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范老纳闷:“想什么?”
  徐观说道:“到时候他也二十二岁了,若是想要娶妻生子……我也……”徐观皱皱眉,光是说出来都觉得内心难过。
  范老听明白了主人的话,眼睛睁得滚圆,不敢置信,话说得极有道理的,可你两个不是衣裳都撕了一筐了!
  范老赶紧调整心情,心道自己已经老了,大人和小潘大人都是年轻人呢,这年轻人与他这老骨头想的肯定不一样,现在年代也变了,现在已经是宣和年间了,不是他治平年间的老黄历了!
  范老脑筋急转,说道:“我见小潘大人是真心相待,主人若是一味推拒,岂不是伤了小潘大人的心?”
  范老又说道:“小潘大人是个年少就能做义士的,从东平府拜了陈太师做老师,一路到了东京又去了女真转一圈回来,桩桩件件哪是他这个年龄能做到的?是个天生宿慧,极有成算的!只大人拿他当小孩罢了!大人在此胡思乱想,只苦了自己,倒不如一问究竟,好过在这见天的傻想呀!”
  徐观被范老劝慰,这才想开些许,心中也不忍叫潘哥儿一直等待,却得不到回信。他从前也不是没想过这些事,只是一遇到潘哥儿,便不由自主被吸引。看他和自己亲昵,要推开他,却受不了他难过的表情;听他要求自己做这做那,要拒绝他,却不忍心叫他失望;看他一举一动,一怒一笑,要不爱他,却又做不到,只能越陷越深,沉沦其中。
  他叹了一口气,回到屋里拿了信纸。
  真正开始写信,又恨自己为何这么久才写,不是诚心叫潘哥儿委屈吗。
  罢了,他原本想,若是潘哥儿还要走上正道,生儿育女,他便全身而退,从此不再提及此事。可潘哥儿不愿意这样疏远又该怎么办?他不忍心,也只能舍身相陪了,若是日后潘哥儿后悔了……便把他抛却了罢。
  人若求情,宛如奔月,美嫦娥既然奔得,他便也奔奔看吧。
  *
  东平府
  东京御笔手诏传来,叫潘府尹自己建作院,这回又有皇帝手书一封,估摸是近日伐辽准备不顺,赵佶又担忧起内部问题来,三令五申叫潘卿家千万保住东平,专心招安,不要叫反贼猖獗,让他后院起火。
  潘邓有了指示,就也放开手来做。
  先叫晁少古在东平府周边找了个小院子,又在民间找好打铁匠人。
  许宜痛心说道:“圣上开恩,许咱们建作院,咱们却只找这么小的地方。要是放在以往,以咱们东平府的富庶,哪里要找这现成的小院,该在府城周边建一个大坊,招他个三五百名工匠才是!”
  潘邓呵呵笑道:“有了总比没有好,别小看这小院子,日后做得好了再往外扩就是。”
  又叫许宜去找府中能人,勘察周边矿产。
  许宜说道:“就是有矿,也不归咱们府所管,朝廷自要派人来接管的。”
  潘邓说道:“不要矿产如何,能给咱们东平府提供些工作机会就好了。”
  许宜明白了府尹的意思,下去办事。
  *
  过了两日,清晨时分武松来叫他,说扈三娘又来拜见。
  潘邓接见扈三娘,见她浑身浴血,眉目之间却有一股英气,手里拎着一个滴血的布包。
  潘邓一个大抽气,觉得自己已经有红布包批踢艾斯滴了。
  来人跪拜道:“扈三娘拜见府尹,今奉狗贼李逵之头孝敬府尹大人,恳请归降。望大人宽恕我往昔之过,扈三娘愿效犬马之劳,誓死以报!”
  说着要把那布包解开,潘邓紧忙阻拦,“不必,不必。”
  扈三娘便停了手中动作。
  潘邓见她满手血渍,身上也都是血污,有心叫人带她梳洗一番,左看右看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便也忽视了整洁,说道:“你待如何?要回扈家庄?”
  扈三娘拱手答道:“大恩无以为报,愿跟随府尹,为奴为婢。”
  潘邓说道:“我身边也不要仆人,只武松一个护卫便够了。”
  扈三娘说道:“愿为府尹效犬马之劳。”
  潘邓想了想说道:“如今你家土地还在梁山手里尚未归还,本府这还真有一件事,乃是我名下有一纺织坊,里面都是女子,想与她们找个女教习,闲时教些武艺防身,再与我训练力士,巡逻护卫,守护工坊。你不如现下住在那里,等到土地归还再回归,意下如何?”
  扈三娘说道:“愿听府尹安排,必竭尽所能。”
  潘邓就让人去找了冯掌柜,言他已给找好了女教习,叫日后二人共同管理工坊防御。冯掌柜听了就赶紧从坊里赶过来,一边又叫坊里伙计给找好新教习的住处。没想到这么难找的人,还真叫东家找着了!
  冯掌柜到了府衙,和东家说了会儿话,先说了织坊近日织女已经都到齐了,各坊也都收拾妥当,陆续开工。旁边的土地也都收拾平整,已经找了人建新厂房。只是织机定做一事还没和东家汇报,待要东家拿主意,他们再去办。
  潘邓与他说了半晌,冯掌柜这才见了扈三娘,一打照面,大为惊骇。
  只见此人雾鬓云鬟,钗环凌乱,发丝染血,贴于脸上,眉间显现一股英气,双目凌然,浑身浴血。
  冯掌柜看了一眼只觉得腿肚子转筋,这是哪找来的煞神呀!
  第114章 蠢蠢欲动
  冯掌柜这边颤颤巍巍地领着扈三娘回了纺织坊,潘邓也忙起来。
  先是段景柱在四周考察,把能开垦的耕地都圈了出来,尤其关注东平府北面,临近河边的一片土地。
  此河为黄河支流,正是京东西路与河北路的分界,河对岸往北是高唐州,往西就是北京大名府。
  此地为两路交界,人员稀少,再加上土地并不肥沃,更是少有人来此定居。
  段景柱说道:“别的我说不好,这地方倒是能种棉,如果能有个水车灌溉,更加好了。”
  钱通也跟着来了,说道:“如此地方,真要种庄稼,也只能种粟米。这边荒凉,府尹要在此开荒?”
  这地方走着路都硌脚,哪儿能种什么东西?要真是块儿肥土,早就被人开了。
  潘邓也在这乘着马车走了一上午,说道:“地表不甚好,但是胜在地势平坦,百里之内都是平原,也尽够了,开荒看看吧。”
  晁少古问道:“咱们府的百姓,谁会来此?”
  潘邓问道:“开垦多少占多少,再免他三年田赋呢?”
  钱通点点头,又觉得此计可行了。反正这地方从前也没有耕地,说是免三年田赋,但实际上府中并没损失,反而若是真开垦成了,三年之后还能增加赋税。
  潘邓说道:“官府再给修建水车;叫府中大户提供棉种,三年之内补贴收棉;再增加此地的青苗钱。”
  众人皆以为此法甚佳。
  潘邓就把此事交给晁少古办,“此地是东平府治下,本府初来乍到,也要做些实事,如此劝课农桑,不误农时,待到三年大考,也和诸位共同评个优呀。”
  晁少古面带微笑,心中也知此事若办的好了,自己考课也好看,便接了差事,用心去办。
  *
  半月过后,徐宁、秦明、呼延灼三人的免罪书下发,择良辰吉日在梁山脚下受降。仪式过后,潘邓就让他们尽快离开东平,几人各自带了兵马粮草,拜别了潘府尹和梁山诸将,奔赴任上。
  他们三个武将还在梁山之时,也能镇住山寨,可三人带着十几个小首领,以及梁山兵卒八千来人离开,梁山就开始摇晃,不太平静了。
  自从那日王英和周通两个首领离奇被砍之后,山上大乱,人人自危。过了两日有人发现杨志已很久不在山上,这才信了李忠之语,确实是那青面兽杨志杀了二人,卖友求荣。想不到此人看上去忠厚老实,背地里如此心狠手辣!小头领们如同惊弓之鸟,抱团结块更加厉害。
  宋江费了好大劲将此事压下去,让首领管好各自兵马,各司其职。陪着燕顺,郑天寿二人葬了王英;又与李忠安葬了周通。好言相劝,安抚好这两拨人。数日过后,一场酒宴之后,李逵又身首异处。
  神行太保戴宗发狂暴怒,要彻查此事,宋江也将李逵手下几个小喽啰都叫到忠义堂,问他们这事是谁干的。
  那几个小喽啰瑟瑟发抖,李逵大王活着的时候便不把他们当人看,动辄打骂。若事有不顺心,还有被砍杀的,他们哪里敢往前凑?
  一人哆嗦着说道:“李逵大王那日吃了酒,便说要睡,就回屋躺下了,我们……我们哪里敢打扰?惊扰了他睡眠,一斧就劈上来了!小的几个一直在外边候着,不知道是谁干的。”
  戴宗拔出刀来,想要将这几人砍了,一众兄弟将他拦下,宋江也说道:“戴宗兄弟莫要意气用事!这李逵与王英一样,都是得罪过潘府尹的,怕是哪个好汉借了他的头,去招安了……”说着泪如雨下。
  众人又宽慰宋江。
  此事倒是提醒了戴宗,他飞快记下堂中首领,又领了跟班,在梁山上排查,看何人不在山上,誓要把此人揪出来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