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身着黑色华服的男子威严甚重,他的态度对比另外二人显得冷淡了许多,意简言骇问道:“秦国如今的变化与过往可谓翻天覆地,他日你要如何执掌这个国家?”
七国之间仇恨纠缠数百年,隔阂严重,远不是统一就能和解。
各国百姓对自己的身份早已根深蒂固,如何让他们融合进秦国。
诸子百家各有所长,又当如何把握其中分寸,该以何治国。
不再愚民,那么如何应对百姓觉醒后的新变化……每一个问题都迫在眉睫。
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就在今朝,而他将是直面这一切的人。
是成就千古未有的盛世,缔造传奇的帝国,还是彻底翻车……你做好这个准备了吗?
秦始皇站在少年嬴政面前,四目相对,一个眼底有着期待,一个雄心万丈。
曾经的大秦二世而亡,是这个一手缔造帝国的男人心里难言是痛,而现在,过去的自己能亲手改变这个结局吗?
是他后继无人,还是大秦注定灭亡?
他们是同一个,却已然是不同的个体。始皇帝也很好奇,他能做什么。
“世事一直在变,不过变大变小。”少年有意气的一面,也足够沉稳,“在求变之路上,做什么选择都是未知的,如此,那就只能是合不合理,有没有可能,敢不敢做。”
他扪心自问,“不敢说目光长远,但我有敢于做决定的魄力。”
五五轻轻一笑,柔和的看着他。
[不,你一直都很远见,更具有惊人的魄力,敢于能人所不能。]
[秦国不过些许年头,而你却已千古。]
[你的名字永流传!]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继位,时21岁。继位之处,剑指韩国,正式开始灭六国之路。
正文完
第51章
秦韩之战,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力,这些年秦国也打了好些仗,哪怕秦国不去主动打别人,可是其他国家看见秦国换了个王上,反而安安静静,只会以为是来了个软柿子,谁都想要来捏一捏,掂量一下秦国是不是变得软弱了。
可是好脾气的秦王却显然不是好欺负,于是才有后来的十年平静。
十年的沉淀,让这个国家更加富强有生命力。
及至嬴政上位,举国上下无不渴望战争。
哪怕现在可以通过当官,可是显然习惯战争带来好处的老秦人更想走“捷径”,渴望一飞冲天,封侯拜相。
于是当新王登基,率先亮剑时,举国上下无不欢呼支持。
只有战争能让他们最快获取政治资本,获取巨大的利益。
秦人从不畏战,甚至在秦法严苛的那些年,无不渴望身上有战功傍身,可以抵罪,甚至更进一步。这就是为什么在秦军最凶猛的原因。
攻打韩国之战顺利的不出天下人意料。
可是韩国被灭,却打了六国一个措手不及。
在六国高层心里,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绝大多数人心里早就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甚至没有这个概念。
各国之间可以互相攻打,但多数时候是小打小闹,极少会发动灭国之战。
可韩国却被灭了,动手的还是最野心勃勃的秦国,这无疑触及到六国君王的敏感线。
没有一个君王能对此视若无睹。
谁知道今天被灭的是韩国,明天会不会是他们。
哪怕再不愿意承认,时至今日,他们也都知道,秦国已经有单独灭任何一国的实力了。
一时之间,天下无不畏秦,其他五国唇寒齿亡,再度形成联军之势。
而再见到韩非的五五也不由心生感叹。
“上次见面,你还是座上宾,如今却已经是阶下囚。”
韩非有这一副好相貌,可那双曾经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如今却黯然失色。
秦王政曾经公开表示过对韩非的欣赏,于是在兵临城下的时候,韩王病急乱投医,送了很多东西给秦王,想要以此秦王高抬一手,韩非也是“礼物”之一。
为了韩国,哪怕被当做礼物送到秦国,韩非再痛苦也依然还是活着坐在这里。
哪怕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韩国依然还是覆灭了。
“中原七国,每一个都曾经辉煌强大过,哪怕是如今最弱小的韩国,曾经也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如今却烟消云散,让人唏嘘。”五五是真心感慨。
如果秦国不是后来的大秦,如果秦国没有嬴政,那么战国七雄对她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曾经的历史,是这个国家厚重的历史基石之一。
哪怕她喜欢大秦,也不代表就觉得其他六国不好。
她欣赏楚辞的华丽飘逸,欣赏燕赵的豪迈侠气,肝胆相照......而韩国也有他的独特之处,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可韩国从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五五在他锐利的目光中微微一笑,“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想要发展,就只能找一个突破口,可是韩国能打得过谁呢?”
“哪怕今日不是比秦国覆灭,他日也会被魏齐楚所灭。”
“这是早已经注定命运。”
韩非呼了口气,没有看她。
可五五却悠悠道:“当然,韩国不是没有挣扎过。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也依然人才辈出,创造很出了“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至韩昭侯时期,又任用申不害担任相国,实行法家的主张,让韩国跃升为一等强国,使诸侯不来侵伐。
世人只记住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却不知道,这一时期,天下也不独是秦国之天下,也不独秦国变法图强,韩国亦是如此。”
韩非眼神微动,他悲哀道:“可韩国不是秦国。”商鞅变法成功了,可韩国变法却失败了,如果是说韩国差在哪里,那无非就是四个字——后继无人。
“是啊,韩昭侯的继任者不如秦孝公的继任者,所以秦国是强者,韩国却越来越弱小。”
被面无表情看着的五五却悠然自得,她甚至来了兴致,和韩非对坐而论。
“你研究过秦国的历史吗?”
“任何有志之士都不会忽略。”韩非淡淡道。
从蛮夷到天下强国,哪怕嘴上再鄙夷,可是真正的有志之士都该看见秦国的强大,秦国的潜力,都该研究秦国为什么能做到,而他们的国家却不行。
“我曾经对昭襄王说过,天下一统在秦,天下一统在今朝。”五五丢出这个话题,韩非猛然盯着她,嘴唇蠕动,最后却无力反驳,是的,若说如今谁最可能统一天下,那自然只会是秦国。
“我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因为秦国如今最强。”而是她知道历史。
当然,五五是不可能这么说,于是道:“周王分封诸侯,由此有了后来的天下各国。可这些诸侯们也不是一开始就称王的,那么是怎么由侯为王的呢?”
五五直接给了答案:“因为秦惠文王嬴驷自立称王了。”韩非眼神微动。
“由此,魏国为了制约秦的发展,拉拢列国,在巫沙与姬康会见,承认姬康为王。这就有了韩宣惠王九年,韩国、魏国加上赵国、燕国及中山国在公孙衍的倡导下发起“五国相王”活动,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组成合纵抗秦联盟。”
“由此,天下诸王并列。”
韩非拧眉,“你想说什么?”
“各诸侯难道没有野心吗?难道没有想过封王吗?当然有,可是他们都不敢跨出这一步。”
“是秦国,跨出这一步。”
“秦侯自立为王,压根不需要各国承认。”可诸王承不承认重要吗?后来不都老老实实称之为秦王,恐惧秦国的铁骑。
“高下早已见分晓。”
“而所谓的五国联军不但没有成功,反而遭遇惨败,而韩国的命运更是从此一蹶不振。”
说到这里,五五甚至笑了,“在王上决定攻打韩国的时候,韩王得到消息,还派人送来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人才,说秦国当修渠,以此惠及后世。”
“王上欣然接受。”
“韩王固然目的不纯,以为这样可以牵制消耗秦国的战力。”
“可王上看了之后,却以为这份计划可行。而本是弃子的郑国先生,如今也已是我秦国的座上宾。”
“郑国先生已经为韩国舍生忘死一次,已经被韩国抛弃了一次,于公于私,他都不欠韩国了。他直言如今唯一所愿,不过是想有生之年修成这条渠,也算是回报秦王如此厚遇。”
韩非听懂她的意思了。
“如今王上不拘一格降人才,不问出处,不问来由,入我秦国,便是秦人。”五五站了起来,对韩非道:“我听说先生修法,如今秦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诸子百家汇聚于此,先生已经为韩国献身一次,便不想为法家争一回。”
“秦国崇法,更有我师兄在,想来不缺我一人。”韩非淡然道。
七国之间仇恨纠缠数百年,隔阂严重,远不是统一就能和解。
各国百姓对自己的身份早已根深蒂固,如何让他们融合进秦国。
诸子百家各有所长,又当如何把握其中分寸,该以何治国。
不再愚民,那么如何应对百姓觉醒后的新变化……每一个问题都迫在眉睫。
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就在今朝,而他将是直面这一切的人。
是成就千古未有的盛世,缔造传奇的帝国,还是彻底翻车……你做好这个准备了吗?
秦始皇站在少年嬴政面前,四目相对,一个眼底有着期待,一个雄心万丈。
曾经的大秦二世而亡,是这个一手缔造帝国的男人心里难言是痛,而现在,过去的自己能亲手改变这个结局吗?
是他后继无人,还是大秦注定灭亡?
他们是同一个,却已然是不同的个体。始皇帝也很好奇,他能做什么。
“世事一直在变,不过变大变小。”少年有意气的一面,也足够沉稳,“在求变之路上,做什么选择都是未知的,如此,那就只能是合不合理,有没有可能,敢不敢做。”
他扪心自问,“不敢说目光长远,但我有敢于做决定的魄力。”
五五轻轻一笑,柔和的看着他。
[不,你一直都很远见,更具有惊人的魄力,敢于能人所不能。]
[秦国不过些许年头,而你却已千古。]
[你的名字永流传!]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继位,时21岁。继位之处,剑指韩国,正式开始灭六国之路。
正文完
第51章
秦韩之战,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力,这些年秦国也打了好些仗,哪怕秦国不去主动打别人,可是其他国家看见秦国换了个王上,反而安安静静,只会以为是来了个软柿子,谁都想要来捏一捏,掂量一下秦国是不是变得软弱了。
可是好脾气的秦王却显然不是好欺负,于是才有后来的十年平静。
十年的沉淀,让这个国家更加富强有生命力。
及至嬴政上位,举国上下无不渴望战争。
哪怕现在可以通过当官,可是显然习惯战争带来好处的老秦人更想走“捷径”,渴望一飞冲天,封侯拜相。
于是当新王登基,率先亮剑时,举国上下无不欢呼支持。
只有战争能让他们最快获取政治资本,获取巨大的利益。
秦人从不畏战,甚至在秦法严苛的那些年,无不渴望身上有战功傍身,可以抵罪,甚至更进一步。这就是为什么在秦军最凶猛的原因。
攻打韩国之战顺利的不出天下人意料。
可是韩国被灭,却打了六国一个措手不及。
在六国高层心里,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绝大多数人心里早就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甚至没有这个概念。
各国之间可以互相攻打,但多数时候是小打小闹,极少会发动灭国之战。
可韩国却被灭了,动手的还是最野心勃勃的秦国,这无疑触及到六国君王的敏感线。
没有一个君王能对此视若无睹。
谁知道今天被灭的是韩国,明天会不会是他们。
哪怕再不愿意承认,时至今日,他们也都知道,秦国已经有单独灭任何一国的实力了。
一时之间,天下无不畏秦,其他五国唇寒齿亡,再度形成联军之势。
而再见到韩非的五五也不由心生感叹。
“上次见面,你还是座上宾,如今却已经是阶下囚。”
韩非有这一副好相貌,可那双曾经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如今却黯然失色。
秦王政曾经公开表示过对韩非的欣赏,于是在兵临城下的时候,韩王病急乱投医,送了很多东西给秦王,想要以此秦王高抬一手,韩非也是“礼物”之一。
为了韩国,哪怕被当做礼物送到秦国,韩非再痛苦也依然还是活着坐在这里。
哪怕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韩国依然还是覆灭了。
“中原七国,每一个都曾经辉煌强大过,哪怕是如今最弱小的韩国,曾经也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如今却烟消云散,让人唏嘘。”五五是真心感慨。
如果秦国不是后来的大秦,如果秦国没有嬴政,那么战国七雄对她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曾经的历史,是这个国家厚重的历史基石之一。
哪怕她喜欢大秦,也不代表就觉得其他六国不好。
她欣赏楚辞的华丽飘逸,欣赏燕赵的豪迈侠气,肝胆相照......而韩国也有他的独特之处,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可韩国从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五五在他锐利的目光中微微一笑,“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想要发展,就只能找一个突破口,可是韩国能打得过谁呢?”
“哪怕今日不是比秦国覆灭,他日也会被魏齐楚所灭。”
“这是早已经注定命运。”
韩非呼了口气,没有看她。
可五五却悠悠道:“当然,韩国不是没有挣扎过。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也依然人才辈出,创造很出了“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
至韩昭侯时期,又任用申不害担任相国,实行法家的主张,让韩国跃升为一等强国,使诸侯不来侵伐。
世人只记住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却不知道,这一时期,天下也不独是秦国之天下,也不独秦国变法图强,韩国亦是如此。”
韩非眼神微动,他悲哀道:“可韩国不是秦国。”商鞅变法成功了,可韩国变法却失败了,如果是说韩国差在哪里,那无非就是四个字——后继无人。
“是啊,韩昭侯的继任者不如秦孝公的继任者,所以秦国是强者,韩国却越来越弱小。”
被面无表情看着的五五却悠然自得,她甚至来了兴致,和韩非对坐而论。
“你研究过秦国的历史吗?”
“任何有志之士都不会忽略。”韩非淡淡道。
从蛮夷到天下强国,哪怕嘴上再鄙夷,可是真正的有志之士都该看见秦国的强大,秦国的潜力,都该研究秦国为什么能做到,而他们的国家却不行。
“我曾经对昭襄王说过,天下一统在秦,天下一统在今朝。”五五丢出这个话题,韩非猛然盯着她,嘴唇蠕动,最后却无力反驳,是的,若说如今谁最可能统一天下,那自然只会是秦国。
“我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因为秦国如今最强。”而是她知道历史。
当然,五五是不可能这么说,于是道:“周王分封诸侯,由此有了后来的天下各国。可这些诸侯们也不是一开始就称王的,那么是怎么由侯为王的呢?”
五五直接给了答案:“因为秦惠文王嬴驷自立称王了。”韩非眼神微动。
“由此,魏国为了制约秦的发展,拉拢列国,在巫沙与姬康会见,承认姬康为王。这就有了韩宣惠王九年,韩国、魏国加上赵国、燕国及中山国在公孙衍的倡导下发起“五国相王”活动,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组成合纵抗秦联盟。”
“由此,天下诸王并列。”
韩非拧眉,“你想说什么?”
“各诸侯难道没有野心吗?难道没有想过封王吗?当然有,可是他们都不敢跨出这一步。”
“是秦国,跨出这一步。”
“秦侯自立为王,压根不需要各国承认。”可诸王承不承认重要吗?后来不都老老实实称之为秦王,恐惧秦国的铁骑。
“高下早已见分晓。”
“而所谓的五国联军不但没有成功,反而遭遇惨败,而韩国的命运更是从此一蹶不振。”
说到这里,五五甚至笑了,“在王上决定攻打韩国的时候,韩王得到消息,还派人送来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人才,说秦国当修渠,以此惠及后世。”
“王上欣然接受。”
“韩王固然目的不纯,以为这样可以牵制消耗秦国的战力。”
“可王上看了之后,却以为这份计划可行。而本是弃子的郑国先生,如今也已是我秦国的座上宾。”
“郑国先生已经为韩国舍生忘死一次,已经被韩国抛弃了一次,于公于私,他都不欠韩国了。他直言如今唯一所愿,不过是想有生之年修成这条渠,也算是回报秦王如此厚遇。”
韩非听懂她的意思了。
“如今王上不拘一格降人才,不问出处,不问来由,入我秦国,便是秦人。”五五站了起来,对韩非道:“我听说先生修法,如今秦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诸子百家汇聚于此,先生已经为韩国献身一次,便不想为法家争一回。”
“秦国崇法,更有我师兄在,想来不缺我一人。”韩非淡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