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还好李俊船长心在东南,更兼潘大人对其有知遇之恩,便坚决回归了,不然他读刊物读到那都不知道怎么和小孙孙交代呦。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细针细线、粗针粗线、蜡烛宫灯、铁锅铲勺、筛子漏网、刷子刨子,从前出海的船只少,大家伙出海都只运丝绸之类畅销之物,别的东西不太敢带。可现在东南王大力修建港口,福建港和岭南港都在扩建,来往的船只多了,大家伙带的东西也不拘泥于一两样,别的小玩意也要试试,这一试可好,叫东南人目瞪口呆。
  谁能想到那外邦人连剪刀都不会做!
  啧啧,看看他们那个两个刀片绑起来不会动的裁片刀,和他们一开一合使用灵活的剪刀一比简直是相形见绌,这不起眼的小玩意,竟然让他们大中国实现“技术垄断”了!
  东南兴起了出海热,与此同时,各种小商品经济更加繁荣了,小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此一来,他才能将此作为规划的一部分,来向他们义乌扶贫。
  宗泽又说道:“……你们在东南,却不知利用好东南的条件,可知西北看过《江南风尚》后有何举措?”
  众人皆不知,听了这话都叫老大人讲,“咱们《江南风尚》都传到西北去了?”
  “竟传了这么远!”
  “老大人在任上也看过咱们《江南风尚》?”
  宗泽说道:“如今世上,谁不看期刊?我前两年听说陕西路有一杨知府,看了期刊上江南沿海一带的富贾有抱怨建厂花费甚大的,便托人到东南说和,让他们到陕西路建成衣厂。”
  众人都面面相觑,“有这事吗?”
  他们都没听说过此事,李文书问道:“后来呢?江南人去了吗?”
  宗泽说道:“自然是去了。江南纺织苑甚多,成衣厂也多,西北没有江南的缝纫机,却有东平前些年传过去的手握缝纫机,也能凑合用,那杨府尹给辖下贫农召集起来,叫人教给他们本领,等到江南人来建了厂,生产出来的成衣还没等运到江南去,在附近几府就都卖出去了。此举为当地贫农提供了在家门口就能多上一份工的机会,有些甚至不用去厂里上工,在家里做好了工,再把成衣拿到厂里去就好,男子女子都能做,大大缓解民生。”
  “老大人所想,是想让义乌和那陕西小县一般?”
  宗泽说道:“正是如此。官府做事,应先想如何以小改动办成事,切莫轻易大动干戈,不然劳民伤财矣。”
  袁县令听到这忽然翻了翻他那小册子,哗啦啦翻到一页,“唉呀,老大人说的,不正是这册中所说,扶贫之三,叫‘就业扶贫’的?”
  这《扶贫六法》里,有‘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两法,刚才他们商议的由官府建厂,便属于‘产业扶贫’,而宗老大人所说,便是这‘就业扶贫’。
  袁县令这回真是服了,“老大人从前没见过我这册子,也不知我们江南扶贫工作,但凭自己出谋划策,也能知道‘就业扶贫’呢!”
  余下吏员也都露出钦佩之情,可不是嘛,按理来说这老大人是头一次到他们江南,竟比他们这些人还熟识江南各种举措,真不愧是宗老!
  “只不过……”袁县令挠挠后脑勺,“此事甚大,本县虽为一县之父母,却也不能草率决定,此事待我修书一封,问过婺州大尹,再做抉择。”
  当天宗泽回到家中,吃过晚饭,和众人一同在院里闲坐,看着泥瓦匠修缮房屋,有些出神。
  宗颖过来问候父亲,宗泽没理他。
  儿媳又过来问候,说自家孩儿入学院一事,宗泽便叫她等等,过几天再说。
  就这样一连过了几天,宗颖又问老父亲,“父亲可是有什么事发愁?为何接连几天闷闷不乐?”
  宗泽自己闷了几天,听大哥来问他,叹气说道:“东南王确实是有经天纬地之才。”
  宗颖点点头,十分赞同,也坐到父亲身边,“从前父亲就说过,此人有治世之才,更兼东南王乃是前朝陈太师的学生,陈太师便是胸有丘壑之人,东南王殿下承其师之志,治下自然太平。”
  宗泽又说道:“可他手下却多少有些良莠不齐。”
  宗颖:“?”
  “这……父亲为何这样说?”
  “我本以为江东人才济济,可事实就算真的人才济济,这的官员也太年轻了。”
  江东就像初出茅庐的年轻猛虎,整个官场都要比别地年轻化,有着别地诸侯没有的生机活力,但是就是这样,让人担心它会因莽撞而夭折。
  “我已年迈,多年未有如此心境,前几日与义乌众官员议政,真有我早年意气风发之感。”众人都知道江南是有基础的,地基已被打好,群臣群策群力,都往一个方向走,都想着法子如何才能让治下越来越好,这样的志气,多少年未有过了?
  宗颖看了父亲一眼,说道:“可这也没法子,我想父亲是多虑了,像我们这一辈,虽然路走的少些,未必不能成事。”
  宗泽还是不放心,叹道:“可惜那日明贤弟来咱们住处相见,我怕他前来劝我,并未见他,不然今日也能去信一封,问问时事。”
  嗯?爷你不是说从此之后隐居山林,一心教宗家子孙读书吗?怎么又要问时事了?
  宗颖疑惑,但还是宽慰道:“明大人和父亲多年好友了,不会将这点事记在心里的。”
  宗泽又是一言未发,到了第二日早晨召集全家人到一块,说道:“世事变迁,日新月异,我辈也不能沉溺于往日国丧之痛了。大宋亡国,天意如此,可百姓还要过生活,士人就有其任。如今江南之主雄才伟略,乃一代明主,我为百姓计,愿随其共筑盛世,为生民立命。”
  宗颖看着老父亲,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儿媳看着家翁总算是不再沉湎于悲伤,又有了精神,也露出微笑来,说道:“既然如此,家里可要搬到苏州府去?我见那苏州府有好学堂,可叫大哥去那上学。”
  宗泽说道:“也不一定在苏州,先收拾吧,待我去信苏州,咱们祭了祖,收到回信来,即刻启程。”
  *
  潘邓看了宗泽来信,露出邪魅狂狷的大反派微笑。
  明翰海问道:“宗老大人来到苏州府,叫他任个什么职?”
  潘邓早已想好了,“宗泽性情刚直,在朝廷党争之时尚且不结党营私,便派他去御史台正合适,不过如今我只封王,得换个名称。”
  明翰海也点点头,“如此甚好,宗兄如今年纪也大了,再将他外放,也难为他了。”
  潘邓挠挠脑袋,其实他本来想的是叫老大人去润州前线,应对即将到来的宋军来着,毕竟宗老大人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府,身子骨看着十分硬朗。
  后来被师叔劝住,他又掰手指头算算,才后知后觉宗泽如今已七十多岁了。
  在他前世就连退休再返聘都不太会返聘这个年纪的老人了,潘邓摸摸自己的良心,罢了,润州前线叫旁人去吧。
  *
  建炎五年四月,应天府兴兵南下。
  东南王攻下荆州,又欲攻打蜀地,其野心昭然若揭,如果现在不多加阻止,恐为时晚矣!
  若是多过一年半载,真叫他们把蜀地打下来,稳定之后,整个江南加上蜀地,潘邓一家独大,更加不好对付,到时候恐成大患!
  正好趁着他们刚刚攻占江陵,大军还在江陵一带,与蜀军对峙,局势不稳,此正是攻打江南的好时机!
  第308章 应天府兴兵
  应天府朝堂之上,群臣正在商议如何攻打江南。
  今年二月之时,粟太后生产,小皇帝身强体壮,六十多天来未有灾病,眼见着皇帝要过百天,大大安了群臣的心。
  只因赵家人一向身子骨不好,他们在粟太后生产之前便战战兢兢,生怕生育之时有什么不测。孩子生下来之后虽然心中欢喜,却依旧不能安心,只怕皇帝太小,体弱染病,过不了百天。
  如今眼看着小皇帝又胖又壮,只要小皇帝不夭折,他们大宋就能挺过来!
  国祚稳定,他们也该想想从前顾不上的事了。
  蒋大将军请求出征,“虽都称东南军悍勇,但依我等估量,江南军队总数不过八万,与我朝廷军相差远矣!如今江南刚得荆州,便在荆州布防三万人,又有蜀军大军压境,他们绝不敢回援,咱们只再用少量兵力来干扰襄阳,叫他三万人困在荆州,苏州江宁一带不过五万之众,何足挂齿!”
  又有人上前道:“从前国祚不稳,我应天府无心他事,叫他们得了荆州去,如今江南正是分兵之时,也正是我应天府出兵之机!”
  众人皆赞同,他们都没宣之于口的是,无论应天府能不能战胜江南,此时必要打压一下江南的气焰,不然真叫潘邓势如破竹,他们应天府怕是近几年就要灾祸临头了。
  别管此次出兵能不能一举攻下江宁,只要能歼敌大半,也是好的!
  粟太师沉静地捏着笏板,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