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他直接拒绝,潘邓却也不见恼怒,“宗老大人一生忠勇,我深感敬佩,纵你不为我效力,我心虽遗憾,却也不能强求。老大人无论如何年事已高了,只不过大人不愿出仕,不知衙内可有功名?”
宗泽再拱手说道:“犬子才疏学浅,不堪大用,我等皆是罪臣,如今得殿下宽容大量,青眼以对,又以礼相待,实在恩重如山,本该结草衔环以报,只是家国之义在前,大宋国丧,我也心中寥寥,实在是不愿再做官了……”
潘邓早就看了晁少古来信,言说宗老大人十分固执,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他便也不继续强求,而是说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强人所难。我听说宗老大人家乡在婺州,是也不是?”
宗泽说道:“罪臣婺州义乌人士。”
潘邓嘴角弯起一个弧度,说道:“婺州便在我两浙之内,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老大人既然厌倦了官场,不如回乡养老,我给老大人和宗衙内赋个闲职,叫你一家人回乡如何?”
宗泽听东南王竟然如此处置此事,真有些动容了,从他走马到任江陵府开始,江东便一直以礼相待,到了如今他已是阶下之囚,没想到东南王依旧能如此礼遇。
他万般心绪涌在心中,说道:“承蒙殿下大恩,我愿带着犬子回乡,耕读传家,再不出乡野!”
潘邓微笑道:“老大人所愿之事,我自会应允,老大人回到家中且和家人收拾一番,明日我便叫人送老大人回乡。”
潘邓又看向赵仲延,“将军意下如何?我知将军武艺高强,又深谙兵法,如今江南征战在即,将军若能为江南效力,我江南又多一员虎将!”
赵仲延拱手说道:“败军之将,本无颜苟活,得殿下看中,愿报殿下知遇之恩,万死不辞!”
潘邓上前拍了拍赵仲延的肩膀,领着二人往屋外走去,“赵将军果然是爽快人,既然如此,明日我便叫人领你去军中。”
说着他又看向宗泽,“……宗老大人回乡之后,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开口,我明日便给义乌袁县令去信一封。袁县令为人热络,定会全力相助,望老大人在闲居之时,也能为天下百姓念。”
宗泽微微颔首,“殿下如此厚待,宗泽感激不尽,我定会带着家人在乡间教导子孙,以安晚年。”
潘邓点点头,过了一会儿又说道:“老大人赋闲家中,若是袁县令相求,你便见上一见。”
宗泽哪里有不答应的,虽然听这话有些奇怪,但他也没有多想,“这是自然。”
*
到了四月初,他一家人乘船到了婺州义乌,此地袁县令听了是主公安排的人到了,别管是不是虚职,是不是赋闲在家,也要招待一番。
府衙设了酒席,众位官员都到此接风,场面好不热闹,宗泽一家人这才见过了袁县令。
袁常谨与贵客自报家门,“家兄常然知江宁府,家弟常谨在苏州府为官,常伴殿下左右。我才疏学浅,任一任县令,今日得见宗老大人,真是万幸!”
宗泽和宗颖二人一同陪县令喝酒,心中也纳闷,这一家看来是颇有家学,不过其兄弟都是高官,得东南王看重,为何此人倒在这当个小县令?
他们义乌小县也不是什么富裕之地来的。
不过此疑虑他也只过了几日便解开了。
宗泽带着一家人回了老家,老房屋眼看着已在修缮,想来是县令大人好意。正巧袁县令邀宗大人明日来县衙一同议事,宗泽心中想着此事要谢过袁县令,便欣然前往。
府中所议之事乃是此地扶贫事宜。
宗泽起先还弄不明白何为“扶贫”,不过听了县衙中人热热闹闹地讨论,他倒也能在言语之中明了了。
说是“扶贫”,搞这么个没听过的名字出来,其实就是安定民生而已。只不过苏州府对此事极为重视,给辖下县乡都定了具体的数字,每家每年收入多少为“贫”,一乡之中有多少“贫”户,则会被称为“贫困乡”,而官府必须有所作为,或以三年为期,或以五年为期,将此地“贫困率”降低,否则官员考课之时,其评级评语可想而知。
袁县令说道:“上面有指标,咱们下边必须把这件事落实到位!前几日我和县丞大人各处走了走,又叫孟文书、李文书查过卷宗,孟文书,你来说说咱们义乌现状。”
孟文书说道:“咱们义乌在钱塘流域,东接绍兴,南连处州,西邻衢州,北靠杭州,县内还有江水,单说交通,是四通八达之地,日后无论咱们县里要做什么改革,有这水系,都比旁的县来得方便。辖下乡村主要稻、桑、麻,稻米是粮食,桑麻则能织布。”
孟文书手指划过嘴唇,将手里一沓纸翻了一张,“……只不过单单靠天吃饭,难以让乡中贫困户脱贫,咱们义乌的地太少了。土地少,这是事实,轻易改不了,不过咱们县里也有旁的产业,织布、制陶瓷、酿酒、雕版都成气候。”
袁县令说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咱们东南也有成功的扶贫案例,苏州府还发下了指导文书。”
他手中翻开一个小册子,宗泽眼看着那册子皮上写着《扶贫六法》。
袁县令说道:“当初苏州府战后能靠着纺织园区和水泥厂重新立起来,咱们义乌小县也能效仿此法,此正和六法之中的“产业扶贫”,不过此事也不容易,首先一步便是要筹集钱款,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众人商量了一阵,李文书说道:“……也不一定要咱官府筹钱,但凡是有什么厂子,叫县中、或者是府中富贾买扑便可。”
袁县令一听,此事大为可行,就要这样拍板决定了,“既然如此,我看也不必实封投状,咱们直接明状添钱即可!”
宗泽忍了好一会儿,真是忍不了了,本来想这袁县令叫他在这参会,他旁听就是了,可这县官究竟是什么水准?做事怎么如此草率!
他开口说道:“大人要征集商贾投状,叫他们暗自投便是了,怎能明着拍卖?一来不和官府作为,二来如此岂不叫此地重商伤农?那商人哪有吃亏的,多花了多少钱,全都要在百姓身上找补回来!”
众人听宗大人居然发话了,都看向他。
“……苏州府能施行此法,全赖潘大人手段高超,长袖善舞,能平衡各方而已。小小义乌岂能照搬全抄?上来就要建大厂,到时候商人势大,尾大不掉,百姓更苦矣!”
治理一府一县,岂能照着书本来?这样做怎么对!
本以为东南王官场之上皆是些少年英才,可没想也有这些糊涂人,不过他转念一想,江南初创,可不是没什么老成之人吗!
宗泽这么想着又放不下心来了,和这些个官员讲了他从前在各处为官,做府尹,做县令的种种事迹,“……叫尔等扶贫,不是叫百姓一下就能赚大钱,而是要先要把贫的扶起来才是正事。”
扶贫虽听起来是个新词,但也是新词旧事,说到底还是那么回事,以为自己不会吗!
第307章 宗泽出仕
袁县令起先还有些不服气,只不过宗老大人乃是主公派下来的,信中也说了要格外关照,因此也并没反驳,而是问道:“依老大人之言,此事该如何?”
宗泽说道:“现如今义乌地小,官府贸然招人建厂,实在是大动干戈。但索性本地有大工坊在此,官府可用此优势,召集贫民,教给他们技艺,再提供就业,如此可行。”
嗯?这和他们要在本地建厂有什么不同?都是要让没有土地的农民再做一份工赚钱呀!袁县令疑惑地看着宗老大人。
宗泽接着说道:“……首要一点是教给贫困者赖以谋生的技艺,像用纺织机织布、做泥胚、烧窑等。教好后,再由官府出面,帮助他们寻找工厂,或者让婺州、两浙大小商人到咱们这来建厂,收纳贫民……”
宗泽说得头头是道,他一边说着,一边心里也升腾出一种奇怪的感觉。
这种种举措都是他根据两浙的民情而提出的方法,若是在其他地方,他必不会这样简单的说出“教给贫民技艺”或是“叫两浙商人来义乌这小地方建厂”这样的话。
从古到今,手艺人靠手艺吃饭,哪会轻易地把技艺教给旁人?他能简单地说出这一切,都是因为东南王给江南一地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从他一开始在竹口村教人编筐开始,到了三年前轰动东南乃至全国的湖州军事护理学院,潘邓从一而终的治府策略,让人觉得在东南王麾下,大规模的“职业培训”不再是个禁忌。
而吸引大小商人来此建厂,更是得益于东南王扶持小商贾,反对大商贾垄断从而才能实现。
从一开始的“新青年创业大赛”一炮打响,再到前两年东南大力发展港口,使得民间手工业空前繁荣。他倘若不看《江南风尚》也难以想象,江南商船去往他国,卖得最多的除了陶瓷布匹之外,竟然是一些他们平时想不到的鸡零狗碎的小玩意!
一把妇人用来剪布的剪刀,到了波斯能换来一锭金子;一把平平常常的火镰,到了海岸口能换来十两银;而他们的指南针更是不得了了,到了暹罗王国,李俊船长将这物什献给国王以开通商路,竟然被国王以为神迹,看中了李俊,硬要把女儿嫁给他,叫他留在暹罗当国王!
宗泽再拱手说道:“犬子才疏学浅,不堪大用,我等皆是罪臣,如今得殿下宽容大量,青眼以对,又以礼相待,实在恩重如山,本该结草衔环以报,只是家国之义在前,大宋国丧,我也心中寥寥,实在是不愿再做官了……”
潘邓早就看了晁少古来信,言说宗老大人十分固执,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他便也不继续强求,而是说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强人所难。我听说宗老大人家乡在婺州,是也不是?”
宗泽说道:“罪臣婺州义乌人士。”
潘邓嘴角弯起一个弧度,说道:“婺州便在我两浙之内,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老大人既然厌倦了官场,不如回乡养老,我给老大人和宗衙内赋个闲职,叫你一家人回乡如何?”
宗泽听东南王竟然如此处置此事,真有些动容了,从他走马到任江陵府开始,江东便一直以礼相待,到了如今他已是阶下之囚,没想到东南王依旧能如此礼遇。
他万般心绪涌在心中,说道:“承蒙殿下大恩,我愿带着犬子回乡,耕读传家,再不出乡野!”
潘邓微笑道:“老大人所愿之事,我自会应允,老大人回到家中且和家人收拾一番,明日我便叫人送老大人回乡。”
潘邓又看向赵仲延,“将军意下如何?我知将军武艺高强,又深谙兵法,如今江南征战在即,将军若能为江南效力,我江南又多一员虎将!”
赵仲延拱手说道:“败军之将,本无颜苟活,得殿下看中,愿报殿下知遇之恩,万死不辞!”
潘邓上前拍了拍赵仲延的肩膀,领着二人往屋外走去,“赵将军果然是爽快人,既然如此,明日我便叫人领你去军中。”
说着他又看向宗泽,“……宗老大人回乡之后,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开口,我明日便给义乌袁县令去信一封。袁县令为人热络,定会全力相助,望老大人在闲居之时,也能为天下百姓念。”
宗泽微微颔首,“殿下如此厚待,宗泽感激不尽,我定会带着家人在乡间教导子孙,以安晚年。”
潘邓点点头,过了一会儿又说道:“老大人赋闲家中,若是袁县令相求,你便见上一见。”
宗泽哪里有不答应的,虽然听这话有些奇怪,但他也没有多想,“这是自然。”
*
到了四月初,他一家人乘船到了婺州义乌,此地袁县令听了是主公安排的人到了,别管是不是虚职,是不是赋闲在家,也要招待一番。
府衙设了酒席,众位官员都到此接风,场面好不热闹,宗泽一家人这才见过了袁县令。
袁常谨与贵客自报家门,“家兄常然知江宁府,家弟常谨在苏州府为官,常伴殿下左右。我才疏学浅,任一任县令,今日得见宗老大人,真是万幸!”
宗泽和宗颖二人一同陪县令喝酒,心中也纳闷,这一家看来是颇有家学,不过其兄弟都是高官,得东南王看重,为何此人倒在这当个小县令?
他们义乌小县也不是什么富裕之地来的。
不过此疑虑他也只过了几日便解开了。
宗泽带着一家人回了老家,老房屋眼看着已在修缮,想来是县令大人好意。正巧袁县令邀宗大人明日来县衙一同议事,宗泽心中想着此事要谢过袁县令,便欣然前往。
府中所议之事乃是此地扶贫事宜。
宗泽起先还弄不明白何为“扶贫”,不过听了县衙中人热热闹闹地讨论,他倒也能在言语之中明了了。
说是“扶贫”,搞这么个没听过的名字出来,其实就是安定民生而已。只不过苏州府对此事极为重视,给辖下县乡都定了具体的数字,每家每年收入多少为“贫”,一乡之中有多少“贫”户,则会被称为“贫困乡”,而官府必须有所作为,或以三年为期,或以五年为期,将此地“贫困率”降低,否则官员考课之时,其评级评语可想而知。
袁县令说道:“上面有指标,咱们下边必须把这件事落实到位!前几日我和县丞大人各处走了走,又叫孟文书、李文书查过卷宗,孟文书,你来说说咱们义乌现状。”
孟文书说道:“咱们义乌在钱塘流域,东接绍兴,南连处州,西邻衢州,北靠杭州,县内还有江水,单说交通,是四通八达之地,日后无论咱们县里要做什么改革,有这水系,都比旁的县来得方便。辖下乡村主要稻、桑、麻,稻米是粮食,桑麻则能织布。”
孟文书手指划过嘴唇,将手里一沓纸翻了一张,“……只不过单单靠天吃饭,难以让乡中贫困户脱贫,咱们义乌的地太少了。土地少,这是事实,轻易改不了,不过咱们县里也有旁的产业,织布、制陶瓷、酿酒、雕版都成气候。”
袁县令说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咱们东南也有成功的扶贫案例,苏州府还发下了指导文书。”
他手中翻开一个小册子,宗泽眼看着那册子皮上写着《扶贫六法》。
袁县令说道:“当初苏州府战后能靠着纺织园区和水泥厂重新立起来,咱们义乌小县也能效仿此法,此正和六法之中的“产业扶贫”,不过此事也不容易,首先一步便是要筹集钱款,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众人商量了一阵,李文书说道:“……也不一定要咱官府筹钱,但凡是有什么厂子,叫县中、或者是府中富贾买扑便可。”
袁县令一听,此事大为可行,就要这样拍板决定了,“既然如此,我看也不必实封投状,咱们直接明状添钱即可!”
宗泽忍了好一会儿,真是忍不了了,本来想这袁县令叫他在这参会,他旁听就是了,可这县官究竟是什么水准?做事怎么如此草率!
他开口说道:“大人要征集商贾投状,叫他们暗自投便是了,怎能明着拍卖?一来不和官府作为,二来如此岂不叫此地重商伤农?那商人哪有吃亏的,多花了多少钱,全都要在百姓身上找补回来!”
众人听宗大人居然发话了,都看向他。
“……苏州府能施行此法,全赖潘大人手段高超,长袖善舞,能平衡各方而已。小小义乌岂能照搬全抄?上来就要建大厂,到时候商人势大,尾大不掉,百姓更苦矣!”
治理一府一县,岂能照着书本来?这样做怎么对!
本以为东南王官场之上皆是些少年英才,可没想也有这些糊涂人,不过他转念一想,江南初创,可不是没什么老成之人吗!
宗泽这么想着又放不下心来了,和这些个官员讲了他从前在各处为官,做府尹,做县令的种种事迹,“……叫尔等扶贫,不是叫百姓一下就能赚大钱,而是要先要把贫的扶起来才是正事。”
扶贫虽听起来是个新词,但也是新词旧事,说到底还是那么回事,以为自己不会吗!
第307章 宗泽出仕
袁县令起先还有些不服气,只不过宗老大人乃是主公派下来的,信中也说了要格外关照,因此也并没反驳,而是问道:“依老大人之言,此事该如何?”
宗泽说道:“现如今义乌地小,官府贸然招人建厂,实在是大动干戈。但索性本地有大工坊在此,官府可用此优势,召集贫民,教给他们技艺,再提供就业,如此可行。”
嗯?这和他们要在本地建厂有什么不同?都是要让没有土地的农民再做一份工赚钱呀!袁县令疑惑地看着宗老大人。
宗泽接着说道:“……首要一点是教给贫困者赖以谋生的技艺,像用纺织机织布、做泥胚、烧窑等。教好后,再由官府出面,帮助他们寻找工厂,或者让婺州、两浙大小商人到咱们这来建厂,收纳贫民……”
宗泽说得头头是道,他一边说着,一边心里也升腾出一种奇怪的感觉。
这种种举措都是他根据两浙的民情而提出的方法,若是在其他地方,他必不会这样简单的说出“教给贫民技艺”或是“叫两浙商人来义乌这小地方建厂”这样的话。
从古到今,手艺人靠手艺吃饭,哪会轻易地把技艺教给旁人?他能简单地说出这一切,都是因为东南王给江南一地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从他一开始在竹口村教人编筐开始,到了三年前轰动东南乃至全国的湖州军事护理学院,潘邓从一而终的治府策略,让人觉得在东南王麾下,大规模的“职业培训”不再是个禁忌。
而吸引大小商人来此建厂,更是得益于东南王扶持小商贾,反对大商贾垄断从而才能实现。
从一开始的“新青年创业大赛”一炮打响,再到前两年东南大力发展港口,使得民间手工业空前繁荣。他倘若不看《江南风尚》也难以想象,江南商船去往他国,卖得最多的除了陶瓷布匹之外,竟然是一些他们平时想不到的鸡零狗碎的小玩意!
一把妇人用来剪布的剪刀,到了波斯能换来一锭金子;一把平平常常的火镰,到了海岸口能换来十两银;而他们的指南针更是不得了了,到了暹罗王国,李俊船长将这物什献给国王以开通商路,竟然被国王以为神迹,看中了李俊,硬要把女儿嫁给他,叫他留在暹罗当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