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他那卖脂粉的同行也凑过来看,见上头画着小人儿,颇有士大夫风范,不就是苏学士!心里对这文章十分好奇,“管他呢,我看着上面的字我都认得,没有难的,我先读。”
  两个半吊子凑在一块,你不认识的我认识,都不认识的就连蒙带猜,终于把文章读完了,颇为唏嘘,那卖烤饼的说道:“他这上不写,我还不知道苏学士这辈子这么多坎坷呢,真是好人没好命!”
  那卖脂粉的也说:“我老家就在惠州,家里边人都知道苏学士大名,他可真是个好官。我祖父打我小就和我说,家门口的那条河道就是苏太守来了之后修的;我记得太守去世的时候我才十几岁,不知是谁从哪儿听到的消息,那时附近邻家都白衣素缟,现在想来已过去二十多年了……”
  那卖烤饼的也感慨:“谁不说呢,二十多年了,日子一晃就过去了,我记得那时候我也不大年纪,新皇帝刚登基,现如今又有新皇了。”就仿佛改朝换代也在弹指之间。
  卖脂粉的也叹:“唉,苏大学士没赶上好时候,要是放到如今,他再到杭州来,乃是咱们潘大人做主了,必不叫苏大学士受冤屈!”
  这篇文章到了有识之士眼里,自然也能叫人明白其中深意,在潘邓离开苏州府的前一天傍晚,林星稀去而复返,带来一个人。
  潘邓请见,来人是远道而来的林大儒。
  林平原刚一见潘邓,便有些吃惊,打量片刻而后说道:“小人初见潘公,便觉潘公气宇轩昂,眉宇间英气逼人,仿若天降神人,绝非池中之物!”
  潘邓:“……”
  潘邓眼珠微移,悄悄地看向林朔。
  林朔不发一言,反而是林平原紧紧攥住了潘邓的手,“……难怪有流星显像,五彩祥云,这乱世风云变幻,正需如潘公这般有雄才大略之人挺身而出,拨乱反正,成就一番惊天伟业!潘公之相,实乃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霸主!天命所归,大势所趋!”
  “好!”没等潘邓说什么,阮小五就在他身后高喊,“……这老头是哪来的?看得忒准了!”
  林冲板着脸说道:“不得无礼,让人乃是大名鼎鼎的林大儒。”他面无表情,可也见得对这番说辞十分满意。
  潘邓明白林大儒的用心,请他去里屋商谈一番。
  林大儒入座,看着潘邓的眼神充满了慈祥,他率先问道:“潘公此次北上汴京,为了什么?”
  潘邓回答:“金人南侵,我为天下百姓。”
  林平原又问道:“你已造反,何时攻下京城?”
  这属实把潘邓问住了,他想了半晌,最后答道:“势有大小,以我之力暂时无法攻下京城,只等打退金军,回归江东。”
  林平原又问道:“听你所答,不似造反,倒像是为国救火去了,若是新皇感你恩义,愿不计前嫌招安,你可愿意?”
  潘邓摇头说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众位兄弟跟着我认我为主,共谋大事,我若半路招安,对不起身边之人和八万将士。”
  林平原便笑道:“既然如此,我也愿助你一臂之力,乃是我此前三问。第一问你此去汴京,必不能只为百姓,须知金军攻宋,你若伐金,解了汴京之围,大宋便有喘息之机,敌强便是我弱;第二问你若造反,须知必要拿下京城,只因皇城伫立,他人便为反贼,皇城正统号召四方军队,江东就算强盛也双拳难敌四手,时日一长,迟早落于衰败;第三问是要问你真想好要反了吗?这不是儿戏,自古群雄逐鹿,你死我活,滔天洪水不过如此,你尚且年轻,凡事三思。”
  潘邓被他这三问问住,沉默良久,一直到月上柳梢,才说道:“大儒之意,我已明了,小子多谢。”
  *
  九月十八,江南放出消息,潘邓奉天感召,死而复生。如今朝堂奸臣当道,枉杀忠良,潘邓愿奉天之命,率兵北上,靖难救国清君侧!
  江南之地惊雷乍起,消息如狂风骤雨般席卷四方。朝廷听闻此事,大惊失色。李邦彦紧忙派军队镇压,但是根本来不及,因为南北同时起火,金军就快打到眼前了,这次率先到达的依旧是粘罕,他比以往更加的强势。
  面对求和的使者,粘罕不再提出割让三镇,而是要让大宋直接割让山西河北全境,以黄河为界,重新划分地盘。
  赵桓被吓破了胆,派康王前去谈判,此时粘罕率领的西路金军已经到了河北邯郸附近。
  汴京城所在的京畿一地,往北就是黄河,黄河北岸再往北走依次是相州与磁州,而邯郸就在磁州府内,此时磁州的知州正是宗泽。
  康王赵构带着王侍郎和马大夫一路北行到了磁州,此时宗泽正在积极备战,他在州内组织民兵,平日里种地,打仗时就穿上盔甲,拿起家什上战场。
  康王到达之后,宗泽自然也少不了一番招待,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朝廷虽然想要割地求和,可山西河北的百姓却不愿意,有百姓听闻此事,趁他几人外出之时,团团围上,将那割地使王侍郎拖下马来,一刀杀了。
  康王受惊不小,百姓苦苦哀求,要康王停在此处,只因金军已经到了北面不远的地方,将几座小城市占领了,康王若是前去求和,必有性命之忧!
  宗泽听了这新消息之后,当即下令坚壁清野,并对康王说道:“是和是战还未分明,朝廷虽派殿下割地求和,可如今地还没割,山西河北便是我大宋领土,敌人迫近,我等须守卫城池。”
  而后相州知州来信,称他们得到消息,金军正要追击康王殿下。
  赵构这才恍然,此时割地求和已意义不大,他身为赵家宗室,去金军营地只是能做个俘虏罢了,遂返回相州,并去信皇兄。
  赵桓在汴京收到康王来信,当即在二府大臣的建议之下,下达了清野诏书。这份诏书范围甚广,不光在京畿一地,甚至包括河东与北京,叫这几个地方的老百姓都离开乡村,赶往城市,关紧城门,以迎战北狄。
  康王赵构则在相州忐忑迎战,却没料粘罕见磁州准备周全,欲全力迎敌,根本不去啃这块难啃的骨头,把这两州绕过,走了个小路,直达黄河。
  *
  金军已经过了黄河了,大臣们都不敢相信;再探再报,金军确实过了黄河,正往汴京城走呢,大臣们还是不敢相信;再探再报,金军已经把陈桥守军击垮了!
  陈桥垮了!这可是当初太祖黄袍加身之所在,如今竟然被北狄占领,奇耻大辱!大臣们这才一边哭着一边接受了事实。
  可事到如今,勤王军还没有到,如何抵御金军?
  金军离得越近,赵桓的腰杆就越弯,皇帝怯战,朝堂之上又是主和派占据主导,其中最主张和平的李邦彦说道:“咱们既然要和金军议和,那金人从来不是省油的灯,若是勤王军都来了,他们还会和咱商议吗?”
  赵桓一听也是这个理,只是心中忐忑,李邦彦一看皇帝也十分赞成,转身给南道总管张叔夜写了信件,叫他别急吼吼来京城了,先原地驻守,截住潘邓大军!
  毕竟这大反贼打出的口号可是清君侧,清君侧清的是谁,他李邦彦还不明白吗?是以李邦彦如今心中所想,就是尽快打发金军快走,之后将全部兵力用来镇压潘邓反贼!
  张叔夜接了信件之后皱着脸看完,唾了一声骂道:“这他娘的都是什么糟心事!”
  那金军都到眼前了,还叫他们原地驻守不说,这潘邓怎么还蔫不吱声地造反了!
  他前两个月刚收到消息,说是新皇赐死两浙江东宣抚使潘邓,他回想曾经邻府而居,颇有情宜,着实为这个年轻人痛哭了一场,抱着千里江山镜落了许多泪。结果两个月过去,金军南下,新皇设四道大总管,他张叔夜摇身一变成拥军一方的宣抚使了,之后江南造反了,潘邓复活了!
  真是不处动荡之中,不知何为瞬息万变,张叔夜看了看手中信纸,把它搓成一团,扔到马背上的褡膊里。
  第257章 百姓之苦
  张叔夜很有自知之明,他手里兵马有限,可不能和潘邓的大军硬碰硬,更何况如今汴京危急,他也要保存实力,于是便听令在原地驻军。
  果然两天过后,张叔夜又接到皇帝密信,叫他赶紧到京城勤王。他这才又带着大军北上到汴京。恰好他赶来之时,金军还没在汴京周围驻扎,因此他带领的军队顺利进入汴京城。
  张叔夜带来的勤王军,再加上京城原有的禁军,统共有五万人之多。兵马齐整之后,朝廷统一分派,分守城门与四壁城墙。
  赵桓对这次防御战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议和的事正进行着,可也绝不能让金军打进城来!
  他将五万人马分了分,在四门加派守军,又在四壁城墙上设置了四个守御官作为四方长官,统领大军。之后又加派官职,四守御之上有统制官负责协调;之下有提举官作为副手,协助长官;在这过后皇帝又设立了守御司,守御司又有正使与副使,然后又任命了守御司的工吏干事,负责文书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