳,绳子套在脖子上,挺时尚的款式。
卢岐山送她来,姑侄间有说有笑。卢贵书到小院迎接,最先注意到的也是那副眼镜,他问带上好些吗?卢荷香说有用,小悦给配的绳子,怕丢了。卢贵书便说这个好,保险。一周前的不愉快好似未曾发生过,又好像这种争吵常常发生以至于当事人都已熟练掌握冷却事实的方法,总之,若由他人来瞧,这对姐弟依旧相亲相爱感情深厚。
卢岐山提议喝杯茶,宗念便将人请到办公室。
“去医院查了一下,情况不太好。”对方这样开口,语气很平静,“医生说她这个属于遗忘型mci,到陌生的地方会迷路,短期记忆丢失都是症状。现在看频次在增加,并且伴随其他认知下降,这个很可能就是痴呆前兆。”
宗念轻轻“啊”一声,“奶奶自己知道吗?”
“没跟她说。这脾气,知道了又要闹。跟我爸讲了。“说到此处,卢岐山叹口气,“我父亲的意思还是住在这里。我平时要去店里,他年龄也大了,出点什么事情难以处理。养老院人多,还有你们看护,稳妥一些。”
“行。后期万一情况变差,秦姨他们护理经验都很足,这个您放心。”
“以后费用你只跟我聊,就不要让老人知晓了。”
宗念点头。
两人沉默着坐上一会儿,卢岐山再次开口,“我家二老的情况有些复杂。”
听得这话,宗念一下就乐了,“叔叔,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复杂情况。”
是啊,似乎来到晚风的每户人家都会这样形容自己。因为亲情与血缘是无法选择的永恒课题,这其中就是会有很多口是心非,很多举棋不定,很多难以启齿。
碰撞与交错产生伤害与被伤害,尽管那可能并非原意。
卢岐山轻轻叹口气,随后说道,“我大姑这辈子很难。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只能供一个读书,那自然就让给了儿子。爷爷奶奶早逝,还留下大把债务,可以说是大姑带大了我父亲,撑起一个家。”
他压一口茶,继续,“日子过不下去,大姑十八岁就嫁了人,可没过多久,嫁的人病逝了。又过几年,大姑二嫁,许是真的命数艰难,大雨天她丈夫回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跌进水沟,人一下就没了。那时候村子里闲话就多了,有会算命的大仙说她八字不吉,克夫克亲人。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人见她都躲着走,背地里尽是难听的话。”
“愚昧。”宗念没忍住点评一句,却也明白了为何卢荷香厌恶人群。
“现在看可不就是愚昧。”卢岐山自嘲般笑笑,“可那时候大家信啊,连我父亲都信了。他……大概十六七岁吧,开始躲着大姑走,同学间乡邻间说什么,要避着你大姐哦,不然你也躲不过。他就是是是点头。我父亲说,这是他一生做过最后悔的事。”
宗念眉头锁紧,悠悠吐出一句,“怪不得。”
亲情变成刺刀,最亲爱的人手持利刃与所有人同仇敌忾,卢荷香的怨念、不解、委屈全被留于岁月中,可它们没有消失,而是在而后漫长的几十年里,一次次一股股,以一种刀刀割肉却不见血的方式回击给卢贵书。
“上回在南湖你也看到了。其实在家里大吵小吵常有,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我父亲对大姐有亏欠,一直尝试弥补,大姑呢,一生坎坷,自己明明没做错什么,她还能怪谁。我常和小悦讲,我们不是他们,没有权利去评价是非对错。都七老八十的年岁,闹就闹吧,这时候你硬要给他们分辨孰是孰非,欠多少又还了多少,做不到,也没意义。”
“是。”宗念认可。
“今天同你说这些,二老嘛,以后要长住在这里,再吵起来提前给你们打个预防针。”卢岐山起身半鞠躬,“小念,费心了。”
“叔叔您不用。”宗念见状也赶忙起身,“我们应该的,别客气。”
临出门前,卢岐山转换话题,“我听陆河妈妈说,小陆要工作调动了?”
“嗯。”
“做父母的嘛,关系再不融洽,对孩子的心都是一致的。”卢岐山抿抿嘴,“小陆妈妈挺担心他的,怕调过去遇到什么事情,心里憋着又不同家里讲。”
“您要让我当间谍啊?”宗念打趣。
“哎呀,我们哪里敢指挥你们。平日我讲小悦一句,她有十句等着我。”卢岐山笑着摆摆手,“我就是看小陆妈妈总挂念,想让她宽心。”
“让阿姨高兴可是您的任务,别转移。”宗念嘿嘿乐。
“呵,你们这帮孩子。”
这日晚饭后,卢贵书照例到活动室教老人们写毛笔字——自赏花回来养成的习惯,原本只是闫春爷爷提出要跟着学,老人们自来爱凑热闹,一个两个到七个八个,加之卢贵书一辈子教书育人,亲和又具耐心,小课堂便这样自发组织起来。连不识字的爷爷奶奶们都跟进加入,他们说毛笔字像画画,不认识照着描总归错不了。
卢荷香也来了。
或者说,是硬被宗念拉来的。
开始自然百般不愿,还是那套说辞——大字不识一个,拿笔让人笑话。宗念便摆事实讲道理,谁说读过书才能写,钱爷爷不认字还有帕金森,人家现在都能画“福”了,您总别扭什么劲。无论多大年岁,内心深处总有些跨不过去的耿耿于怀。比如卢荷香对弟弟少年时的举动无法做到翻页,又比如,宗念猜测,或许她渴望过读书,深切地幻想过若自己也坐进那间课堂人生会不会有所不同。这种念想随着岁月更替变换为一种隐藏于犀利言语下的自卑与自我否定——她不要戴眼镜,拒绝拿笔,房间里无一本书籍,唯恐被他人当成“读书人”。
所有的所有,卢荷香说服自
己的理由只有一个——我是长姐,这是我应该。
应该将读书机会让与家里的男丁,应该牺牲自己去养育弟弟撑起一个家,应该倾尽所有保障他的人生万无一失。
她没有力量去挑战这层身份带来的桎梏,可又难以平息与生俱来所感受到的不公平,八十五岁的卢荷香,她一生都未能逃脱困境。
怼天怼地,宗念突然觉得这样也蛮好。
至少她有一个出口。
卢贵书铺开宣纸,把持着大姐的手沾好墨汁,在纸上缓缓划出一横。
“写什么?”卢荷香皱眉问话,如同提线木偶,手一动不敢动。
卢贵书放开她的手,用指尖顺着那横又划出一撇,“这样,你自己写。”
卢荷香颤巍巍下笔,或许紧张,又掌握不好墨汁用量,宣纸阴了一片。
“这里再来一笔。”卢贵书再次用指尖引导,似乎对大姐的到来很是欣喜,眉目间一直带着笑意。
那是一个“大”字。
卢荷香生平写下的第一个字。
“卢大姐,没事就来练一练,练过手就稳啦。”旁边老人搭话。
又有学生唤人,“卢校长,过来帮我看看。”
卢贵书绕到对面指导,缺少帮助的卢荷香紧紧握着笔,似是不知如何放下,只剩东张西望。
宗念自告奋勇走过去,如同卢贵书那般用指尖在宣纸上空画,“奶奶,这里画一道横。不着急,慢慢写。您如果实在手抖,就先撑住桌子,用手腕发力试试。”
“小念啊,你不要给人乱指导哦。拿毛笔胳膊要提起来的。”闫春爷爷隔老远打趣。
有老人立即接话,“小念把毛笔当鼓槌,一敲嘛一个洞。”
活动室一片笑声。
“我因材施教。”宗念笑着回应,与此同时同时不忘指导卢荷香,“这里画一个短短的竖线,好,够了。”
“这东西真是……软软趴趴,用不上力气。”卢荷香嘴里抱怨,下笔却小心翼翼。
约莫一刻钟的时间,她终于完成此生的第一幅文字作品——大吉。
万事顺意,安康大吉。
“是不是挺好玩的?”宗念问她。
老人撇嘴摇头,“手紧得很,费力。”而下一秒却又带上眼镜,仔仔细细端详起这两个歪歪扭扭的字。墨迹未干,她指肚沾染上乌黑。
桌子另一端,卢贵书写下一副行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远远看过去亦可见字迹潇洒自如,众人围绕在侧,纷纷赞叹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