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她认怂的意思很明显:你打了别人,可就不能打我了哦。
  其他人一边骂夏家怂,一边又觉得正常。夏文君出身于平安郡,干出这种事情来不稀奇。
  只是看夏家这么干,大家都有些无语,这墙头草的行为,也太明显了点。大家反朝廷的时候,夏文君也跟着称王,和朝廷作对。看霍长安带兵灭了一个小势力,夏文君又立刻表明,她虽然称王了,但她是跟着红巾军的步子走的。
  这企图两方都不得罪的作风,还真是两方都没得罪。
  哪怕夏文君都已经按照红巾军的规矩来了,把地都均分了出去,诸位反王也没仇视她,把她当红巾军看待,而是集体无视了她。
  “这就是口碑的力量啊!”夏文君觉得,自己这平安郡人的身份,也不是没有好处,一出去就自带标签。
  “您这口碑,我们也是出了大力气的,我天天搁外面夸您脾气软好说话,心还善,郡里的百姓也都这么夸您。”杨高朗催促道:“我们底下的官员这么努力,您是不是也得表示一下,多找几个人来替我们分担?”
  夏文君看他一眼,叹气,“现在这个时机,实在不适合我大张旗鼓的收拢人才,只能内部考试提拔。”
  整个天下都公认夏文君是个软柿子好脾气,但对周边的势力,夏文君可不是这个形象。
  借着红巾军搞事的由头,夏文君接连吞并了周边几块地盘。
  她就这么窝窝囊囊的把原本的地盘扩大了一倍,然后窝窝囊囊把内部不服的人员全都捶扁了……
  无论是残存的世家势力,还是借着红巾军旗号搞事的流寇,夏文君都不留情面,全都逮去富宝郡挖矿炼铁……她的势力范围内,没有世家冒头,不仅是红巾军给力,她也暗中动了手。把世家的根基都拔除得干干净净的,她才好办事啊。
  地盘扩大,本就容易引起别人的警惕。她要是还大张旗鼓的搞科举,挑选出一溜的寒门官员,那群世家很快就能把她这个混在里面的内奸挑出来。
  本来就是个混进去的局外人,她要是不遮掩一下,被识破了多尴尬啊。
  现在正是她积攒实力的时候,要是被迫倒向霍长安的阵营,那她也离完蛋不远了。
  不敢明目张胆的科举选人,夏文君就只能让各县自己招聘小吏,不管是谁,都先从基层干起。
  一般干个两三个月,就会有块新地盘需要新人去打理,这个时候,就是内部考试的时机。
  只要是真有才能的人,两三个月的时间,能从县衙写文书的吏员,成为县丞,县令,一路往上升职。
  非常时期,根本不存在熬资历的说法,有才你就上。
  因为内部晋升的速度很快,愿意去县衙做基层小吏的人也多,可这只能消耗内部的人才,吸引不了外面的人。
  搞得杨高朗他们这群官员,老是眼巴巴的看着外头的人才流口水,尤其是寒门出身的人才,诸如贺老之类带着光环的人物,好像招揽了他们,他们会带着大家起飞一样。
  “只靠我们自己,治下的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其实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向外求人才。”夏文君拍了拍杨高朗的肩膀,灌鸡汤道:“时势造英雄,你怎么就知道,你以后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国士无双?求人不如求己啊!”
  “嗯?”国士?求己?
  夏文君一脸真诚的说道:“其实你在我心中,已经是国之大才了,论起匡世济民,你没有一点比人差……”
  杨高朗刚开始还在心里嘀咕,觉得夏文君是在安慰他,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就是越听越激动,越听越上头,就跟打了鸡血似的,非常想大干一场!想证明一下他的实力!
  “您说得对。累点就累点吧,咱们现在这情况,很多事还是要自己亲自过一遍才放心。”光是想了一下子自己最近的工作安排,杨高朗就觉得自己待不住了,他得忙去了。
  人人都在忙碌,包括夏文君也是如此,所以也没人会觉得不平衡。
  已经被卷出局的夏云林,一看大家这情况,就觉得自己英明,庆幸自己跑得快。
  他要是做了那个平安王,不仅自己干得难受,还影响底下官员的干活心态和效率。他和自家闺女不同,他就是个坏榜样。
  第60章
  夏文君摆出一副我只想种地,不想打架的姿态,默默躲开各方的争斗。
  她这副老实巴交的模样,让那些势力大的反王,都已经把她当场预备小弟了,但下面的百姓,却很想要夏文君这样的老大。
  很多流民拖家带口的前来投奔,就为了能过个安生日子。
  能种地,谁乐意打仗啊。红巾军的人闹那么厉害,不也是为了那几亩地吗?
  如今这世道,人比地盘还重要,来了的人,夏文君都会好好安抚。等忙活了一个季度,夏文君拿着归类的户籍册子翻看的时候,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新来的这批人,家庭人员的分布不对劲。怎么家家都有一两个壮丁的缺口。”夏文君疑惑的皱了皱眉,又拿起下一本册子翻看,发现还是有点不太对劲。
  前来投奔的流民,底下的官员都会以家庭为单位,把他们安插在周边各村落,不会给人重新集结在一起的可能。
  分散安排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汇总再看,这数据在夏文君眼里就有这些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