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弹幕一片恍然大悟,有人发现了盲点:
  【你姓张我也姓张:说起来……这李邕我记得也是个书法大家啊!】
  【是啊,江夏李氏书法的兴旺,正是在东晋之后,焉知不是卫夫人带来的影响之一呢?】
  当然,这样的说法多少还是有些主观推断的成分,主播随口一提,转回前言:
  【往下延伸完了,我们再来往前追溯一番。】
  【说起“才女“,大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诸如李清照、蔡文姬这样的名人。】
  【好巧不巧,同为才女的卫夫人,还真能和蔡文姬扯上关系。】
  不用她再解释,太平已经信心满满:“既然提起了蔡琰,那必然就与蔡邕有关了。”
  夫子授课她爱听不听;直播间里说八卦却全神贯注。
  她,就是这样的女子!
  第71章
  何况蔡邕的大名,夫子还曾在授课时着力强调过,太平自然记得一清二楚。
  事实证明,她的推断一点儿没错:
  【作为蔡邕笔法的传承人,正是在卫夫人的努力之下,汉魏时期笔法传承才因此得以延续,未曾断绝,进而启发并影响了后续如王羲之等各位书法大家。】
  【当然,传承之余,还因她的存在而发生了变化。】
  发挥着承上启下这样重要的作用,说卫铄是两晋书法传承的核心一点儿也不为过。
  “难不成除了零星的这些,就没有更多人知道卫夫人的功绩了么?”太平很是不忿。
  不必等婉儿宽慰,这个问题主播倒是可以回答:
  【好在,书法家卫铄的存在和理论家卫铄的努力,并没有被后人所忽视。】
  这话夏语冰说了不算数,自然得搬出专业团队的专业夸赞。
  【在另一个书法家辈出的朝代——唐朝,就有人评价卫夫人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这一个长难并列句说下来,主播稍微缓了缓,奈何还没完:
  【甚至还有人专门写了一首诗来称赞卫铄的书法。】
  【和前文一样,这篇诗文同样语言优美动人。】
  夏语冰深吸一口气:
  【“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
  甭管这些到底实事求是的夸奖,还是纯粹的彩虹屁,就以文字中所体现的素养来看,肚子里没点儿墨水都夸不出这些话来。
  持有这样观点的可不仅仅是主播一个。
  【路辰喊我回家吃饭:文化人夸人就是有水平哈。】
  【路辰喊我回家吃饭:好险,差点就听懂了!】
  和这些文采过分斐然的溢美之词相比,接下来的这句就要朴实无华许多:
  【就连杜甫也曾提过:“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咖啡不加糖:还得是子美,瞧瞧人家多接地气!】
  【咖啡不加糖:不愧是大唐诗圣啊!】
  即便不知这“杜甫杜子美”又是何人,但“诗圣”的名头既然亮出来了,总让她们两人与有荣焉。
  【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书法家的卫铄难免会遭受比男书法家更多的轻视和打压。】
  【这是意料之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可既然后人得以知晓她的姓名,便足以证明从始至终她都不曾退却过。
  卫夫人非但没有退却,甚至依旧能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书法史上留下自己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况,她的振奋之处远甚于此。
  【卫铄不仅成了历代书法家学习的榜样,更激励了往后无数女性冲破世俗桎梏,用手中轻如鸿毛的一支笔,为自己争取更多名望和地位。】
  无论成效如何,这样的不屈精神与首倡意义总是令人动容的。
  【时至今日,或许我们早已不必像前辈这样,为了任何一点可以争取的公正而奋力,可她依旧为我们留下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精神财富。】
  主播清清嗓子,正经道:
  【各位家人们请注意——】
  【中华小故事开讲啦!】
  【小故事第一则之《洗墨池》。】
  【千萌梦薇:这我熟啊!】
  一听书法家洗墨,观众们自动触发关键词。
  【千萌梦薇:是不是那个“王羲之为了练字,把一池子水都涮黑了”的故事?】
  别说是家人们,听到这熟悉的标题,太平脸上都忍不住挂出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可见,《名人小故事》的影响力不分古今。
  【但要说起来,这件事的出处其实是在卫夫人这儿。】
  毕竟谁也不是当事人,无法亲自求证。
  既然都是道听途说,那便谈不上什么高下之分了。
  【这类故事的走向总是大差不差的。】
  “无外乎就是说,人家幼时习字有多么认真专注嘛!”
  虽说故事换了个主角,但都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太平托着腮,闭眼都能猜出大概。
  【写入迷的时候,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
  “累了呢,就在自家门前的小池子里把笔砚洗一洗。”
  太平和夏语冰跨越时空遥相呼应着。
  【久而久之,池子里面的水被染成了黑色,这也正是“洗墨池”的由来。】
  两人一唱一和,共同完成了这番演绎。
  上官婉儿见了新奇,抿嘴一笑,提醒她:“这还没完呢。”
  话音刚落,主播应声道:
  【小故事第二则之《吃墨》。】
  “多新鲜呐!”太平捧着脸,配合地捧着哏。
  这故事没听过,她还真有点儿好奇。
  【这倒也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嘛!】
  主播爽朗解释:【作为东晋卷王,卫夫人就连吃饭的功夫也不舍得浪费,非得留一只眼睛看书。】
  【结果有一回,嘿——您猜怎么着?】
  夏语冰虚拍惊堂木:
  【她手里拿着书,一不留神竟然用馍把墨蘸吃光了。】
  【等王羲之过来关心老师的时候,就发现菜还原封不动地摆在桌子上,反而砚台里的墨汁都蘸光了。】
  没等直播间内外的观众们给《名人小故事》打出好评,主播的提问已经接踵而至:
  【请问家人们,上述行为该叫什么?】
  【aaaaaa:手不释卷?】
  这是正经答题的。
  【天泽你更啊!:老师太爱读书了怎么办?】
  这是高度概括的。
  【兰姝清幽:卷王竟在我身边!】
  这是实事求是的。
  上述答案各有各的道理,也各自都能说得通。
  太平一一肯定过,又一一否定了,只翘首以待主播最后的一锤定音。
  夏语冰不负众望,一摊手:
  【光盘行动在东晋嘛!】
  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回光的并不是“盘”,而是“砚”才对。
  “咦?”
  说到“光盘”,太平忽然想起先前被打发去做酥酪的嬷嬷。
  上官婉儿和她心有灵犀,正要提起此事——“笃笃。”
  书房的门被扣响了。
  “殿下稍坐。”
  想着直播已近尾声,婉儿不慌不忙,先抬手退出回放,才缓步上前。
  原以为站在门外等候的应当是那位端着酥酪回来的嬷嬷,不想等她定睛一瞧,一点疑问泛上心头。
  找上门来的这位,分明是意料之外的人。
  “夫人?”
  没错,来人正是武后身边的心腹女官、先前有过几面之缘的库狄夫人。
  见到是她,上官婉儿惊讶难免,却不动声色地压了下去。
  很快调整好起伏的心绪,她已经反应过来:“可是天后陛下传唤殿下?”
  这里毕竟是太平公主读书的地方,既然找上这里,也不怪上官婉儿会这样以为。
  见她已经扭头去瞧端坐在书桌后的太平,库狄夫人笑盈盈地唤住:“非也。”
  不是为了公主,那岂不就是为了她?
  上官婉儿的脑筋一向转得很快,在这种时候尤甚。
  心念一动,她微微屈下膝,已经做出了最得体合宜的应对:“是,婉儿这便随夫人同往。”
  自从掖庭初见以来,库狄夫人一直都颇为欣赏这个机灵聪慧的小姑娘。
  见上官婉儿眨眼就反应过来,她心里满意,面上却不显,只点点头,微微一笑:“那就随我走吧。”
  丢下这句,库狄夫人又转身看向太平,语气熟稔,更多了长辈对小辈的疼爱:“公主的人,天后暂且借去一用。”
  太平原也以为母后是要叫自己过去,还在为近来的课业惴惴不安,听清原委,刚松了口气,下一秒又提了起来。
  好端端的,母后为何要把上官婉儿召去呢?
  她倒是有心提醒,偏偏自己没个头绪,说不出什么叮嘱的话来,只能不上不下地僵在这里,懊恼地咬着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