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顾屿深在这个深渊中挣扎近十年,终于明白了宋简话中的那句“师兄,朔枝不适合你。”
他开科场。
范令允刚开科考的那一年,顾屿深奔走数月谋划良多,最后把清流之士推到了主考官的位置,同时糊名誊写。可是行至最后,却掀起了轰动一时的科考舞弊案。为时多月,所有考生都下了狱,查来查去查到最后,分明知道有世家作梗,但是那考生最后还是蒙冤获罪。
行刑是在冬日,纷纷扬扬下了场大雪。顾屿深抱着伞,前去相送。
那考生带着枷锁,行动不便,跌倒雪中,却畅怀大笑。
“顾伯侯。”他枷锁声响,挣扎着再度站起来,赤足踏在碎琼乱玉中,“我死之后,此事便算了结了。”
顾屿深为他打伞,哑声相问,“你还有什么心愿未了。”
“只两事相求。”那考生落下泪,“求此后考场,再无人如我这般。”
“求一杯毒酒。我只有一个老母亲,见不得血淋淋的场面,饶我一个全尸。”
顾屿深着人拿了酒。
“你应我否。”那考生又哭又笑,喝下毒酒后,颤声相问,“伯侯,应我否?”
顾屿深跪了下来。
茫茫大雪中,那人像是在舞蹈,又像是拥抱苍穹。他放肆哭着,放肆笑着。
“原来云间高楼有明月,不曾临照脚下泥。”
“原来高堂钩檐过长风,不曾俯望门边草。”
雪声渐大,伞已经打不住了,顾屿深衣衫墨发覆了一层厚厚的雪。他听到那歌声却愈来愈小,直到消失不见。
“何日之日兮,得见明月。”
“何日之日兮,敢触长风——”
那人倒在雪中,顾屿深沉默半晌,顿足叩首。
他重登黄册,重计天下良田。
被登记的第一波人,就是那些即将派往各州县,由新朝科举选出的年轻官员。
“此行凶险。”顾屿深涩声看着眼前人,“若是不愿,可以推辞。”
“无有不愿。”那官员叫做李逢,是新科探花郎。面如冠玉,嘴唇间仿佛一直带着笑,眼下也是如此,他低眉在纸页上书写,轻声说道,“朝廷局势,总要有人破局。历来都是决定者不易,我知伯侯难处。”
顾屿深怔怔的说不出话。
李逢抬眼看他,一双桃花眼在烛火下却不显得艳丽,只有平静。他勾了勾唇。
“顾伯侯,我虽然无妻儿,但是七大姑八大姨倒是不少。可以都写在其上么?”
“这是保命符,也是催命符。我能看到,他们也能看到。”顾屿深低声说,“三思。”
“那我的名讳首当其冲,就是头等大敌咯。”
顾屿深抬眸看他,抿了抿唇。
“若我身死。”李逢在烛火下捡起了他颊边碎发,拨在耳后,“伯侯,可记我姓名?”
轻风吹过,烛火晃颤,珠帘乱响。
“李逢。”顾屿深偏偏头,离了远些,“李逢。”
“放心吧,我愿往,不为伯侯。而为大梁。”李逢笑了笑,眼中的眷恋与遗憾转瞬即逝,他重新坐直了身子,“修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是二人相见的最后一面。
近一年后,伯府收到了一个沾着血的包裹。包裹中是登记好的一府黄册,以及一封书信,写着“伯侯亲启。”
“顾屿深,展信舒颜。”
“最后一次了,你就由着我瞎叫吧。伯侯,屿深,云悠。”
“我叫李逢。云悠,记住了。我叫李逢。我家无人记我,我想来想去,只有你了。”
“以身许国,幸不辱命。”
那是一个中秋。
顾屿深走出府去,看到了朔枝城的烟火与河灯。他随手买了张面具,而后跻身入了人海中。他漫无目的的穿过小桥,越过流水,不知怎得,又站到了金雀楼上。金雀楼上没有他人,他孤立良久,靠着栏杆,看向空中的圆月与繁星。
晚风拂过衣袖与头发,没有一点暖意。他穿着单薄,觉得冷,却又不肯离去。
直到很久之后,身后传来细碎声响,有人上了楼来,为他添衣。
顾屿深呼了口气,轻声喊,“陛下,私自出宫,可说与他人?”
“今夜无君臣,你换个称呼。”
“叫惯了,便不换了。”顾屿深往一旁移步,拢住他盖过来的衣袍,却也离开了他的怀中。“陛下,明日是中秋宴,事多繁忙,还请莫要在宫外逗留。”
范令允眸光闪烁,他盯着他的眼眸,然后伸手覆上他的面具。摘面具被了下来,露出那张熟悉的脸。
看着那有些苍白的脸色,他呼吸停滞了一瞬,轻声相问,“你后悔了,是不是?”
顾屿深没有回答,只是转过身去,再次看向远方的月。
“中秋夜。”他讲,“有人阖家团圆,有人孤魂漂泊。”
“今日,我本想去若水寺,求几盏明灯。”
范令允“嗯”了一声,问道,“为谁求?”
顾屿深怔怔地,沉默良久,才摇了摇头,“最后什么也没求。”
金桂飘香,烟火在远方绽放成春花的模样。
“有人缘分尽了,去求来生。”顾屿深伸手握住了飘来的花瓣,“我徘徊许久,发现朔枝城中的缘分太多太多,求不完,求不尽。”
也求不得。
“有人白首如新。”范令允向前一步,他看着顾屿深靠着栏杆,心中突然一阵慌张。那人望着明月,揽着金桂,眼中却平静的如同将要干涸的湖泊,不复先前意气。整个人像是要追着天上星河远去。
“却很难有人倾盖如故。”顾屿深把花瓣放开,叹了口气,“陛下,这里风大,我们下楼去吧。”
范令允跟在他的身后,心中已然知晓了那个问题的答案。他有那么一瞬,情不自禁的伸出手去,喊道,“顾屿深。我……”
我给你一纸诏书,你出京去吧。
可是等到那人闻声,诧异的回眸看来,却说不出口了。
陛下低眉,把手按在了袍角下,最后只是笑了笑。
“没事儿。”他说,“中秋夜,月色好。”
“你下午没求得明灯,不如我们现下再去?”
顾屿深沉默良久,摇了摇头。
“陛下,我再不入若水寺了。若您有心要去,就替我为他们点一盏灯吧。”
“求什么?”
“求来生莫明莫慧,莫入宫城。”
--------------------
宋简是他师兄毒唯,但是是家人般的感情(顾兰同理),不是爱情。顾屿深本人长得好性格好才情好也没有高不可攀的地位,有李逢这样一个心许的人也是正常的……这辈子他还会出现,是重要人物,但不会成为范、顾二人爱情的陪衬,他有自己的故事。
宋简和顾兰两个人,一个人发现他师兄好像真的喜欢龙椅上的九五至尊;一个人知道陛下光风霁月的外表下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这一辈子终于有机会对了对口供,才发现街头巷尾那“他爱他,他不爱他,他爱他时他置之不理,他不爱他后又倒追强取,最后快乐把家还才发现很早的时候他爱他他也爱他”的狗血话本原来是取自于生活。
第53章 旦夕·棋子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来到朔枝的第五年,范令允改元为宸泰。
柘融再度掀起了巧儿关的战火。
与此同时,西北清淮府,十二部落的新狼王踏入了大梁的国界线。
而大梁内部并不乐观,西北北斗军自长平关之后没有赢来第二位天才将领,而西南的军权牢牢把控在世家手中。除此之外,国库空虚,兼以大旱。
渐渐的,渐渐的,一种陌生的声音在朔枝城甚嚣尘上。
直到最后,范令允看到了放在案头的奏折。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西北难以为继,不如割让西北庆州、德州两个地方。”顾屿深看过去,言简意赅的说,“左右西北在长平关之战后一直没有缓过来,要经济没经济,要政治没政治,剩了一帮子刁民早扔出去早省心。”
顾屿深冷冷笑道,“这是说的什么屁话。”
范令允只是低头看着那封奏折,末了叹了口气,“真是多事之秋。”
但是说话再硬气,也无法改变大梁眼下军事能力不行的现状。礼部接待了前来拜谒的天狼部使者,他们在统治者过渡的同时大兴改革之事,而今国力强盛,又加之柘融可形成夹击之态。
“和亲?”宋简听到顾屿深说,愣了愣,“大梁别说公主了,就算郡主都没有。”
“这些都可以封。”顾屿深皱着眉头思索着,“我只是不明白天狼部为何有此作为。”
“大梁内忧外患,西北大旱,我前段时间派过去查探情况的人还没有信儿。不过就算有了信儿也不会是什么好消息。苏伊尔盯着西南,天狼部盯着西北,打就完了,何苦再来此和亲之事?我跟着礼部走了一天,发现西北对于和亲这事儿是认真的。”
他开科场。
范令允刚开科考的那一年,顾屿深奔走数月谋划良多,最后把清流之士推到了主考官的位置,同时糊名誊写。可是行至最后,却掀起了轰动一时的科考舞弊案。为时多月,所有考生都下了狱,查来查去查到最后,分明知道有世家作梗,但是那考生最后还是蒙冤获罪。
行刑是在冬日,纷纷扬扬下了场大雪。顾屿深抱着伞,前去相送。
那考生带着枷锁,行动不便,跌倒雪中,却畅怀大笑。
“顾伯侯。”他枷锁声响,挣扎着再度站起来,赤足踏在碎琼乱玉中,“我死之后,此事便算了结了。”
顾屿深为他打伞,哑声相问,“你还有什么心愿未了。”
“只两事相求。”那考生落下泪,“求此后考场,再无人如我这般。”
“求一杯毒酒。我只有一个老母亲,见不得血淋淋的场面,饶我一个全尸。”
顾屿深着人拿了酒。
“你应我否。”那考生又哭又笑,喝下毒酒后,颤声相问,“伯侯,应我否?”
顾屿深跪了下来。
茫茫大雪中,那人像是在舞蹈,又像是拥抱苍穹。他放肆哭着,放肆笑着。
“原来云间高楼有明月,不曾临照脚下泥。”
“原来高堂钩檐过长风,不曾俯望门边草。”
雪声渐大,伞已经打不住了,顾屿深衣衫墨发覆了一层厚厚的雪。他听到那歌声却愈来愈小,直到消失不见。
“何日之日兮,得见明月。”
“何日之日兮,敢触长风——”
那人倒在雪中,顾屿深沉默半晌,顿足叩首。
他重登黄册,重计天下良田。
被登记的第一波人,就是那些即将派往各州县,由新朝科举选出的年轻官员。
“此行凶险。”顾屿深涩声看着眼前人,“若是不愿,可以推辞。”
“无有不愿。”那官员叫做李逢,是新科探花郎。面如冠玉,嘴唇间仿佛一直带着笑,眼下也是如此,他低眉在纸页上书写,轻声说道,“朝廷局势,总要有人破局。历来都是决定者不易,我知伯侯难处。”
顾屿深怔怔的说不出话。
李逢抬眼看他,一双桃花眼在烛火下却不显得艳丽,只有平静。他勾了勾唇。
“顾伯侯,我虽然无妻儿,但是七大姑八大姨倒是不少。可以都写在其上么?”
“这是保命符,也是催命符。我能看到,他们也能看到。”顾屿深低声说,“三思。”
“那我的名讳首当其冲,就是头等大敌咯。”
顾屿深抬眸看他,抿了抿唇。
“若我身死。”李逢在烛火下捡起了他颊边碎发,拨在耳后,“伯侯,可记我姓名?”
轻风吹过,烛火晃颤,珠帘乱响。
“李逢。”顾屿深偏偏头,离了远些,“李逢。”
“放心吧,我愿往,不为伯侯。而为大梁。”李逢笑了笑,眼中的眷恋与遗憾转瞬即逝,他重新坐直了身子,“修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是二人相见的最后一面。
近一年后,伯府收到了一个沾着血的包裹。包裹中是登记好的一府黄册,以及一封书信,写着“伯侯亲启。”
“顾屿深,展信舒颜。”
“最后一次了,你就由着我瞎叫吧。伯侯,屿深,云悠。”
“我叫李逢。云悠,记住了。我叫李逢。我家无人记我,我想来想去,只有你了。”
“以身许国,幸不辱命。”
那是一个中秋。
顾屿深走出府去,看到了朔枝城的烟火与河灯。他随手买了张面具,而后跻身入了人海中。他漫无目的的穿过小桥,越过流水,不知怎得,又站到了金雀楼上。金雀楼上没有他人,他孤立良久,靠着栏杆,看向空中的圆月与繁星。
晚风拂过衣袖与头发,没有一点暖意。他穿着单薄,觉得冷,却又不肯离去。
直到很久之后,身后传来细碎声响,有人上了楼来,为他添衣。
顾屿深呼了口气,轻声喊,“陛下,私自出宫,可说与他人?”
“今夜无君臣,你换个称呼。”
“叫惯了,便不换了。”顾屿深往一旁移步,拢住他盖过来的衣袍,却也离开了他的怀中。“陛下,明日是中秋宴,事多繁忙,还请莫要在宫外逗留。”
范令允眸光闪烁,他盯着他的眼眸,然后伸手覆上他的面具。摘面具被了下来,露出那张熟悉的脸。
看着那有些苍白的脸色,他呼吸停滞了一瞬,轻声相问,“你后悔了,是不是?”
顾屿深没有回答,只是转过身去,再次看向远方的月。
“中秋夜。”他讲,“有人阖家团圆,有人孤魂漂泊。”
“今日,我本想去若水寺,求几盏明灯。”
范令允“嗯”了一声,问道,“为谁求?”
顾屿深怔怔地,沉默良久,才摇了摇头,“最后什么也没求。”
金桂飘香,烟火在远方绽放成春花的模样。
“有人缘分尽了,去求来生。”顾屿深伸手握住了飘来的花瓣,“我徘徊许久,发现朔枝城中的缘分太多太多,求不完,求不尽。”
也求不得。
“有人白首如新。”范令允向前一步,他看着顾屿深靠着栏杆,心中突然一阵慌张。那人望着明月,揽着金桂,眼中却平静的如同将要干涸的湖泊,不复先前意气。整个人像是要追着天上星河远去。
“却很难有人倾盖如故。”顾屿深把花瓣放开,叹了口气,“陛下,这里风大,我们下楼去吧。”
范令允跟在他的身后,心中已然知晓了那个问题的答案。他有那么一瞬,情不自禁的伸出手去,喊道,“顾屿深。我……”
我给你一纸诏书,你出京去吧。
可是等到那人闻声,诧异的回眸看来,却说不出口了。
陛下低眉,把手按在了袍角下,最后只是笑了笑。
“没事儿。”他说,“中秋夜,月色好。”
“你下午没求得明灯,不如我们现下再去?”
顾屿深沉默良久,摇了摇头。
“陛下,我再不入若水寺了。若您有心要去,就替我为他们点一盏灯吧。”
“求什么?”
“求来生莫明莫慧,莫入宫城。”
--------------------
宋简是他师兄毒唯,但是是家人般的感情(顾兰同理),不是爱情。顾屿深本人长得好性格好才情好也没有高不可攀的地位,有李逢这样一个心许的人也是正常的……这辈子他还会出现,是重要人物,但不会成为范、顾二人爱情的陪衬,他有自己的故事。
宋简和顾兰两个人,一个人发现他师兄好像真的喜欢龙椅上的九五至尊;一个人知道陛下光风霁月的外表下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这一辈子终于有机会对了对口供,才发现街头巷尾那“他爱他,他不爱他,他爱他时他置之不理,他不爱他后又倒追强取,最后快乐把家还才发现很早的时候他爱他他也爱他”的狗血话本原来是取自于生活。
第53章 旦夕·棋子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来到朔枝的第五年,范令允改元为宸泰。
柘融再度掀起了巧儿关的战火。
与此同时,西北清淮府,十二部落的新狼王踏入了大梁的国界线。
而大梁内部并不乐观,西北北斗军自长平关之后没有赢来第二位天才将领,而西南的军权牢牢把控在世家手中。除此之外,国库空虚,兼以大旱。
渐渐的,渐渐的,一种陌生的声音在朔枝城甚嚣尘上。
直到最后,范令允看到了放在案头的奏折。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西北难以为继,不如割让西北庆州、德州两个地方。”顾屿深看过去,言简意赅的说,“左右西北在长平关之战后一直没有缓过来,要经济没经济,要政治没政治,剩了一帮子刁民早扔出去早省心。”
顾屿深冷冷笑道,“这是说的什么屁话。”
范令允只是低头看着那封奏折,末了叹了口气,“真是多事之秋。”
但是说话再硬气,也无法改变大梁眼下军事能力不行的现状。礼部接待了前来拜谒的天狼部使者,他们在统治者过渡的同时大兴改革之事,而今国力强盛,又加之柘融可形成夹击之态。
“和亲?”宋简听到顾屿深说,愣了愣,“大梁别说公主了,就算郡主都没有。”
“这些都可以封。”顾屿深皱着眉头思索着,“我只是不明白天狼部为何有此作为。”
“大梁内忧外患,西北大旱,我前段时间派过去查探情况的人还没有信儿。不过就算有了信儿也不会是什么好消息。苏伊尔盯着西南,天狼部盯着西北,打就完了,何苦再来此和亲之事?我跟着礼部走了一天,发现西北对于和亲这事儿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