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宋末元初那会儿,棉花种植技术才从广东传到江南没多久。】
  【是的没错,又是家人们熟悉的广东。】
  想到昨天的玻璃挂屏,观众们会心一笑。
  【但和并不精通棉花栽植与纺织技术的上海人相比,黎族人无疑更为擅长。】
  【崖州以独特的黎锦闻名全国,黎族妇女更是早就用上了踏车来纺织棉花,这些都不是中原的简单工具、粗糙布匹能比的。】
  “宋末元初……”
  上官婉儿若有所思。
  唐后有宋,她虽不知唐宋两朝能存在多久,可到了黄道婆的年代,至少又过去数百年。
  想来棉花总不会是凭空而生,没准儿如今的边陲已经有人种上了棉花。若果真值得,岂不是能提前引来试上一试?
  若能一试,就需要更多的人手,如此一来……
  想到近来忧心的那个问题,上官婉儿若有所思。
  【本就精通纺织的黄道婆当即表示:姐妹们,我太想进步了!】
  【于是,她向黎族妇女求教,从种棉、摘棉,再到纺纱、织布,每一个环节都深度参与其中。】
  【甚至到了后来,黄道婆已经不满足做一个学习者,她还立志要当一个研发人员,和姐妹们共同研究继续改进纺织技术。】
  “可惜……”上官婉儿不禁叹了一声。
  这样的人才,怎么偏偏生在百年之后呢!
  她跟在天后身边,也知陛下正为了提拔可用人才而费心。
  现在可好,大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怎能不痛心?
  夏语冰没在这点上过多着墨,反而话锋一转:
  【在海南岛生活了三十多年后,崖州俨然成了黄道婆的第二故乡。】
  【或许上了年纪的人就会格外思念故土吧,她依旧对家乡念念不忘。】
  【很快,转机就来了。】
  “我想明白了!”
  几乎是同一时间,夏语冰话音刚落,太平便拍案而起。
  上官婉儿偏了偏头,望她一眼。
  公主面上满是破解难题后的志得意满,到了这个时候,太平不急着向上官婉儿求证,又过了遍腹稿,才慢慢开口:“正如婉儿所言。”
  “我是公主。”
  万事开头难,有这第一句起了头,后面的话也就不是什么难事,自然能无比顺当地一气呵成。
  “身为公主,享了天下供养,就该为万民做些什么。”
  “即便如此,真要说去做些什么,我似乎也没什么好法子。”
  太平语速不快,但已经拿定了主意,这点儿并不明显的停顿就完全可以视作胸有成竹后的气定神闲。
  “即便是一月前的我,能想出来的也不过是捐些银钱去育幼堂、慈济堂。”
  “可说到底,那些不过是杯水车薪。”
  说到这里,她彻底转过身来,直视上官婉儿,目光炯炯:“世上永远都有缺银子的苦难人,济了东家,还有西家,哪能面面俱到呢?”
  “所以我想做的,是叫这世上再少一些这样的人。”
  “少一些像婆婆这样,被丢弃在黄泥路上的女童。”
  “这话听来挺出息的,是不是?”
  没等婉儿表态,太平自己就撑不住先笑了。
  第85章
  或许是想到,“公主殿下”与“没出息”之间实在很难扯上关系,太平自己都不由莞尔:“你是不是在想,都已经是天潢贵胄了,怎么还这样小气?”
  “干脆放了豪言,直接承诺,叫世上再没有这些困顿不好吗?”
  上官婉儿听得认真,对太平公主的疑问并没有即时做出回应。
  太平忽地叹了一口气,算不得沉重,甚至还有些不合时宜的轻快:
  “可扪心自问,我——”
  “做不到。”
  “殿下又何必为此懊恼?”
  上官婉儿静静地看了她一会儿,知道太平说这话并不是为了自谦,才姗姗开口:“世上哪儿有一蹴而就的事呢?您能这样想,没有虚夸,不恰恰是深思熟虑、谨慎判断后给出的承诺么?”
  她的话半点没有宽慰的意思,说是公事公办的评点倒还更贴切一些。
  “但那是现在的我。”
  太平公主又笑了,不知是为了上官婉儿中肯的评价,还是为了自己即将要说出口的话。
  对于这句近乎无奈的认输,她承认得无比坦率。
  而同样坦率的,还有她昭彰的野心:“可等到来日,大权在握的时候,我却不信我做不到。”
  两人先前相处时,只有到了私下无人的时候,太平公主才会似是而非地流露出自己尚且懵懂的渴望。
  可像今天这样,不加掩饰地将自己的心思宣之于口,还真是头一回。
  察觉出这点微妙的变化,上官婉儿暗自挑眉,望向了这位依旧从容自若的公主殿下。
  或许——
  她转念一想,另一种可能后知后觉地浮现在脑海:
  且不说太平公主上头还有几位兄长,即便是没有兄长,她的母后与父皇可都好端端地在高位上坐着呢!
  无论如何,轮也轮不到这位过分年幼的小公主生出这些“大逆不道”的心思。
  偏偏这位帝女生来尊贵,从小所求无所不应,并不觉得这话有何忤逆之处。
  权势而已,和金银珠宝没有不同。
  而殿下既然能把这话无比直白坦率地当着她的面说出来,可见已经将自己视作了心腹。
  是太信任她,还是太不设防了呢?
  不等上官婉儿细细梳理好心头乍然涌起的这点微妙情绪,仿佛憋闷许久似的,太平公主终于逮着机会,誓要将所有的话都赶在此时向上官婉儿倾诉干净。
  “诚如小夏姐姐所言,「黄道婆」之名的由来究竟该信哪种解释,众说纷纭没个定数。”
  她摇摇头:“可毕竟谁都不是当事人,自然不能知道。”
  “因此,无论是哪种解释,似乎都有各自道理。”
  这些话,太平早在听到直播的时候就已经有感而发,这会儿语速不快,却说得头头是道:“若仅仅从这几种说辞之中加以分辨,又能怎样呢?”
  “唔……”
  太平公主的这番话,还真将上官婉儿给问住了。
  于她而言,关于黄道婆,最遗憾的莫过于此等人才生不逢时,未能亲自见一见,又不能引为天后所用。
  至于她究竟姓甚名谁,相比之下,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公主的提问却是不能不答的。
  上官婉儿没有让太平等候太久:“几厢比对,无非是为了选出更有道理的那一种说法。”
  她四两拨千斤,竟是说了句乍一听很有道理、实则全无道理的废话。
  话音刚落,不等太平说什么,上官婉儿自己反而想到什么,噗嗤一笑,与对方异口同声:
  “即便采纳了一种说法又如何?”
  “婉儿,你瞧——”
  太平公主点了点手边高高摞起的书卷:“这些名家典籍,哪一本的作者你不知道?”
  “但凡那黄道婆是个男儿,说是发明也好,说是革新也罢,总归是做出了这样一番了不起的功绩,无须后人费心,当时的人们早早地就该大肆宣扬一番了。”
  说完这句,她又将手指收回,隔空虚虚指向直播间光幕:
  “如此一来,等到后世的时候,无论是身为主播的小夏姐姐,还是守在直播间里的热心家人们,谁还需要费心费力地从这些全都未必准确的说辞中,勉强挑出更接近真相的那一条呢?”
  姓名一事,上官婉儿先前并未仔细思考过,太平公主的连番提问下来,叫她也不由陷入沉默,埋头思索着。
  “话已至此,依我来看,婆婆究竟是个弃婴还是位童养媳,都不重要。”
  因为不大满意“黄道婆”这个难辨真假的名字,太平宁愿选择以“婆婆”相称,更显亲密。
  “甚至就连那「黄」字,究竟是她本家姓氏,还是夫家为她冠上的,我看更是无足轻重,无需再辩。”
  纵使太平公主成日里看着天真烂漫,一团孩子气,可或许要得益于继承自母父的本能,在有些时候往往比上官婉儿更能一针见血地看明白问题所在——
  “说到底,她不过是个妇道人家罢了。”
  后人或追根溯源,或牵强附会,即便有这份刨根究底的心意,始终难以抵抗来自时代傲慢的轻视。
  不,说是轻视还未必准确。
  说是压根儿选择视而不见才更加妥帖。
  没必要正视的女子,又何必大费周章地琢磨真实姓名呢?
  就连上官婉儿自己也没有想到,她这随口一句的感慨,不仅让太平公主明确了自己愈来愈盛的野心,更引出了这一大段远超预期的话。
  一时间心里五味杂陈,竟不知该从何说起才好了。
  太平公主倒是神色如常,见上官婉儿一时无话,反倒扭头看她,笑意盈盈地打趣:“莫不是我这番话说得太多太密,竟叫一向耳清目明的婉儿你也被我说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