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她就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只是目光悠悠荡荡,竟成缠绵山水,又让他暗自许愿,盼得将来还能安然归返。
那一日,他将心甘情愿地回到她身边,再与她长长久久地度过一生。
【正文完】
第62章 【番外】拒绝我不是你合适的那个人。……
这年的天气冷得很早。
还是秋日里,不过是下了一场淋漓的大雨,便仿佛已是初冬的温度。
宁都城中震撼多时的昌平大案终于了断,息停也难得有了些喘息的空闲。息檀并家中长辈将他叫去说话,展开了六七幅精致画像,自有人为他一一说明,画中都是谁家贵女。
他是长子,也到了该成婚的年龄,发妻的挑选自然是慎之又慎。能来到他面前的这几位,都已经是息家谨慎考虑过才留下的人选。
他们问他,中意哪位。
息停没有什么不耐烦,仔仔细细地一一看过了,只是各式各样的美人落在他眼中,糅合着那些家族关系的繁杂文字,最后都仿佛变换成了同一个模样。
他回复长辈道:“听凭各位长辈做主。”
长辈们得了他的话,果然开始为他安排,他第一次抽空去与其中一位贵女相看的时候,宁都落了此冬第一场雪。
那位美丽的贵女早对这位年轻有为的俊美郎君心动不已,按捺着心中的羞赧同他主动说话,他却只是漫不经心地看向窗外。
明明句句话语都回应、处处举止都妥帖,却仿佛他们的相处让他觉得十分无趣似的。
贵女有些沮丧地问他道:“郎君在瞧什么?”
其实息停什么也没看,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多年来的礼仪熏陶让他没有冷落面前的女子,于是笑着抬了抬手答她道:“今日好大的雪。”
贵女顺着他的话道:“是呀,雪积得厚些,等会儿回家该不便利了。”
她本意是想要他送她一程,可是抬眼望去时,他似乎又陷入了沉思,应和着说一句“是啊”,便再也没有了下文。
他们的确也没有什么下文了。
息停回到家中,长辈们问他如何,他面色平淡地答了一句“太聒噪”。他们看出他并不满意,又张罗起第二家的会面。
他也依旧没有拒绝。
他的公事实在繁多,生活也就一直忙忙碌碌,并没有因为昌平案的结束而平淡些许。他继续着这样的日子,这一年就如此寻常地度过。
官署里的同僚和下属议论起年关里回家和亲人团聚的事来,个个心思都已经飘了出去。息停知道自己留在这里也是让他们为难,干脆离了官署放他们自在,只又在家中忙碌起来。
他只要去忙,那自然在哪儿都能忙得没完没了。哪怕是上元团聚的时候,他也是与家人凑在一起吃了团圆饭,便又要被叫回书房去的。
父母安静地聚首说话,弟弟妹妹们都出去逛街赏灯,仿佛就只有他,合该被埋在案牍奏报里一样。
他毫无怨言地批了很久,批到砚中的墨都磨了几回。侍从以为他要这么度过一整晚的时候,他却突然把笔一丢,不知是问他还是问自己道:“我非要一直在这里看公文吗?”
侍从不知道怎么回答。
但息停已经站起来了。
他扯了厚氅穿上,没让侍从跟他,自己没有惊动下人,从侧门安安静静地离开了息家。
他也并不知道自己要往何处去,茫茫然地走在街上。街上人群熙攘,全是成双结对,显得他孑然到格格不入的地步。
只是他从来也不是会被别人目光影响的性子。他闲庭信步般走过一条又一条长街,直到长夜过半、上元将尽,听见烟花和爆竹的声音逐渐变得响亮,才仿佛被这嘈杂的爆声忽然震醒。
他来这里做什么?
他没有需要陪伴的人,这样的夜里,他就该一直看公文才对。
他在心里嗤笑自己的愚蠢,转头就要返回家中。
就是这一转头,他忽然看到灯火煌煌里,有一个素净婉约的背影,亭亭立于人潮之中,在光影明灭里浮浮沉沉。
息停看不到她的脸,可是就这么一瞥,他就知道那是李常希。
就这么一瞥,他燥郁空茫了一整晚的心终于沉沉地落定下来。他终于可以解释自己今晚的出行——原来只是为了这一时凑巧的相遇。
既然是为了这一遇,他就不能什么都不做,便这样袖手离开。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迈步走了过去,出口唤她道:“李娘子。”
她与她身边的人一起转了过来。
因李相亡故,李常希只穿了一身素淡衣裳,面上亦未涂脂粉,但在繁华京师的灯火映照下,反是一种月辉盈盈的皎皎温婉。
她就如此的与旁人不同。
而她身边站着的青年高大俊美,唇角眉梢都是温和笑意,整个人平易非常,一看就是个细心体贴又开朗明媚的世家郎君。
只是瞧见,就觉得……非常碍眼。
息停压抑着心里的一些厌烦,没有对这年轻郎君分去半个眼神,只是维持着面上的平淡,垂首去望李常希,道:“李娘子,好久不见。”
李常希也没想到会在此处、会在此处遇到息停,她有些惊讶地望着他,回过头去看了看身边那位年轻郎君,才转头唤他一句“息大郎君”。
这是个很客套的称呼,并且带着并不想要介绍的生疏。
息停听着这句唤,心中想,从前她无意间说过一句“阿停”,倒也比这句好听许多。
都是因为旁边这人。
可即便她不肯说,他也知道这人是谁。实际上,虽然已经数月未见,但是与她有关的所有事,他都非常清晰的了解。
昌平案了断,李家父女洗脱罪名,可惜李相患病积重难返,未能熬过去岁秋末。他临去前放心不下两个未嫁的女儿,特地安排了她们的去处。
李家二娘子与一位今上赏识的年轻朝臣两情相悦,李相怕自己去后耽误了她,便特地命她尽快成婚,不必守丧,赶着临去之前见证了次女的婚事。
但是幼女常希是尚未定下夫家的。
他为此特地去信,联络了早已断绝关系多时的关西李家,卑辞认错,恳求李家接回幼女,免她孤身在京无人可依。
李家得信,派人星夜兼程赶来见他最后一面。
李常希那几位叔伯过来,带了几个成家的儿子,尚可能帮衬着料理后事;可她有位外嫁的姑母带了个不曾婚配的幼子,意图就非常值得思量了。
眼下能站在她身边的,大约也就只有她这位表兄赵信。
此刻三人对面而立,却仿佛被无形分割成了两个部分。虽
然只有一步之距,他却仿佛是被推在千山万水之外。
就好像,只是上回一次分别而已,他们似乎就要有各自往后毫不相干的生活了。
息停一贯善于维持与人当面的礼仪,此刻却没有与赵信打一个招呼。他只是望着李常希道:“我有急事要同李娘子说。”
这一听就是一句假话。
李常希如此聪慧,岂能不知?她心中其实不大情愿,但看着他面沉如水的脸色,也清楚他的固执,最后还是无奈地转过身去道:“表兄,你稍等我片刻罢?”
赵信自息停来时,便始终负手立于李常希身侧,既不曾主动上前替她说话,也不曾丢她一个人在此应对。
听到了李常希这句,他方低头笑道:“我去将你方才看到的那盏鲤鱼灯买来。”
他转身离去。
李常希目送赵信离去,正要转身面对息停,息停却忽然伸手,强硬地捉住她的手腕,拉着她往相反的地方大步走去。
他头也不回,穿过拥挤的街道,直直走到了漆黑的湖畔水岸边,这里却有许多放灯的年轻男女,笼罩在盈盈的暧昧光影里。
他看着烦躁,又带她往深处走,灯暗了,人少了,树影将他们遮挡在这静谧的一隅,他终于站定回身,借月光再次看向了李常希的脸。
她跟着他来了,表情却是平平淡淡的,没有了方才面对别人的温柔笑意,又变回了清清冷冷的模样。
她这样子,就让他心中再度生出一层薄怒。
他一生顺遂,混迹官场平步青云,从没有谁让他吃过败仗。当初碰上昌平案,本来也该水到渠成的解决,偏偏就是因为遇到了李常希,他就事事都不得意。
李家这两个孪生女儿,借着容貌相似,肆意地改换身份互作伪证,将一众官员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已经在无数次失利之间发现了蛛丝马迹,有心要让这嚣张的女子吃点苦头,亲自将她关进牢狱之中;可是转头圣上问话,他的证据又偏偏全部断线,让他有口难辩,只能低头认命,由着她们自律法悬案之间逃之夭夭。
他们都说,李家二娘子聪慧非常,将诡计多端说成妙智无双;又说,只可惜了那位李三娘子,性情柔弱非常,却为此受牢狱之灾,也算忠孝非常了。
那一日,他将心甘情愿地回到她身边,再与她长长久久地度过一生。
【正文完】
第62章 【番外】拒绝我不是你合适的那个人。……
这年的天气冷得很早。
还是秋日里,不过是下了一场淋漓的大雨,便仿佛已是初冬的温度。
宁都城中震撼多时的昌平大案终于了断,息停也难得有了些喘息的空闲。息檀并家中长辈将他叫去说话,展开了六七幅精致画像,自有人为他一一说明,画中都是谁家贵女。
他是长子,也到了该成婚的年龄,发妻的挑选自然是慎之又慎。能来到他面前的这几位,都已经是息家谨慎考虑过才留下的人选。
他们问他,中意哪位。
息停没有什么不耐烦,仔仔细细地一一看过了,只是各式各样的美人落在他眼中,糅合着那些家族关系的繁杂文字,最后都仿佛变换成了同一个模样。
他回复长辈道:“听凭各位长辈做主。”
长辈们得了他的话,果然开始为他安排,他第一次抽空去与其中一位贵女相看的时候,宁都落了此冬第一场雪。
那位美丽的贵女早对这位年轻有为的俊美郎君心动不已,按捺着心中的羞赧同他主动说话,他却只是漫不经心地看向窗外。
明明句句话语都回应、处处举止都妥帖,却仿佛他们的相处让他觉得十分无趣似的。
贵女有些沮丧地问他道:“郎君在瞧什么?”
其实息停什么也没看,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多年来的礼仪熏陶让他没有冷落面前的女子,于是笑着抬了抬手答她道:“今日好大的雪。”
贵女顺着他的话道:“是呀,雪积得厚些,等会儿回家该不便利了。”
她本意是想要他送她一程,可是抬眼望去时,他似乎又陷入了沉思,应和着说一句“是啊”,便再也没有了下文。
他们的确也没有什么下文了。
息停回到家中,长辈们问他如何,他面色平淡地答了一句“太聒噪”。他们看出他并不满意,又张罗起第二家的会面。
他也依旧没有拒绝。
他的公事实在繁多,生活也就一直忙忙碌碌,并没有因为昌平案的结束而平淡些许。他继续着这样的日子,这一年就如此寻常地度过。
官署里的同僚和下属议论起年关里回家和亲人团聚的事来,个个心思都已经飘了出去。息停知道自己留在这里也是让他们为难,干脆离了官署放他们自在,只又在家中忙碌起来。
他只要去忙,那自然在哪儿都能忙得没完没了。哪怕是上元团聚的时候,他也是与家人凑在一起吃了团圆饭,便又要被叫回书房去的。
父母安静地聚首说话,弟弟妹妹们都出去逛街赏灯,仿佛就只有他,合该被埋在案牍奏报里一样。
他毫无怨言地批了很久,批到砚中的墨都磨了几回。侍从以为他要这么度过一整晚的时候,他却突然把笔一丢,不知是问他还是问自己道:“我非要一直在这里看公文吗?”
侍从不知道怎么回答。
但息停已经站起来了。
他扯了厚氅穿上,没让侍从跟他,自己没有惊动下人,从侧门安安静静地离开了息家。
他也并不知道自己要往何处去,茫茫然地走在街上。街上人群熙攘,全是成双结对,显得他孑然到格格不入的地步。
只是他从来也不是会被别人目光影响的性子。他闲庭信步般走过一条又一条长街,直到长夜过半、上元将尽,听见烟花和爆竹的声音逐渐变得响亮,才仿佛被这嘈杂的爆声忽然震醒。
他来这里做什么?
他没有需要陪伴的人,这样的夜里,他就该一直看公文才对。
他在心里嗤笑自己的愚蠢,转头就要返回家中。
就是这一转头,他忽然看到灯火煌煌里,有一个素净婉约的背影,亭亭立于人潮之中,在光影明灭里浮浮沉沉。
息停看不到她的脸,可是就这么一瞥,他就知道那是李常希。
就这么一瞥,他燥郁空茫了一整晚的心终于沉沉地落定下来。他终于可以解释自己今晚的出行——原来只是为了这一时凑巧的相遇。
既然是为了这一遇,他就不能什么都不做,便这样袖手离开。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迈步走了过去,出口唤她道:“李娘子。”
她与她身边的人一起转了过来。
因李相亡故,李常希只穿了一身素淡衣裳,面上亦未涂脂粉,但在繁华京师的灯火映照下,反是一种月辉盈盈的皎皎温婉。
她就如此的与旁人不同。
而她身边站着的青年高大俊美,唇角眉梢都是温和笑意,整个人平易非常,一看就是个细心体贴又开朗明媚的世家郎君。
只是瞧见,就觉得……非常碍眼。
息停压抑着心里的一些厌烦,没有对这年轻郎君分去半个眼神,只是维持着面上的平淡,垂首去望李常希,道:“李娘子,好久不见。”
李常希也没想到会在此处、会在此处遇到息停,她有些惊讶地望着他,回过头去看了看身边那位年轻郎君,才转头唤他一句“息大郎君”。
这是个很客套的称呼,并且带着并不想要介绍的生疏。
息停听着这句唤,心中想,从前她无意间说过一句“阿停”,倒也比这句好听许多。
都是因为旁边这人。
可即便她不肯说,他也知道这人是谁。实际上,虽然已经数月未见,但是与她有关的所有事,他都非常清晰的了解。
昌平案了断,李家父女洗脱罪名,可惜李相患病积重难返,未能熬过去岁秋末。他临去前放心不下两个未嫁的女儿,特地安排了她们的去处。
李家二娘子与一位今上赏识的年轻朝臣两情相悦,李相怕自己去后耽误了她,便特地命她尽快成婚,不必守丧,赶着临去之前见证了次女的婚事。
但是幼女常希是尚未定下夫家的。
他为此特地去信,联络了早已断绝关系多时的关西李家,卑辞认错,恳求李家接回幼女,免她孤身在京无人可依。
李家得信,派人星夜兼程赶来见他最后一面。
李常希那几位叔伯过来,带了几个成家的儿子,尚可能帮衬着料理后事;可她有位外嫁的姑母带了个不曾婚配的幼子,意图就非常值得思量了。
眼下能站在她身边的,大约也就只有她这位表兄赵信。
此刻三人对面而立,却仿佛被无形分割成了两个部分。虽
然只有一步之距,他却仿佛是被推在千山万水之外。
就好像,只是上回一次分别而已,他们似乎就要有各自往后毫不相干的生活了。
息停一贯善于维持与人当面的礼仪,此刻却没有与赵信打一个招呼。他只是望着李常希道:“我有急事要同李娘子说。”
这一听就是一句假话。
李常希如此聪慧,岂能不知?她心中其实不大情愿,但看着他面沉如水的脸色,也清楚他的固执,最后还是无奈地转过身去道:“表兄,你稍等我片刻罢?”
赵信自息停来时,便始终负手立于李常希身侧,既不曾主动上前替她说话,也不曾丢她一个人在此应对。
听到了李常希这句,他方低头笑道:“我去将你方才看到的那盏鲤鱼灯买来。”
他转身离去。
李常希目送赵信离去,正要转身面对息停,息停却忽然伸手,强硬地捉住她的手腕,拉着她往相反的地方大步走去。
他头也不回,穿过拥挤的街道,直直走到了漆黑的湖畔水岸边,这里却有许多放灯的年轻男女,笼罩在盈盈的暧昧光影里。
他看着烦躁,又带她往深处走,灯暗了,人少了,树影将他们遮挡在这静谧的一隅,他终于站定回身,借月光再次看向了李常希的脸。
她跟着他来了,表情却是平平淡淡的,没有了方才面对别人的温柔笑意,又变回了清清冷冷的模样。
她这样子,就让他心中再度生出一层薄怒。
他一生顺遂,混迹官场平步青云,从没有谁让他吃过败仗。当初碰上昌平案,本来也该水到渠成的解决,偏偏就是因为遇到了李常希,他就事事都不得意。
李家这两个孪生女儿,借着容貌相似,肆意地改换身份互作伪证,将一众官员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已经在无数次失利之间发现了蛛丝马迹,有心要让这嚣张的女子吃点苦头,亲自将她关进牢狱之中;可是转头圣上问话,他的证据又偏偏全部断线,让他有口难辩,只能低头认命,由着她们自律法悬案之间逃之夭夭。
他们都说,李家二娘子聪慧非常,将诡计多端说成妙智无双;又说,只可惜了那位李三娘子,性情柔弱非常,却为此受牢狱之灾,也算忠孝非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