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枝 第79节
郭大娘见清枝仍绷着脸,又笑着补了句,“咱们先让他试着跟一天,真要有个头疼脑热的,立马找人将他送回来就是。”
清枝见徐闻铮一动不动地赖在车上,神色松动了几分,只得板着脸警告,“等到了酒楼你可不许乱跑,人多眼杂的,仔细磕着碰着。”
徐闻铮这才看向清枝,温声说道,“都听你的。”
郭大娘笑呵呵地甩了甩鞭子,这回她将马车赶得格外稳当,毕竟车里可坐着一个金贵的病号呢,颠着碰着可不成。
清枝一踏进酒楼就招来个体格健壮的店小二,让他将徐闻铮小心翼翼地搀下了马车。又塞给他二两银子,“你快去趟苏大夫那儿,照着之前的方子再抓几副药来。”
店小二接过银子,麻利地往怀里一塞,憨厚一笑,“好嘞,东家您就放心吧!”
话音还没落,他人已经一溜烟跑没了影儿。
清枝扶着徐闻铮往后院走,边走边叮嘱,“你就在这儿老实待着,别到处乱跑。”
清枝给他搬来一张藤椅,放在了黄槐树下,安顿他在藤椅上坐好,又往他手里塞了一杯热茶,这才提着裙角往厨房走去。
厨房里已是热气腾腾。
清枝挽起袖子,挨个掀开锅盖查看,随后又查验起今早送来的菜。
她指尖捻起一条刚杀好的草鱼鱼鳃,又捏了捏案板上的肉块,确认都是鲜货,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洗净手后,她又转身,风风火火地朝着大堂走去。
她把楼上楼下每个雅间都转了个遍,瞧得极为仔细,连角落里的花瓶摆件都要摸一摸看有没有落灰。
清枝将酒楼里里外外都查看后,转身又钻进了厨房,她舀了两勺自家酿的甜醪糟,打了两个金黄的鸡蛋,不一会儿就煮出两碗热气腾腾的醪糟蛋花面。
那醪糟浮在汤面上,清甜的米香混着蛋花的鲜气,这种补气养人的吃食,最适合病人调理身子。
“先吃。”
她将一碗面轻轻放在徐闻铮面前,“小心烫。”
徐闻铮接过她递来的筷子,清枝不知道,徐闻铮刚才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她。
他看着她忙前忙后的模样,那沉静从容的架势,活脱脱就是个能当家主事的。这会儿她端着面碗在他对面坐下,额头上还冒着密密的细汗。
他心头蓦地一酸。
这些年,她定是独自扛过不少风浪,才磨出这副说一不二的底气。
两人就着院里的石桌慢慢吃着面,热气蒸在脸上,还有些微微发热。清枝忽然发觉,这竟是徐闻铮回来后,他们头一回安安生生地同桌吃饭。
这日天气晴好,微风拂过头顶的黄槐,摇落几片亮黄色的花瓣。
清枝抱起汤碗,仰头喝了一口,她刚才还根绷紧的那根弦不知何时已经松了下来,竟生出几分久违的安宁。
说来也怪,只要徐闻铮在身边,她总会很快平静下来。
店小二匆匆进门,将药包递到清枝手里,“东家给,我先去忙了。”
说完他便转身扎进了人堆里忙活去了。
清枝拎着药包走到院角,利落地支起个小泥炉,架上砂罐,细细地添水加药。
徐闻铮搁下空碗,慢步踱到泥炉旁,他挽起袖子,露出瘦削的手腕,“让我来吧。”
清枝也不推辞,点点头又坐了回去,她三两口把剩下的面条扒拉完,又仰头将最后一口面汤饮尽,然后满足地眯了眯眼,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吃了这碗面,这一天的活计,才算真正要开场了呢。
清枝收拾好碗筷往厨房走,抬眼就瞧见几个帮厨的婆子站在厨房门口,正抻着脖子往这处张望,你推我搡地偷瞄着院子里的徐闻铮。
“东家来啦!”
几人见清枝发现了他们在偷看,最机灵的张婆子忙不迭凑了过来,“那位公子……当真是您兄长?”
清枝面不改色地点头,“嗯,来帮忙赶车的。”
几个婆子顿时“哦……”了一声,尾音拖得极长,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嘀咕起来。
李婶子最是嘴快,朝其他婆子挤眉弄眼,“咱们东家生得美那是应当的,连兄长都生得这般俊俏!”
清枝摆摆手,提醒大家赶紧忙活手里的要紧事,众人这才散开。
就这般,徐闻铮日日跟着清枝往望香楼去,一晃便是半月有余。
清枝虽仍忙得脚不沾地,却也开始留心起徐闻铮的饮食来。那些之前翻看的医书到底派上了用场,她照着徐闻铮恢复的情况调整每日的膳食,再配上苏大夫的方子,徐闻铮苍白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
徐闻铮倒也安分,大多时候都在后院待着。
闲来无事时,不是帮着整理清枝晒的咸菜,就是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有回清枝端着刚晒好的豆子从他身边匆匆路过,瞥见他竟在石桌上摆起了棋局,左手跟右手对弈,倒也有模有样的。
这日,两个店小二凑在一块儿,盯着清枝写的单子直发愁。一个挠着后脑勺说道,“东家这写的啥?我横看竖看都瞧不明白。”
另一个也皱着眉头说道,“东家字写得急了,就跟画符似的,这莫不是她新创的暗号?”
徐闻铮闻言,伸手说道,“拿来我看看。”
两人对视一眼,想着这位到底是东家的兄长,便恭恭敬敬递了过去。
徐闻铮只扫了一眼,唇角就浮起笑意,“这有何难。”他修长的手指点在纸面上,“这是【挂账】二字。”
见两个小二还懵着,他耐心解释道,“二楼第三间雅间的客人,你们东家的意思是让他们月底一并结账。”
“原来如此!”
两人恍然大悟,连连道谢。
徐闻铮将单子递回去,又提点了一句,“往后看你们东家的字,要连着前后文意来猜。”
打那以后,但凡遇到看不懂的单子,伙计们就来找徐闻铮。
说来也奇,不管清枝的字迹多潦草,他总能说个分明。
久而久之,大伙儿私下都议论:“东家这位兄长,怕不是把东家的心思都摸得透透的。”
这日清晨,徐闻铮径直坐上了马车前头的横木,接过郭大娘手中的缰绳,“今日我来驾车,您到车里歇会儿。”
郭大娘刚要说话,清枝却轻轻按住她的手臂,“大娘,您就安心歇着吧。”
见两人这般坚持,郭大娘只得笑着摇摇头,然后钻进车厢去了。
清枝一撩裙摆,利落地在徐闻铮身旁坐下,“要不,你教教我驾车?”
徐闻铮唇角微扬,“乐意之至。”
他将缰绳仔细绕在清枝指间,“这样握着,对,拇指要扣在这里,这样驾车手不会酸。”
马车缓缓前行,清枝惊讶地发现徐闻铮不仅学东西快,教起人来也格外明白。不过行了两里路,她已能稳稳的,控着马儿往前走了。
此时一阵风拂过,吹乱了清枝的额发,清枝将乱了的发丝别在耳后,往旁边一瞧,只见徐闻铮神色舒展,眉宇间那股病气似乎真的散了不少。
晨光将他的侧脸染了一层暖色,显出几分温柔来。
可清枝的心却沉了沉。
昨日她在后院收拾时,发现了徐闻铮藏起来的手帕。那素白的绢子上的血迹,像一朵朵刺目的梅花。
清枝暗想,她得想个妥当的法子,哄他回京都调理身子才好。那儿有御医守着,人参鹿茸这些补品也不缺,总比在这儿硬撑着强。
第66章 定南乡(三十二)这辈子,你必须死在……
六月里,望香楼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
清枝不懂什么朝堂大事,她向来只惦记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例如望香楼的生意好不好,最近的日子顺不顺,至于外头的风云变幻,她从不多想。
可近来走在街上,连她这样不关心时局的人都能觉出不同来。
街上的行人步履从容,脸色平和,再瞧不见愁容。酒楼里的客人个个面色红润,话里话外都是“明年打算盘个新铺面”,“听说北边有一条新财路,我正准备北上去探探情况。”
这般光景,与去年城中人人自危的模样相比,真真是天差地别。
清枝斜倚在柜台边,指尖轻轻拨弄着算珠,看着堂前的客人们推杯换盏,满堂笑语,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也带起一丝笑意。
正是这时候,王庭溪托食肆的店小二来了望香楼,他一进门就赶紧告诉清枝,那个去广府赶考,后来跟着南洋商船失了踪影,音讯全无的王庭章回来了。
清枝当即雇了一辆马车,急匆匆往家里赶去。
到了王家院子,她一推门,就瞧见王庭章木然地坐在地上。听见动静,他迟缓地转过头,目光茫然地落在清枝身上,眼神空空,半晌没个反应。
清枝心头一跳。
王庭章变了许多,他如今瘦得颧骨凸起,皮肤晒得黝黑皲裂,整个人像是被海里的风浪侵蚀过似的,面容憔悴,眼神涣散。
若不是那双眼睛还似从前,她几乎要认不出他了。
清枝将王庭溪拉到一边,问清了原委。
那年秋闱刚考完,王庭章就觉着自己答得不好,八成要落榜。他一想到秋娘和弟弟对他寄予厚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闷得喘不过气来。
准备回家那日,王庭章正巧瞧见码头上停着南下的商船,脑子一热就跟着去了。
这一走就是漂泊数年,在外头吃尽苦头,才明白从前都是秋娘和弟弟替他遮风挡雨。
如今回来,本是打定主意要发奋苦读,考个功名,好好补偿他们。谁知世道是变好了,可推开家门,秋娘却已经不在了。
清枝在王庭章的对面慢慢蹲下,她望着他,轻声道,“你走后,虽然秋娘嘴上总说你没良心,可心里一直惦记着你。”
王庭章的眼神里,终于有了一丝波动。清枝见状,叹了一口气道,“先去看看秋娘吧。”
三人一路沉默。
到了坟前,王庭章突然冲了上去,一把抱住墓碑,他喊了一声“娘啊!”,那哭声撕心裂肺,被路过的风卷得老远。
清枝静静站在后面,她抿着唇,一言不发。
她想,自己终究是个外人,没有资格去评判什么。可不管对错,这一刻,秋娘一定等了很久。
望香楼请的茶艺娘子今日身子不适,没法登台献艺。偏巧不巧,楼里又来了一位贵客,京都巡察使魏大人,望香楼可怠慢不得。
徐闻铮见状,替了茶娘子的位置,在三楼的高台上,隔着垂下的纱帘,随性抚了两曲。
琴音清越,一会儿似玉珠落盘,一会儿又似山涧清泉,那音韵悠悠荡荡,整座阁楼的客人听得如痴如醉。
魏大人更是闭眼凝听,指节不自觉地在案几上轻叩着。
待曲终时,他忍不住鼓掌赞叹,“这望香楼果然是藏龙卧虎,名不虚传!这位琴师的技艺,便是放在京都,也是顶尖的。”
清枝见徐闻铮一动不动地赖在车上,神色松动了几分,只得板着脸警告,“等到了酒楼你可不许乱跑,人多眼杂的,仔细磕着碰着。”
徐闻铮这才看向清枝,温声说道,“都听你的。”
郭大娘笑呵呵地甩了甩鞭子,这回她将马车赶得格外稳当,毕竟车里可坐着一个金贵的病号呢,颠着碰着可不成。
清枝一踏进酒楼就招来个体格健壮的店小二,让他将徐闻铮小心翼翼地搀下了马车。又塞给他二两银子,“你快去趟苏大夫那儿,照着之前的方子再抓几副药来。”
店小二接过银子,麻利地往怀里一塞,憨厚一笑,“好嘞,东家您就放心吧!”
话音还没落,他人已经一溜烟跑没了影儿。
清枝扶着徐闻铮往后院走,边走边叮嘱,“你就在这儿老实待着,别到处乱跑。”
清枝给他搬来一张藤椅,放在了黄槐树下,安顿他在藤椅上坐好,又往他手里塞了一杯热茶,这才提着裙角往厨房走去。
厨房里已是热气腾腾。
清枝挽起袖子,挨个掀开锅盖查看,随后又查验起今早送来的菜。
她指尖捻起一条刚杀好的草鱼鱼鳃,又捏了捏案板上的肉块,确认都是鲜货,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洗净手后,她又转身,风风火火地朝着大堂走去。
她把楼上楼下每个雅间都转了个遍,瞧得极为仔细,连角落里的花瓶摆件都要摸一摸看有没有落灰。
清枝将酒楼里里外外都查看后,转身又钻进了厨房,她舀了两勺自家酿的甜醪糟,打了两个金黄的鸡蛋,不一会儿就煮出两碗热气腾腾的醪糟蛋花面。
那醪糟浮在汤面上,清甜的米香混着蛋花的鲜气,这种补气养人的吃食,最适合病人调理身子。
“先吃。”
她将一碗面轻轻放在徐闻铮面前,“小心烫。”
徐闻铮接过她递来的筷子,清枝不知道,徐闻铮刚才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她。
他看着她忙前忙后的模样,那沉静从容的架势,活脱脱就是个能当家主事的。这会儿她端着面碗在他对面坐下,额头上还冒着密密的细汗。
他心头蓦地一酸。
这些年,她定是独自扛过不少风浪,才磨出这副说一不二的底气。
两人就着院里的石桌慢慢吃着面,热气蒸在脸上,还有些微微发热。清枝忽然发觉,这竟是徐闻铮回来后,他们头一回安安生生地同桌吃饭。
这日天气晴好,微风拂过头顶的黄槐,摇落几片亮黄色的花瓣。
清枝抱起汤碗,仰头喝了一口,她刚才还根绷紧的那根弦不知何时已经松了下来,竟生出几分久违的安宁。
说来也怪,只要徐闻铮在身边,她总会很快平静下来。
店小二匆匆进门,将药包递到清枝手里,“东家给,我先去忙了。”
说完他便转身扎进了人堆里忙活去了。
清枝拎着药包走到院角,利落地支起个小泥炉,架上砂罐,细细地添水加药。
徐闻铮搁下空碗,慢步踱到泥炉旁,他挽起袖子,露出瘦削的手腕,“让我来吧。”
清枝也不推辞,点点头又坐了回去,她三两口把剩下的面条扒拉完,又仰头将最后一口面汤饮尽,然后满足地眯了眯眼,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吃了这碗面,这一天的活计,才算真正要开场了呢。
清枝收拾好碗筷往厨房走,抬眼就瞧见几个帮厨的婆子站在厨房门口,正抻着脖子往这处张望,你推我搡地偷瞄着院子里的徐闻铮。
“东家来啦!”
几人见清枝发现了他们在偷看,最机灵的张婆子忙不迭凑了过来,“那位公子……当真是您兄长?”
清枝面不改色地点头,“嗯,来帮忙赶车的。”
几个婆子顿时“哦……”了一声,尾音拖得极长,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嘀咕起来。
李婶子最是嘴快,朝其他婆子挤眉弄眼,“咱们东家生得美那是应当的,连兄长都生得这般俊俏!”
清枝摆摆手,提醒大家赶紧忙活手里的要紧事,众人这才散开。
就这般,徐闻铮日日跟着清枝往望香楼去,一晃便是半月有余。
清枝虽仍忙得脚不沾地,却也开始留心起徐闻铮的饮食来。那些之前翻看的医书到底派上了用场,她照着徐闻铮恢复的情况调整每日的膳食,再配上苏大夫的方子,徐闻铮苍白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
徐闻铮倒也安分,大多时候都在后院待着。
闲来无事时,不是帮着整理清枝晒的咸菜,就是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有回清枝端着刚晒好的豆子从他身边匆匆路过,瞥见他竟在石桌上摆起了棋局,左手跟右手对弈,倒也有模有样的。
这日,两个店小二凑在一块儿,盯着清枝写的单子直发愁。一个挠着后脑勺说道,“东家这写的啥?我横看竖看都瞧不明白。”
另一个也皱着眉头说道,“东家字写得急了,就跟画符似的,这莫不是她新创的暗号?”
徐闻铮闻言,伸手说道,“拿来我看看。”
两人对视一眼,想着这位到底是东家的兄长,便恭恭敬敬递了过去。
徐闻铮只扫了一眼,唇角就浮起笑意,“这有何难。”他修长的手指点在纸面上,“这是【挂账】二字。”
见两个小二还懵着,他耐心解释道,“二楼第三间雅间的客人,你们东家的意思是让他们月底一并结账。”
“原来如此!”
两人恍然大悟,连连道谢。
徐闻铮将单子递回去,又提点了一句,“往后看你们东家的字,要连着前后文意来猜。”
打那以后,但凡遇到看不懂的单子,伙计们就来找徐闻铮。
说来也奇,不管清枝的字迹多潦草,他总能说个分明。
久而久之,大伙儿私下都议论:“东家这位兄长,怕不是把东家的心思都摸得透透的。”
这日清晨,徐闻铮径直坐上了马车前头的横木,接过郭大娘手中的缰绳,“今日我来驾车,您到车里歇会儿。”
郭大娘刚要说话,清枝却轻轻按住她的手臂,“大娘,您就安心歇着吧。”
见两人这般坚持,郭大娘只得笑着摇摇头,然后钻进车厢去了。
清枝一撩裙摆,利落地在徐闻铮身旁坐下,“要不,你教教我驾车?”
徐闻铮唇角微扬,“乐意之至。”
他将缰绳仔细绕在清枝指间,“这样握着,对,拇指要扣在这里,这样驾车手不会酸。”
马车缓缓前行,清枝惊讶地发现徐闻铮不仅学东西快,教起人来也格外明白。不过行了两里路,她已能稳稳的,控着马儿往前走了。
此时一阵风拂过,吹乱了清枝的额发,清枝将乱了的发丝别在耳后,往旁边一瞧,只见徐闻铮神色舒展,眉宇间那股病气似乎真的散了不少。
晨光将他的侧脸染了一层暖色,显出几分温柔来。
可清枝的心却沉了沉。
昨日她在后院收拾时,发现了徐闻铮藏起来的手帕。那素白的绢子上的血迹,像一朵朵刺目的梅花。
清枝暗想,她得想个妥当的法子,哄他回京都调理身子才好。那儿有御医守着,人参鹿茸这些补品也不缺,总比在这儿硬撑着强。
第66章 定南乡(三十二)这辈子,你必须死在……
六月里,望香楼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
清枝不懂什么朝堂大事,她向来只惦记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例如望香楼的生意好不好,最近的日子顺不顺,至于外头的风云变幻,她从不多想。
可近来走在街上,连她这样不关心时局的人都能觉出不同来。
街上的行人步履从容,脸色平和,再瞧不见愁容。酒楼里的客人个个面色红润,话里话外都是“明年打算盘个新铺面”,“听说北边有一条新财路,我正准备北上去探探情况。”
这般光景,与去年城中人人自危的模样相比,真真是天差地别。
清枝斜倚在柜台边,指尖轻轻拨弄着算珠,看着堂前的客人们推杯换盏,满堂笑语,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也带起一丝笑意。
正是这时候,王庭溪托食肆的店小二来了望香楼,他一进门就赶紧告诉清枝,那个去广府赶考,后来跟着南洋商船失了踪影,音讯全无的王庭章回来了。
清枝当即雇了一辆马车,急匆匆往家里赶去。
到了王家院子,她一推门,就瞧见王庭章木然地坐在地上。听见动静,他迟缓地转过头,目光茫然地落在清枝身上,眼神空空,半晌没个反应。
清枝心头一跳。
王庭章变了许多,他如今瘦得颧骨凸起,皮肤晒得黝黑皲裂,整个人像是被海里的风浪侵蚀过似的,面容憔悴,眼神涣散。
若不是那双眼睛还似从前,她几乎要认不出他了。
清枝将王庭溪拉到一边,问清了原委。
那年秋闱刚考完,王庭章就觉着自己答得不好,八成要落榜。他一想到秋娘和弟弟对他寄予厚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闷得喘不过气来。
准备回家那日,王庭章正巧瞧见码头上停着南下的商船,脑子一热就跟着去了。
这一走就是漂泊数年,在外头吃尽苦头,才明白从前都是秋娘和弟弟替他遮风挡雨。
如今回来,本是打定主意要发奋苦读,考个功名,好好补偿他们。谁知世道是变好了,可推开家门,秋娘却已经不在了。
清枝在王庭章的对面慢慢蹲下,她望着他,轻声道,“你走后,虽然秋娘嘴上总说你没良心,可心里一直惦记着你。”
王庭章的眼神里,终于有了一丝波动。清枝见状,叹了一口气道,“先去看看秋娘吧。”
三人一路沉默。
到了坟前,王庭章突然冲了上去,一把抱住墓碑,他喊了一声“娘啊!”,那哭声撕心裂肺,被路过的风卷得老远。
清枝静静站在后面,她抿着唇,一言不发。
她想,自己终究是个外人,没有资格去评判什么。可不管对错,这一刻,秋娘一定等了很久。
望香楼请的茶艺娘子今日身子不适,没法登台献艺。偏巧不巧,楼里又来了一位贵客,京都巡察使魏大人,望香楼可怠慢不得。
徐闻铮见状,替了茶娘子的位置,在三楼的高台上,隔着垂下的纱帘,随性抚了两曲。
琴音清越,一会儿似玉珠落盘,一会儿又似山涧清泉,那音韵悠悠荡荡,整座阁楼的客人听得如痴如醉。
魏大人更是闭眼凝听,指节不自觉地在案几上轻叩着。
待曲终时,他忍不住鼓掌赞叹,“这望香楼果然是藏龙卧虎,名不虚传!这位琴师的技艺,便是放在京都,也是顶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