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高塞更是不顾油渍拉住顺崽刚伸入油锅的手,一边替他擦干净,一边跟着硕塞骂道:“还好没事,胆子怎么这么大呢你!”
  一旁的公主们也围了过来,轻声问着顺崽的感受,深怕他是真的受伤了。
  阿图更是气的用了捏了顺崽的脸,眼眶都红了几分。
  “哎,别哭阿姐,还有你们别怕别怕。”顺崽看着他们的神情,免不了有些慌张,安抚了好一会才让他们情绪稳定了下来。
  见他们稳定下来了,这才解释道:“我是想给你们看看这就是学习后懂得知识,你们这虽然是冒着气泡的油锅,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开,只是看着温度很高一样。”
  “噫?这样吗?”听见他这么一说,受邀前来的乌云娜也好奇的用手指戳了戳油锅,发现开始烧开的油锅实际上温度就和温水一样,见状,其他人也都纷纷戳进去试了试,发现真的和顺崽说的一样,不免更好奇了。
  这时候,顺崽的科普小课堂就开始啦。
  他指着油锅里的油说道:“你们可以问问这个油的味道,是不是不一样?”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还真问道油锅里似乎有种若有若无的酸味*。
  “这里面就是放入了醋,还有硼砂,前着会让放入锅中会沉在油的下面,所以看上去是一锅油,实际上底下都是醋,而醋在加热以后,它会首先沸腾鼓起气泡,鼓到油面上来,看上去像是油开了,这时候的温度其实没有升高多少,是人能忍受的。”
  说到这,顺崽还特地用一旁的棍子戳了戳锅底,接着说道:“而后者呢,硼砂放入其中更会产生气体,其实是降低温度,人的手伸进去完全没问题。”
  看着高塞他们惊叹的样子,顺崽就知道自己成功了,继续说道:“这都是我跟着汤师傅学的哦,对了,你们知道那个火炮吗?其实前朝的火炮也是汤师傅帮着研究出来的。”
  闻言,立马硕塞他们就举手说要学了,他们虽然还没上战场,却都曾经听过大人说起火炮的厉害,自然是都想学,这可是以后最有利的武器。
  就连公主们都忍不住雀跃的应下来要认真听课的事,一边听完了全程的乌云娜也抱上了阿图的手臂,央求她想要跟着皇子们学学。
  阿图看了一眼木苔,又瞥了一眼其他人,拍了拍乌云娜说道:“你不是说还没逛够京城吗?要是学起来可就没时间逛了。”
  乌云娜听见这话有些纠结,但终究还是火炮二字动摇了她,她眼珠一转就答道:“没事,我觉得宫内也有很多地方我没逛过,求求你了长公主。”
  安吉听见这话眼皮动了动,明白了这乌云娜也不是平日里表现得那么简单,还是她姑姑说得对,作为巴图尔珲台吉最宠爱的女儿,哪里会是单纯的人,只是火炮的利益让她没了平日里的遮掩。
  “哎,这样啊,只是你住在公主府恐怕不方便,这事我还要和皇额娘商量下才行。”阿图倒是神色自然,犹豫了片刻后,在乌云娜的央求下同意先问问太后,这让乌云娜不禁有些高兴,眼中赫然彰显是野心,不再是平日里单纯调皮的模样。
  第44章
  将兄弟、姊妹都哄去学习新知识了,顺崽倒是不用去,他还有别的课要上,每隔两天汤若望会过来为他单独教学。
  说起来也是奇怪,顺崽对于化学一类感兴趣的其实不多,更喜欢跟着汤若望研究一些物理方面的知识,天文学也经常听得津津有味。
  不过平日除了听课以外,顺崽也有不少事情要忙。
  最近眼瞅着就要迈入夏天了,这还是入关后第一次过夏,在盛京时,顺崽就有点不大喜欢过夏天了。
  没曾想,京城的夏天比起盛京还要过之不及,这让他多少有点不大开心。
  尽管现在作为人类的小幼崽,但他作为熊时期怕热的习惯却没变,这不,就琢磨着这个夏天怎么过才好。
  他甚至在想,要不要回盛京避暑,总之得去凉快点的地方才行。
  只是这会他还回不了盛京,京城此时可谓是最忙的时候,一边是最近工部利用资料造出来水泥了,木苔正提议用此物将整个京城重新规划一番,路面等都铺设开,更利于行路、巡逻等。
  一边则是清律也在整合中了,原本清律虽有大概,却并不全面。
  尤其是在诸事繁杂的时候,沿用前朝律法的要多,但现在稳定下来,自然是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了。
  一个国家想要真正稳定,开创盛世,自然是要有自己的法律,正如秦朝宣传的那样。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行,房同率。
  如果全都做到了,就证明这个朝代已经站稳了脚跟,在历史上有了足够深的痕迹,这也正是木苔给多尔衮等提议,接下来该如何发展的计划。
  现在当务之急,自然就是律法的制定,其实按照历史进度,《大清律例》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修订,最终才在乾隆朝定型。
  但知晓了未来的事,为何不早点定下,律法的健全极大的程度上可以稳定一个新生国家。
  只是现在朝中针对律法之事还处于讨论中,尤其是在讨论要不要给与满蒙两族一定特权上。
  朝中大部分满蒙族人都觉得要给,毕竟他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不就是想着自己族人过得好?
  可若是给与满蒙两族特权,那满蒙与汉族之间的阶级矛盾就会产生,作为知晓了大清后来是怎么被推翻的多尔衮,自然是觉得需要慎重考虑。
  所以此事一时间还有点陷入僵局,好在也不急一时做决定,还有不少人都处于一个观望态度。
  其实按照人数占比,满蒙两族大臣虽多,但也不是一直都会这样,特别是在朝廷准备开放科举之后,朝中的汉臣的比例渐渐也会变多。
  这样一来,民族之间的对待就不能特别明显,多尔衮与木苔两人都觉得推行满汉一家亲这种概念是最好的,因为这也影响后面,他们推地盘时面对的个个民族。
  只是怎么推行,怎么让民众接受,都是难题,特别是在满蒙两族现在都设有八旗制度的情况。
  好在这些都不用顺崽想太多,他现在年纪小,不足以完全涉政,更多是听叔伯、大臣之间讨论。
  现在对他来说的,更重要的反而是准备开放的科举。
  科举一事,重中之重,曾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有了能够参与政权、改变自己和家族的机会。
  却在<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时,变得消极,因为北宋时对科举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虽然,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后期都往往流于形式。
  宋朝后的元朝则是体现出的巨大的民族不平等,一度让科举成为一种形式,而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出路。
  也就是明朝后有了一些荣光,可因为明清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的四书五经,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君权,要求臣民服从的封建主义。
  尤其是朱元璋还剥夺了《孟子》的地位,下令从孔庙中逐出孟子牌位,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禁用《孟子》。他还授意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删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二不听,则易位”等八十五条,都是《孟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容。1
  渐渐地科举的内容就变成了八股文,而八股文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对读书人的思想限制越来越严。
  特别是这些八股文,表面上讲究许多,实际上啰啰嗦嗦,空疏无聊,和同政治才能谈不上有什么关系。
  将整个科举的风气都变得专制、封闭,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学术、技术的,宛如一个老顽固一样守着一亩三分地。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两朝秀才常常自视清高,却蔑视低层劳动人民。
  这些人在生活上和政治上往往缺乏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技能,当上官后,也多是贪官污吏又或是碌碌无能之辈。
  导致给后人的印象里,都有一句,百无一处是书生,完全不像是后来,读书强国思想。
  要知道一开始隋唐提出科举时,参与的书生们可不是这样。
  当一颗树上的果实变得苦涩、腐坏,那么自然是去寻找使它变坏的原因,不能将它直接剔除,也不能放任不管。
  早在在清末时期起,先辈们就用了各种办法,走遍了不同的路才走通了救国之路。
  木苔她虽然阻止不了清朝入关,那么就要将引起国家动荡的腐坏之处先剔除掉,只要按部就班,一直先一步走在世界前面,以后的危机发生的机会就越少。
  万幸的是,她在入关前穿越过来了,刚入关的清朝在她手里,又有顺崽以及多尔衮的支持下,就好比一张有点无知却没有固定形状的图案一样,只要能好好清理、改变,就是变成一副美好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