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其实说起来,他的人生本来也没什么好日子。
在邯郸就不用说了朝不保夕,周围谁都可能会杀他,最亲近的母亲又心思逐渐扭曲,对他感情复杂。
而回来后就过得很好吗?其实也没有。
因为父亲已经有了新的妻儿,他的弟弟比他更得拥护,他仿佛是个外来者。
而一个回来没两年,还没接受多少王室教育的少年继位后日子只会更艰难。
明争暗斗的权势之争更要命。
明明生母应该是天然站在他这边的,可是却只想着情夫和她给情夫生的儿子。
明明吕不韦应该是去世的亲爹留给他的保护伞,却一手遮天,抓紧大权不放。
明明是该互相扶持的弟弟,却一心造反……
他没有根基,没有实权,头顶亲妈和外朝权臣的联手压迫,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暗暗组建自己的势力,最后斗倒所有人。
说他是天生的王者其实也不错,因为这一步步都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想到这里,五五叹了口气,而后用力摸了一下,“小孩子都喜欢说自己长大了。”
当个小孩多幸福啊,如果可以,五五希望他一直都可以这么幸福。
见他不高兴,五五又道:“好吧,以后不摸我们太子殿下了。”
太子殿下没忍住嘴一弯,但是很快就收起来,一本正经道:“孺子可教也。”
五五没忍住笑了,要不然说小孩装大人就是可爱。
空间内三位陛下倒是没事闲聊,这么多年相处下来,大家也都是老朋友了。
当然,隔着一个世界,有二三可以完全畅聊的朋友实在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始皇,政儿脾气比你好多了。”刘彻打趣道。
时间对于这三位来说就如同酿*酒,越来越醇厚,富有魅力。
大权在握,说一不二,事业走向巅峰……都说权利是女人最好的医美,对男人来说自然也是如此。
而这三位更是直接屹立世界之颠,同一时期,全世界都能比他们更有权势的又有谁呢?
真的没有。
这样的权势加持下,他们简直魅力无限,让人见了都忍不住头晕目眩。
五五:我都快成女友粉了!谁来管管一个事业粉兼妈粉的死活啊!
好在这种上头一看见政崽就会迅速降温,真的,谁懂吾家有子初长成的快乐啊!
“今天的课业完成了吗?”李世民温声问道,他对爱子们也不会如此了吧?
“荀师让我写一篇天下论。关于天下,诸子百家已经各有论点,这是个不新鲜的话题,想要写的出彩很难。”嘴上说着难,可是他却面色自若,这是对自己有强烈的自信。
“政儿肯定可以。”五五无条件的认同。
李世民道:“荀子是当世大儒,他愿意入秦教导你,便是证明你的优秀。但是他的话你也不要全听。”
随着孩子长大,总是需要老师的,三位陛下自然足以教导一个孩童,可是他们教的是帝王之道,而这个孩子显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老师。
于是五五先把白起和范雎薅来给政崽当老师,后面灵机一动又找了荀子。
荀子能教出李斯和韩信,他的思想一定能契合未来的始皇帝。毕竟李斯是陛下的得力干将,韩信是陛下欣赏却求而不得的大才。
陛下欣赏并且认同这两位,以此观之,荀子的教学应该符合政崽。
果然,在当老师这一点上,荀子比三个皇帝,秦国的文武魁首要合格太多了。
如此,也不枉五五暗暗给他们丢治疗卡。
至于怎么让他们同意当这个老师的嘛,那就说来话长了。
简而言之就是,五五预言的未来帝国之主终于还是把秦国高层给洗脑成功了,所以昭襄王就直接问他们愿不愿意当政儿的老师。
哪怕不能亲眼目睹未来大秦的盛况,可是能亲自教导未来大秦帝国的雄主,谁又不愿意呢?
至于荀子,他是被秦国的改变所吸引来的。
虽然他只是来看看,但是五五都知道他来了,怎么可能把人放走了呢。于是直接把他,还有跟着老师一起游历而来的若干知名学子,未来大佬都打包了。
最后,大部分都跟着荀子留在秦国,但是也有个别还是走了。
怎么说呢,五五当时很感慨:“实是人间留不住啊。”
有些人,就是注定不是一个立场的,无论如何也走不到一起。
荀子笑道:“我这个弟子是韩国公子,他一心想要救国图存。”不是没有他国公子在秦国当官,比如楚国......但是韩非不一样,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而这样的人注定要自己去跌跌撞撞,直到头破血流,直到绝望才有可能改变。
可就五五所知道的,理想者总是死于理想,并且九死不悔。
韩国的情况就摆在那里了,除非他自己能成为韩王,并且还是实权那种,才有一点可能改变那不断堕落的国家,否则就只能是徒劳。
五五有点可惜,但是她知道,如韩非这样的人,凭她是说服不了的。
五五道:“这一走,他会死,为他所奋斗的国殉葬。”
岁月在荀子身上留下很多痕迹,也给他洞察世事的见闻和智慧,他只是低低一叹,“可这是他给自己选择的命运。”
现在的韩非还很年轻,依然相信自己能逆天改命,可他不知道,世事可以多残酷。
五五对韩非最大的印象就三个,第一个是法家集大成者,第二个是救国不成,还有一个就是政哥都求而不得的男人。
而这三个标签确实拉足她的好感,她试图把人留在秦国,可是失败了。她试图以后世的法律条文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成功一半,但是还是留不下人。至于高官厚禄,那就不必提了。
如果这个有用,那么政哥就不会留不下人了。
想了想政哥都失败了,她的不成功也不算什么。
于是五五终究没有强求。
主要是,收货已经很大!
有荀子,有李斯,还有张苍,以及荀子那一干学生,读书人在这个时代可是非常少的,要不然政哥也不会打下六国后还让六国官吏都继续干。
因为手里没人,就是这么现实。
“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这个问题,在场的皇帝都有非常发言权,因为他们都有差不多的烦恼。
来自世家的人才垄断直到科举制的出现才被打断,而在此之前,他们是真的通过各种方法纳才了。
那些方法多少有见效,可是在教育资源贫瘠,文化传播困难的时代,终究还是要被掣肘的,只不过手段强硬的皇帝能占据上风罢了。
至于不够强势的皇帝,呵,自古皇帝和臣子不就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嘛。
懂的都懂。
所以说,在场三位皇帝确定很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都是可以强势,能够强势的皇帝。
而科举制到他们手里,那就是真正无往不利的大杀器。
其中就属唐皇陛下最春风得意,虽然治下的世家是最多的,但同样的他所在的时代推动科举也最成熟的一个。
所以这些年,那是杀疯了好吧。
第49章
至于秦国嘛……如果在繁荣的文治时代,科举制的出现可以立竿见影,引发惊天效果。
可在如今读书人都没有多少的情况下,不管怎么筛选,基本上都是一个阶层的人,只不过说考上的人更有真才实学一点,好过让草包占据高位。
所以要真正推动科举制,首先要培养人才,要推动文化发展,更要让普通百姓也能读上书,这个过程注定是要很漫长的。
五五管这个计划叫做——二十年知识普及化。
十年前这个计划由昭襄王同意,范雎一手推动,到十年后的今天,五五觉得也算颇有成效。
纸张的出现是划时代性的,连带印刷本一起给这个时代的贵族高门带来的降维性的打击。
最重要的是,昭襄王还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强权。
所以推动起来波折却也算得上顺遂。
而这些东西带来的影响又何止是在秦国内。
一种东西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后知后觉的。
当六国之人听见纸的时候,脑子里甚至没有这个东西的概念,也想象不出来是什么样的。
当他们拿到纸张书本的时候,无不赞叹其精致华美,以为是可以高悬宝库中的瑰丽宝贝。
当他们知道这东西造价便宜,秦国广为推广,于是才知道惊恐,彼时战争一触即发。
对于七国的王来说,这自然是好东西。可对于天下的豪门望族来说,却是大杀器,专杀他们。
如果说曾经十个人里面,自己只要考五十分就可以当官了。那么以后却要在百人千人里面考得最好才有可能当官......这是切切实实的利益侵害,没有一个豪门世家可以容忍。
可秦国内部已经的声音已经被镇压,国外的想要干涉很难,除非以战争逼迫。
在邯郸就不用说了朝不保夕,周围谁都可能会杀他,最亲近的母亲又心思逐渐扭曲,对他感情复杂。
而回来后就过得很好吗?其实也没有。
因为父亲已经有了新的妻儿,他的弟弟比他更得拥护,他仿佛是个外来者。
而一个回来没两年,还没接受多少王室教育的少年继位后日子只会更艰难。
明争暗斗的权势之争更要命。
明明生母应该是天然站在他这边的,可是却只想着情夫和她给情夫生的儿子。
明明吕不韦应该是去世的亲爹留给他的保护伞,却一手遮天,抓紧大权不放。
明明是该互相扶持的弟弟,却一心造反……
他没有根基,没有实权,头顶亲妈和外朝权臣的联手压迫,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暗暗组建自己的势力,最后斗倒所有人。
说他是天生的王者其实也不错,因为这一步步都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想到这里,五五叹了口气,而后用力摸了一下,“小孩子都喜欢说自己长大了。”
当个小孩多幸福啊,如果可以,五五希望他一直都可以这么幸福。
见他不高兴,五五又道:“好吧,以后不摸我们太子殿下了。”
太子殿下没忍住嘴一弯,但是很快就收起来,一本正经道:“孺子可教也。”
五五没忍住笑了,要不然说小孩装大人就是可爱。
空间内三位陛下倒是没事闲聊,这么多年相处下来,大家也都是老朋友了。
当然,隔着一个世界,有二三可以完全畅聊的朋友实在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始皇,政儿脾气比你好多了。”刘彻打趣道。
时间对于这三位来说就如同酿*酒,越来越醇厚,富有魅力。
大权在握,说一不二,事业走向巅峰……都说权利是女人最好的医美,对男人来说自然也是如此。
而这三位更是直接屹立世界之颠,同一时期,全世界都能比他们更有权势的又有谁呢?
真的没有。
这样的权势加持下,他们简直魅力无限,让人见了都忍不住头晕目眩。
五五:我都快成女友粉了!谁来管管一个事业粉兼妈粉的死活啊!
好在这种上头一看见政崽就会迅速降温,真的,谁懂吾家有子初长成的快乐啊!
“今天的课业完成了吗?”李世民温声问道,他对爱子们也不会如此了吧?
“荀师让我写一篇天下论。关于天下,诸子百家已经各有论点,这是个不新鲜的话题,想要写的出彩很难。”嘴上说着难,可是他却面色自若,这是对自己有强烈的自信。
“政儿肯定可以。”五五无条件的认同。
李世民道:“荀子是当世大儒,他愿意入秦教导你,便是证明你的优秀。但是他的话你也不要全听。”
随着孩子长大,总是需要老师的,三位陛下自然足以教导一个孩童,可是他们教的是帝王之道,而这个孩子显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老师。
于是五五先把白起和范雎薅来给政崽当老师,后面灵机一动又找了荀子。
荀子能教出李斯和韩信,他的思想一定能契合未来的始皇帝。毕竟李斯是陛下的得力干将,韩信是陛下欣赏却求而不得的大才。
陛下欣赏并且认同这两位,以此观之,荀子的教学应该符合政崽。
果然,在当老师这一点上,荀子比三个皇帝,秦国的文武魁首要合格太多了。
如此,也不枉五五暗暗给他们丢治疗卡。
至于怎么让他们同意当这个老师的嘛,那就说来话长了。
简而言之就是,五五预言的未来帝国之主终于还是把秦国高层给洗脑成功了,所以昭襄王就直接问他们愿不愿意当政儿的老师。
哪怕不能亲眼目睹未来大秦的盛况,可是能亲自教导未来大秦帝国的雄主,谁又不愿意呢?
至于荀子,他是被秦国的改变所吸引来的。
虽然他只是来看看,但是五五都知道他来了,怎么可能把人放走了呢。于是直接把他,还有跟着老师一起游历而来的若干知名学子,未来大佬都打包了。
最后,大部分都跟着荀子留在秦国,但是也有个别还是走了。
怎么说呢,五五当时很感慨:“实是人间留不住啊。”
有些人,就是注定不是一个立场的,无论如何也走不到一起。
荀子笑道:“我这个弟子是韩国公子,他一心想要救国图存。”不是没有他国公子在秦国当官,比如楚国......但是韩非不一样,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而这样的人注定要自己去跌跌撞撞,直到头破血流,直到绝望才有可能改变。
可就五五所知道的,理想者总是死于理想,并且九死不悔。
韩国的情况就摆在那里了,除非他自己能成为韩王,并且还是实权那种,才有一点可能改变那不断堕落的国家,否则就只能是徒劳。
五五有点可惜,但是她知道,如韩非这样的人,凭她是说服不了的。
五五道:“这一走,他会死,为他所奋斗的国殉葬。”
岁月在荀子身上留下很多痕迹,也给他洞察世事的见闻和智慧,他只是低低一叹,“可这是他给自己选择的命运。”
现在的韩非还很年轻,依然相信自己能逆天改命,可他不知道,世事可以多残酷。
五五对韩非最大的印象就三个,第一个是法家集大成者,第二个是救国不成,还有一个就是政哥都求而不得的男人。
而这三个标签确实拉足她的好感,她试图把人留在秦国,可是失败了。她试图以后世的法律条文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成功一半,但是还是留不下人。至于高官厚禄,那就不必提了。
如果这个有用,那么政哥就不会留不下人了。
想了想政哥都失败了,她的不成功也不算什么。
于是五五终究没有强求。
主要是,收货已经很大!
有荀子,有李斯,还有张苍,以及荀子那一干学生,读书人在这个时代可是非常少的,要不然政哥也不会打下六国后还让六国官吏都继续干。
因为手里没人,就是这么现实。
“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这个问题,在场的皇帝都有非常发言权,因为他们都有差不多的烦恼。
来自世家的人才垄断直到科举制的出现才被打断,而在此之前,他们是真的通过各种方法纳才了。
那些方法多少有见效,可是在教育资源贫瘠,文化传播困难的时代,终究还是要被掣肘的,只不过手段强硬的皇帝能占据上风罢了。
至于不够强势的皇帝,呵,自古皇帝和臣子不就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嘛。
懂的都懂。
所以说,在场三位皇帝确定很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都是可以强势,能够强势的皇帝。
而科举制到他们手里,那就是真正无往不利的大杀器。
其中就属唐皇陛下最春风得意,虽然治下的世家是最多的,但同样的他所在的时代推动科举也最成熟的一个。
所以这些年,那是杀疯了好吧。
第49章
至于秦国嘛……如果在繁荣的文治时代,科举制的出现可以立竿见影,引发惊天效果。
可在如今读书人都没有多少的情况下,不管怎么筛选,基本上都是一个阶层的人,只不过说考上的人更有真才实学一点,好过让草包占据高位。
所以要真正推动科举制,首先要培养人才,要推动文化发展,更要让普通百姓也能读上书,这个过程注定是要很漫长的。
五五管这个计划叫做——二十年知识普及化。
十年前这个计划由昭襄王同意,范雎一手推动,到十年后的今天,五五觉得也算颇有成效。
纸张的出现是划时代性的,连带印刷本一起给这个时代的贵族高门带来的降维性的打击。
最重要的是,昭襄王还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强权。
所以推动起来波折却也算得上顺遂。
而这些东西带来的影响又何止是在秦国内。
一种东西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后知后觉的。
当六国之人听见纸的时候,脑子里甚至没有这个东西的概念,也想象不出来是什么样的。
当他们拿到纸张书本的时候,无不赞叹其精致华美,以为是可以高悬宝库中的瑰丽宝贝。
当他们知道这东西造价便宜,秦国广为推广,于是才知道惊恐,彼时战争一触即发。
对于七国的王来说,这自然是好东西。可对于天下的豪门望族来说,却是大杀器,专杀他们。
如果说曾经十个人里面,自己只要考五十分就可以当官了。那么以后却要在百人千人里面考得最好才有可能当官......这是切切实实的利益侵害,没有一个豪门世家可以容忍。
可秦国内部已经的声音已经被镇压,国外的想要干涉很难,除非以战争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