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陈文昭呵呵一笑,把外套脱了,露出紫色官服,面上依旧红光,他里面可还穿着羽绒小马甲呢!
  今日面圣依旧商议伐辽之事,圣上此前一直想要收复燕云,主张伐辽,积极联金。近些天来不知为何态度转变,行为模糊,语焉不详,朝堂之上贯会见风使舵之人以为抓住机遇,纷纷转变立场,竟然都开始怀念起蔡太师来,借旧相之名打击新相,意欲争权上位。
  陈文昭率先说道:“金国来使已经催促联合出兵,童枢密依旧在西北按兵不动,臣欲与金使商榷,于明年一二月份联合伐辽。”
  皇帝沉默。
  王黼见此情形率先反对:“出兵大事自该从长计议,为何如此草率?若是准备不足,贸然出兵,导致兵败,谁当其罪!”
  第123章 再议伐辽事
  陈文昭并未搭理,而是拱手说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岂可等闲视之,朝令夕改,如同儿戏?昔太祖开基创业,未竟全功,今宜乘势而为,以竟先帝之志。”
  赵佶听了,心中微起波澜,却依旧显得踌躇。
  半月之前他曾与出使金国的使者马扩交谈一番,探听了金国兵力究竟如何。
  二次出使,大宋却还未定下章程,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显得有些不耐烦,权臣粘罕便出一计,带着南使共同去了战场。
  马扩就跟着金军一同踏入辽国境内,当面见证金国士兵一日之内攻城掠地,奇袭辽国城池,数百战马奔腾,其士兵骁勇强悍,宛若杀神,吼声震天,似乎给金国五千铁骑,便可征服天下。
  马扩心中骇然,心知此国并非善类,如若有一天辽国覆灭,宋朝与其相邻,到那时才是真正的灾难。
  他将战场上的情况一一汇报给皇帝,此时的赵佶每日为银钱发愁,战事还没开始,兵部就开始要钱要人,他已没了最初那般兴致冲冲,听了种种战场之上的事,又想到从前蔡京、郑居中之语,心中也担忧起来。
  他怕自己非但不能收复燕云,还会引来女真蛮夷的觊觎。
  赵佶缓缓开口:“如今之军备,未足完备,恐胜算难料……”
  皇帝犹豫,立马有人接口:“若轻启战端,一旦兵败,谁当其咎?”
  陈文昭说道:“陛下若托臣以讨贼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殿中哗然,就连赵佶也惊讶地看着陈文昭。
  陈文昭接着说道:“臣素知陛下有收复燕云之志,欲成祖宗未竟之大业,此乃功在当代,利泽千秋之壮举,岂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陛心有犹豫,实乃人之常情。臣身为陛下之股肱,自当为君分忧,共担国是。”
  陈文昭说着,将自己所带之物献上,乃是铁甲一件,宝匣一个。
  二府众人也纷纷围观
  赵佶拿在手中,并未看出此甲胄与旁的有什么不同,经陈太师说明,才知道此甲坚硬,且用料比寻常甲胄少上三分。
  “这怎么可能?”杨戬只觉得陈太师是在欺骗君上,只想出兵,意欲专权,他凑上前去看,见这甲胄之上的甲片果然比寻常甲片要薄,皱着眉头说道:“此甲胄缺工少料,怎么可能还比寻常甲胄坚硬?怕是硬是硬了,却薄脆不堪一击吧!”
  赵佶也询问地看向陈太师,只听陈太师说道:“此甲乃是东平府用新法锻造而出,劈砍不坏,诸位若是不信,一试便知。”
  赵佶也来了兴致,若这甲胄真如陈文昭所说,不光坚硬,还能省三分料,那岂不是奇甲,兵部的花费也要节省三成!
  赵佶便叫殿前侍卫一试,二府官员原本以为今日又是没完没了的谈论伐辽一事,没想到还有这种新奇事,都纷纷来到门外围观。张宝找了个稻草扎的假人,将那甲胄套了上去,侍卫抽刀,对准那稻草人的薄弱部位,猛砍三刀。
  三刀过后,侍卫站到一边,二府官员纷纷凑上前去细看,甲片有微微凹陷,余深拿手在甲片上一抹,此甲又光滑洁亮,众人皆啧啧称奇。
  余深点头赞许,“足见此甲硬而不脆了。”
  陈文昭笑道:“此甲甲片乃是冷锻之法锻造而出,比寻常甲片韧性更强。”
  杨戬更加不信,“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岂能都如今日一般点到即止?那东平府做出来的甲胄,也不知在西北能不能用。”
  赵佶看了那坚固甲胄,心中也欣喜,叫了侍卫头领进来,再砍此甲。
  史进不知所以,看了看皇帝,又看看陈太师,见众人远离,便抽出配刀来,冲着那个稻草人发狠连砍数刀,只听铮一声,刀背崩裂,断刀飞溅,众人惊呼,张宝飞扑挡在皇帝面前。
  赵佶却没有半分着恼,而是拨开张宝,哈哈大笑,“好甲!”他看向陈太师:“此甲真比寻常甲胄用料还少上三分?”
  陈太师拱手:“千真万确。”
  “如此一来,我大宋儿郎岂不是都能用上此奇甲,刀枪不入!”
  众人见皇帝没了刚刚的犹豫,此时豪情万丈,也都见风使舵恭维起来,“恭祝皇上获此奇甲!”
  赵佶迫不及待看第二个,问道:“那匣子里又是什么?”
  陈太师双手奉上:“乃是一宝物,名为‘千里江山镜’,有此物,便可身在此处,看千里之景。”
  二府之人听了这话都面面相觑,如果说那能减本增效的铁甲——陈太师已说了是锻造方式精进,此事也有几分可信;可身在此处,看千里之外?这也未免太过仙道之说!
  赵佶听了,先是不可置信,后也想到仙道,笑着说道:“莫非是有道家法术?”
  “并非道家仙法,皇上一试便知。”
  张宝听了,心中也十分好奇,将那匣子打开,双手奉上。
  赵佶看向匣内,说是“镜”,却没“镜”,而是一个圆筒,还是木头做的,样子朴素,不像什么仙宝。他疑惑地将这个圆筒拿起来,左右观看,不知有何玄机。
  二府众人看此木筒,也都不知所以,陈文昭已是先试过这个宝贝的,拿手示意,双眼一闭一睁。
  赵佶看了,也有样学样,只见乌漆抹黑,陈太师连忙说道:“头尾交换。”
  赵佶又调了个头,这一看便惊呼出声,“啊呀!”
  二府众人也踮脚观看,并没看出什么来。
  赵佶又凑近细看,半晌说道:“这,这是余爱卿,余爱卿之眼甚大!”
  余深睁大了眼睛,摸摸自己的脸,赵佶又看向白时中,摇头道:“白爱卿眼底青黑,眼胞要比余卿家眼睛还大了。”
  众人纷纷偷笑,白时中则不明所以,以袖遮面。
  赵佶又扫视过去,一路看到宫外情景,微微愣住,就那样原地站着,头微微转动,左右观看,看了良久。
  众人都不知道皇帝在看什么,有些莫名,只有陈文昭知道皇帝此时是何种心情。当时他拿了这望远镜,也如官家一般,于各处极目远眺,心中惊叹,久久不平。
  试问这世间中人,谁能看到如此远景?
  赵佶过了好半晌,仿佛才又想起此时正在议事,二府官员也都聚在身旁,他这才把眼睛从镜筒上拿下来,目中没了远山层云,街市热闹,又看宫墙之中众爱卿,真恍如隔世,看向陈文昭,问道:“这是什么仙宝?莫不是其中有什么阵法不成?”
  众人听了这话,微微惊讶,这陈太师不知道找了什么东西,皇帝也不知在里面看见了什么,竟然就由陈太师这样把皇帝骗过去了!
  赵佶见众位爱卿翘首以盼,也不小气,交给众人一观,那得了望远镜之人无不瞠目结舌。
  陈文昭拱手回道:“禀陛下知,此并不是道家仙法,只是徒弟自去东平府平乱,近日以来,镇压梁山匪寇,一心讨伐叛逆,不经意之间发明此物。”
  众人:“……”
  好好好,就你有个会造宝物的徒弟是吧!
  白石中眼睛贴在镜筒上,磕磕巴巴地说道:“这,这,有了此物,敌军如何行进,岂不是尽在眼中!”
  陈文昭见皇帝喜爱此物,趁机说道:“收复燕云,岂独陛下之事哉?实乃我大宋亿万子民之所共愿也。”
  “昔日汉朝初年,匈奴猖獗,其势汹汹,然汉武之所以能北逐匈奴,封狼居胥,非徒国力之盛,亦因汉人铁甲坚固,铁器尖锐,足以御胡马之利。今我大宋,虽武力未必胜于金人,然在锻铁之术上,南北犹天壤之别。”
  “如今辽国立国二百载,金国犹初生之犊,武器之精,岂能与我大宋相提并论?陛下若能坚守不移,我大宋之能人巧匠,必将如泉涌不竭。凡有利之事,必当竭力发挥;凡不利之事,必当思变图强。如此,何患不胜?”
  赵佶果然大受鼓舞,看了看铁甲,又看了看千里江山镜,仿佛千里江山也尽在手中了,他哈哈大笑,赞道:“朕没想到潘卿家竟有如此才干,文能治府,武能平乱,又有这等巧思,真乃治世能臣也!”
  他又看向陈太师,“太师收得好徒弟,此事便依太师所愿,吩咐兵部做新甲,再叫潘卿家多做出几副千里江山镜出来,待到明年二月,便与金国联合,共同伐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