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恬淡的性格,这个时候不应该培植亲信,结交将领吗?
  前头都有人手把手教她了,怎么照着作业都不会抄呢?
  裹儿回道:“因为只有我能做,我会做,没有人能够取代我。”
  是的,没有人能够取代裹儿主持修订新律。重润迎着裹儿坚毅的目光,整个人如同醍醐灌顶,心中有一个想法,或许这部新律就能够把裹儿看清。
  一眨眼到了景龙四年春,新律终于修订好了,历时三年,由安乐公主主编,耗费一百多人的心血,经大唐君臣同意,颁行刊定天下。
  这部律法名唤《景龙律》,与之前的《永徽律》相比,删除了不合时宜的条款,最显目的是取消了绝大部分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特权,提高奴婢部曲以及卑幼的地位,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它还规定罪刑法定,限制官员的自由裁量权。
  此外,明文规定凡在大唐疆域上发生的案件,由大唐的官员按照大唐律法审办;羁縻区或者部落聚集区,也颁定了明文法,此法由大唐指导,羁縻区和部落聚集区的首领们主持编纂。
  除了《景龙律》外,裹儿还写了《法意》,专门阐述《景龙律》各部分律法立法的初衷和由来。
  一千多年来,《景龙律》和《法意》一直是封建时代冠冕上的明珠熠熠生辉,闪烁着人文的关怀,是任何朝代修法都绕不过去的高山。
  它是在繁荣强盛的大唐统治下,由一群自信、开放、包容、开明、博学、昂扬进取的大家编纂而成,其大部分立法内核超越了时代。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情。立法简单,执行难。裹儿早在去年就开始着手培养官吏学习新法,今年更和吏部宋璟合作,将新法纳入官员的考核,督促大理寺和刑部加强各地上报案件的审核。
  第170章 金刚 金刚从林邑千辛万苦取回来的良种……
  这日,裹儿正在值房处理公务,转头冷不防见自家的侍女在门口探头,遂出去问道:“你来这里做什么?”
  侍女立刻道:“公主,郑总管回来了,驸马叫我来给你说一声。”
  “啊?”裹儿吃了一惊,立刻回身给值房的下属说了一声,便与侍女一起回去。
  她骑马还未靠近洛水,就看见几座四五层高的楼船,张灯结彩,锣鼓齐鸣,载歌载舞,神都的百姓纷纷围在河两岸看热闹。
  穿过天津桥,回到公主府,裹儿将缰绳交给侍从,连马鞭都忘了放,一迳往花厅去了。
  她一进屋,金刚就立刻站起来,笑得灿烂,又带着激动,上前行礼:“公主!”
  裹儿一把握住他的手臂,仔细打量一回,忍不住心疼道:“黑了,也瘦了,你在海上吃了多少苦啊。”
  话音刚落,金刚的眼泪不知为何落了下来,裹儿笑着拍了拍他的手臂,扶他坐下。
  金刚含泪带笑推辞,连道不敢,裹儿按他坐下道:“出海九死一生,我为你平安归来感到高兴,今日只讲家人情谊,不说其他的。”
  金刚才坐了,道:“奴……我也没做什么事,就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金刚在裹儿不赞同的目光下,改称我。
  侍女端来茶,知道郑总管出海回来,盯了他一眼,目光中有好奇,也有高兴。
  金刚笑着接过茶。裹儿叫住侍女,道:“把女王也叫回来。”侍女领命去了。
  她与金刚叙过别离之情,便笑说:“我回来的路上看到几座高高的楼船,上面还有昆仑奴载歌载舞。”
  金刚回道:“这是我和公主说的随我前来的使臣和商贾,大部分使臣住到鸿胪寺,剩下的人就住在船上。”
  裹儿点头,道:“你真是越发出息了。”
  金刚憨笑了一声,“当年公主给我赐姓时说,我若姓了郑,还能下西洋,如今真去了。路上遇到了不少大风大浪,但都转危为安,想必是公主赐姓的缘故。”
  裹儿听了,凑近金刚,神神秘秘低声道:“这个姓好,尤其对于寺人而言,遇水则发达,名垂千古。”
  金刚笑起来,道:“公主越发爱开玩笑了。”裹儿见被识破,也乐起来。
  金刚道:“我给公主带了几样宝物。”说着,便叫人呈上来。
  裹儿看过去,都是些珍珠、琥珀、宝石、麝香、犀角、象牙等名贵之物,只是最后一样用普通的黄松木盒子装着。
  她隐约有个猜测,努力稳住手,打开盒子,果然是一捧稻种,猛地回头转身,“这就是那个稻种?”
  金刚起身,笑回:“就是这个,虽然广州几地都试种了一些,但我想公主定然喜欢,就带了回来。”
  “喜欢喜欢,当然喜欢。”裹儿一边连声道好,一边叫人只留下这个,其他的收进库房。
  “驸马,你也来看看。”裹儿恨不得向所有人分享此刻的幸福。
  “什么好东西,我也要看。”忽然从厅外进来一人,正是武延秀。
  裹儿笑说:“就是金刚从林邑千辛万苦取回来的良种。”
  武延秀拍了一下额头,道:“对对对,你和我说过,我怎么把这个忘了。”说着,便转身走过去,将崇训挤开,伸手捏了几粒,用指腹碾着,只是不如平日所吃的米润泽。
  “若真能成功,百姓就多了果腹的稻米。”崇训让开道。
  裹儿接道:“除了这个,若将来中原发生饥馑,还能从南方调粮赈济。”
  武延秀道:“公主还是这么一心为民。”
  正说着,荣娘也回来了,见到金刚也是十分高兴,拉着他问长问短,十分好奇海外的事情。
  金刚答了,又握着荣娘的手,感慨道:“小娘子长大了,出落得有几分……太平公主的模样。”其实,荣娘更像则天皇帝。
  裹儿笑说:“像太平公主才好呢,姑母是有福之人。”
  “人来齐了,传饭吧。”裹儿道。
  金刚环视一圈不见小郎君,心中疑惑,但面上如常,笑着应了。
  他吃着家常的便饭,感动地对裹儿道:“公主,我在外面,就想着家里这一口饭呢。”
  “你多吃些,但不可积食,日子长着呢。”裹儿叮嘱道。金刚连连点头。
  吃罢饭,崇训、武延秀都离开了,裹儿则带着金刚和荣娘去了书房,挥退众人。
  金刚看着荣娘为裹儿铺纸研墨,又感慨一番:“小娘子越发能干了,这让我想起公主在圣人跟前的时光。”
  裹儿道:“她呀,勉勉强强,去年开始跟着我做事。”
  金刚趁机问出自己的疑惑:“公主,怎么不见小郎君?”
  裹儿道:“去年我把他外放出去历练,留女王在身边。”
  荣娘闻言道:“等阿兄回来,我也要出去。”裹儿道:“这个自然,金刚你闲了多教教女王。”
  金刚忙应了,荣娘立刻打蛇顺棍上,朝金刚施了一礼,口呼师傅。金刚连忙推辞,裹儿道:“达者为师,你就应了。”
  金刚笑起来,朝荣娘还了一礼,算是应了这事。他从怀中取出一份海图,又叫人把一匣子日志抬过来,与裹儿和荣娘说起航海以及沿途各国来。
  次日,重润召金刚进宫,为他和群臣讲解航海见闻。相公们听了,大为震惊,看着舆图忍不住道:“还有这么多地方啊?”
  金刚点头,道:“世界之大,奴婢出去之后发觉自己就是沧海一粟,不过奴婢所见过的大小国家没有强盛如大唐的,大小城池也不如神都长安繁荣。”
  重润闻言,道:“前汉张骞通西域,被誉为凿空,金刚此行与张骞类似,你有功,朕封你开国县伯,随从皆有封赏,那些死去的人,也要多加抚恤。”
  金刚跪下谢恩,颇为遗憾道:“奴婢辜负圣恩,行至天竺南端因风浪大,船只不宜再走,便回来了。”
  重润道:“这与你无关,先回去歇息吧。”金刚行礼告辞离开。
  他走后,重润命人将金刚整理的粗略账册传给众人。待众人看过后,裹儿道:“金刚这次出去,属于半私人半官方的性质,带去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纸张,漆器以及铜钱,回来的有香料、珠宝、珍禽异兽、种子和铜铁金银。”
  重润摇头道:“铜钱不能外流太多,大唐本来就缺铜,流出太多,容易引发钱荒,除了铜,还有金银也是一样。”这三种自古以来都作为货币使用。
  裹儿接着道:“大唐要对来往贸易中的香料和珠宝征收重税,免得金银铜外流。还有,朝廷要提倡节俭,禁奢侈。”
  重润颔首,道:“你、姚公和张说拟一个章程来,要慎重一些。对了,要鼓励胡商以铜铁金银来大唐贸易。”
  裹儿和姚崇道:“是。”
  裹儿又想起一事,摇头笑道:“金刚从勃泥洲采购了大量胡椒,购价仅是神都胡椒售价的千分之一。”
  此话一出,众人大惊,纷纷算起成本,脸上的表情几乎维持不住,“这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