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众人见潘邓不说话,都有种风雨欲来之感,阮小五咽了口口水,凑近说道:“属下愿领一队人马去东京,主公惦记什么人只管说出来,保管都安安生生接回咱们苏州来!”
  过了许久潘邓才点了点头,说道:“武松也跟着前去吧。”
  *
  东京城中,城内正在紧密备战,李纲也被升为了尚书右丞,主持东京保卫战。
  然而此时局势不容乐观,只因东京城许久未经战争,城内武器已然腐朽,守城士兵也都人心惶惶,看不见一丝振奋精神的样子,恐怕金军只要兵临城下,这些瑟缩的宋军就能不战而降。
  朝中主和派的声音占了上风,新皇的臣子开始策划让皇帝逃跑。
  既然太上皇已经往南走了,他们新皇帝往南走也不算什么,保住国祚才是应有之义!
  朝堂之中吵嚷了一整天,待到黄昏之时,吴敏把李纲叫进宫中,此时陈文昭和宴眘也在,几人趁着没他人在场,好言相劝,咄咄相逼,把新皇逼得颜面尽失,只能说出“绝不南逃”几字。而后吴敏叫李纲牵着皇帝的手去到城门楼上,朝下面军队挥了挥手。
  皇帝只站了一会儿就转身离去,李纲则拿出檄文大声念着,他每念一句,城下宋军都有人流出眼泪来。皇帝誓与大军共同守卫汴京城,这样的决心叫汴京百姓看在眼里,心中也燃起救国之火来,无数的平民百姓加入守城队伍,积极备战。
  十一月初十,金军到达汴京城外,率先攻打汴京城较为薄弱的西水门,点了几艘火船,欲把城门烧毁。宋军则在水门两边的城楼上放箭抵御金军进攻。
  汴京城里的百姓更是拆了蔡京家的园子,把里面的假山石都运往城边上,叫守军往河中扔满大石头,防止金军的火船靠近。
  李纲见情况危急,派出士兵在城门楼上将敌军火船飞勾勾起,再用大石头砸碎。
  金军见一击不成,撤退休整。第二日换了目标,猛攻北城门。
  第一日获胜,宋军士气高昂,愈战愈勇,守在城门楼上,用飞弩滚石,神弓坐炮把金军打得落花流水,连杀数千人。
  虽然宋军也有死亡,但是第二次大捷,彻底点燃了汴京百姓心中的战斗之情,当晚宫中有赏赐发出,给所有参加守城的将士们犒赏,有酒有肉,士气大涨。
  李纲在城内往城外看,金军虽号称三十万人,但实际人数不超过五万,敌人要攻城,而他们是守城,守城自然要比攻城容易,因此只要时间拖长,金军后面没有补给,自然就会溃败。
  然而自此之后,金军的攻势却突然停了,许久也没有组织第三次攻城。众人一开始还不知所以,到后来才得知,原来皇帝见金军来势凶猛,心中畏惧,决定议和,就在他们第二次守城之时,皇帝已经派出使者前去金军大营。
  而赵桓派出的人,正是他新任命的太师李邦彦和二府大臣张邦昌。
  李邦彦得了皇帝指令,前去金军营中谈判,皇帝在临走之时拉着他的手给了一个底价。当年太上皇收复燕云,约定每年给金国岁币九十万两银,而他此次愿一次性给三百万两银,只求金军能够退兵,两国重归友好。
  在嘱咐完之后,皇帝又在李太师手中写了个“五”字。
  李邦彦心中清楚,五百万两就是皇帝最后的底价了。
  赵桓心中也十分煎熬,他自然想像前几日设想那样,撑过这几天去,等到勤王军到来,再将金军打退。
  然而真等到兵临城下之时,他便立即失了方寸。他赵家江山历经八帝到了父皇手中,父皇不愿这江山毁于己手,急忙退位,可他赵桓就愿意做这千古罪人吗?
  真要是让国祚在自己手中灰飞烟灭,他死后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因此无论如何,无论要花费什么代价,当务之急就是让金军不要再攻城了!此事经不起半点闪失!
  *
  粘罕本是雄心壮志而来,却没想在汴京城外停下了脚步,一路上高歌猛进,没遇见什么敌手,可这京城却是块难啃的骨头。不过所幸皇帝识相,派了使者来与他商谈退兵一事。
  粘罕手下军师与国相对视片刻,便对使者说道:“我们往南来也不为得什么,只是冬日不好生活,来打些谷草罢了。此次国相领军三十万,东军领军二十万,共五十万大军。我国士兵和大宋不同,不领钱饷,只靠着打仗抢些粮食回去过冬,如今贵国既然愿意讲和,那便每人一锭金两锭银,犒劳到手,我金国大军自然回去了。”
  五十万人,每人一锭金、两锭银,这统共是多少银钱?李邦彦掐着指头一算,竟然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如此狮子大开口!这比皇帝给的底价的十倍还要多!他们就算举国之力,又哪有这么多银钱!
  *
  北面汴京城正值生死存亡之际,赵佶则坐着小船一路争先,把后妃和宠臣远远落在后面,自己带着身边的皇后和随从,以及皇子皇孙到了应天府。
  在应天府短暂休息了一夜,又把皇子皇孙在路上安置妥当,他命高俅率领几千士兵驻守淮河,以防金军打来,自己则又顺流而下,到了扬州府。
  扬州府尹见皇帝到来,紧忙招待,赵佶到了扬州,这才算是安生休整了几日,又想把皇后安置在此地,自己则继续南逃渡江,到润州府去。
  扬州府尹见了急忙劝道:“陛下莫要再南行了,现如今扬州父老都知陛下到来,想让陛下在扬州府多待一些时日呢。”
  赵佶摆手说道:“等我返回再来扬州多待。”
  扬州府尹又劝,细看眼中已有泪,“陛下就算是为了百姓着想,莫要渡长江了……”
  赵佶更是不加理睬,“朕渡江干你何事?备船!”
  第245章 风云急转
  皇上下令——虽然此时已经是太上皇,扬州尹没有不听从的道理,可怎么备船,备什么船也得他说了算。府尹大人遂说道:“扬州府虽有大船,却不甚保险,不如下官派人去往润州府,叫江南的船过江来接陛下,护卫左右。”
  如此正中赵佶下怀,“就按你说的办,快去送信!”
  *
  汴京城之外,朝廷与金人的谈判正在进行,金人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五千万两银,五百万两金,这哪是朝廷能凑得出来的数目?不说整个汴京城,便是把全国都搜刮了,又要何时能填上这么大的窟窿?
  朝臣往来汴京城和金军大营之间,和金人谈判了几个回合,企图把赔偿钱往下降一降,可没想金人十分贪婪,见宋人好说话,赔偿钱不降反增,不光要银钱,还要大宋割让三镇。并且因为之前大宋多次违反合约,此次他们要带走一位亲王和一个宰相做人质,跟随他们大军,到黄河以北,交割完土地之后再放还。
  本来金军此次欲攻下西京与燕京,将燕云十六州重新夺回,再来敲大宋的竹杠。却没想西京轻易收入囊中,可燕京城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完颜宗望的军队被牵扯住,至今不能南下。
  是以粘罕也不管完颜宗望如何,直接向宋朝讨要太原府、中山府与河间府三镇,如此一来虽不是以黄河为界,可大宋黄河以北的土地也难守了,届时他们想要南攻,直接走西面太原府的路,不过几日便能兵临城下。
  他们的算盘打得响,大宋朝臣也知这是怎么回事,此三镇虽说是镇,可地方却着实不小,是大宋北面边疆的门户,这三镇若是被金军割去,日后还有何国防可言?
  如此条件太过刁钻,可赵桓此时已经方寸大乱,只想金军赶紧撤军,也不想其他了,听到金人的话,问了宰相意见,只犹豫片刻便说道:“听他们的吧,要多少钱现在就去筹!”
  当天赵桓便以身作则,率先下诏削减自身用度;继而强令王室与大臣上缴银两;最后又号召百姓捐献财物。
  随后,将各奸臣逐次抄家,然所筹之资仍不足够用,无奈之下,又开始卖官。
  不少大臣见皇帝如此作为,心中也有些焦急,此时的陈党在朝堂之中已插不进什么话去,陈文昭一朝失势,却也不能眼看着大厦崩塌,便让给事中吴敏给皇帝捎了话。
  “此次虽答应了金军的要求,可却不是必须要照做,只拖他们一时半刻,等到勤王军到来,再将金军打跑就是了。如此大肆搜刮金银,只怕会叫汴京城的百姓惶恐不安,也不利于军心凝聚,三思后行!”
  可此时的皇帝已经听不进去了,他心中只盼着能尽快摆脱眼前的困境。十一月十五,康王赵构与少宰张邦昌前往金军大营,充作人质,而皇帝割让三镇的诏书也已颁下。
  本以为金军拿了诏书就会自此北上,离开汴京,依约交割三镇,却没料到粘罕对送来的两位人质颇为不满:“那王爷就罢了,这宰相却从未听说过,他是哪门子宰相?重换人来!”
  赵桓无奈,接回张邦昌,含泪送别了李太师,满心以为这下总能了事,谁料粘罕依旧不依不饶:“这不过是无名小卒!南国若是这般不诚实,只拿些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人来敷衍我们,那也便不必议和了!我大军即日便要攻入汴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