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他后面的几代君王,没有出过无能之人,全都延续着先祖那一口气,势要将边境向外扩展。
也是因此,南北两朝的对立之局从未停过,若是势均力敌,那就拉锯僵持,若是强弱分明,那就你进我退,总之是没有太平的时候的。
霍其祯在的时候,北境向昭朝内推进了许多,霍其祯不在以后,那片城池又被昭朝夺了回去。今上忍不下这口气,一直想要将那几城夺回来。
但这都是陈年旧怨了。纵然是为这个,息偌也并不觉得,此时是开战的好时候。
朝中无人,难道就凭几个年轻将领,就能那么轻松地开战吗?这可不是什么唇舌一碰就能轻易做好的决定。
她试探问道:“是……北方昭朝想要生事吗?”
霍恂道:“对,今年国中有些旱情,不大安定。他们有些蠢蠢欲动的苗头,所以明里暗里开始不大安分。”
息偌点点头,点到即止,道:“知道了,你注意身体,不用担心我,安心忙你的就行。”
霍恂笑道:“怎么?夫人从前不是说,一切都要以夫人为重,公务随便做一做就好吗?”
息偌缩在他怀中,有些担忧道:“我是想要你好好休息的,可是我长兄近日回来了。我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我现在总觉得我长兄就像一根泼了油的木头,平日里放在那儿,是指着他当根柱子,将家里都撑起来,但若是一直不管,难保哪日一不留神,就将整个家都烧得分毫不剩。”
霍恂道:“明白了,夫人是指着我当盆冷水,没事过去泼他两回,看着他千万别烧起来。”
息偌又补充道:“也别泼太勤了。若是潮气不散,早早就要烂的。”
他们因为这个形容笑了一会儿,准备休息。霍恂拢住她,闭上眼道:“夫人放心。你长兄那边,我眼下尚且都能看得住。只要将这阵子安然无事地顶过去,那就一切都好。你平日外出一定留心安全,让息忍跟你紧些,我给你拨的那些护卫也都带好,好不好?”
息偌都答应了。
她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厉害的能人,只是一朵在温室里养成的娇花,没必要非不甘平庸,闹腾着要出去闯荡世界。
她只要顾好了自己,莫要让霍恂和家人担忧,那就是做到了很好了。
第53章 折磨你生怕她不死吗!
息偌的确是每日小心谨慎,即便回息家也都带好护卫。她和息夫人说话时,也问过息停的近况,想要看看他有没有什么不对的苗头。
但息停也很正常。
他公干的作息与习惯与从前差不太多,其他事上也没有什么例外的。
李常希有孕以来,他虽不去李常希面前,却时常给她送些东西。这一点即便在来了行宫以后,无论他本人是否在这里,都不曾变过。
送去行宫里的那些,都经过宫中的查验,都是些寻常的养身或者打趣儿的玩意儿,没什么特别。
息偌再与息夫人入内去见李常希时,也旁敲侧击地打听过,想看看因为息停回来,李常希是个什么心思。
可惜她心思太浅,意图都写在脸上,还没问过几句话,倒先让李常希听笑了。
“曼曼,你就这样担忧他欺我吗?我眼下在宫中住着,他能怎么样呢?”
她说破了,息偌也就不遮掩了,干脆道:“我倒想他在外头待得久些。从前尚不觉得,这次他走了我才发现,家里一下就松快了许多,我说话都敢大声些。嫂嫂你看看自己,他不在,你脸上的愁色都比以前少些。”
他一回来,李常希似乎就又忧愁了起来。
息偌不大明白兄嫂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开不开心,她总是可以看出来的。
“嫂嫂放心,我们来看嫂嫂,都不告诉他。他今天还在家呢,我们走的时候,都没惊动他,一定不让他来烦嫂嫂。”
息偌与母亲如往常一般看过李常希后出来,原本以为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却没想到,她前脚才回了家中,后脚息家就出了事。
她才换了衣服没歇多久,息家那边一个仆妇急匆匆跑过来寻她,问她小茹大夫在不在。
息偌当即觉得不妙,立刻问道:“是我阿娘怎么了?”
那仆妇急得满头大汗,道:“不是夫人,是大少夫人。她也不知怎么回来了,眼下发作了,就看着要生了!”
息偌头脑中犹如被惊雷砸中。
方才一切还都是好端端的,她们坐在一起时其乐融融,还说家里给孩子做了好几件小衣裳,回头等月份差不多了,一并都给李常希带过来,让她给孩子挑喜欢的用……
怎么才这么一会儿工夫,就成了这样子了?
李常希的身孕将将过了七个月,这岂是能生的时候吗?息偌即便没生过,也知道情况危急,立刻让人去叫小茹,然后跟着那仆妇一起往息家院子去。
“妈妈缓缓气,好好同我说,这是怎么了?”
这仆妇也是息夫人身边的,知道息偌这边是不能瞒住的,走在路上便压低了声音同她道:“大少夫人回来,没同人说,直接就去找了大郎君。好在是这边的院子小,让出来接水的小丫头瞧见了,连忙去告夫人。夫人一想哪儿能让他们两个单独待在一处去,紧赶着就过去,还是晚了一步。少夫人抱着肚子坐到地上,眼见着羊水就破了,夫人才急着让我来请小茹大夫呢。”
息偌听得就在心里暗骂了一句。她这天杀的坏哥哥!怎么每次都能赶到嫂嫂心软回头的时候犯事!
她问道:“你来的时候嫂嫂怎么样呢?我长兄呢?”
那仆妇道:“我急着来请小茹大夫,稳婆应当也去了,不知道能不能稳住。大郎君原本是要抱少夫人的,被少夫人推开了,说什么他骗她之类的话……不知道是大郎君又做了什么孽哦!”
息偌心里觉得不妙。
她开始回想自己在内宫说的话,是哪一句?是那句“长兄今日在家”吗?是李常希听到了息停在,所以才特地出来找他吗?
她心里开始狂跳,生出了
恐慌和害怕的情绪,脚下都有些发虚,强撑着走进大门。息夫人站在门口来回踱步,看到息偌,连忙出来接她。
息偌声音都有些发颤,拉着母亲道:“是因为我同嫂嫂说长兄今日在吗?我不该说这话的,他们……”
小茹提着箱子跟侍女们进了旁边那间屋子,息夫人说着“不相干”,拉着息偌进屋坐下安慰。息偌定了定神,才问道:“长兄呢?”
息夫人脸色立刻就冷下来,道:“在他房间里呢,不用管他。”
她们一起坐着等了一会儿,连息檀都回来了,也同她们一起坐在那里,进来的话一样,也是先问息停在哪里。
但他这会儿顾不上收拾息停。
他们所坐的这间堂屋大门敞开着,远些拐个弯就是李常希所在的产房。不断有侍女端着东西来来往往地快速跑动,彰显着那间产房里的焦急。
息檀与李相是多年的同僚,旁人并不知道,但他却很清楚,李相故去前,是不肯将女儿嫁到他家来的。
他尊重李相的意愿,没有与谁提及,给长子安排了其他人家的婚事。精挑细选,思来想去,慎之又慎,好容易选了一家,连息停都点了头,他以为一切都要尘埃落定了,息停却又跪到他的面前,说他非要李家三娘不可。
逝去的人已经逝去了,可是活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只要活着,总会有遗憾、不甘、余恨、难留。他想他此生愧对长子许多,这是他唯一的所求,即便辜负旧友,全他一回心愿又如何?
他的长子,心性偏激,行事乖张,薄情寡恩,但这是他自己求的,他应该明白自己的心,应该要为此付出所有。
息檀坐在彼处,被那边慌乱的人声刺得头痛,低下头去用手扶额闭上了眼睛,想到李相故去后,他仍旧做主为息停上门提亲,立在李相坟前求他原谅,说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他一定好好管教,一定好好爱护三娘,等到他死了,再到地下去给他赔罪。
现在,他旧友的爱女、他当作自己亲生女儿来疼爱的孩子,就在不远处徘徊在生死线上,而他这一个失约背信的恶徒,却只能毫无作为地活在人间,连一个跪歉都送不出去。
天色暗了下来,月亮挂上枝头,清泠泠的,冷得不像是夏日的暑月。
他终于放下手,坐直了身子,道:“息停呢?叫他过来。他妻子在这里受罪,他有什么天大的事,连他妻子的死活都顾不上。”
身边的老仆无一人敢言。
他们怎么敢说呢?发生了这样的事,不必主家吩咐,他们也要赶紧去请人的。
可是息停唯有最初看着李常希慌乱了那一刻,待李常希被送走了,他又变成了那个无波无澜的息大郎君。
下人们已去请过多回了,外面拦门的侍卫就只有一句话。
“大郎君眼下公务繁忙,已叮嘱过了,若是没有十万火急的大事,是不能打扰的。”
也是因此,南北两朝的对立之局从未停过,若是势均力敌,那就拉锯僵持,若是强弱分明,那就你进我退,总之是没有太平的时候的。
霍其祯在的时候,北境向昭朝内推进了许多,霍其祯不在以后,那片城池又被昭朝夺了回去。今上忍不下这口气,一直想要将那几城夺回来。
但这都是陈年旧怨了。纵然是为这个,息偌也并不觉得,此时是开战的好时候。
朝中无人,难道就凭几个年轻将领,就能那么轻松地开战吗?这可不是什么唇舌一碰就能轻易做好的决定。
她试探问道:“是……北方昭朝想要生事吗?”
霍恂道:“对,今年国中有些旱情,不大安定。他们有些蠢蠢欲动的苗头,所以明里暗里开始不大安分。”
息偌点点头,点到即止,道:“知道了,你注意身体,不用担心我,安心忙你的就行。”
霍恂笑道:“怎么?夫人从前不是说,一切都要以夫人为重,公务随便做一做就好吗?”
息偌缩在他怀中,有些担忧道:“我是想要你好好休息的,可是我长兄近日回来了。我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我现在总觉得我长兄就像一根泼了油的木头,平日里放在那儿,是指着他当根柱子,将家里都撑起来,但若是一直不管,难保哪日一不留神,就将整个家都烧得分毫不剩。”
霍恂道:“明白了,夫人是指着我当盆冷水,没事过去泼他两回,看着他千万别烧起来。”
息偌又补充道:“也别泼太勤了。若是潮气不散,早早就要烂的。”
他们因为这个形容笑了一会儿,准备休息。霍恂拢住她,闭上眼道:“夫人放心。你长兄那边,我眼下尚且都能看得住。只要将这阵子安然无事地顶过去,那就一切都好。你平日外出一定留心安全,让息忍跟你紧些,我给你拨的那些护卫也都带好,好不好?”
息偌都答应了。
她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厉害的能人,只是一朵在温室里养成的娇花,没必要非不甘平庸,闹腾着要出去闯荡世界。
她只要顾好了自己,莫要让霍恂和家人担忧,那就是做到了很好了。
第53章 折磨你生怕她不死吗!
息偌的确是每日小心谨慎,即便回息家也都带好护卫。她和息夫人说话时,也问过息停的近况,想要看看他有没有什么不对的苗头。
但息停也很正常。
他公干的作息与习惯与从前差不太多,其他事上也没有什么例外的。
李常希有孕以来,他虽不去李常希面前,却时常给她送些东西。这一点即便在来了行宫以后,无论他本人是否在这里,都不曾变过。
送去行宫里的那些,都经过宫中的查验,都是些寻常的养身或者打趣儿的玩意儿,没什么特别。
息偌再与息夫人入内去见李常希时,也旁敲侧击地打听过,想看看因为息停回来,李常希是个什么心思。
可惜她心思太浅,意图都写在脸上,还没问过几句话,倒先让李常希听笑了。
“曼曼,你就这样担忧他欺我吗?我眼下在宫中住着,他能怎么样呢?”
她说破了,息偌也就不遮掩了,干脆道:“我倒想他在外头待得久些。从前尚不觉得,这次他走了我才发现,家里一下就松快了许多,我说话都敢大声些。嫂嫂你看看自己,他不在,你脸上的愁色都比以前少些。”
他一回来,李常希似乎就又忧愁了起来。
息偌不大明白兄嫂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开不开心,她总是可以看出来的。
“嫂嫂放心,我们来看嫂嫂,都不告诉他。他今天还在家呢,我们走的时候,都没惊动他,一定不让他来烦嫂嫂。”
息偌与母亲如往常一般看过李常希后出来,原本以为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却没想到,她前脚才回了家中,后脚息家就出了事。
她才换了衣服没歇多久,息家那边一个仆妇急匆匆跑过来寻她,问她小茹大夫在不在。
息偌当即觉得不妙,立刻问道:“是我阿娘怎么了?”
那仆妇急得满头大汗,道:“不是夫人,是大少夫人。她也不知怎么回来了,眼下发作了,就看着要生了!”
息偌头脑中犹如被惊雷砸中。
方才一切还都是好端端的,她们坐在一起时其乐融融,还说家里给孩子做了好几件小衣裳,回头等月份差不多了,一并都给李常希带过来,让她给孩子挑喜欢的用……
怎么才这么一会儿工夫,就成了这样子了?
李常希的身孕将将过了七个月,这岂是能生的时候吗?息偌即便没生过,也知道情况危急,立刻让人去叫小茹,然后跟着那仆妇一起往息家院子去。
“妈妈缓缓气,好好同我说,这是怎么了?”
这仆妇也是息夫人身边的,知道息偌这边是不能瞒住的,走在路上便压低了声音同她道:“大少夫人回来,没同人说,直接就去找了大郎君。好在是这边的院子小,让出来接水的小丫头瞧见了,连忙去告夫人。夫人一想哪儿能让他们两个单独待在一处去,紧赶着就过去,还是晚了一步。少夫人抱着肚子坐到地上,眼见着羊水就破了,夫人才急着让我来请小茹大夫呢。”
息偌听得就在心里暗骂了一句。她这天杀的坏哥哥!怎么每次都能赶到嫂嫂心软回头的时候犯事!
她问道:“你来的时候嫂嫂怎么样呢?我长兄呢?”
那仆妇道:“我急着来请小茹大夫,稳婆应当也去了,不知道能不能稳住。大郎君原本是要抱少夫人的,被少夫人推开了,说什么他骗她之类的话……不知道是大郎君又做了什么孽哦!”
息偌心里觉得不妙。
她开始回想自己在内宫说的话,是哪一句?是那句“长兄今日在家”吗?是李常希听到了息停在,所以才特地出来找他吗?
她心里开始狂跳,生出了
恐慌和害怕的情绪,脚下都有些发虚,强撑着走进大门。息夫人站在门口来回踱步,看到息偌,连忙出来接她。
息偌声音都有些发颤,拉着母亲道:“是因为我同嫂嫂说长兄今日在吗?我不该说这话的,他们……”
小茹提着箱子跟侍女们进了旁边那间屋子,息夫人说着“不相干”,拉着息偌进屋坐下安慰。息偌定了定神,才问道:“长兄呢?”
息夫人脸色立刻就冷下来,道:“在他房间里呢,不用管他。”
她们一起坐着等了一会儿,连息檀都回来了,也同她们一起坐在那里,进来的话一样,也是先问息停在哪里。
但他这会儿顾不上收拾息停。
他们所坐的这间堂屋大门敞开着,远些拐个弯就是李常希所在的产房。不断有侍女端着东西来来往往地快速跑动,彰显着那间产房里的焦急。
息檀与李相是多年的同僚,旁人并不知道,但他却很清楚,李相故去前,是不肯将女儿嫁到他家来的。
他尊重李相的意愿,没有与谁提及,给长子安排了其他人家的婚事。精挑细选,思来想去,慎之又慎,好容易选了一家,连息停都点了头,他以为一切都要尘埃落定了,息停却又跪到他的面前,说他非要李家三娘不可。
逝去的人已经逝去了,可是活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只要活着,总会有遗憾、不甘、余恨、难留。他想他此生愧对长子许多,这是他唯一的所求,即便辜负旧友,全他一回心愿又如何?
他的长子,心性偏激,行事乖张,薄情寡恩,但这是他自己求的,他应该明白自己的心,应该要为此付出所有。
息檀坐在彼处,被那边慌乱的人声刺得头痛,低下头去用手扶额闭上了眼睛,想到李相故去后,他仍旧做主为息停上门提亲,立在李相坟前求他原谅,说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他一定好好管教,一定好好爱护三娘,等到他死了,再到地下去给他赔罪。
现在,他旧友的爱女、他当作自己亲生女儿来疼爱的孩子,就在不远处徘徊在生死线上,而他这一个失约背信的恶徒,却只能毫无作为地活在人间,连一个跪歉都送不出去。
天色暗了下来,月亮挂上枝头,清泠泠的,冷得不像是夏日的暑月。
他终于放下手,坐直了身子,道:“息停呢?叫他过来。他妻子在这里受罪,他有什么天大的事,连他妻子的死活都顾不上。”
身边的老仆无一人敢言。
他们怎么敢说呢?发生了这样的事,不必主家吩咐,他们也要赶紧去请人的。
可是息停唯有最初看着李常希慌乱了那一刻,待李常希被送走了,他又变成了那个无波无澜的息大郎君。
下人们已去请过多回了,外面拦门的侍卫就只有一句话。
“大郎君眼下公务繁忙,已叮嘱过了,若是没有十万火急的大事,是不能打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