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皇太后冷笑一声,丝毫不肯示弱,反而说道:“就这一个杯子,碎了就碎了,皇后要是这么想,也就罢了。”
东筱宁只觉得背脊上窜出寒气,她在这些人眼里,就是一个摔碎了的杯子吗?
眼看着对话越来越僵硬,皇帝便出来打圆场,“皇太后颐养天年,这种小事,就交给皇后处理吧。皇后,你说说看。”
随着皇帝的眼神暗示,明皇后也终于作出妥协,“第四皇女目无尊长,即日送回京城,闭门思过。另外,削减用度,只准按照旁支宗室的份例供应。”
皇帝没有再反对,此事交给明皇后指定的人去办。东筱宁提出放走小浮,偏偏小浮又不肯。
“孽障,你还不如一个奴婢有情有义。”明老太太骂了一句。
于是,小浮便跟着东筱宁一起,连夜出发,离开了畅漪园。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按照一开始的意愿处置东筱宁,明皇后这一夜居然失眠了,直到天光大亮,才有些睡意。
皇帝不忍心打扰皇后,便轻手轻脚地下了床,才穿上衣服,便收到了急报。
“启禀陛下,护送第四皇女回京的队伍遭到歹人袭击,伤亡大半,第四皇女不知所踪。”
“什么?”
皇帝又惊又怒,不由抬高了音量,这就将刚刚睡下的明皇后彻底惊醒了。
“发生什么事了?说清楚。”
明皇后在宫人的服侍下穿好衣服,慢慢走了出来。
“回陛下、娘娘,当时天太黑,看不清路,也不知来人是何方神圣,只知道对方一阵冲杀,押送的队伍就乱了。后来,后来也没找到人……”
“废物!什么样的人敢冲杀官军?什么样的人又能冲杀官军?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是!”
第11章 逃亡
清晨的阳光散落在林间,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
东筱宁坐在树下,看着小浮送来的食物,久久不语。她脑海中再次出现夜里的情形,朝着京城前进的车队,突然杀出的刺客,还有——
手刃数人的小浮。
那个柔柔弱弱、差点儿淹死在海里的小浮,怎么会有这样的手段?
可若是没有这样的手段,东筱宁恐怕早就死在乱军之中,现在尸体已经凉透了。
她心情复杂。
小浮恢复了往日的模样,她轻声说:“吃点东西吧,殿下。”
或许是印象已经发生了变化,哪怕现在的小浮努力作出一副什么都没变的样子,两人之间的相处氛围还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没胃口。”
东筱宁偏过头去,看向树林深处。这里距离官道很远,当时她们从官道跑到羊肠小道,最后钻进树林里,这才获得喘息之机。
现在是又累又饿。
东筱宁收回目光,重新看向小浮,“你既然有这样的本事,大虞境内,应该可以做到行动自由吧?何必跟在我身边呢?”
小浮语气坚定地说:“我不会离开殿下。”
对视的那一瞬,东筱宁就知道自己无法说服对方,于是她说:“我刚才想了想,以后不回去了。放弃第四皇女的身份,做一个平民百姓,找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度过后半生。即便这样,你还要跟着我?”
小浮眸子里有微光闪动,很快,她仍然坚定地说:“我不会离开殿下。”
东筱宁忍不住笑了,“我说了,不要当什么殿下了,换个称呼。我是不是比你大?叫姐姐怎么样?”
小浮张了张嘴,那声音卡在喉咙里。
东筱宁笑容微敛,她知道这样做就意味着完全违背原剧情的走向,前面等待她的或许是万丈深渊,又或许是别的。
可正如东筱宁此前所说的“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什么”,她一个穿书的人,莫名其妙获得的第二次生命,并不愿意在权力斗争的绞肉机中白白损耗。
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哪怕只是当下这片刻,东筱宁也打算遵从内心所想。
……
京畿区域已经乱了。
一股叛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四处劫掠。京城之中有人响应,并且挟持了成裕县主这个距离皇室直系血缘关系相当近的宗室,宣布拥戴其监国。
消息传到畅漪园,皇帝立刻召集身边重臣商议平乱事宜。
“根据一名叛军头目供述,这些人本来是第四皇女的旧部,此举是想要拥戴第四皇女。只是途中出了差错,转而劫持成裕县主。如今第四皇女下落不明,臣以为应当立刻派人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叛军都快拿下京城了,如今却要追究第四皇女的责任,不觉得这是本末倒置吗?如今江山社稷危在旦夕,比之隆绪二十年山寇之乱有过之而无不及。臣请求立刻调兵,不惜一切代价平乱!”
隆绪二十年山寇之乱,是当今皇帝能够上位的重要事件,如今旧事重提,暗示意味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
“臣以为,此事根源在于储位未定。叛军所谓清君侧,也是有所指向。为今之计及,还是早早定了东宫名分,以安天下人心。然后下诏讨贼,定能无往不利。”
“匆忙册立东宫,难道是想要重现隆绪二十年之事吗?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平叛。东宫之事,容后再议。”
大臣们针锋相对,皇帝坐在宝座上,脸色也越来越难看。眼下情景,哪里还有时间继续争论?皇帝选择了一锤定音。
东筱宁只觉得背脊上窜出寒气,她在这些人眼里,就是一个摔碎了的杯子吗?
眼看着对话越来越僵硬,皇帝便出来打圆场,“皇太后颐养天年,这种小事,就交给皇后处理吧。皇后,你说说看。”
随着皇帝的眼神暗示,明皇后也终于作出妥协,“第四皇女目无尊长,即日送回京城,闭门思过。另外,削减用度,只准按照旁支宗室的份例供应。”
皇帝没有再反对,此事交给明皇后指定的人去办。东筱宁提出放走小浮,偏偏小浮又不肯。
“孽障,你还不如一个奴婢有情有义。”明老太太骂了一句。
于是,小浮便跟着东筱宁一起,连夜出发,离开了畅漪园。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按照一开始的意愿处置东筱宁,明皇后这一夜居然失眠了,直到天光大亮,才有些睡意。
皇帝不忍心打扰皇后,便轻手轻脚地下了床,才穿上衣服,便收到了急报。
“启禀陛下,护送第四皇女回京的队伍遭到歹人袭击,伤亡大半,第四皇女不知所踪。”
“什么?”
皇帝又惊又怒,不由抬高了音量,这就将刚刚睡下的明皇后彻底惊醒了。
“发生什么事了?说清楚。”
明皇后在宫人的服侍下穿好衣服,慢慢走了出来。
“回陛下、娘娘,当时天太黑,看不清路,也不知来人是何方神圣,只知道对方一阵冲杀,押送的队伍就乱了。后来,后来也没找到人……”
“废物!什么样的人敢冲杀官军?什么样的人又能冲杀官军?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是!”
第11章 逃亡
清晨的阳光散落在林间,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
东筱宁坐在树下,看着小浮送来的食物,久久不语。她脑海中再次出现夜里的情形,朝着京城前进的车队,突然杀出的刺客,还有——
手刃数人的小浮。
那个柔柔弱弱、差点儿淹死在海里的小浮,怎么会有这样的手段?
可若是没有这样的手段,东筱宁恐怕早就死在乱军之中,现在尸体已经凉透了。
她心情复杂。
小浮恢复了往日的模样,她轻声说:“吃点东西吧,殿下。”
或许是印象已经发生了变化,哪怕现在的小浮努力作出一副什么都没变的样子,两人之间的相处氛围还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没胃口。”
东筱宁偏过头去,看向树林深处。这里距离官道很远,当时她们从官道跑到羊肠小道,最后钻进树林里,这才获得喘息之机。
现在是又累又饿。
东筱宁收回目光,重新看向小浮,“你既然有这样的本事,大虞境内,应该可以做到行动自由吧?何必跟在我身边呢?”
小浮语气坚定地说:“我不会离开殿下。”
对视的那一瞬,东筱宁就知道自己无法说服对方,于是她说:“我刚才想了想,以后不回去了。放弃第四皇女的身份,做一个平民百姓,找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度过后半生。即便这样,你还要跟着我?”
小浮眸子里有微光闪动,很快,她仍然坚定地说:“我不会离开殿下。”
东筱宁忍不住笑了,“我说了,不要当什么殿下了,换个称呼。我是不是比你大?叫姐姐怎么样?”
小浮张了张嘴,那声音卡在喉咙里。
东筱宁笑容微敛,她知道这样做就意味着完全违背原剧情的走向,前面等待她的或许是万丈深渊,又或许是别的。
可正如东筱宁此前所说的“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什么”,她一个穿书的人,莫名其妙获得的第二次生命,并不愿意在权力斗争的绞肉机中白白损耗。
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哪怕只是当下这片刻,东筱宁也打算遵从内心所想。
……
京畿区域已经乱了。
一股叛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四处劫掠。京城之中有人响应,并且挟持了成裕县主这个距离皇室直系血缘关系相当近的宗室,宣布拥戴其监国。
消息传到畅漪园,皇帝立刻召集身边重臣商议平乱事宜。
“根据一名叛军头目供述,这些人本来是第四皇女的旧部,此举是想要拥戴第四皇女。只是途中出了差错,转而劫持成裕县主。如今第四皇女下落不明,臣以为应当立刻派人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叛军都快拿下京城了,如今却要追究第四皇女的责任,不觉得这是本末倒置吗?如今江山社稷危在旦夕,比之隆绪二十年山寇之乱有过之而无不及。臣请求立刻调兵,不惜一切代价平乱!”
隆绪二十年山寇之乱,是当今皇帝能够上位的重要事件,如今旧事重提,暗示意味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
“臣以为,此事根源在于储位未定。叛军所谓清君侧,也是有所指向。为今之计及,还是早早定了东宫名分,以安天下人心。然后下诏讨贼,定能无往不利。”
“匆忙册立东宫,难道是想要重现隆绪二十年之事吗?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平叛。东宫之事,容后再议。”
大臣们针锋相对,皇帝坐在宝座上,脸色也越来越难看。眼下情景,哪里还有时间继续争论?皇帝选择了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