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琪琪格你看!地图上,曹县……在山东。”他指着位置,“黄河……在这里扭了个圈,水特别凶,我们的人……在做一个大东西,用很多……很多石头。”
他伸出双手画了个大圆,“用粗粗的……树枝,”他指着亭柱上的藤蔓,捆在一起,前面是尖尖的,他做出鱼嘴巴的样子。“推水!推远点!”
琪琪格努力消化着这些词汇和动作。她指着地图上曹县标记点旁代表河道的蓝线:“这里……扭?水……呼啦啦凶?”她模仿大水的响声。
“对对对!呼啦啦凶!”顺崽猛点头,“所以我们做……大东西,挡!”
琪琪格皱着小眉头思索,忽然蹦出几个字:“……石头……尖尖……捆……打结?”她比划着打结的动作。
顺崽惊喜万分:“没错!打结,捆得很结实很结实。”他没想到琪琪格竟然理解了“捆”和“打结”这个关键概念,这简直是他教学史上的巨大成功。
琪琪格受到鼓励,小脸放光,指着地上的地图,声音清脆又认真地总结她理解到的:“凶水,怕……石头尖尖……打……打很多结!”
这充满童趣、逻辑跳跃却又无比传神的总结,让一旁的木苔都忍不住莞尔。木苔放下手中的书卷,轻轻走到他们身后,看着这对凑在一起的小脑袋瓜——一个正在笨拙地教导,一个正在如饥似渴地学习。
木苔的目光看向窗外远方阴沉的天空,曹县的消息还未传来,刘藻和硕塞是否真的理解了顺崽那份极其简陋草图的精髓?他们此刻……是否正靠着这点笨拙却闪耀着智慧光芒,在那激流险滩中,创造出名为“希望”的堡垒?
她又看向静怡斋的方向,苏麻刚刚悄悄来报,说孟古青今天破天荒地主动翻看了一本记载金创止血偏方的旧书,还指着其中一味药草问王太医宫里药园有没有种……虽然问完后又别别扭扭地扭过头去假装不在意,但那一丝主动的涟漪,在木苔看来,意义非凡。
第58章
风裹挟着水汽和尚未散尽的寒意,吹过黄河岸边,但此刻堤岸上涌动着一股截然不同的热潮。
几天几夜的不眠不休后,那个凝聚了无数人期望、焦虑与汗水的庞然大物——被刘藻命名为“束水砥柱”的榫卯结构柳条捆石墩——终于露出了它的真容。
它不是后世那种钢筋水泥构筑的巍峨水坝,而更像一头由巨石拼凑、筋骨虬结,又被坚韧柳条死死束缚住的古老猛兽。
拆自废闸的条石和巨大石板通过刘藻和老河工们精密设计的凹槽卡榫相连,再用浸泡得柔软坚韧的新鲜柳条拧成的粗绳,像巨蟒般一圈圈缠绕、勒紧、打上死结。柳条特有的柔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缓冲能力,抵消着水流冲击带来的刚性剪切力。
整个结构底部最大,向着水流方向尖锐收束出一个结实的“鼻尖”,高度接近两层楼,底座直径足有五丈!分量沉得让百名精壮汉子肩扛粗杠、喊着震天号子才勉强移动。
选择的水位地点经过老河工反复测算,正是那处回湾激流即将猛扑向堤岸的最关键“前沿阵地”。河水浑浊汹涌,奔流到这里仿佛带着被挑战的狂怒,声如雷鸣。
“下——”刘藻嘶哑的声音响彻河岸,他站在指挥的高台上,脸色苍白如纸,几日未阖眼,眼窝深陷,但眼神却亮得惊人。
所有的心血,成败在此一举!
硕塞骑在一匹骏马上,立于稍后的高地,手按刀柄,身后是列队肃立的标营官兵。
他没有说话,但紧绷的下颌线暴露了他的紧张。如果这巨物一沉即溃,那洪水将再无阻挡,堤防立溃!
随着号令,上百根粗大的绳索在数百民夫和士兵的拖拽下骤然收紧!巨大的“束水砥柱”在临时铺就的润滑泥道上缓缓滑行,带着毁灭一切般的沉闷轰鸣,斜斜地、沉重地扑向咆哮的浊浪中央!
轰隆——
水花冲天而起!巨大的冲击让整个堤岸都为之一震。水流疯狂地撞上那巨石构成的“鼻尖”,发出令人牙酸的巨大摩擦和撞击声,仿佛有千军万马在撞击城门,岸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心提到了嗓子眼。
第一波冲击!那沉重的巨石结构在水中猛烈摇晃、颠簸,外围捆绑的柳条绳在巨大拉力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嘎吱”呻吟,仿佛下一秒就要被水流撕碎,几个胆小的民夫甚至闭上了眼睛。
“稳住!稳住!”刘藻声嘶力竭,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奇迹就在这一刻发生!
经过瞬间剧烈的晃动后,那用柳条巧妙榫卯固结的巨石结构,如同一个扎根极深的巨人,竟稳稳地抗住了第一波、也是最猛烈的冲击,柳条的坚韧弹性和石块的巨大重量形成了完美的力学平衡。
水流愤怒地撞击着石墩,一部分凶猛的动能被那尖锐的“鼻尖”导向两侧,顺着墩体分流滑开;另一部分则被墩体本身吸收,并在墩体后方形成一个巨大的涡流区,原本集中在一点冲击堤岸的狂暴力量,被瞬间拆解、消弭、分散。
肉眼可见的,那处堤防承压最大的区域,水流冲击的力度和漩涡的深度,在“束水砥柱”沉入后仅仅片刻,就迅速减弱、平缓了至少五成,堤岸根脚原本被水流掏松、塌陷的泥土,在水压减小后开始缓慢沉积稳固。
“……成……成功了?”一个老河工不可置信地喃喃自语,浑浊的老泪瞬间涌出。
“皇天保佑!皇上圣明!睿王爷英明!刘大人神了!”工头激动地扑倒在地,对着墩体磕头。
短暂的死寂后,堤岸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掺杂着哭泣与嘶吼的欢呼声!
绝望的冰封被砸开,希望的火焰骤然燎原。
硕塞长长呼出一口浊气,坚毅的脸上终于露出如释重负的笑意,他猛地一挥马鞭:“还愣着干什么!加固!填石!绑草席!给老子把这‘束水砥柱’周围再裹他娘十层‘大粽子’,让那些该死的洪水,一点缝隙都找不到!”
巨大的成功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民夫们像打了鸡血,自发喊着号子,扛起草席土包、抱着秫秸芦苇填充柳条筐,将巨大的墩体与堤岸的结合部迅速加固、延伸。
刘藻强撑着指挥着后续衔接工程,巨大的精神压力骤然卸去,一阵天旋地转,他终于支撑不住,眼前一黑,直挺挺地栽倒在泥泞的堤岸上!引来一片惊呼。
这震撼人心的捷报连同刘藻脱力病倒的消息,以最快的八百里加急送京城,字里行间充满了劫后余生般的狂喜、对新帝“神谕”的无限推崇、以及对睿亲王鼎力支持的由衷赞颂。
当这道奏折被苏茉儿激动地诵读给顺崽和木苔听时,小皇帝整个人都懵了。
他听着奏折里描述的“束水砥柱”如何抗住惊涛骇浪、如何消弭洪峰威力、如何稳固堤岸根脚……这些远超他想象的画面,让他小嘴微张,眼睛瞪得溜圆。
这……这真的是他那个在养心殿地板上随手画的歪歪扭扭的三角小尖角变成的吗?原来……原来皇额娘和金手指这么厉害?他自己……好像也真的很厉害!
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震惊、狂喜和巨大成就感的暖流瞬间席卷了顺崽的全身!他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熊猫了,他是真的在救很多人,他“发明”的东西真的有用,小皇帝第一次无比直观地感受到了自己手中这份巨大“搜索权”所蕴含的、足以改变命运的力量。
“皇额娘!朕……朕做到了!朕真的帮上忙了!”顺崽兴奋得跳了起来,攥着小拳头,在暖阁里蹦跳着转圈。他冲到木苔面前,小脸激动得通红,急切地寻求着确认,“那个‘鼻子’……真的有用!”
木苔看着儿子亮得惊人的眼睛,心中感慨万千,这份成功,是顺崽的灵感、前线无数人的血汗、以及一点点运气共同铸造的奇迹。
它来得如此及时,如同一剂强心针,不仅稳固了顺崽的帝位威信,更深植了那份可贵的信心。
“是的,顺崽,你帮了大忙,你救了很多人!”木苔紧紧抱住儿子,难言激动在他耳边低语,“记住这个时刻,记住你的想法可以带来的改变。以后,你会做得更多、更好!”
琪琪格安静地站在一旁,她只听懂了“成功了”“很多人”“鼻子有用”这些关键词语,但看到顺崽表哥开心得像个终于摘到最大最甜苹果的孩子,她也忍不住跟着开心地笑起来,小手用力地拍着,用汉语大喊:“皇上!棒!棒极了!”这是她新学的词。
这股巨大的喜悦如同春风,不仅吹暖了慈宁宫,也悄然吹进了静怡斋。
孟古青得知黄河大捷的消息时,正对着那本《金创急效方》和一堆瓶瓶罐罐发呆。
虽然她还在别扭,还在不满自己被“安排”的命运,但王太医那枯燥的授课和静怡斋满室的药香,终究在她抗拒的壁垒上腐蚀出了缝隙,木苔那句“能救成千上万人”的话,像魔咒般总在无人处响起。
捷报传来时,王太医捋着胡子叹道:“前线兵戈,刀兵血光之灾在所难免。若有见效迅疾的金疮药粉,便是战场士兵第二条性命。”他说者无意,孟古青却听者有心。
他伸出双手画了个大圆,“用粗粗的……树枝,”他指着亭柱上的藤蔓,捆在一起,前面是尖尖的,他做出鱼嘴巴的样子。“推水!推远点!”
琪琪格努力消化着这些词汇和动作。她指着地图上曹县标记点旁代表河道的蓝线:“这里……扭?水……呼啦啦凶?”她模仿大水的响声。
“对对对!呼啦啦凶!”顺崽猛点头,“所以我们做……大东西,挡!”
琪琪格皱着小眉头思索,忽然蹦出几个字:“……石头……尖尖……捆……打结?”她比划着打结的动作。
顺崽惊喜万分:“没错!打结,捆得很结实很结实。”他没想到琪琪格竟然理解了“捆”和“打结”这个关键概念,这简直是他教学史上的巨大成功。
琪琪格受到鼓励,小脸放光,指着地上的地图,声音清脆又认真地总结她理解到的:“凶水,怕……石头尖尖……打……打很多结!”
这充满童趣、逻辑跳跃却又无比传神的总结,让一旁的木苔都忍不住莞尔。木苔放下手中的书卷,轻轻走到他们身后,看着这对凑在一起的小脑袋瓜——一个正在笨拙地教导,一个正在如饥似渴地学习。
木苔的目光看向窗外远方阴沉的天空,曹县的消息还未传来,刘藻和硕塞是否真的理解了顺崽那份极其简陋草图的精髓?他们此刻……是否正靠着这点笨拙却闪耀着智慧光芒,在那激流险滩中,创造出名为“希望”的堡垒?
她又看向静怡斋的方向,苏麻刚刚悄悄来报,说孟古青今天破天荒地主动翻看了一本记载金创止血偏方的旧书,还指着其中一味药草问王太医宫里药园有没有种……虽然问完后又别别扭扭地扭过头去假装不在意,但那一丝主动的涟漪,在木苔看来,意义非凡。
第58章
风裹挟着水汽和尚未散尽的寒意,吹过黄河岸边,但此刻堤岸上涌动着一股截然不同的热潮。
几天几夜的不眠不休后,那个凝聚了无数人期望、焦虑与汗水的庞然大物——被刘藻命名为“束水砥柱”的榫卯结构柳条捆石墩——终于露出了它的真容。
它不是后世那种钢筋水泥构筑的巍峨水坝,而更像一头由巨石拼凑、筋骨虬结,又被坚韧柳条死死束缚住的古老猛兽。
拆自废闸的条石和巨大石板通过刘藻和老河工们精密设计的凹槽卡榫相连,再用浸泡得柔软坚韧的新鲜柳条拧成的粗绳,像巨蟒般一圈圈缠绕、勒紧、打上死结。柳条特有的柔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缓冲能力,抵消着水流冲击带来的刚性剪切力。
整个结构底部最大,向着水流方向尖锐收束出一个结实的“鼻尖”,高度接近两层楼,底座直径足有五丈!分量沉得让百名精壮汉子肩扛粗杠、喊着震天号子才勉强移动。
选择的水位地点经过老河工反复测算,正是那处回湾激流即将猛扑向堤岸的最关键“前沿阵地”。河水浑浊汹涌,奔流到这里仿佛带着被挑战的狂怒,声如雷鸣。
“下——”刘藻嘶哑的声音响彻河岸,他站在指挥的高台上,脸色苍白如纸,几日未阖眼,眼窝深陷,但眼神却亮得惊人。
所有的心血,成败在此一举!
硕塞骑在一匹骏马上,立于稍后的高地,手按刀柄,身后是列队肃立的标营官兵。
他没有说话,但紧绷的下颌线暴露了他的紧张。如果这巨物一沉即溃,那洪水将再无阻挡,堤防立溃!
随着号令,上百根粗大的绳索在数百民夫和士兵的拖拽下骤然收紧!巨大的“束水砥柱”在临时铺就的润滑泥道上缓缓滑行,带着毁灭一切般的沉闷轰鸣,斜斜地、沉重地扑向咆哮的浊浪中央!
轰隆——
水花冲天而起!巨大的冲击让整个堤岸都为之一震。水流疯狂地撞上那巨石构成的“鼻尖”,发出令人牙酸的巨大摩擦和撞击声,仿佛有千军万马在撞击城门,岸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心提到了嗓子眼。
第一波冲击!那沉重的巨石结构在水中猛烈摇晃、颠簸,外围捆绑的柳条绳在巨大拉力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嘎吱”呻吟,仿佛下一秒就要被水流撕碎,几个胆小的民夫甚至闭上了眼睛。
“稳住!稳住!”刘藻声嘶力竭,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奇迹就在这一刻发生!
经过瞬间剧烈的晃动后,那用柳条巧妙榫卯固结的巨石结构,如同一个扎根极深的巨人,竟稳稳地抗住了第一波、也是最猛烈的冲击,柳条的坚韧弹性和石块的巨大重量形成了完美的力学平衡。
水流愤怒地撞击着石墩,一部分凶猛的动能被那尖锐的“鼻尖”导向两侧,顺着墩体分流滑开;另一部分则被墩体本身吸收,并在墩体后方形成一个巨大的涡流区,原本集中在一点冲击堤岸的狂暴力量,被瞬间拆解、消弭、分散。
肉眼可见的,那处堤防承压最大的区域,水流冲击的力度和漩涡的深度,在“束水砥柱”沉入后仅仅片刻,就迅速减弱、平缓了至少五成,堤岸根脚原本被水流掏松、塌陷的泥土,在水压减小后开始缓慢沉积稳固。
“……成……成功了?”一个老河工不可置信地喃喃自语,浑浊的老泪瞬间涌出。
“皇天保佑!皇上圣明!睿王爷英明!刘大人神了!”工头激动地扑倒在地,对着墩体磕头。
短暂的死寂后,堤岸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掺杂着哭泣与嘶吼的欢呼声!
绝望的冰封被砸开,希望的火焰骤然燎原。
硕塞长长呼出一口浊气,坚毅的脸上终于露出如释重负的笑意,他猛地一挥马鞭:“还愣着干什么!加固!填石!绑草席!给老子把这‘束水砥柱’周围再裹他娘十层‘大粽子’,让那些该死的洪水,一点缝隙都找不到!”
巨大的成功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民夫们像打了鸡血,自发喊着号子,扛起草席土包、抱着秫秸芦苇填充柳条筐,将巨大的墩体与堤岸的结合部迅速加固、延伸。
刘藻强撑着指挥着后续衔接工程,巨大的精神压力骤然卸去,一阵天旋地转,他终于支撑不住,眼前一黑,直挺挺地栽倒在泥泞的堤岸上!引来一片惊呼。
这震撼人心的捷报连同刘藻脱力病倒的消息,以最快的八百里加急送京城,字里行间充满了劫后余生般的狂喜、对新帝“神谕”的无限推崇、以及对睿亲王鼎力支持的由衷赞颂。
当这道奏折被苏茉儿激动地诵读给顺崽和木苔听时,小皇帝整个人都懵了。
他听着奏折里描述的“束水砥柱”如何抗住惊涛骇浪、如何消弭洪峰威力、如何稳固堤岸根脚……这些远超他想象的画面,让他小嘴微张,眼睛瞪得溜圆。
这……这真的是他那个在养心殿地板上随手画的歪歪扭扭的三角小尖角变成的吗?原来……原来皇额娘和金手指这么厉害?他自己……好像也真的很厉害!
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震惊、狂喜和巨大成就感的暖流瞬间席卷了顺崽的全身!他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熊猫了,他是真的在救很多人,他“发明”的东西真的有用,小皇帝第一次无比直观地感受到了自己手中这份巨大“搜索权”所蕴含的、足以改变命运的力量。
“皇额娘!朕……朕做到了!朕真的帮上忙了!”顺崽兴奋得跳了起来,攥着小拳头,在暖阁里蹦跳着转圈。他冲到木苔面前,小脸激动得通红,急切地寻求着确认,“那个‘鼻子’……真的有用!”
木苔看着儿子亮得惊人的眼睛,心中感慨万千,这份成功,是顺崽的灵感、前线无数人的血汗、以及一点点运气共同铸造的奇迹。
它来得如此及时,如同一剂强心针,不仅稳固了顺崽的帝位威信,更深植了那份可贵的信心。
“是的,顺崽,你帮了大忙,你救了很多人!”木苔紧紧抱住儿子,难言激动在他耳边低语,“记住这个时刻,记住你的想法可以带来的改变。以后,你会做得更多、更好!”
琪琪格安静地站在一旁,她只听懂了“成功了”“很多人”“鼻子有用”这些关键词语,但看到顺崽表哥开心得像个终于摘到最大最甜苹果的孩子,她也忍不住跟着开心地笑起来,小手用力地拍着,用汉语大喊:“皇上!棒!棒极了!”这是她新学的词。
这股巨大的喜悦如同春风,不仅吹暖了慈宁宫,也悄然吹进了静怡斋。
孟古青得知黄河大捷的消息时,正对着那本《金创急效方》和一堆瓶瓶罐罐发呆。
虽然她还在别扭,还在不满自己被“安排”的命运,但王太医那枯燥的授课和静怡斋满室的药香,终究在她抗拒的壁垒上腐蚀出了缝隙,木苔那句“能救成千上万人”的话,像魔咒般总在无人处响起。
捷报传来时,王太医捋着胡子叹道:“前线兵戈,刀兵血光之灾在所难免。若有见效迅疾的金疮药粉,便是战场士兵第二条性命。”他说者无意,孟古青却听者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