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兄(重生) 第4节
赵明宜看她一眼,面露茫然。
梨月道:“您每半旬都会给大爷寄一封信的,前几日您病了,一直没写,我也给忘了……这个月都快过去了。”
闻言,明宜终于想起来确有这么回事。
实在是热,她又解了颗扣子,把头探向窗边,垂头丧气道:“我还是不写了……大哥太忙了,估计也没有空看。”
前世也是这会儿,她在祖母那儿很是受了些委屈,一时间话特别多,娘那段时日总是头疼,她没有人倾诉,她就寄信到天津说给大哥听。
怕他烦,也不说家里的什么是非,就是叽叽喳喳地讲一些细细碎碎的小事,比如早晨吃了什么,六兄给她买了一只鸟儿……每半个月就要寄一封,有时候更短,几天一封。
但是大哥没有给她回过。
应该是没有看吧。他那么忙,她记得似乎没过多久,他就要封侯了……斩杀有反心的辽王,击退围京的叛兵。
没有人知道,赵氏未来几十年的荣光,都要系在赵枢身上。
她甚至觉得前世的自己有些不懂事,总是找着机会去打扰他。
“我不写了,以后也不用寄了……”她觉着没那么热了,终于起身回到床上,告诉梨月:“哥哥太忙,我不能总去找他。”
该懂事了。
梨月眼睛瞪得圆圆的,愣了片刻,也点点头。
“小姐说得对!”
她其实也怕跟大爷的人打交道。各个身上都有股气势,尤其是那个姓周的冷面侍卫,又高又结实,横她一眼,梨月都要心惊胆颤。
不寄更好!
翌日早晨,天还没亮,窗外黑漆漆的,帘帐外已经掌起了灯。
云珠端了水进来。
迷迷糊糊间,有人拍了拍她的肩膀。
“小姐,您今天开始,就得去给老太太请安了,可不能再睡了。”
明宜一下子就清醒了。
前世兄长把她接去天津后,几乎就不用再早起了,没人需要她问安,哥哥对她很好,几乎能算得上捧在手心里了……那些年没吃过什么苦。
以至于她都快忘了,曾经在赵家,是要早晨天没亮就得起来的。寅时末的时候梨月服侍她洗漱,她困得头都抬不起来,眼下有点青影,云珠只能用细细的脂粉给她遮掩一二。
收拾好后,廊上有婆子过来给她掌灯。
穿过竹篱花障之后,明宜只见前方隐约有灯火,几个提着灯笼的小丫鬟走在前面,中间簇拥着的是一个柔婉的女人。……凤纹织锦缎长裙,罩着杏色撒花团纹褙子,发髻上的衔珠步摇摇曳生姿。
“母亲……”她高兴地唤了一声。
林氏刚巧走到她跟前,拉过明宜的手,带着她往寿安堂去:“你病了之后就没去请过安,怕你不习惯,也怕她刁难你,还是我带你去吧。”
赵明宜觉得自己眼眶红红的,有什么东西快要掉下来了。
“还是娘对我好。”她把手放在林氏掌心里,与母亲肩并着肩走着:“您不用担心我的,我能照顾好自己。”
或许前世的她不能。
但今生的赵明宜可以。
林氏笑了笑,只带着她走,黑夜里女人的声音如温暖的水流:“你再怎么能照顾好自己,也是我的女儿。我看顾你不是应该的吗。”
月光洒在小径上,把母女俩的影子拉得悠长。
这时候天已经有一点蒙蒙的白了,东大街一道巷子里,一户人家已经亮起了烛火,窗边微弱的光映出一道俊秀挺拔的身影。
院子里传来泼水声。
孟蹊站在水缸前,挽了袖子,用木瓢舀水进锅里,点火加柴,而后坐在一边静静地等水烧开。
噗噜噗噜的水声响起。
他又拿来木盆,将热水倒进去,而后拿出一包包扎好的药材,接了绳结放到水中。清澈的水逐渐泡出了浓郁的茶色,散发着药香。
他将木盆送到了房里。
“李叔,我来吧……”他额头沁出一层细汗,进去去后只见半鬓斑白的男人正在给他父亲捏腿,男人推拒了,接过他手中的水,挽了袖子伺候起来。
孟老爷叹了口气,指了指一旁的竹凳:“含章,你先坐吧。”
曾经也算意气过的孟老爷,此刻也两鬓斑白,眼角皱纹再也无法遮掩。
孟蹊坐了下来,一身灰色的粗布衣裳穿在他身上,也掩不住他如玉的气质。白皙俊秀的面容,挺拔的身姿,在这简陋的室内,有些格格不入。
孟老爷看着儿子,不住地叹息。
“含章……你与徐医正相识?”他看看自己的腿,终于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孟蹊摇头:“这位医正已经离开太医院多年了,轻易不出来为人诊治……我也不曾与他有过交往。”
“那倒奇了……”
孟老爷曾经也阔绰过,自然知道这位老太医的底细,当年为太后老娘娘请脉的人,医术卓绝,这位老医正来看过后,只说他这腿能救回来的概率只有三四分……孟老爷差点儿老泪纵横。三四分也够了,哪怕是一分也让人看得到希望不是。
能救便好。
孟老爷锤了锤自己的腿,沉默了片刻,才道:“能请他过来的人,身份恐怕不一般,想来也是不愿让我们知晓……那便暂时不要深究了。”
他想或许是自己当年同朝为官的哪位同僚。
孟蹊听后,平放在膝上的手忽然握了握。
他其实有猜测……却不敢肯定是不是她。
可是他们素未相识,她能在路上帮他一把已是莫大的幸事,她又怎么会大费周章地再帮他请医正。
天渐渐地亮了,云彩明媚。他从父亲房里出来,抬头看了看院子里的绿柳。
他抵京的时候这棵树还是枯枝,今天却好像能看见一点点芽梢了。
不知怎的,他脑海中忽然浮现起一张如春芽般明媚的面孔。
第5章 赵枢
孟蹊决定亲自去一趟赵家。
门房替他传了话,出来的是一位梳着单髽髻,年龄稍长的婢女,见到他时好像有些意外,只告诉他夫人此时并不得空:“公子有何事,说与我听也是一样的,我必当一五一十地转告夫人。”
那婢女说完便看着他。
孟蹊平生第一次有些不自在。
为什么不自在,也说不清。或许是因为这是她母亲的婢女。
他表示了感谢,那日实在狼狈,来往去庙里上香的人众多,却只有这位小姐帮了他:“那天走得匆忙,我父亲的病耽搁不得,便也没有向府上道谢……”他不能很确定是不是她帮他请了徐医正,却直觉是她,她好像不希望有人知道,随即又道:“我马上要离京,想必往后很难再有机会,便想今日过来……归还小姐那日落下的果珠。”
他伸出手,修长匀称的手里托着一串秀气的薏苡珠串。
婢女冷眼瞧着,也只能暗赞一声真是一副好模样。通身的气质,冰冷如玉,也难怪小姐……
这是一种植物的果实,采摘下来后能串成珠链,去往大音寺的那条路边有很多,有些爱玩儿的小姑娘会拉着同伴去摘了来做成手串。
他手里这串珠子很匀称,果实还是绿色的,一点都不老。
婢女知晓那日府上的小姐确是去庙里上香……摘些玩儿也是有可能的,便收了下来,不过终究有顾虑:“公子,您也知晓,这到底是外头的东西,您交给我,我恐怕也是要给夫人过目的……您不知道,那日小姐从大音寺回来,惹了些闲话,府上老太太命人罚了小姐……”
终究没细说。
孟蹊确是心中震了震。
“不知姑娘现在怎么样。”原本垂在身侧的手握了握。
“小姐病了些日子,这两日才活泼些。”婢女叹了口气。
她颔了颔首,说完正准备离开,却见不远处走出来两个小厮,正弯腰套马车。门内走来一个穿褐色长衫,书生模样的人,下颌蓄了须,站在石阶上逡巡了片刻,看向了他们这里,又很快走了。
小厮套完了马,正要回府看见她后咧嘴一笑,嘴里喊着张姑姑。
婢女多问了句:“这是谁要出门?”
小厮道:“嗐,是冯先生,冯先生要去趟天津,大爷有事儿要他办。”
张姑姑眼皮子跳了跳,立马闭了嘴,没再多问。
孟蹊看到那人,只觉得那位唤做冯先生的人看向他时很有几分意味。
那是一种审视的味道。
这样的目光他见得多了,并不为然,心下微哂,很快便离开了。他本不该来,听说她是赵家的小姐……赵家的人。
冯先生也是很快到了天津。
大爷传信过来要他去一趟,送信的侍从也没说清楚就走了,他只得匆匆出发。
马车进了天津城,一路往西北隅驶去,他先去了大爷的私宅,府上的侍从却说他在官署:“今儿个周爷提了个犯人回来,这会儿才下了大狱呢,大爷兴许忙着……不过既是唤您来,兴许有什么要紧事,您不然往署衙走一趟,也好过误了事儿不是?”
冯僚想了想,也不多耽搁,桌上的茶也没喝就起身离开了。
到了官署,有衙役引他进去。
牢房阴暗湿冷,进去便觉着后背发凉,他许久不曾来过大狱。不自觉地打了一个冷颤。
有衙役认得他,调笑了一声:“冯爷,您当年也是刀刃上行走过的,什么没见过,怎么在京里待了几年,进这牢狱都不习惯了呢。”
冯僚笑着摇摇头:“可不是,骨头都松了不少。”
中途不停传来开关锁链的声音,牢房一层压着一层,直到往最深处走去,冯僚这才发现去的是水牢。不时传来惨叫呼号的声音,现在他也适应了,不仅如此,他还有些兴奋的颤栗。
顺着水牢深处看过去。
首先入目的是一个困在铁笼里的男人,浑身湿漉漉的,目光似乎有些麻木,看见他走进来,只微微撩了撩眼皮。
离铁笼不远处放着一把太师椅。一旁是拧着长鞭静立的周述真。
椅上坐了一人。
牢房昏暗无光,冯僚却能辨别出那是谁。走上前去恭敬行礼:“大人。”
那人挥了挥手。
冯僚只好退立到身后。
梨月道:“您每半旬都会给大爷寄一封信的,前几日您病了,一直没写,我也给忘了……这个月都快过去了。”
闻言,明宜终于想起来确有这么回事。
实在是热,她又解了颗扣子,把头探向窗边,垂头丧气道:“我还是不写了……大哥太忙了,估计也没有空看。”
前世也是这会儿,她在祖母那儿很是受了些委屈,一时间话特别多,娘那段时日总是头疼,她没有人倾诉,她就寄信到天津说给大哥听。
怕他烦,也不说家里的什么是非,就是叽叽喳喳地讲一些细细碎碎的小事,比如早晨吃了什么,六兄给她买了一只鸟儿……每半个月就要寄一封,有时候更短,几天一封。
但是大哥没有给她回过。
应该是没有看吧。他那么忙,她记得似乎没过多久,他就要封侯了……斩杀有反心的辽王,击退围京的叛兵。
没有人知道,赵氏未来几十年的荣光,都要系在赵枢身上。
她甚至觉得前世的自己有些不懂事,总是找着机会去打扰他。
“我不写了,以后也不用寄了……”她觉着没那么热了,终于起身回到床上,告诉梨月:“哥哥太忙,我不能总去找他。”
该懂事了。
梨月眼睛瞪得圆圆的,愣了片刻,也点点头。
“小姐说得对!”
她其实也怕跟大爷的人打交道。各个身上都有股气势,尤其是那个姓周的冷面侍卫,又高又结实,横她一眼,梨月都要心惊胆颤。
不寄更好!
翌日早晨,天还没亮,窗外黑漆漆的,帘帐外已经掌起了灯。
云珠端了水进来。
迷迷糊糊间,有人拍了拍她的肩膀。
“小姐,您今天开始,就得去给老太太请安了,可不能再睡了。”
明宜一下子就清醒了。
前世兄长把她接去天津后,几乎就不用再早起了,没人需要她问安,哥哥对她很好,几乎能算得上捧在手心里了……那些年没吃过什么苦。
以至于她都快忘了,曾经在赵家,是要早晨天没亮就得起来的。寅时末的时候梨月服侍她洗漱,她困得头都抬不起来,眼下有点青影,云珠只能用细细的脂粉给她遮掩一二。
收拾好后,廊上有婆子过来给她掌灯。
穿过竹篱花障之后,明宜只见前方隐约有灯火,几个提着灯笼的小丫鬟走在前面,中间簇拥着的是一个柔婉的女人。……凤纹织锦缎长裙,罩着杏色撒花团纹褙子,发髻上的衔珠步摇摇曳生姿。
“母亲……”她高兴地唤了一声。
林氏刚巧走到她跟前,拉过明宜的手,带着她往寿安堂去:“你病了之后就没去请过安,怕你不习惯,也怕她刁难你,还是我带你去吧。”
赵明宜觉得自己眼眶红红的,有什么东西快要掉下来了。
“还是娘对我好。”她把手放在林氏掌心里,与母亲肩并着肩走着:“您不用担心我的,我能照顾好自己。”
或许前世的她不能。
但今生的赵明宜可以。
林氏笑了笑,只带着她走,黑夜里女人的声音如温暖的水流:“你再怎么能照顾好自己,也是我的女儿。我看顾你不是应该的吗。”
月光洒在小径上,把母女俩的影子拉得悠长。
这时候天已经有一点蒙蒙的白了,东大街一道巷子里,一户人家已经亮起了烛火,窗边微弱的光映出一道俊秀挺拔的身影。
院子里传来泼水声。
孟蹊站在水缸前,挽了袖子,用木瓢舀水进锅里,点火加柴,而后坐在一边静静地等水烧开。
噗噜噗噜的水声响起。
他又拿来木盆,将热水倒进去,而后拿出一包包扎好的药材,接了绳结放到水中。清澈的水逐渐泡出了浓郁的茶色,散发着药香。
他将木盆送到了房里。
“李叔,我来吧……”他额头沁出一层细汗,进去去后只见半鬓斑白的男人正在给他父亲捏腿,男人推拒了,接过他手中的水,挽了袖子伺候起来。
孟老爷叹了口气,指了指一旁的竹凳:“含章,你先坐吧。”
曾经也算意气过的孟老爷,此刻也两鬓斑白,眼角皱纹再也无法遮掩。
孟蹊坐了下来,一身灰色的粗布衣裳穿在他身上,也掩不住他如玉的气质。白皙俊秀的面容,挺拔的身姿,在这简陋的室内,有些格格不入。
孟老爷看着儿子,不住地叹息。
“含章……你与徐医正相识?”他看看自己的腿,终于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孟蹊摇头:“这位医正已经离开太医院多年了,轻易不出来为人诊治……我也不曾与他有过交往。”
“那倒奇了……”
孟老爷曾经也阔绰过,自然知道这位老太医的底细,当年为太后老娘娘请脉的人,医术卓绝,这位老医正来看过后,只说他这腿能救回来的概率只有三四分……孟老爷差点儿老泪纵横。三四分也够了,哪怕是一分也让人看得到希望不是。
能救便好。
孟老爷锤了锤自己的腿,沉默了片刻,才道:“能请他过来的人,身份恐怕不一般,想来也是不愿让我们知晓……那便暂时不要深究了。”
他想或许是自己当年同朝为官的哪位同僚。
孟蹊听后,平放在膝上的手忽然握了握。
他其实有猜测……却不敢肯定是不是她。
可是他们素未相识,她能在路上帮他一把已是莫大的幸事,她又怎么会大费周章地再帮他请医正。
天渐渐地亮了,云彩明媚。他从父亲房里出来,抬头看了看院子里的绿柳。
他抵京的时候这棵树还是枯枝,今天却好像能看见一点点芽梢了。
不知怎的,他脑海中忽然浮现起一张如春芽般明媚的面孔。
第5章 赵枢
孟蹊决定亲自去一趟赵家。
门房替他传了话,出来的是一位梳着单髽髻,年龄稍长的婢女,见到他时好像有些意外,只告诉他夫人此时并不得空:“公子有何事,说与我听也是一样的,我必当一五一十地转告夫人。”
那婢女说完便看着他。
孟蹊平生第一次有些不自在。
为什么不自在,也说不清。或许是因为这是她母亲的婢女。
他表示了感谢,那日实在狼狈,来往去庙里上香的人众多,却只有这位小姐帮了他:“那天走得匆忙,我父亲的病耽搁不得,便也没有向府上道谢……”他不能很确定是不是她帮他请了徐医正,却直觉是她,她好像不希望有人知道,随即又道:“我马上要离京,想必往后很难再有机会,便想今日过来……归还小姐那日落下的果珠。”
他伸出手,修长匀称的手里托着一串秀气的薏苡珠串。
婢女冷眼瞧着,也只能暗赞一声真是一副好模样。通身的气质,冰冷如玉,也难怪小姐……
这是一种植物的果实,采摘下来后能串成珠链,去往大音寺的那条路边有很多,有些爱玩儿的小姑娘会拉着同伴去摘了来做成手串。
他手里这串珠子很匀称,果实还是绿色的,一点都不老。
婢女知晓那日府上的小姐确是去庙里上香……摘些玩儿也是有可能的,便收了下来,不过终究有顾虑:“公子,您也知晓,这到底是外头的东西,您交给我,我恐怕也是要给夫人过目的……您不知道,那日小姐从大音寺回来,惹了些闲话,府上老太太命人罚了小姐……”
终究没细说。
孟蹊确是心中震了震。
“不知姑娘现在怎么样。”原本垂在身侧的手握了握。
“小姐病了些日子,这两日才活泼些。”婢女叹了口气。
她颔了颔首,说完正准备离开,却见不远处走出来两个小厮,正弯腰套马车。门内走来一个穿褐色长衫,书生模样的人,下颌蓄了须,站在石阶上逡巡了片刻,看向了他们这里,又很快走了。
小厮套完了马,正要回府看见她后咧嘴一笑,嘴里喊着张姑姑。
婢女多问了句:“这是谁要出门?”
小厮道:“嗐,是冯先生,冯先生要去趟天津,大爷有事儿要他办。”
张姑姑眼皮子跳了跳,立马闭了嘴,没再多问。
孟蹊看到那人,只觉得那位唤做冯先生的人看向他时很有几分意味。
那是一种审视的味道。
这样的目光他见得多了,并不为然,心下微哂,很快便离开了。他本不该来,听说她是赵家的小姐……赵家的人。
冯先生也是很快到了天津。
大爷传信过来要他去一趟,送信的侍从也没说清楚就走了,他只得匆匆出发。
马车进了天津城,一路往西北隅驶去,他先去了大爷的私宅,府上的侍从却说他在官署:“今儿个周爷提了个犯人回来,这会儿才下了大狱呢,大爷兴许忙着……不过既是唤您来,兴许有什么要紧事,您不然往署衙走一趟,也好过误了事儿不是?”
冯僚想了想,也不多耽搁,桌上的茶也没喝就起身离开了。
到了官署,有衙役引他进去。
牢房阴暗湿冷,进去便觉着后背发凉,他许久不曾来过大狱。不自觉地打了一个冷颤。
有衙役认得他,调笑了一声:“冯爷,您当年也是刀刃上行走过的,什么没见过,怎么在京里待了几年,进这牢狱都不习惯了呢。”
冯僚笑着摇摇头:“可不是,骨头都松了不少。”
中途不停传来开关锁链的声音,牢房一层压着一层,直到往最深处走去,冯僚这才发现去的是水牢。不时传来惨叫呼号的声音,现在他也适应了,不仅如此,他还有些兴奋的颤栗。
顺着水牢深处看过去。
首先入目的是一个困在铁笼里的男人,浑身湿漉漉的,目光似乎有些麻木,看见他走进来,只微微撩了撩眼皮。
离铁笼不远处放着一把太师椅。一旁是拧着长鞭静立的周述真。
椅上坐了一人。
牢房昏暗无光,冯僚却能辨别出那是谁。走上前去恭敬行礼:“大人。”
那人挥了挥手。
冯僚只好退立到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