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潘邓听他这样说,只觉得自己作为师叔的家,真是十分幸福了,便不自觉把脑袋靠在他胸膛上,好叫他把全家抱在怀里。
  潘邓与观哥儿恋恋不舍诉了一夜衷肠,等到红烛燃尽,香烟飘散,这才相拥睡下。第二日一早潘邓便要启程,徐观给他收拾好了随身带的小箱,两人依依惜别。
  出发之前潘邓依旧先去了皇宫。
  赵佶也已在殿中等待,见了潘卿家到来,叫张宝拿了两木箱给他,“此去路远,赠金五百两,愿卿家路上保重。”
  潘邓谢恩。
  张宝又拿了一块匾额,上面是皇帝御笔,上书“抚乱安南”。
  赵佶看着面前的年轻人,犹记他当初刚到汴京来时,还是小少年模样。之后替他出使北境,又东平梁山,南伐方腊,如今已是可信赖的重臣了,他说道:“到了江南,替朕固守一方,莫负朕之所托。”
  潘邓领了牌匾,谢恩离去。
  *
  赵佶送别了重臣,心中虽有几分慰藉,但仍是忧心忡忡,南边潘卿家去了,他这心里就放下了,可是北边要如何是好?
  可没等他忧心多久,北边突然传来新消息,耶律延禧返回燕京,收复燕京州县,耶律淳派人拦截,将他打跑,却没想那耶律延禧逃跑不久,耶律淳死了!
  第220章 再次北上
  “什么?耶律淳死了!”童贯睁大了眼睛看着宫中来传信的小黄门,不可置信,怎么他们刚一回来,耶律淳就死了?
  那他当初费劲找理由找替罪羊南归算什么事?干脆在河北再挺半个多月,趁着耶律淳已死,燕京群龙无首,一举越过白沟,攻下燕京城呀!
  “唉呀!造化弄人呀!”蔡攸也是好一通抱怨,“就差这半个月!枢密使回来早了!”
  人算不如天算,童贯心中呕血,谁能想到这事这么巧?
  他两个跟着找来的小黄门一同去了皇宫,眼见着朝臣也往宫中赶去,殿内早已吵嚷一团,主和派锐气大减,主战派隐隐站了上风。
  “太祖曾经就想收回燕云十六州,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此乃祖宗之言,只想着求和的人,莫不是忘了祖宗!”
  宇文虚中气势丝毫不若,“大宋与辽国签订协议,也是祖宗所签,之后百年之间不见战火,而现在我朝鄙弃盟约,主动出战,岂不是趁火打劫,令人不齿!”
  杨戬也不甘示弱,对着宇文虚中那张老脸吼道:“之前澶渊之盟,那是委屈求和!当时宋辽实力相当,彼此不能奈何,可现如今的形式,辽国垂危,耶律延禧出逃,耶律淳已死,而我们中原却有大宋男儿铮铮铁骨!敌弱我强,正是天赐良机!此次若再错过,哪里还有这么好的机会?若是因你几个怯战畏战,而不能完成先祖遗愿,我看你几人死后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余深听杨戬吼得震天响,皱了皱眉,但他也是主张此时趁机收回燕京,便说道:“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御敌要塞。自从石敬瑭失了此地,中原失了天险,北疆游牧铁骑得以长驱直入,直逼中原腹地。辽国铁骑不过两三天便可兵临开封城下!”
  他环视众人,“……是以北疆几无险可守,我朝何以冗兵?又何以怯战?皆因于此!北疆无险,不敢不养兵;养兵而不敢轻战,盖因战必胜,不胜则黄河不保!我朝终日困于夹缝之中,喘息难安,裁军裁不得,打仗打不得,何其可怜!如今终于逢此良机,还管什么仁义道德?收复燕京才是重中之重!”
  范致虚此时却叹息一声,而后说道:“收回燕京又能如何?没了辽国,还有金国虎视眈眈,与金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他们比辽国更加野蛮,辽国若是灭亡,安知下一个是不是我们?诸君须知唇亡齿寒……”
  王黼嘴角一歪,哼道:“金国与我大宋多次互通有无,乃是带着诚意而来。反观辽国……当年的大辽,给我朝多少耻辱?我大宋有多少无辜百姓死在辽贼的铁蹄之下?辽君为君不仁,征伐无度,滥杀无辜,如今社稷不保便是他们的报应!恶事做尽,自有天来收他,此正是我大宋的好时机!”
  户部王尚书急道:“你说得轻松,打仗要多少银钱?花费多少人力物力?一场战事,死伤无数,到时候都要算到百姓的头上!如今国库那还有钱去打仗?民力竭矣!诸公倒是只要动动嘴皮,好不惬意!”
  宇文虚中也帮腔,“北伐北伐,已伐了几多遍了?童贯不是没去过北面,之后呢?除了把钱都花了,一块地方也没打下来!还要拿多少钱去填这个无底洞!”
  话说到此,他瞥见童贯和蔡攸两人已经到了殿中,正斜眼看着他呢,他伸手一指,“童贯,你来说还要不要攻打燕京!”前几日这姓童的刚灰溜溜回来,看他还有什么脸面再提北伐之事!
  童贯听了宇文虚中之言,拱手面向陛下,“耶律淳身死,此乃天赐良机!仁宗皇帝,神宗皇帝为了收服燕云十六州花费了多少心血,最终却成果惨淡。可如今局面,只要我大军北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燕京!此乃上天垂怜,感念道君皇帝好生之德,陛下万万不可错失良机!”
  朝臣都诧异地看向童贯,宇文虚中气急败坏,“童贯!你好厚的面皮!你让人打得夹着尾巴回来,竟还有脸再提北伐之事!”
  朝堂之上又开始吵吵嚷嚷,争议不断,赵佶没有办法决断,只能将此事容后再议。
  争来争去,也没见有个人能把这事定下,赵佶叹了口气,回到自己的寝宫里,神情有些郁郁。
  大臣们天天站着说话不腰疼,却没人能拿主意,整天引用圣人之言,搬出太祖太宗,嚼不完的舌根,就会合起伙来对付朕,真到了做决定的时候,怎么没人说话了?
  不还得等着他拿主意!
  他心中烦躁,从寝宫走到明堂,又从明堂回来,走到御书房中,看着自己这些年编撰的书籍,从《大观茶论》看到《政和圣济总录》,再从看到《政和五礼新仪》看到《道藏》。还有些没编完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这些年来他着实繁忙,不过好歹有所成,凭借这些著作,就足以能把政和和宣和两个年号刻在后人心间了。
  赵佶一个个看过去,烦躁被抚平了,心中又渐渐升起雄心壮志来。
  从太祖到哲宗皇帝,七代帝王,无不望着燕云兴叹,如今天赐良机,可见要他第八个皇帝来实现整个大宋的心愿,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今天命在此,他又岂能不从?
  赵佶最终还是没抵挡得住捡漏的诱惑,满心想要趁着耶律淳身死,捞一波大的,他当夜便把童贯秘密叫入宫中,重新商谈北伐之事。
  当皇帝做了决定之后,大臣们往往也就见风使舵了,在这当朝更是如此。
  宇文虚中找到范致虚,私下里劝他,“大人莫再上书了,君不见朝堂之上已经没人谈这事了吗,大人也保重自身吧……”这就是政治,古人说得好,‘吉人之辞寡’,少说话,多听话,才是官场正道。
  *
  宣和三年五月十三,童贯再次北上攻辽,赵佶送行,依旧赠金百两,御笔一卷以送别。
  童贯一行人浩浩荡荡去了河北,潘邓也到了江南,还没走到苏州,便先来了常州,正在常州府下宜兴处。
  此地便是当初被邓元觉攻打的宜兴城,如今可见已经恢复生产,只可惜前几日有流民在城中放火,大火烧了三日,城中损耗颇多,城西半面就只剩断壁残垣。
  县令说道:“肯定是广德军!宣抚使大人在上,下官不敢扯谎,咱们宜兴城自从打跑了邓贼,便已恢复平静,百姓安心耕田,眼看着就要比上方腊作乱之前了,谁成想出了这档子事!”
  他也眼看就要走了,本来想就算考核拿不到上等,却也是无功无过,可天不遂人愿,临了叫这宜兴城遭了如此灾难,他的仕途眼看到此,怕是没以后了!
  袁县令面上的悲痛足足有十成真,眼里有泪花闪烁,潘邓说道:“怎么就确定是广德军逃兵防火?”
  袁县令眼泪滴了下来,“咱们宜兴城就和广德军紧挨着,不是他们能是谁呢?之前都好好的,就是自打广德军乱起来,咱们宜兴就总是出事,不是这家银钱丢了,就是那家好百姓无缘无故让人打了,这都还是小事,可是放火……”
  袁县令咬牙切齿,“放火!天怨人恨的狗畜牲!让我抓了他,把他皮剥下来,曝尸三日!”
  潘邓沉吟片刻,吩咐道:“关胜,你叫人去广德军找王昭德,叫他把余下的士兵归置好,之后再把兵籍送到我这来。广德军军乱,到底是少了多少人,少的是哪些人,叫他一个不漏,在兵籍上标出,给我送到宜兴城来。他若是连此等事都办不好,那这官也不必再做了!”
  关胜领命,叫手下郝思文亲去广德军传信。
  潘邓而后又看向林朔,“林参军领一队人马到城中打探情况,协助办理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