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安阮只是听着就觉得十分深奥,完全听不懂。
他不由得感叹, 周旭是真的有读书的天赋,也亏得周家有银钱送他去读书,不然可就埋没了。
日后周旭若是过了乡试和发解试,整个周家都跟着面上生光,村里哪个人见了都得说上个好字呢。
说起乡试,好像离着日子不远了,安阮记着是在八月初一,今日已经是七月二十,估计再过几日,周旭就该回夫子那儿好好准备考试去了。
听说考试要连着考两三天,为了防止作弊,每个学子呆在一个小小的隔间里,一呆就是三日,吃喝睡都不方便。
学子们这几天都得吃上些苦头。
在安阮眼里周旭还是个孩子呢,想着他要受苦便有些心疼,脚下一转就往鸡栏里转了一圈,掏出两个鸡蛋来,准备晚上单独给周旭做个鸡蛋羹,让他好好补补身子。
捡完了鸡蛋,他便进了厨房给朱莲花打下手。
夜里周旭看着自己才有的鸡蛋羹,心情美滋滋得差点翘起了尾巴,未了还贱兮兮的在周言面前显摆了一番,得了个冷眼后老实了。
他可不知自己这番显摆害惨了安阮,当天夜里周言一直掐着他腰,反复询问他是是喜欢周旭还是喜欢他。
安阮神志不清,嗓音被撞得支离破碎,魂都快被撞飞了,哪还听得到他在念叨着什么。
没得到想要的回答的周言借机更是狠狠欺负了他一通。
第二日还得早起帮村里人收稻谷,周言虽做得凶狠但还算有分寸,只要了两回便给安阮收拾干净。
安阮沾着枕头就睡,由着周言将他揽入怀中,宽厚的手掌轻轻按揉着他酸胀的腰肢,熟睡时都发出舒服的哼唧声。
皎洁明亮的月光穿透窗户,投下一片暖光,将昏暗的房内也映衬得亮堂。
周言扬起的嘴角就没落下过,借着月光一直盯着安阮的睡颜,偶尔忍不了就俯身亲上两口,惹得睡梦中的安阮以为是只大蚊子挥手去打,但无论打几次都赶不走,委屈得撅了撅嘴。
周言忍俊不禁,又亲了他嘴唇一下,这才拢着人躺下闭上了双眼。
.
之后都很是忙碌,帮着这家收完了稻谷又去了那家,没得个清闲躲懒的时候。
这炎炎烈日下所有人都晒黑了两圈,周言也不例外,只是晒黑之后反而让那张剑眉星目的脸更添了几分野性的美。
不知是安阮如今养得好了,还是那盒润肤的脂膏起了作用,安阮也见天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他就是没被晒黑一点,反而瞧着更白嫩了些,可把村里其他的女人夫郎们羡慕坏了,围着他问用了什么润肤脂膏效果这么好。
安阮倒也没隐瞒,他不识字不知道那胭脂铺子叫什么,索性就将具体的的位置说了出来。
收成的日子总是忙碌又充实,转眼就过了几日,周旭也该收拾包袱动身去准备今年的乡试了。
那日一家人特意空出了时间,做了一顿好的给他送行,安阮还特意让周言逮了一只鸡炖了。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了一顿饭,给周旭说了不少体己话。
临出门时,朱莲花殷切的叮嘱:“娘也不想给你太大的压力,你尽力了就好,左右识得字了,就算没个功名也能去城里当个账房先生,怎么都比爹娘有出息。”
周旭眼眶微红,用力的抱住朱莲花:“我一定会努力的,娘你等着我好消息。”
周言坐在驴车上,回头喊道:“走吧,再晚些就耽搁时辰了。”
学堂离云水村不远,但夫子家却在距离云水村三十里地的木桩村里,这个时辰才出发,光靠双腿走去估计天都要黑了。
周言干脆借了驴车送他一趟,然后自己赶在天黑之前到家。
周旭和几人依依惜别,这才上了驴车。
安阮几人目送着驴车踢踢踏踏的走远,祈祷周旭能考个好成绩。
送走了周旭之后依旧十分忙碌,等村里人都收完了稻谷,已经是八月初六。
期间城里的的官差来征收了一次秋税,当朝新帝登基大赦天下,连带着赋税也有所减轻,这三年之内都至于上交总收成的十分之一就够了。
周家一共收了三十二石,本来只需上交三石多点就够了,奈何衙门官差还要了义仓税,硬生生收走了四石。
四石与往年相比并不多,去年这个时候走家收成才二十六石都收了八石的秋税,也就是赶上了新帝登基,否则今年少不得得出十一二石出去。
交完了秋税,朱莲花将留着明年育种的谷子留了出来,考虑到会买地,还特意多留了两麻袋。
别看两亩地收了三十二石算高产,可将秋税和稻种留完,余下就只剩二十八石的粮食了。
得益于云水村多数还是靠山吃山,除了糙米外,还可以以糠麸、豆渣做主食,而芋头和薯蓣也能果腹。若是见天的吃米饭,这余下的二十八石稻谷也只勉强够周家一家五口吃到明年秋收,还是勒紧了裤腰带的吃。
便是隔三差五的吃,也是不敢将粮食拿出去换了钱的。
家中无粮,没得让人心焦,就怕出了天灾人祸的,那可就得等着饿死了。
来来去去,还是周家的田地太少了,朱莲花想要买地的心情越发的迫切。
不过如今刚秋收完,各家各户都在忙,里正更是忙着带官差挨家挨户的收秋税,朱莲花就算想问田地的事儿,也得等秋税收完了才行。
收完了稻谷之后就没那忙碌了,一家人看着那一捆捆稻草都晒干了,便寻思着用其做了一些新篮子。
前两日刚秋分入了秋,天气却是一点都没降下来。
都说是秋老虎,那温度确实比大夏天的要热上一些,朱莲花便带着安阮和周言搓了三张稻草席。
编织好了洗干净又晒干,往木板床上一铺,躺上去睡着就凉丝丝的,夜里倒是没那么热了。
弄完了稻草席,余下的稻草让他们在园中盖了个稻草棚子,白日里就算是要干活,也能躲到棚子里躲躲凉。
秋收完了以后,周爹和周言便算着再过几日进山里打猎,秋天山上的动物都会为了过冬尽量的吃得膘肥体壮的,这个时候去狩猎,运气好的话能有个好收成。
旱地里的大豆和绿豆全都收得差不多了,连着那南瓜也只剩下了干藤。
趁着周言和周爹还没上山去,一家人将干了枝的豆茎和南瓜藤都拔了,捆成捆放进柴房当柴火烧。
旱田的地重新翻了一番,重新种下了萝卜、胡豆还有冬葵,至于空下来的稻田则种上了油菜。
萝卜冬葵可做冬日里的蔬菜,胡豆既可当主食也能当蔬菜,而油菜得等开了春才能收获,将菜籽打出来,能压榨出菜籽油来。
寻常人家多吃猪油,菜籽油有钱大户人家倒是喜爱,所以村中的菜籽油多数是拿去卖了,少数会留下一坛来缓缓口味。
就好比周家,今年开春留的那罐菜籽油可才吃了一半不到,还剩了大半罐呢。
旱田和稻田都重新种上了作物,周言和周爹在家歇了一天就推着板车,背着弓箭和长刀匕首上了山。
田里的作物刚种下,要管理的地方还不怎么多,家里又只剩下了安阮和朱莲花,两人闲暇无事时就坐在稻草棚下做着过冬的新棉衣。
鸡栏里的鸡咕咕咕的叫唤,小驴拴在院子的篱笆墙边,埋头啃着朱莲花刚扔给它的菜杆子。
从外头往里了看,倒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周言和周爹上山的第二日,临近中午时里正笑呵呵的登了门,一开口就是恭喜,可把娘俩弄得一头雾水的。
里正瞧她们似乎并不知发生了什么,就赶紧道明了来意。
他说:“莲花啊,你们家周旭乡试考了第一呢!”
第35章 三十五
“还是你会教养孩子啊, 这两个儿子个个都有出息。”
“周言打得一手好猎又能挣钱,周旭更是不得了,小小年纪就拿了乡试第一。”
“云水村几十年了, 还是第一次出了个乡试第一呢。”
里正连着吹捧了好几句, 朱莲花与安阮面面相觑了一会儿, 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到底怎么回事。
“周旭得了乡试第一?!”
朱莲花没想到周旭竟然这么争气,这骤然的大喜让她激动得瞪圆了双眼,捂着胸口差点喘不上气来,还是安阮一直在给她拍背顺气才缓了过来。
“哎,是嘞。”
里正笑得脸上全是褶子, 从衣襟里掏出一张纸来,抖开放到两人眼前, 指着最上面的那行字道:“这最上头的就是周旭的名字,今日一大早放了榜,我得知了消息马上就来给你们报喜了。”
朱莲花和安阮都不识字,看着字上的内容跟看天书似的,但他们深知里正不可能会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开玩笑。
原本两人还有些不敢置信, 如今就只剩下喜悦了。
朱莲花当即哎哟一声,喜极而泣,连连念叨着说:“好好好,我们周家可算是祖坟冒了青烟, 出了个有功名的读书人了。”
他不由得感叹, 周旭是真的有读书的天赋,也亏得周家有银钱送他去读书,不然可就埋没了。
日后周旭若是过了乡试和发解试,整个周家都跟着面上生光,村里哪个人见了都得说上个好字呢。
说起乡试,好像离着日子不远了,安阮记着是在八月初一,今日已经是七月二十,估计再过几日,周旭就该回夫子那儿好好准备考试去了。
听说考试要连着考两三天,为了防止作弊,每个学子呆在一个小小的隔间里,一呆就是三日,吃喝睡都不方便。
学子们这几天都得吃上些苦头。
在安阮眼里周旭还是个孩子呢,想着他要受苦便有些心疼,脚下一转就往鸡栏里转了一圈,掏出两个鸡蛋来,准备晚上单独给周旭做个鸡蛋羹,让他好好补补身子。
捡完了鸡蛋,他便进了厨房给朱莲花打下手。
夜里周旭看着自己才有的鸡蛋羹,心情美滋滋得差点翘起了尾巴,未了还贱兮兮的在周言面前显摆了一番,得了个冷眼后老实了。
他可不知自己这番显摆害惨了安阮,当天夜里周言一直掐着他腰,反复询问他是是喜欢周旭还是喜欢他。
安阮神志不清,嗓音被撞得支离破碎,魂都快被撞飞了,哪还听得到他在念叨着什么。
没得到想要的回答的周言借机更是狠狠欺负了他一通。
第二日还得早起帮村里人收稻谷,周言虽做得凶狠但还算有分寸,只要了两回便给安阮收拾干净。
安阮沾着枕头就睡,由着周言将他揽入怀中,宽厚的手掌轻轻按揉着他酸胀的腰肢,熟睡时都发出舒服的哼唧声。
皎洁明亮的月光穿透窗户,投下一片暖光,将昏暗的房内也映衬得亮堂。
周言扬起的嘴角就没落下过,借着月光一直盯着安阮的睡颜,偶尔忍不了就俯身亲上两口,惹得睡梦中的安阮以为是只大蚊子挥手去打,但无论打几次都赶不走,委屈得撅了撅嘴。
周言忍俊不禁,又亲了他嘴唇一下,这才拢着人躺下闭上了双眼。
.
之后都很是忙碌,帮着这家收完了稻谷又去了那家,没得个清闲躲懒的时候。
这炎炎烈日下所有人都晒黑了两圈,周言也不例外,只是晒黑之后反而让那张剑眉星目的脸更添了几分野性的美。
不知是安阮如今养得好了,还是那盒润肤的脂膏起了作用,安阮也见天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他就是没被晒黑一点,反而瞧着更白嫩了些,可把村里其他的女人夫郎们羡慕坏了,围着他问用了什么润肤脂膏效果这么好。
安阮倒也没隐瞒,他不识字不知道那胭脂铺子叫什么,索性就将具体的的位置说了出来。
收成的日子总是忙碌又充实,转眼就过了几日,周旭也该收拾包袱动身去准备今年的乡试了。
那日一家人特意空出了时间,做了一顿好的给他送行,安阮还特意让周言逮了一只鸡炖了。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了一顿饭,给周旭说了不少体己话。
临出门时,朱莲花殷切的叮嘱:“娘也不想给你太大的压力,你尽力了就好,左右识得字了,就算没个功名也能去城里当个账房先生,怎么都比爹娘有出息。”
周旭眼眶微红,用力的抱住朱莲花:“我一定会努力的,娘你等着我好消息。”
周言坐在驴车上,回头喊道:“走吧,再晚些就耽搁时辰了。”
学堂离云水村不远,但夫子家却在距离云水村三十里地的木桩村里,这个时辰才出发,光靠双腿走去估计天都要黑了。
周言干脆借了驴车送他一趟,然后自己赶在天黑之前到家。
周旭和几人依依惜别,这才上了驴车。
安阮几人目送着驴车踢踢踏踏的走远,祈祷周旭能考个好成绩。
送走了周旭之后依旧十分忙碌,等村里人都收完了稻谷,已经是八月初六。
期间城里的的官差来征收了一次秋税,当朝新帝登基大赦天下,连带着赋税也有所减轻,这三年之内都至于上交总收成的十分之一就够了。
周家一共收了三十二石,本来只需上交三石多点就够了,奈何衙门官差还要了义仓税,硬生生收走了四石。
四石与往年相比并不多,去年这个时候走家收成才二十六石都收了八石的秋税,也就是赶上了新帝登基,否则今年少不得得出十一二石出去。
交完了秋税,朱莲花将留着明年育种的谷子留了出来,考虑到会买地,还特意多留了两麻袋。
别看两亩地收了三十二石算高产,可将秋税和稻种留完,余下就只剩二十八石的粮食了。
得益于云水村多数还是靠山吃山,除了糙米外,还可以以糠麸、豆渣做主食,而芋头和薯蓣也能果腹。若是见天的吃米饭,这余下的二十八石稻谷也只勉强够周家一家五口吃到明年秋收,还是勒紧了裤腰带的吃。
便是隔三差五的吃,也是不敢将粮食拿出去换了钱的。
家中无粮,没得让人心焦,就怕出了天灾人祸的,那可就得等着饿死了。
来来去去,还是周家的田地太少了,朱莲花想要买地的心情越发的迫切。
不过如今刚秋收完,各家各户都在忙,里正更是忙着带官差挨家挨户的收秋税,朱莲花就算想问田地的事儿,也得等秋税收完了才行。
收完了稻谷之后就没那忙碌了,一家人看着那一捆捆稻草都晒干了,便寻思着用其做了一些新篮子。
前两日刚秋分入了秋,天气却是一点都没降下来。
都说是秋老虎,那温度确实比大夏天的要热上一些,朱莲花便带着安阮和周言搓了三张稻草席。
编织好了洗干净又晒干,往木板床上一铺,躺上去睡着就凉丝丝的,夜里倒是没那么热了。
弄完了稻草席,余下的稻草让他们在园中盖了个稻草棚子,白日里就算是要干活,也能躲到棚子里躲躲凉。
秋收完了以后,周爹和周言便算着再过几日进山里打猎,秋天山上的动物都会为了过冬尽量的吃得膘肥体壮的,这个时候去狩猎,运气好的话能有个好收成。
旱地里的大豆和绿豆全都收得差不多了,连着那南瓜也只剩下了干藤。
趁着周言和周爹还没上山去,一家人将干了枝的豆茎和南瓜藤都拔了,捆成捆放进柴房当柴火烧。
旱田的地重新翻了一番,重新种下了萝卜、胡豆还有冬葵,至于空下来的稻田则种上了油菜。
萝卜冬葵可做冬日里的蔬菜,胡豆既可当主食也能当蔬菜,而油菜得等开了春才能收获,将菜籽打出来,能压榨出菜籽油来。
寻常人家多吃猪油,菜籽油有钱大户人家倒是喜爱,所以村中的菜籽油多数是拿去卖了,少数会留下一坛来缓缓口味。
就好比周家,今年开春留的那罐菜籽油可才吃了一半不到,还剩了大半罐呢。
旱田和稻田都重新种上了作物,周言和周爹在家歇了一天就推着板车,背着弓箭和长刀匕首上了山。
田里的作物刚种下,要管理的地方还不怎么多,家里又只剩下了安阮和朱莲花,两人闲暇无事时就坐在稻草棚下做着过冬的新棉衣。
鸡栏里的鸡咕咕咕的叫唤,小驴拴在院子的篱笆墙边,埋头啃着朱莲花刚扔给它的菜杆子。
从外头往里了看,倒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周言和周爹上山的第二日,临近中午时里正笑呵呵的登了门,一开口就是恭喜,可把娘俩弄得一头雾水的。
里正瞧她们似乎并不知发生了什么,就赶紧道明了来意。
他说:“莲花啊,你们家周旭乡试考了第一呢!”
第35章 三十五
“还是你会教养孩子啊, 这两个儿子个个都有出息。”
“周言打得一手好猎又能挣钱,周旭更是不得了,小小年纪就拿了乡试第一。”
“云水村几十年了, 还是第一次出了个乡试第一呢。”
里正连着吹捧了好几句, 朱莲花与安阮面面相觑了一会儿, 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到底怎么回事。
“周旭得了乡试第一?!”
朱莲花没想到周旭竟然这么争气,这骤然的大喜让她激动得瞪圆了双眼,捂着胸口差点喘不上气来,还是安阮一直在给她拍背顺气才缓了过来。
“哎,是嘞。”
里正笑得脸上全是褶子, 从衣襟里掏出一张纸来,抖开放到两人眼前, 指着最上面的那行字道:“这最上头的就是周旭的名字,今日一大早放了榜,我得知了消息马上就来给你们报喜了。”
朱莲花和安阮都不识字,看着字上的内容跟看天书似的,但他们深知里正不可能会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开玩笑。
原本两人还有些不敢置信, 如今就只剩下喜悦了。
朱莲花当即哎哟一声,喜极而泣,连连念叨着说:“好好好,我们周家可算是祖坟冒了青烟, 出了个有功名的读书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