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王襄举剑直指开封府城,“攻城!”
开封府城门楼上李纲探出头来,手里拿了一样东西悬挂在城楼正中间,声有气吞山河之势,“何人敢攻开封府!看看这是什么!”
众人抬头,定睛一看,这不是太祖牌位!
王襄咬牙切齿,这个姓李的这么多年就会这一招!
“你要是个有种的,就把祖宗牌位撤了!我们两个真刀实枪较量一番!分出个上下高低来!动不动把祖宗牌位搬出来,没白得长个撮鸟!”
李纲才不和犯傻他较量,“乱臣贼子!你敢再上前一步,当心遭天谴!”
王襄牙咬得直响,“竖子贯会强词夺理!我替先皇守中原能被你说乱臣贼子?那南边潘邓怎么说!他现在已经称帝了,你要是真心系大宋,怎么不前去讨伐!还在这惺惺作态!”
李纲痛骂,“大宋都被你们这些乱臣贼子折腾的亡国了,我守个屁的江山!我守的是祖宗宗庙!潘邓是称帝了,可他这么多年也未曾攻打开封府!反倒是你,屡次来犯,还敢打着先皇所封西道总管的名头办事,你且自思量!”
好好想想吧你!
王襄往常就觉得李纲此人十分难缠,今日正面对决更见一般。若是往日他必定会十分头疼,可此时此刻他却顾不了那许多了,仁义道德这些虚的东西又有什么用?他王襄的名声早就烂透了。
现在把粮弄到手里才是正事。
“李纲奉先皇之命守卫开封,却屡次搬出太祖排位,此等行径,乃是对祖宗大不敬!如此无德之人岂能由他侍奉先祖?我王襄今日便替天行道,诛杀这不孝子孙,以正纲常!”
中原军如狼似虎一般扑向开封府。
李纲见老招数不好使了,当即叫士兵守城楼应战。
他也不怕王襄,想此开封城当年可是据金兵数十万之众,要不是文人先降,他们武人必依旧□□!如今王襄中原军来者不过万,也想攻城?简直可笑!
守城与攻城不同,李纲只要把敌人拒之门外就算是胜利,他这一仗有十足把握,开封军严防死守,两天两夜滴水不露。却没想王襄只是佯攻,两天之后,一支陈留军队败走开封府,李纲才察觉事有不好,他们中计了!
攻破陈留的中原军一路往西北走,与大部队两面夹击开封府。王襄站在城楼下,孙昭远的部下手里拎着刚刚擒获的李宗之,朝着城楼上喊话,“睁开眼看看这是谁!”
李纲看着城门楼下次子被绑缚着跪在地上,目眦欲裂。
城门楼上半天没有动静,孙昭远又叫人喊,“不想让你儿子死,就速速开城门投降!”
他手下士兵十分有眼色,拿着枪头朝着李宗之的大腿就扎了进去。
“啊——”凄厉的惨叫声在阵前响起,可是城门楼处依旧没有派人传话,就仿佛这个俘虏不存在一般。
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李纲的沉默代表他已经做出了选择——他不会开城门。
孙昭远嘟囔着,“老子早就说了,那李纲别的不多,就儿子多,五六个!这个死了还有别的,抓他过来有什么用!”
不过这人既然费劲抓来了,就必须得榨出点油水才行,既然赚不开城门,几人商量着把要不李宗之在城门楼前砍了,好威震敌军,叫开封城里面的人看看,跟随李纲是什么下场!
孙昭远在城门下骂道:“你这对上不孝不悌,对下不慈不爱之人,有何面皮叫众人追随?我要是你就没脸皮活着!早一杵子撞城墙死了!”
“你既然不在乎自己亲儿子的命,我们也不必留他!叫他早日下地里,给你这老爹开路!”说着手起刀落,破空之声响起。
李宗之紧紧闭上眼睛,一直听到大刀砍断了脖骨的声响,他愣怔了一瞬,感觉自己好像还没死。
他喘着粗气往回看,只见孙昭远的刀砍在了断木之上,他又看向城门楼,那里还是空无一人。
有人在孙昭远耳朵边上说话,孙昭远眉头紧皱,而后怀疑似的问道:“真假?”
“千真万确!”
“来的那个人叫啥名?”
“他自己说自己叫张熊。”
“张熊?没听说过呀……”说着他叫人把李宗之抬走,“算你小子命好,被绑了竟然还有人给你开赎金,跟我们走吧!”
李宗之一脸错愕地被人推到板车上,之后被推着走了。
*
大帐之中,孙昭远询问传信的人,“……襄邑太守要用稻米十万石来换回李宗之?十万石?襄邑太守是谁?他哪来这么多粮食?为啥要换李宗之?”
来人和孙将军一叠声地解释,无非是些李小将军平日待人和善,在百姓之中颇有威望,众人听他有难,纷纷伸出援手相助之类的话。
孙昭远听在耳中却觉得真相怕不是这么简单,可他也不知道旁人要这姓李的做什么,遂看向大王,“襄邑太守究竟是谁?”
难不成是李纲以前的熟人?
王襄沉默着不发一语,半晌说道:“他是谁又有什么要紧,此事八成是大越的意思。”
襄邑和陈留、开封一样,也在运河沿岸上,并且离应天府已经很近了,此事极有可能是应天府搞的鬼。
更别说此乱世能一次拿出十万石粮食的人,这样大的手笔,就为了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叫人很难相信不是别有他求。
而江南军驻扎应天府久矣,一直对开封虎视眈眈,如今要是能以区区十万石粮食换回李宗之,劝说李纲开门,不费一兵一卒攻下开封,他们怎么算都不亏。
来的人他也能想到是谁,张熊,正好张叔夜的两个儿子,一个叫伯奋,一个叫仲熊。
王襄闭了闭眼睛,苦笑一声,就算他洞悉了这一切,又能如何呢?
阳谋之阳在于,即使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计谋,他也必须义无反顾地跳进去。
他此次攻打开封府只为了粮食,一边眼见开封府不易攻下,他若强攻必被李纲拖延时日,并且胜负难说;另一边十万石粮食已经送到他眼前,只要他放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他没别的选择了。
*
开封府四月底,张叔夜到开封府城下,被人用大筐吊到城里,一日夜过去,李纲开了城门,开封府归顺大越。
王襄则是一早就带着粮草回归中原,粮草经水路运到各府,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局势却与以往大不相同了,开封府归越,从此之后算是彻底断绝了运河粮道,而他们中原对此还是没有办法,依旧受制于人。
十万石粮食分分就没了,混乱只是暂时平息,若没根本解决粮道,再乱只是早晚。
王襄厉兵秣马,准备开通陆路粮道,却没想此时应天府传来消息,越国突然开放了运粮道,但要求中原各地以城换粮。
第337章 大越劝降
以城换粮,这话明说出来,就是大越开始招降了。
早从江南军攻打应天府,潘大王称帝之时,中原各路人马都做了潘邓会讨伐中原的准备,纷纷待时而动,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众人都观望着王襄与潘邓的一举一动,眼见江南还没动手,中原却已被折腾得半死不活,哪里还不明白势有大小,力有强弱之分?就算是对王襄再忠心耿耿,也要仔细考量自己的活路了。
潘邓不容小觑,眼见有气吞山河之势,谁若是看轻他,是要讨苦头吃的!
粮道开通三天之后,白时中带领颖昌府百姓投降;又过一天,陈州军营绑缚了陈州府兵马都监献与开封府,陈州自此归顺。
这样的响应让中原各方势力更加动摇,王襄与此同时只能斩首两个欲带兵投降的府尹,杀鸡儆猴,这才算是勉强稳定了局势。
*
郑州城下,城门紧闭,城头守军有气无力,城里聚集着大量饥民。
早几日他们都听说了,关中王新得了大批的粮食,可为何没到他们郑州来?
他们郑州作为洛阳府门户,难不成被洛阳当做挡箭牌,还不给他们粮食?
老百姓和厢军怨声载道,郑州府尹刘鹏举却皱着眉头,心中十分不耐烦。
他虽不是什么聪明人,却也看得清形势,此粮荒只不过是应天府的伎俩,叫百姓和那些个土匪慌乱而已。实际上满打满算,到如今为止运河才堵了不到两个月,州府都是有自愈能力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自己缓过来,中原也同样如此。
可为何中原却迟迟没有好转?
一来他郑州也有两个土匪山头,中了那应天府的诡计,在上个月大肆抢夺他辖下村民,致使百姓没有存粮。
二来就是眼见粮荒,府中大户却不肯放粮,鼠目寸光之辈,不明白如此一来局面只能更糟。
刘鹏举在心里暗骂这些个山头大户不干人事,偏偏他个小小府尹还管不了;之后又抱怨老百姓沉不住气,这么大点事明明忍到秋收就过去了,却个个被吓得毫无章法;最后再瞧不上东南军,江东鼠辈!用计歹毒之至!
开封府城门楼上李纲探出头来,手里拿了一样东西悬挂在城楼正中间,声有气吞山河之势,“何人敢攻开封府!看看这是什么!”
众人抬头,定睛一看,这不是太祖牌位!
王襄咬牙切齿,这个姓李的这么多年就会这一招!
“你要是个有种的,就把祖宗牌位撤了!我们两个真刀实枪较量一番!分出个上下高低来!动不动把祖宗牌位搬出来,没白得长个撮鸟!”
李纲才不和犯傻他较量,“乱臣贼子!你敢再上前一步,当心遭天谴!”
王襄牙咬得直响,“竖子贯会强词夺理!我替先皇守中原能被你说乱臣贼子?那南边潘邓怎么说!他现在已经称帝了,你要是真心系大宋,怎么不前去讨伐!还在这惺惺作态!”
李纲痛骂,“大宋都被你们这些乱臣贼子折腾的亡国了,我守个屁的江山!我守的是祖宗宗庙!潘邓是称帝了,可他这么多年也未曾攻打开封府!反倒是你,屡次来犯,还敢打着先皇所封西道总管的名头办事,你且自思量!”
好好想想吧你!
王襄往常就觉得李纲此人十分难缠,今日正面对决更见一般。若是往日他必定会十分头疼,可此时此刻他却顾不了那许多了,仁义道德这些虚的东西又有什么用?他王襄的名声早就烂透了。
现在把粮弄到手里才是正事。
“李纲奉先皇之命守卫开封,却屡次搬出太祖排位,此等行径,乃是对祖宗大不敬!如此无德之人岂能由他侍奉先祖?我王襄今日便替天行道,诛杀这不孝子孙,以正纲常!”
中原军如狼似虎一般扑向开封府。
李纲见老招数不好使了,当即叫士兵守城楼应战。
他也不怕王襄,想此开封城当年可是据金兵数十万之众,要不是文人先降,他们武人必依旧□□!如今王襄中原军来者不过万,也想攻城?简直可笑!
守城与攻城不同,李纲只要把敌人拒之门外就算是胜利,他这一仗有十足把握,开封军严防死守,两天两夜滴水不露。却没想王襄只是佯攻,两天之后,一支陈留军队败走开封府,李纲才察觉事有不好,他们中计了!
攻破陈留的中原军一路往西北走,与大部队两面夹击开封府。王襄站在城楼下,孙昭远的部下手里拎着刚刚擒获的李宗之,朝着城楼上喊话,“睁开眼看看这是谁!”
李纲看着城门楼下次子被绑缚着跪在地上,目眦欲裂。
城门楼上半天没有动静,孙昭远又叫人喊,“不想让你儿子死,就速速开城门投降!”
他手下士兵十分有眼色,拿着枪头朝着李宗之的大腿就扎了进去。
“啊——”凄厉的惨叫声在阵前响起,可是城门楼处依旧没有派人传话,就仿佛这个俘虏不存在一般。
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李纲的沉默代表他已经做出了选择——他不会开城门。
孙昭远嘟囔着,“老子早就说了,那李纲别的不多,就儿子多,五六个!这个死了还有别的,抓他过来有什么用!”
不过这人既然费劲抓来了,就必须得榨出点油水才行,既然赚不开城门,几人商量着把要不李宗之在城门楼前砍了,好威震敌军,叫开封城里面的人看看,跟随李纲是什么下场!
孙昭远在城门下骂道:“你这对上不孝不悌,对下不慈不爱之人,有何面皮叫众人追随?我要是你就没脸皮活着!早一杵子撞城墙死了!”
“你既然不在乎自己亲儿子的命,我们也不必留他!叫他早日下地里,给你这老爹开路!”说着手起刀落,破空之声响起。
李宗之紧紧闭上眼睛,一直听到大刀砍断了脖骨的声响,他愣怔了一瞬,感觉自己好像还没死。
他喘着粗气往回看,只见孙昭远的刀砍在了断木之上,他又看向城门楼,那里还是空无一人。
有人在孙昭远耳朵边上说话,孙昭远眉头紧皱,而后怀疑似的问道:“真假?”
“千真万确!”
“来的那个人叫啥名?”
“他自己说自己叫张熊。”
“张熊?没听说过呀……”说着他叫人把李宗之抬走,“算你小子命好,被绑了竟然还有人给你开赎金,跟我们走吧!”
李宗之一脸错愕地被人推到板车上,之后被推着走了。
*
大帐之中,孙昭远询问传信的人,“……襄邑太守要用稻米十万石来换回李宗之?十万石?襄邑太守是谁?他哪来这么多粮食?为啥要换李宗之?”
来人和孙将军一叠声地解释,无非是些李小将军平日待人和善,在百姓之中颇有威望,众人听他有难,纷纷伸出援手相助之类的话。
孙昭远听在耳中却觉得真相怕不是这么简单,可他也不知道旁人要这姓李的做什么,遂看向大王,“襄邑太守究竟是谁?”
难不成是李纲以前的熟人?
王襄沉默着不发一语,半晌说道:“他是谁又有什么要紧,此事八成是大越的意思。”
襄邑和陈留、开封一样,也在运河沿岸上,并且离应天府已经很近了,此事极有可能是应天府搞的鬼。
更别说此乱世能一次拿出十万石粮食的人,这样大的手笔,就为了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叫人很难相信不是别有他求。
而江南军驻扎应天府久矣,一直对开封虎视眈眈,如今要是能以区区十万石粮食换回李宗之,劝说李纲开门,不费一兵一卒攻下开封,他们怎么算都不亏。
来的人他也能想到是谁,张熊,正好张叔夜的两个儿子,一个叫伯奋,一个叫仲熊。
王襄闭了闭眼睛,苦笑一声,就算他洞悉了这一切,又能如何呢?
阳谋之阳在于,即使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计谋,他也必须义无反顾地跳进去。
他此次攻打开封府只为了粮食,一边眼见开封府不易攻下,他若强攻必被李纲拖延时日,并且胜负难说;另一边十万石粮食已经送到他眼前,只要他放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他没别的选择了。
*
开封府四月底,张叔夜到开封府城下,被人用大筐吊到城里,一日夜过去,李纲开了城门,开封府归顺大越。
王襄则是一早就带着粮草回归中原,粮草经水路运到各府,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局势却与以往大不相同了,开封府归越,从此之后算是彻底断绝了运河粮道,而他们中原对此还是没有办法,依旧受制于人。
十万石粮食分分就没了,混乱只是暂时平息,若没根本解决粮道,再乱只是早晚。
王襄厉兵秣马,准备开通陆路粮道,却没想此时应天府传来消息,越国突然开放了运粮道,但要求中原各地以城换粮。
第337章 大越劝降
以城换粮,这话明说出来,就是大越开始招降了。
早从江南军攻打应天府,潘大王称帝之时,中原各路人马都做了潘邓会讨伐中原的准备,纷纷待时而动,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众人都观望着王襄与潘邓的一举一动,眼见江南还没动手,中原却已被折腾得半死不活,哪里还不明白势有大小,力有强弱之分?就算是对王襄再忠心耿耿,也要仔细考量自己的活路了。
潘邓不容小觑,眼见有气吞山河之势,谁若是看轻他,是要讨苦头吃的!
粮道开通三天之后,白时中带领颖昌府百姓投降;又过一天,陈州军营绑缚了陈州府兵马都监献与开封府,陈州自此归顺。
这样的响应让中原各方势力更加动摇,王襄与此同时只能斩首两个欲带兵投降的府尹,杀鸡儆猴,这才算是勉强稳定了局势。
*
郑州城下,城门紧闭,城头守军有气无力,城里聚集着大量饥民。
早几日他们都听说了,关中王新得了大批的粮食,可为何没到他们郑州来?
他们郑州作为洛阳府门户,难不成被洛阳当做挡箭牌,还不给他们粮食?
老百姓和厢军怨声载道,郑州府尹刘鹏举却皱着眉头,心中十分不耐烦。
他虽不是什么聪明人,却也看得清形势,此粮荒只不过是应天府的伎俩,叫百姓和那些个土匪慌乱而已。实际上满打满算,到如今为止运河才堵了不到两个月,州府都是有自愈能力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自己缓过来,中原也同样如此。
可为何中原却迟迟没有好转?
一来他郑州也有两个土匪山头,中了那应天府的诡计,在上个月大肆抢夺他辖下村民,致使百姓没有存粮。
二来就是眼见粮荒,府中大户却不肯放粮,鼠目寸光之辈,不明白如此一来局面只能更糟。
刘鹏举在心里暗骂这些个山头大户不干人事,偏偏他个小小府尹还管不了;之后又抱怨老百姓沉不住气,这么大点事明明忍到秋收就过去了,却个个被吓得毫无章法;最后再瞧不上东南军,江东鼠辈!用计歹毒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