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毕竟四王领着大安朝几十万军队,驻守着大安的边境,算得上实打实的藩王。偏这四王和其他几个领兵的公侯联络有亲,穿一条裤子,你是大安的皇帝你坐的住?
开国之君因为声望大倒是还可以,但是若继位之君实力不济,来一出司马代曹完全没问题。太祖自然不想糊里糊涂的丢了奋斗三代得来的皇位,所以出手干预了。
太祖或许是不希望自己得个兔死狗烹的恶名,或许也是真的念及旧情,手段都还颇为温和。
把公主郡主嫁到四王府上,让自家的血脉未来继承王位。不停的以换岗的名义更换四王八公手里的军队,提拔小将往四王八公手下掺沙子,以降等袭爵的方式不断的打压四王八公的影响力。
可同时太祖对这些勋贵人家又不吝啬于给爵位,给官职,甚至于给实权。
比如说县侯王家就曾掌着附属国的进贡事宜,荣国府也曾管着海船督造。
态度很明显,军中的势力,你们就暂时别碰了,但是到底是战场上一起活下来的,荣华富贵,你们想要的我全给。
可以说一手大棒,一手蜜糖,又有太祖的威名震慑。在太祖晚年时四王八公只剩下那高贵的爵位和满府的荣华,兵权和他们已经没太多关系了。
如此只需再过十几年,等军队里真的换了一代人,后起之君便又可以将这些勋贵提拔起来,和朝中其他的势力互相抗衡,可以说不必出现藩王之乱便可轻松达成中央集权。
太祖想的是非常好,但没想到这位有手段的君王面临了一个有为之君常常面临的问题——该立谁当储君?
太祖的皇后出身北静王府,但是只有一个女儿。
正所谓无嫡立长,刚巧长子是皇后的同族滕女所出,也养在皇后身边,算是半个嫡子。勋贵们包括皇后的娘家都很支持这位大皇子,太祖便先将其先立为了太子。
但后来太祖心爱的贵妃生下子嗣,落地便被太祖封为了庆王,而贵妃出身新贵,身后也有许多支持者。
太祖本就有心打压勋贵势力,再加上贵妃的因素,所以便想以太子母亲出身不够为由改立贵妃之子庆王为太子,而太祖也差一点就做到了。
哪怕勋贵们拼命护着太子,甚至还不惜和一直看不顺眼的清流低头,让崇尚嫡长继承的清流以储君之位不可轻忽为由帮忙稳住太子的位子。
但太祖的威势赫赫,随着庆王一天天长大,越长越优秀,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小,可谁能想到一场风寒让庆王没了命呢。
庆王一死,万事皆空。哪怕后来贵妃因此恨上了太宗,不惜转头支持其他皇子上位,可因为身后新贵势力的退缩,太宗也就是上皇还是顺利的继了位。
太祖死的时候,贵妃跟着一起殉了情,太上皇便是想出气都没办法。而责难新贵,人家后来已经缩着了,这要是秋后算账可就太不好看了。
于是太上皇便直接找理由拿宗室里几个支持贵妃的人,还有几个不听话的弟弟杀鸡儆猴了一下,徒怀楠的亲爷爷就是这时候被降的爵,原本的两座亲王府也就是这么被收回了国库。
其实照理来说这次皇位之争其实算得上是虎头蛇尾,影响其实非常有限,毕竟还没等两方势力摆明车马开始对战一方已经没了人。
至于后来贵妃的疯狂,那纯是贵妃在一个人闹腾,但是贵妃的亲母族都没掺和进去,影响力那真是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在太上皇看来这贵妃和他身后的新贵势力曾经可是想把他拉下马的,而偏偏这些新贵势力有很多都是武将,他们大多是取代了四王八公手里的兵权才显贵起来的。
这太上皇能让这些反骨仔们掌兵权?于是因为不信任新贵,又感念旧勋贵在他身后的帮助,太上皇便开始重用四王八公,让这些开国元勋再次手握大权。
第10章 太上皇有多重视这些……
太上皇有多重视这些旧勋贵呢?勋贵们几乎全部不降等袭爵一代都是小事,他还将勋贵们的世子安排到了他一手养大的太子身边。
摆明了,等太子登基勋贵们还可以再兴盛一代。
因为给的足够多,勋贵们倒也没闹什么幺蛾子,让太上皇更加信任旧勋贵们。
然后就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先太子,义忠亲王老千岁他坏了事!
可能因为太子是和他患难与共过的皇后唯一留下的血脉,可能是想到了自己在当太子时的悲催遭遇,太上皇对亲手抚养长大的太子那是真心疼爱。
所以太上皇刚登基就开始给自己的太子增加砝码,将勋贵的世子们召进东宫给太子当伴读当属官,让清流之首的张家给太子当太傅。
为了让这两方人能全心全意的辅佐自己的亲亲太子,还为张家的嫡长女和贾家的嫡长子定了娃娃亲,可谓是为年幼的太子考虑好了方方面面。
然后,太子一天天的长大了,新的皇子们一个一个出生了,太上皇的心思也开始慢慢的有了变化。
他发现,进入朝堂的太子身后的实力实在有些太强了,甚至威胁到了他这个帝王。
所谓天无二日,太上皇死后当然愿意把自己的皇位留给太子,可太上皇那时候正龙马精神呢,并不想早早失去手上的权柄。于是他开始扶持其他的儿子们制衡太子,美其名曰磨砺太子。
太上皇的态度在这里,皇子们自然慢慢的生了野心,而太子在兄弟们乃至父皇的逼迫下慢慢就崩了,最后只能选择孤注一掷。
太子虽然赌输了,但他拖了三个皇子下水,让明面上和他作对的三个皇子同样犯下了谋逆大错。
之后又以一条命为代价,让太上皇记起父子俩曾经的亲密时光,给他的妻妾子女留下了一条后路。
等太上皇伤心完,也就开始了秋后算账,张家身为老师居然没能教好太子,全家一起下狱。
而勋贵们虽然在太子叛乱的时候有人救驾有功,但你们府里都有人在太子身边当差,居然没有事先发现,是蠢笨不堪还是有了反心,自己选一个吧!
勋贵的势力因此再次大受打击,而且太上皇经过这次变故发现他顾念着以往的情分对勋贵老臣们实在是宽和太过了,这些人手中的权利有些过重,必须得想办法限制了!
之后太上皇便开始对勋贵们下手,以义忠亲王叛乱的名义再次剥夺了八公手里的权柄,只有南安郡王那时刚好在和茜香国打仗,不好随意更换主将留住了军权。
不过这些开国勋贵倒是没有闹起来,一来经过太祖的一系列操作,勋贵们的军权其实受到了根本性影响,余威尚在,但权柄确实缩水太多,已经没有了掀棋盘的能力。
二来太上皇后宫里可有不少勋贵之女,尤其是备受他宠爱的甄贵妃,虽然外面总说甄家是靠着甄老太君当太上皇的乳母这才崛起。可实际上甄家当年也是开国功臣,身上也是有爵位的。
而且甄家虽没能取得公侯这样高的爵位,可甄家自开国起便帮助皇帝控制着整个江南,可谓是是不折不扣的帝王心腹,太祖皇后将太子守寡的乳母赐给甄家家主当继室,其实就是在帮着太子拉拢江南势力。
别看甄家爵位已经到头了,但论实权便是四王都不及甄家。
所以哪怕太子不行了,勋贵们仍旧可以选择支持甄贵妃所出的六皇子荣王,有着这么一个念想,早已被富贵膏梁腐蚀的勋贵自然不会选择狗急跳墙。
之后太上皇就开始玩起了跷跷板,用几个儿子当棋子玩平衡,等到中风了,这才选择了四皇子雍王为帝。
而选择雍王原因嘛,除了这位皇子向来爱护百姓,和越发腐败的朝臣不睦,是个收拾烂摊子的好人选。再有便是这人手里的嫡系势力确实不太多,还能让他这个太上皇继续掌握权柄。
当然了,侯晗茵和迎春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尽量说的客观,那些猜测的话侯晗茵是没有说出口的,但这也让迎春大为诧异。
因为迎春敏锐的在其中看到了和荣国公府有关的信息。
“茵姐姐,先大太太的早亡,还有敬大老爷的出家,是不是因为义忠亲王?”
侯晗茵点头,“敬大老爷作为勋贵中少有的科举人才,早早的就入了詹士府,是义忠亲王的心腹。
而先宁国公刚好掌管着京营节度使,这里面的问题你应该能感受到。所以虽然最后先宁国公在铁网山叛乱中顺利救驾,并为此捐躯,贾敬也不得不选择出家避祸。”
“其实不光是敬大老爷,你父亲赦大老爷也是一样。他虽算不上出色,但却是义忠亲王曾经的伴读,在东宫领着一个龙禁尉的职位,和先太子的关系亲密。
虽然这次叛乱赦大老爷完全不知情,但先荣国公还是选择放弃长子,将荣国府的人脉全部交给二老爷,过世前还用最后的遗泽给政二老爷求官。”
“别看工部在六部中向来不受重视,但以荣国府前几代的履历,荣国府曾经督导海船修建,在工部该是有些人脉才对,所以荣国公贾代善对于二儿子这个继承人可谓是费了心了。”
开国之君因为声望大倒是还可以,但是若继位之君实力不济,来一出司马代曹完全没问题。太祖自然不想糊里糊涂的丢了奋斗三代得来的皇位,所以出手干预了。
太祖或许是不希望自己得个兔死狗烹的恶名,或许也是真的念及旧情,手段都还颇为温和。
把公主郡主嫁到四王府上,让自家的血脉未来继承王位。不停的以换岗的名义更换四王八公手里的军队,提拔小将往四王八公手下掺沙子,以降等袭爵的方式不断的打压四王八公的影响力。
可同时太祖对这些勋贵人家又不吝啬于给爵位,给官职,甚至于给实权。
比如说县侯王家就曾掌着附属国的进贡事宜,荣国府也曾管着海船督造。
态度很明显,军中的势力,你们就暂时别碰了,但是到底是战场上一起活下来的,荣华富贵,你们想要的我全给。
可以说一手大棒,一手蜜糖,又有太祖的威名震慑。在太祖晚年时四王八公只剩下那高贵的爵位和满府的荣华,兵权和他们已经没太多关系了。
如此只需再过十几年,等军队里真的换了一代人,后起之君便又可以将这些勋贵提拔起来,和朝中其他的势力互相抗衡,可以说不必出现藩王之乱便可轻松达成中央集权。
太祖想的是非常好,但没想到这位有手段的君王面临了一个有为之君常常面临的问题——该立谁当储君?
太祖的皇后出身北静王府,但是只有一个女儿。
正所谓无嫡立长,刚巧长子是皇后的同族滕女所出,也养在皇后身边,算是半个嫡子。勋贵们包括皇后的娘家都很支持这位大皇子,太祖便先将其先立为了太子。
但后来太祖心爱的贵妃生下子嗣,落地便被太祖封为了庆王,而贵妃出身新贵,身后也有许多支持者。
太祖本就有心打压勋贵势力,再加上贵妃的因素,所以便想以太子母亲出身不够为由改立贵妃之子庆王为太子,而太祖也差一点就做到了。
哪怕勋贵们拼命护着太子,甚至还不惜和一直看不顺眼的清流低头,让崇尚嫡长继承的清流以储君之位不可轻忽为由帮忙稳住太子的位子。
但太祖的威势赫赫,随着庆王一天天长大,越长越优秀,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小,可谁能想到一场风寒让庆王没了命呢。
庆王一死,万事皆空。哪怕后来贵妃因此恨上了太宗,不惜转头支持其他皇子上位,可因为身后新贵势力的退缩,太宗也就是上皇还是顺利的继了位。
太祖死的时候,贵妃跟着一起殉了情,太上皇便是想出气都没办法。而责难新贵,人家后来已经缩着了,这要是秋后算账可就太不好看了。
于是太上皇便直接找理由拿宗室里几个支持贵妃的人,还有几个不听话的弟弟杀鸡儆猴了一下,徒怀楠的亲爷爷就是这时候被降的爵,原本的两座亲王府也就是这么被收回了国库。
其实照理来说这次皇位之争其实算得上是虎头蛇尾,影响其实非常有限,毕竟还没等两方势力摆明车马开始对战一方已经没了人。
至于后来贵妃的疯狂,那纯是贵妃在一个人闹腾,但是贵妃的亲母族都没掺和进去,影响力那真是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在太上皇看来这贵妃和他身后的新贵势力曾经可是想把他拉下马的,而偏偏这些新贵势力有很多都是武将,他们大多是取代了四王八公手里的兵权才显贵起来的。
这太上皇能让这些反骨仔们掌兵权?于是因为不信任新贵,又感念旧勋贵在他身后的帮助,太上皇便开始重用四王八公,让这些开国元勋再次手握大权。
第10章 太上皇有多重视这些……
太上皇有多重视这些旧勋贵呢?勋贵们几乎全部不降等袭爵一代都是小事,他还将勋贵们的世子安排到了他一手养大的太子身边。
摆明了,等太子登基勋贵们还可以再兴盛一代。
因为给的足够多,勋贵们倒也没闹什么幺蛾子,让太上皇更加信任旧勋贵们。
然后就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先太子,义忠亲王老千岁他坏了事!
可能因为太子是和他患难与共过的皇后唯一留下的血脉,可能是想到了自己在当太子时的悲催遭遇,太上皇对亲手抚养长大的太子那是真心疼爱。
所以太上皇刚登基就开始给自己的太子增加砝码,将勋贵的世子们召进东宫给太子当伴读当属官,让清流之首的张家给太子当太傅。
为了让这两方人能全心全意的辅佐自己的亲亲太子,还为张家的嫡长女和贾家的嫡长子定了娃娃亲,可谓是为年幼的太子考虑好了方方面面。
然后,太子一天天的长大了,新的皇子们一个一个出生了,太上皇的心思也开始慢慢的有了变化。
他发现,进入朝堂的太子身后的实力实在有些太强了,甚至威胁到了他这个帝王。
所谓天无二日,太上皇死后当然愿意把自己的皇位留给太子,可太上皇那时候正龙马精神呢,并不想早早失去手上的权柄。于是他开始扶持其他的儿子们制衡太子,美其名曰磨砺太子。
太上皇的态度在这里,皇子们自然慢慢的生了野心,而太子在兄弟们乃至父皇的逼迫下慢慢就崩了,最后只能选择孤注一掷。
太子虽然赌输了,但他拖了三个皇子下水,让明面上和他作对的三个皇子同样犯下了谋逆大错。
之后又以一条命为代价,让太上皇记起父子俩曾经的亲密时光,给他的妻妾子女留下了一条后路。
等太上皇伤心完,也就开始了秋后算账,张家身为老师居然没能教好太子,全家一起下狱。
而勋贵们虽然在太子叛乱的时候有人救驾有功,但你们府里都有人在太子身边当差,居然没有事先发现,是蠢笨不堪还是有了反心,自己选一个吧!
勋贵的势力因此再次大受打击,而且太上皇经过这次变故发现他顾念着以往的情分对勋贵老臣们实在是宽和太过了,这些人手中的权利有些过重,必须得想办法限制了!
之后太上皇便开始对勋贵们下手,以义忠亲王叛乱的名义再次剥夺了八公手里的权柄,只有南安郡王那时刚好在和茜香国打仗,不好随意更换主将留住了军权。
不过这些开国勋贵倒是没有闹起来,一来经过太祖的一系列操作,勋贵们的军权其实受到了根本性影响,余威尚在,但权柄确实缩水太多,已经没有了掀棋盘的能力。
二来太上皇后宫里可有不少勋贵之女,尤其是备受他宠爱的甄贵妃,虽然外面总说甄家是靠着甄老太君当太上皇的乳母这才崛起。可实际上甄家当年也是开国功臣,身上也是有爵位的。
而且甄家虽没能取得公侯这样高的爵位,可甄家自开国起便帮助皇帝控制着整个江南,可谓是是不折不扣的帝王心腹,太祖皇后将太子守寡的乳母赐给甄家家主当继室,其实就是在帮着太子拉拢江南势力。
别看甄家爵位已经到头了,但论实权便是四王都不及甄家。
所以哪怕太子不行了,勋贵们仍旧可以选择支持甄贵妃所出的六皇子荣王,有着这么一个念想,早已被富贵膏梁腐蚀的勋贵自然不会选择狗急跳墙。
之后太上皇就开始玩起了跷跷板,用几个儿子当棋子玩平衡,等到中风了,这才选择了四皇子雍王为帝。
而选择雍王原因嘛,除了这位皇子向来爱护百姓,和越发腐败的朝臣不睦,是个收拾烂摊子的好人选。再有便是这人手里的嫡系势力确实不太多,还能让他这个太上皇继续掌握权柄。
当然了,侯晗茵和迎春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尽量说的客观,那些猜测的话侯晗茵是没有说出口的,但这也让迎春大为诧异。
因为迎春敏锐的在其中看到了和荣国公府有关的信息。
“茵姐姐,先大太太的早亡,还有敬大老爷的出家,是不是因为义忠亲王?”
侯晗茵点头,“敬大老爷作为勋贵中少有的科举人才,早早的就入了詹士府,是义忠亲王的心腹。
而先宁国公刚好掌管着京营节度使,这里面的问题你应该能感受到。所以虽然最后先宁国公在铁网山叛乱中顺利救驾,并为此捐躯,贾敬也不得不选择出家避祸。”
“其实不光是敬大老爷,你父亲赦大老爷也是一样。他虽算不上出色,但却是义忠亲王曾经的伴读,在东宫领着一个龙禁尉的职位,和先太子的关系亲密。
虽然这次叛乱赦大老爷完全不知情,但先荣国公还是选择放弃长子,将荣国府的人脉全部交给二老爷,过世前还用最后的遗泽给政二老爷求官。”
“别看工部在六部中向来不受重视,但以荣国府前几代的履历,荣国府曾经督导海船修建,在工部该是有些人脉才对,所以荣国公贾代善对于二儿子这个继承人可谓是费了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