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贾才赶紧说道:“这,小人,小人为东家办事,心中有九成打算,嘴上不敢说十分话。如今蒙东家看中,实在是天福大运,东家既问,小人莫敢不答。”
第219章 抚乱安南
贾才沉吟良久,方缓缓开口道:“自‘风雅颂’声名鹊起,旁的小琉璃铺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然而即便如此,亦无法撼动‘风雅颂’的地位。依小人之见,其一,乃赖‘风雅颂’之盛名;其二,乃因铺中琉璃制品皆精致上乘。故若欲长盛不衰,仍需回归本心,深耕琉璃之道。”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二人面色,继而续道:“……昔日,小人曾于铺中售卖各色宝石,若为其赋予寓意,往往能畅销一时。小人曾售十二生肖玉石,其销量便远胜于平常。又有一日,鸡牌积压甚多,小人思忖良久,遂请人在店门前绘一公鸡图,上书‘鸡有五德’四字。自那日起,鸡牌积压存货销售一空。由此可见,外在之形固然重要,然其中深意亦不可忽视。买此类饰物之人,往往既看外在,又重内涵。”
“……至于我店所售琉璃器,小人以为可有两策。其一,可依汴京近两年兴起的十二星座之说,为每个星座定制专属琉璃石,以此为卖点,定能吸引诸多顾客。其二,无论是婚配之喜,还是冠礼之仪,皆需搭配不同琉璃饰品。如此一来,便可将琉璃与人之喜事紧密相连,使‘风雅颂’之名深入人心,长盛不衰。”
贾才言罢笑道:“浅薄之言,不堪入耳,不知东家意下如何?”
潘邓与李安澜对视一眼,沉吟片刻,而后说道:“做你副手也够了,先叫他跟在你身边干几个月,再说其他吧。”
李安澜听了此话,知东家政事繁忙,也不多留他,便送别东家,自己和贾才说了后续事宜。
贾才忐忑说道:“李掌柜,今天这事……”东家对他说的话不置可否,那他这算是入没入东家的眼呢?
李安澜说道:“你只有多少力就使多少,如今风雅颂正是往上走的时候,少不了用人呢。”
贾才便知道他反正他是能留下来了,至于李掌柜没说的,他也便不问了,于是又说道:“咱们店往后是个什么走法?”
李安澜带他到了另一间屋子,两个人坐了椅上,她靠着中间的小桌说道:“以东家的规划,咱们风雅颂的琉璃生意必要单拎出来,却不是表面上大刀阔斧地改,而是背地里做‘品牌分级’。同时利用好风雅颂在琉璃市场上的地位,将建立行会,主持琉璃宝石分级,分发证书,牢牢把控琉璃石成色鉴定的话语权。”
贾才虽能听懂“行会”,“琉璃石鉴定的话语权”之意,但之前提及的宝石分级,却令他满心疑惑。难道风雅颂以后还要继续欲精益求精,只售卖最高档的琉璃石?遂拱手向李掌柜请教。
李安澜微微一笑,说道:“说白了,便是以风雅颂为总品牌,旗下开设诸多分品牌,并赋予不同的品牌名称,以占据各等级市场。这些分品牌在外不冠‘风雅颂’之名,各自行事。如今,风雅颂的琉璃器虽不及顶级宝石珍贵,但价格仍偏高,难免将那些愿购廉价宝石的潜在顾客拒之门外。”
她手上哪了茶碗盖,在桌上依次磕下数道水痕,“若依分级之法,由风雅颂出资扶持小品牌,使其在规定价格区间内,专为特定客人服务,便可将富豪与平民皆纳入麾下。小品牌有风雅颂暗中助力,渐次占据从高价到低价的市场,如此一来,风雅颂便可悄然掌控整个琉璃市场。”
贾才闻言,一时僵立原地,满心震惊。
李安澜见状,又笑道:“贵价宝石固然珍贵,然则天下万物,薄利多销方为商道之本。”
贾才听了此话,明白了风雅颂要下的这盘棋有多大,他就似被惊雷劈中一般,消化着李掌柜和他说的这种种生意经。
这究竟是谁想出来法子?怎么如此霸道!那他之前开的那个小店铺又算什么?若是风雅颂施行这个法子,悄无声息扶持起了一家店铺,在他们这平常的宝石铺子里面争夺市场,那他的天竺暖玉,还有开下去的余地吗?
贾才顿时打了一个寒战,怪不得潘东家对他说的那些计策不置可否,他那本当是压箱底的买卖经,在东家面前简直是班门弄斧。他也终于觉出来了,做生意这条道,他与东家这生意经上的差距。
他抬头看向李掌柜,李掌柜亦正凝视着他,手拄在桌上,用一种推心置腹的姿态说道:“我早年见你开天竺暖玉店时,便知你天分不凡,本欲将你家店铺买下,奈何好景不长,你的店竟停业了。不过也无甚大碍,铺子没了,索性人还在。”
贾才没料到李掌柜突然这么说,不禁有些语塞,他久久不言,而后说道:“既然掌柜的高看我一分,贾某也不忘掌柜提携之恩,愿为掌柜的做事,不敢不尽心竭力。”
李安澜笑道:“东家手下不光我们这一个铺子,想来你也多少知道一些,东平有纺织坊,现在南边东家又新开了水泥厂,产业颇多。从前我们风雅颂在东家面前也是数一数二的,如今那东平纺织坊扩了几轮,又把东平布价格逐年降低,分销商人走遍大江南北,现在每年的利润已经远胜风雅颂……你既跟我办事,须知一荣俱荣,我两个事办得妥帖,在东家面前也有脸面。”
贾才被她说得也有些危机感了,琢磨了琢磨,也觉得自家风雅颂确实得在东家面前叫上名号,说道:“贾某虽为一介商贾,却也懂得感恩,李掌柜救命之恩一天没敢忘记。得掌柜的看重,是我贾才三生有幸,必唯掌柜的马首是瞻!贾才不才,也愿竭尽全力,听掌柜的差遣!”
李安澜嘴角露出欣慰笑来,“贾掌柜这么想,我便放心了。”
*
潘邓出了风雅颂,本想回家拾掇一番,去老师府上拜访,却没想还没出门就被自家家人拦住。
此人乃是当初他刚回京城之时,府中大摆筵席,老师借给他的人,之后老师看自己宅邸单薄,怕是连洒扫的人都没有,只怕把这好园子荒废了,于是便也没将人都带走,就把此人连着另外几个留了下来。
那门房一边将手里东西呈上,一边说道:“有人给国公爷送信。”
潘邓拿来看了看,发现一封是林冲来信,另一封却出乎意料,上写河北河间府徐宁。
潘邓先看了林冲信件,里面说明了江南广德军军乱始末。
当日潘大人得知了青龙盐场的事,秘密派人详查通惠镇,那林虞侯带了两队人马前往通惠镇探明详情。广德军士兵到此见了同伴惨死,其中有一个叫王五的人,当时便悲痛欲绝,而后数日想要自寻短见,都被同伴劝下。
其中王五的兄弟见他神情郁郁,便提及不如将惨死的广德军禁军兄弟安置了,也好解了王五的心结,也解了大伙的心结。却没想此次一去通惠镇,多人目睹惨状,便有人忍受不了,当即便不愿再做禁军,只囿于军令,不敢放肆。而在潘节度使北归之后,他们又重归禁军头领王昭德管辖,便有三三两两结伴逃亡,终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潘邓从头看到尾,眉头紧皱,他也记得当时有广德军禁军请令要去安葬同伴,他当时并没多想,只觉得是应有之义,再加尸体长时间不处理会引发瘟疫,便同意了叫指挥使带领数队广德军禁军前去收尸,却没想兵乱在那时就埋下祸端。
潘邓长叹一口气。
后面林冲写道各地已经加急防备,梁山军此时还在苏州驻扎,因此苏州府并没有异样;杭州明太守曾写信于他互通有无,目前也没出什么大事。
潘邓把信放好,又拿起徐宁给他写的信。
其上果然说的是种老将军一事,上写河间紧邻雄州,自从童大王到了雄州府,掌管一地军事,也曾派他援助北军。
而他因缘际会,结识种老将军,颇受种老将军看重,也知收复燕京一事种老将军并无过错,今闻老将军被怪罪,心中难平,问潘大人此事是否还有转圜的余地。
潘邓又是一声叹息,拿了信件去老师府中。
陈文昭看了一遍说道:“我记得这个徐宁,当初还是我写信为他转圜的,如今他也去了河间府一年多了。”
陈文昭想了想,“此事既然是陛下亲自下令,便不光是治罪老将,也是为北伐失败找个理由。”他把那封信收起来,“……此时不好说,不过过个一年半载,再旧事重提,就容易了。你不必惦记了,如今圣上叫你南下宣抚一方,且专心平乱,恢复生产吧。”
潘邓点了点头,从老师家里出来之后,又去了师叔家。
徐观得知师侄才在汴京待了一个多月就又要离去,还是常驻江南,宣抚一方,哪里舍得,却又知不能耽搁大事,只能宽慰道:“你放心到江南去吧,我每过两个月,就去找你。”
潘邓听了连忙说道:“师叔也有正事要忙,怎能为我抛下……”
徐观拇指抚过他的嘴唇,叫他把话咽在肚子里,沉默半刻,而后说道:“我才是不能为这俗事抛下你,我常听闻一家人要中庸调和,你是个为国的性子,那我得为家才行。”
第219章 抚乱安南
贾才沉吟良久,方缓缓开口道:“自‘风雅颂’声名鹊起,旁的小琉璃铺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然而即便如此,亦无法撼动‘风雅颂’的地位。依小人之见,其一,乃赖‘风雅颂’之盛名;其二,乃因铺中琉璃制品皆精致上乘。故若欲长盛不衰,仍需回归本心,深耕琉璃之道。”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二人面色,继而续道:“……昔日,小人曾于铺中售卖各色宝石,若为其赋予寓意,往往能畅销一时。小人曾售十二生肖玉石,其销量便远胜于平常。又有一日,鸡牌积压甚多,小人思忖良久,遂请人在店门前绘一公鸡图,上书‘鸡有五德’四字。自那日起,鸡牌积压存货销售一空。由此可见,外在之形固然重要,然其中深意亦不可忽视。买此类饰物之人,往往既看外在,又重内涵。”
“……至于我店所售琉璃器,小人以为可有两策。其一,可依汴京近两年兴起的十二星座之说,为每个星座定制专属琉璃石,以此为卖点,定能吸引诸多顾客。其二,无论是婚配之喜,还是冠礼之仪,皆需搭配不同琉璃饰品。如此一来,便可将琉璃与人之喜事紧密相连,使‘风雅颂’之名深入人心,长盛不衰。”
贾才言罢笑道:“浅薄之言,不堪入耳,不知东家意下如何?”
潘邓与李安澜对视一眼,沉吟片刻,而后说道:“做你副手也够了,先叫他跟在你身边干几个月,再说其他吧。”
李安澜听了此话,知东家政事繁忙,也不多留他,便送别东家,自己和贾才说了后续事宜。
贾才忐忑说道:“李掌柜,今天这事……”东家对他说的话不置可否,那他这算是入没入东家的眼呢?
李安澜说道:“你只有多少力就使多少,如今风雅颂正是往上走的时候,少不了用人呢。”
贾才便知道他反正他是能留下来了,至于李掌柜没说的,他也便不问了,于是又说道:“咱们店往后是个什么走法?”
李安澜带他到了另一间屋子,两个人坐了椅上,她靠着中间的小桌说道:“以东家的规划,咱们风雅颂的琉璃生意必要单拎出来,却不是表面上大刀阔斧地改,而是背地里做‘品牌分级’。同时利用好风雅颂在琉璃市场上的地位,将建立行会,主持琉璃宝石分级,分发证书,牢牢把控琉璃石成色鉴定的话语权。”
贾才虽能听懂“行会”,“琉璃石鉴定的话语权”之意,但之前提及的宝石分级,却令他满心疑惑。难道风雅颂以后还要继续欲精益求精,只售卖最高档的琉璃石?遂拱手向李掌柜请教。
李安澜微微一笑,说道:“说白了,便是以风雅颂为总品牌,旗下开设诸多分品牌,并赋予不同的品牌名称,以占据各等级市场。这些分品牌在外不冠‘风雅颂’之名,各自行事。如今,风雅颂的琉璃器虽不及顶级宝石珍贵,但价格仍偏高,难免将那些愿购廉价宝石的潜在顾客拒之门外。”
她手上哪了茶碗盖,在桌上依次磕下数道水痕,“若依分级之法,由风雅颂出资扶持小品牌,使其在规定价格区间内,专为特定客人服务,便可将富豪与平民皆纳入麾下。小品牌有风雅颂暗中助力,渐次占据从高价到低价的市场,如此一来,风雅颂便可悄然掌控整个琉璃市场。”
贾才闻言,一时僵立原地,满心震惊。
李安澜见状,又笑道:“贵价宝石固然珍贵,然则天下万物,薄利多销方为商道之本。”
贾才听了此话,明白了风雅颂要下的这盘棋有多大,他就似被惊雷劈中一般,消化着李掌柜和他说的这种种生意经。
这究竟是谁想出来法子?怎么如此霸道!那他之前开的那个小店铺又算什么?若是风雅颂施行这个法子,悄无声息扶持起了一家店铺,在他们这平常的宝石铺子里面争夺市场,那他的天竺暖玉,还有开下去的余地吗?
贾才顿时打了一个寒战,怪不得潘东家对他说的那些计策不置可否,他那本当是压箱底的买卖经,在东家面前简直是班门弄斧。他也终于觉出来了,做生意这条道,他与东家这生意经上的差距。
他抬头看向李掌柜,李掌柜亦正凝视着他,手拄在桌上,用一种推心置腹的姿态说道:“我早年见你开天竺暖玉店时,便知你天分不凡,本欲将你家店铺买下,奈何好景不长,你的店竟停业了。不过也无甚大碍,铺子没了,索性人还在。”
贾才没料到李掌柜突然这么说,不禁有些语塞,他久久不言,而后说道:“既然掌柜的高看我一分,贾某也不忘掌柜提携之恩,愿为掌柜的做事,不敢不尽心竭力。”
李安澜笑道:“东家手下不光我们这一个铺子,想来你也多少知道一些,东平有纺织坊,现在南边东家又新开了水泥厂,产业颇多。从前我们风雅颂在东家面前也是数一数二的,如今那东平纺织坊扩了几轮,又把东平布价格逐年降低,分销商人走遍大江南北,现在每年的利润已经远胜风雅颂……你既跟我办事,须知一荣俱荣,我两个事办得妥帖,在东家面前也有脸面。”
贾才被她说得也有些危机感了,琢磨了琢磨,也觉得自家风雅颂确实得在东家面前叫上名号,说道:“贾某虽为一介商贾,却也懂得感恩,李掌柜救命之恩一天没敢忘记。得掌柜的看重,是我贾才三生有幸,必唯掌柜的马首是瞻!贾才不才,也愿竭尽全力,听掌柜的差遣!”
李安澜嘴角露出欣慰笑来,“贾掌柜这么想,我便放心了。”
*
潘邓出了风雅颂,本想回家拾掇一番,去老师府上拜访,却没想还没出门就被自家家人拦住。
此人乃是当初他刚回京城之时,府中大摆筵席,老师借给他的人,之后老师看自己宅邸单薄,怕是连洒扫的人都没有,只怕把这好园子荒废了,于是便也没将人都带走,就把此人连着另外几个留了下来。
那门房一边将手里东西呈上,一边说道:“有人给国公爷送信。”
潘邓拿来看了看,发现一封是林冲来信,另一封却出乎意料,上写河北河间府徐宁。
潘邓先看了林冲信件,里面说明了江南广德军军乱始末。
当日潘大人得知了青龙盐场的事,秘密派人详查通惠镇,那林虞侯带了两队人马前往通惠镇探明详情。广德军士兵到此见了同伴惨死,其中有一个叫王五的人,当时便悲痛欲绝,而后数日想要自寻短见,都被同伴劝下。
其中王五的兄弟见他神情郁郁,便提及不如将惨死的广德军禁军兄弟安置了,也好解了王五的心结,也解了大伙的心结。却没想此次一去通惠镇,多人目睹惨状,便有人忍受不了,当即便不愿再做禁军,只囿于军令,不敢放肆。而在潘节度使北归之后,他们又重归禁军头领王昭德管辖,便有三三两两结伴逃亡,终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潘邓从头看到尾,眉头紧皱,他也记得当时有广德军禁军请令要去安葬同伴,他当时并没多想,只觉得是应有之义,再加尸体长时间不处理会引发瘟疫,便同意了叫指挥使带领数队广德军禁军前去收尸,却没想兵乱在那时就埋下祸端。
潘邓长叹一口气。
后面林冲写道各地已经加急防备,梁山军此时还在苏州驻扎,因此苏州府并没有异样;杭州明太守曾写信于他互通有无,目前也没出什么大事。
潘邓把信放好,又拿起徐宁给他写的信。
其上果然说的是种老将军一事,上写河间紧邻雄州,自从童大王到了雄州府,掌管一地军事,也曾派他援助北军。
而他因缘际会,结识种老将军,颇受种老将军看重,也知收复燕京一事种老将军并无过错,今闻老将军被怪罪,心中难平,问潘大人此事是否还有转圜的余地。
潘邓又是一声叹息,拿了信件去老师府中。
陈文昭看了一遍说道:“我记得这个徐宁,当初还是我写信为他转圜的,如今他也去了河间府一年多了。”
陈文昭想了想,“此事既然是陛下亲自下令,便不光是治罪老将,也是为北伐失败找个理由。”他把那封信收起来,“……此时不好说,不过过个一年半载,再旧事重提,就容易了。你不必惦记了,如今圣上叫你南下宣抚一方,且专心平乱,恢复生产吧。”
潘邓点了点头,从老师家里出来之后,又去了师叔家。
徐观得知师侄才在汴京待了一个多月就又要离去,还是常驻江南,宣抚一方,哪里舍得,却又知不能耽搁大事,只能宽慰道:“你放心到江南去吧,我每过两个月,就去找你。”
潘邓听了连忙说道:“师叔也有正事要忙,怎能为我抛下……”
徐观拇指抚过他的嘴唇,叫他把话咽在肚子里,沉默半刻,而后说道:“我才是不能为这俗事抛下你,我常听闻一家人要中庸调和,你是个为国的性子,那我得为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