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潘邓笑着说道:“我听贤兄昨日所说,那三样已经将贵府掏空,哪里还有钱买这担架?”
张府尹闻言哈哈一笑,银披风随风飒飒而响,“常言道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老夫便以济州府尹之名,贷款买你这担架!”说完又是大笑不止。
潘邓:“……”
二人一边谈着担架之事,山上演习已经到达尾声,张叔夜又想看结果,不得不一边谈着价格的事,一边要拿着望远镜观察战局。
蓝队在半山小路上拦截红队,但由于红队兵力分散,仍有小股部队绕过防线,接近蓝队后方,准备进行反击。
蓝队后方遭到突袭,留守后方的指挥使迅速组织队伍,前线都头加强攻势,牵制红队主力,红队主力在蓝队的强烈攻势下损失惨重。
蓝队又利用高地优势和密林中的伏兵,对红队进行包围,红队被迫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利用河流作为天然屏障,成功阻挡蓝队的追击。
最终蓝队获胜,红队所剩十之一二,残兵败将逃脱围剿。
山上几个指挥使换着望远镜,看了全程,都摇头叹息,个个心中复盘,此仗若是他们去打,应该如何打。
梁山上观看此战役的人也心中有触动,郝思文对关胜说道:“大哥,咱们也像他们一样,演习一番!”
底下有士兵搭话,“是啊,将军,咱们在山上天天呆着,都快烦透了,咱们也去‘演习’吧,我看他们也不用刀枪,只用木棒在石灰粉里一点就行。”
关胜巍然站立,“休要胡言。”
梁山众顿时不再出声。
*
待到冯掌柜走时,手里又拿了一个大单,他擦擦额头上的汗,止不住的发愁,心想以往不是没有先出货后付款的,可这债主是济州府尹,他到年底该怎么去催债呢。
冯掌柜一路回到纺织坊,坊中正在研制新品,乃是双肩帆布包,成品已初具雏形。
随着帆布布匹上市,第一批上架的是斜挎帆布包和帆布腰包。
此两款帆布包兼具实用与美观,包身硬挺,布料粗厚,在包口有一排三个纽扣可以系上,一看便知道结实耐用,顿时就打败了普通布包、藤条包、竹篮、皮褡膊,一跃成为东平府以及东京城包届新宠!
第128章 含情脉脉
纺织坊新出的帆布包销售火爆,但由于帆布本就成本不低,两款包在此基础上更是加了人工,因此价格也高。冯掌柜在上架之前已经预示到会有不少人想要帆布包,却舍不得买,只能费些力自己扯帆布回去做。于是颇有先见之明的在店里多添了锥子和顶针——那帆布缝两层尚且容易,多缝一层就难了。
可他没想到的是,帆布销售火热,多数人却不是做包,而是扯一尺布,回家做鞋面。
潘邓看着街上多出来的许多新样式的帆布鞋,不得不感叹人民群众物尽其用的本领。
*
新年前一天,小郓哥也驾着马车接王干娘回到东平了。
王婆刚一进府城,见了潘邓就上前抱住,“诶呦我的儿呀!”王婆扶着干儿的脸左右看,拍拍他浑身上下,“我听说东平府五万多个土匪!这当年你去梁山的时候,不是说才几千个?天老爷,两三年的功夫就成五万个了!我在那东京吃不好,睡不好,做噩梦梦见你被土匪抓了,天可怜见的,叫娘都没人应!诶呦……”
潘邓让干娘抱在怀里,哭笑不得地说道:“叫干娘惦记了,如今已没事了,咱们东平府也平安了。”
王婆这才放开干儿,又说道:“我可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你猜谁来看你了?”
潘邓听了干娘这么说,心有所感的往随后赶来的马上看去。
正好来人下马,不正是徐观。
“师叔!”潘邓脸上露出笑容来,刚才在干娘那里成熟又稳重的样子不见了,整个人洋溢着灿烂。
徐观笑着看他,“师兄如今政务繁忙,抽不出空来,叫我来探望你,师侄一切可好?”
潘邓也只能按下心中想念,文绉绉地说:“师侄一切都好,老师如今身体可安健?”
徐观也点头,“师兄身体安泰,只惦念你。”
几人往府中走,潘邓要王干娘去知府府邸,王婆怎么也不去,非要先回她西六街的小院。
此院当年走后并没有转卖,而是一直留着,小郓哥回东平府时就在此居住,小郓哥说道:“尽管回家里住,虽就我一个人,也收拾得干净!”
潘邓叫人带着明月回了府邸,又带着师叔回了家中,热热闹闹张罗起来,现买了门神桃符、春条缕花、双响爆竹、五色纸钱,还有整羊、果子、屠苏酒,小郓哥还买了柿子和橘子,并着柏枝摆了一盘“百事吉”。
之后洒扫庭院,准备贡品,祭拜灶神,几个人累得够呛,从酒楼订了席面,吃喝一顿,天色晚了,便在家中歇下。
王婆把潘邓拽到一边,问道:“咱们这小院里一共就三间房,我一间,干儿一间,这远来的贵客也不好亏待,郓哥儿去你屋住?”
潘邓笑笑,说道:“师叔此行还带了家人来,自是叫他一块去我府上住。”
王婆心中闪过一丝不对劲,想到刚才干儿贴春条的时候,那徐大人还帮着一起贴,两个人还相视一笑,对视好一阵,遂狐疑地看着他,“那你呢?”
“干娘许久未归,我自然是回家住。”
王干娘便将那丝疑惑打消些许,“也不好慢待客人,你去那少不得布置一番,太晚了就在那歇下吧。”
“那怎么行,但凡不过子时,我定回家住。”
潘邓在干娘面前说得义正辞严,送了师叔到府邸之后,却不愿走,“我家中楼上只有炭盆烤火,床上裘被冰凉,没个火炕,不似府中温暖,少不得叨扰师叔了。”
徐观也怕寒风凛冽冻坏了小师侄,只能从善如流。
二人抵足而眠,潘邓本想若是下次见面,定要身体力行诉相思之苦,恰好师叔自己送上门来,岂不笑纳。
可如今二人对面躺着,月光照入室内,潘邓躺在暖被窝里,只觉得温情脉脉,倒没那些旖旎想法了,“师叔怎么来了?”
徐观伸出手去,与他拉着手,两人因着这个触碰又回到从前,“你一个人在这,心中惦念。”
潘邓每次去信,不是说想他,就是控诉师叔不想自己,师叔狠心,仿佛受了多大委屈,他这个情郎足足小了自己那么多岁,还是个少年人,他又怎么舍得叫他空等?
“也……不忍心叫你想我。”
潘邓没想到是自己甜言蜜语立大功,嘴角勾起,又和他凑近了些,“师叔在这待多久?”
“十六上值。”
那有十多天呢,“师叔专门来陪我吗?那不是每日都和我在一块?”
徐观叫他一连问得好笑,“不陪你要陪谁?只是你也有政事要忙,不能倦怠;王干娘回来了,也不要冷落家人,左右我没别的事,只在你府中等你空闲了,再与你叙旧便是。”
潘邓看着师叔又熨帖又温柔的样子,只觉得一支小箭直射红心,将他射倒了,他皱着脸幸福地摸摸胸口,突然又想起来去年新春他二人已是在异乡度过,今年师叔又来陪伴自己,问道:“师叔不去与母亲团圆吗?”
徐观见他模样可爱,想到师侄信里也动不动就要撒娇,惹人怜爱,学他的口吻说道:“徐夫人如今阖家欢乐,我若团圆之际去打搅,岂不太没眼色。”
潘邓脸上果然露出心疼神色。
徐观见了嘴角勾起,又掩饰地落下,抿抿唇瓣,说道:“本形单影只,无处收容,打算独自过年,想起潘哥儿来,便到此处,也不知潘哥儿愿不愿与我团圆。”
潘邓听了哪里忍得住,凑过去隔着被子抱住他,怜惜说道:“我怎能不愿?观哥儿以后不是一个人了!我俩成了家,以后我都陪着你。”
徐观开怀地无声笑起来,震动从胸口传到潘邓的耳朵里,潘邓看向师叔,知他是故意,也还是怜惜他,又抱紧了,将脸贴在他胸口,小声说道:“观哥儿的苦我都知道,我两个长到这么大,不是向外诉苦的年纪了,观哥儿但要来到我身边,有我疼你呢。”
徐观心头微颤,此刻真感到范老口中说的“成家”的感觉了,他把被子给潘哥儿重新裹好,被角掖住,替潘哥儿把散乱的头发归整到一起,就着月光看他面庞,在他额头印下一个吻。
两人相拥熟睡。
*
自从徐观来到,潘邓的生活轻松许多。潘府尹自从上任之后,独自支撑许久,也是过上了有师爷的日子了,白日里有什么政务要写公文就让师叔代笔,都不必叫钱通再改,直接就能用。
钱通在休沐日还来到洲院,奋笔疾书,府中小吏问道:“咱们府里又有什么大事不成,竟叫钱文书这般繁忙?”
钱通蘸蘸墨,又继续抄写,头也不抬地说道:“这可是东京来的官,亲自写的文书,你看着字句,抬头结尾,一处也不用改!我这就把徐大人写的腾抄下来,等到日后有类似的,就照着这个‘模板’写,省事儿!”近日忙几天,以后有得用呢!
张府尹闻言哈哈一笑,银披风随风飒飒而响,“常言道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老夫便以济州府尹之名,贷款买你这担架!”说完又是大笑不止。
潘邓:“……”
二人一边谈着担架之事,山上演习已经到达尾声,张叔夜又想看结果,不得不一边谈着价格的事,一边要拿着望远镜观察战局。
蓝队在半山小路上拦截红队,但由于红队兵力分散,仍有小股部队绕过防线,接近蓝队后方,准备进行反击。
蓝队后方遭到突袭,留守后方的指挥使迅速组织队伍,前线都头加强攻势,牵制红队主力,红队主力在蓝队的强烈攻势下损失惨重。
蓝队又利用高地优势和密林中的伏兵,对红队进行包围,红队被迫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利用河流作为天然屏障,成功阻挡蓝队的追击。
最终蓝队获胜,红队所剩十之一二,残兵败将逃脱围剿。
山上几个指挥使换着望远镜,看了全程,都摇头叹息,个个心中复盘,此仗若是他们去打,应该如何打。
梁山上观看此战役的人也心中有触动,郝思文对关胜说道:“大哥,咱们也像他们一样,演习一番!”
底下有士兵搭话,“是啊,将军,咱们在山上天天呆着,都快烦透了,咱们也去‘演习’吧,我看他们也不用刀枪,只用木棒在石灰粉里一点就行。”
关胜巍然站立,“休要胡言。”
梁山众顿时不再出声。
*
待到冯掌柜走时,手里又拿了一个大单,他擦擦额头上的汗,止不住的发愁,心想以往不是没有先出货后付款的,可这债主是济州府尹,他到年底该怎么去催债呢。
冯掌柜一路回到纺织坊,坊中正在研制新品,乃是双肩帆布包,成品已初具雏形。
随着帆布布匹上市,第一批上架的是斜挎帆布包和帆布腰包。
此两款帆布包兼具实用与美观,包身硬挺,布料粗厚,在包口有一排三个纽扣可以系上,一看便知道结实耐用,顿时就打败了普通布包、藤条包、竹篮、皮褡膊,一跃成为东平府以及东京城包届新宠!
第128章 含情脉脉
纺织坊新出的帆布包销售火爆,但由于帆布本就成本不低,两款包在此基础上更是加了人工,因此价格也高。冯掌柜在上架之前已经预示到会有不少人想要帆布包,却舍不得买,只能费些力自己扯帆布回去做。于是颇有先见之明的在店里多添了锥子和顶针——那帆布缝两层尚且容易,多缝一层就难了。
可他没想到的是,帆布销售火热,多数人却不是做包,而是扯一尺布,回家做鞋面。
潘邓看着街上多出来的许多新样式的帆布鞋,不得不感叹人民群众物尽其用的本领。
*
新年前一天,小郓哥也驾着马车接王干娘回到东平了。
王婆刚一进府城,见了潘邓就上前抱住,“诶呦我的儿呀!”王婆扶着干儿的脸左右看,拍拍他浑身上下,“我听说东平府五万多个土匪!这当年你去梁山的时候,不是说才几千个?天老爷,两三年的功夫就成五万个了!我在那东京吃不好,睡不好,做噩梦梦见你被土匪抓了,天可怜见的,叫娘都没人应!诶呦……”
潘邓让干娘抱在怀里,哭笑不得地说道:“叫干娘惦记了,如今已没事了,咱们东平府也平安了。”
王婆这才放开干儿,又说道:“我可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你猜谁来看你了?”
潘邓听了干娘这么说,心有所感的往随后赶来的马上看去。
正好来人下马,不正是徐观。
“师叔!”潘邓脸上露出笑容来,刚才在干娘那里成熟又稳重的样子不见了,整个人洋溢着灿烂。
徐观笑着看他,“师兄如今政务繁忙,抽不出空来,叫我来探望你,师侄一切可好?”
潘邓也只能按下心中想念,文绉绉地说:“师侄一切都好,老师如今身体可安健?”
徐观也点头,“师兄身体安泰,只惦念你。”
几人往府中走,潘邓要王干娘去知府府邸,王婆怎么也不去,非要先回她西六街的小院。
此院当年走后并没有转卖,而是一直留着,小郓哥回东平府时就在此居住,小郓哥说道:“尽管回家里住,虽就我一个人,也收拾得干净!”
潘邓叫人带着明月回了府邸,又带着师叔回了家中,热热闹闹张罗起来,现买了门神桃符、春条缕花、双响爆竹、五色纸钱,还有整羊、果子、屠苏酒,小郓哥还买了柿子和橘子,并着柏枝摆了一盘“百事吉”。
之后洒扫庭院,准备贡品,祭拜灶神,几个人累得够呛,从酒楼订了席面,吃喝一顿,天色晚了,便在家中歇下。
王婆把潘邓拽到一边,问道:“咱们这小院里一共就三间房,我一间,干儿一间,这远来的贵客也不好亏待,郓哥儿去你屋住?”
潘邓笑笑,说道:“师叔此行还带了家人来,自是叫他一块去我府上住。”
王婆心中闪过一丝不对劲,想到刚才干儿贴春条的时候,那徐大人还帮着一起贴,两个人还相视一笑,对视好一阵,遂狐疑地看着他,“那你呢?”
“干娘许久未归,我自然是回家住。”
王干娘便将那丝疑惑打消些许,“也不好慢待客人,你去那少不得布置一番,太晚了就在那歇下吧。”
“那怎么行,但凡不过子时,我定回家住。”
潘邓在干娘面前说得义正辞严,送了师叔到府邸之后,却不愿走,“我家中楼上只有炭盆烤火,床上裘被冰凉,没个火炕,不似府中温暖,少不得叨扰师叔了。”
徐观也怕寒风凛冽冻坏了小师侄,只能从善如流。
二人抵足而眠,潘邓本想若是下次见面,定要身体力行诉相思之苦,恰好师叔自己送上门来,岂不笑纳。
可如今二人对面躺着,月光照入室内,潘邓躺在暖被窝里,只觉得温情脉脉,倒没那些旖旎想法了,“师叔怎么来了?”
徐观伸出手去,与他拉着手,两人因着这个触碰又回到从前,“你一个人在这,心中惦念。”
潘邓每次去信,不是说想他,就是控诉师叔不想自己,师叔狠心,仿佛受了多大委屈,他这个情郎足足小了自己那么多岁,还是个少年人,他又怎么舍得叫他空等?
“也……不忍心叫你想我。”
潘邓没想到是自己甜言蜜语立大功,嘴角勾起,又和他凑近了些,“师叔在这待多久?”
“十六上值。”
那有十多天呢,“师叔专门来陪我吗?那不是每日都和我在一块?”
徐观叫他一连问得好笑,“不陪你要陪谁?只是你也有政事要忙,不能倦怠;王干娘回来了,也不要冷落家人,左右我没别的事,只在你府中等你空闲了,再与你叙旧便是。”
潘邓看着师叔又熨帖又温柔的样子,只觉得一支小箭直射红心,将他射倒了,他皱着脸幸福地摸摸胸口,突然又想起来去年新春他二人已是在异乡度过,今年师叔又来陪伴自己,问道:“师叔不去与母亲团圆吗?”
徐观见他模样可爱,想到师侄信里也动不动就要撒娇,惹人怜爱,学他的口吻说道:“徐夫人如今阖家欢乐,我若团圆之际去打搅,岂不太没眼色。”
潘邓脸上果然露出心疼神色。
徐观见了嘴角勾起,又掩饰地落下,抿抿唇瓣,说道:“本形单影只,无处收容,打算独自过年,想起潘哥儿来,便到此处,也不知潘哥儿愿不愿与我团圆。”
潘邓听了哪里忍得住,凑过去隔着被子抱住他,怜惜说道:“我怎能不愿?观哥儿以后不是一个人了!我俩成了家,以后我都陪着你。”
徐观开怀地无声笑起来,震动从胸口传到潘邓的耳朵里,潘邓看向师叔,知他是故意,也还是怜惜他,又抱紧了,将脸贴在他胸口,小声说道:“观哥儿的苦我都知道,我两个长到这么大,不是向外诉苦的年纪了,观哥儿但要来到我身边,有我疼你呢。”
徐观心头微颤,此刻真感到范老口中说的“成家”的感觉了,他把被子给潘哥儿重新裹好,被角掖住,替潘哥儿把散乱的头发归整到一起,就着月光看他面庞,在他额头印下一个吻。
两人相拥熟睡。
*
自从徐观来到,潘邓的生活轻松许多。潘府尹自从上任之后,独自支撑许久,也是过上了有师爷的日子了,白日里有什么政务要写公文就让师叔代笔,都不必叫钱通再改,直接就能用。
钱通在休沐日还来到洲院,奋笔疾书,府中小吏问道:“咱们府里又有什么大事不成,竟叫钱文书这般繁忙?”
钱通蘸蘸墨,又继续抄写,头也不抬地说道:“这可是东京来的官,亲自写的文书,你看着字句,抬头结尾,一处也不用改!我这就把徐大人写的腾抄下来,等到日后有类似的,就照着这个‘模板’写,省事儿!”近日忙几天,以后有得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