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宁令佶喜欢习武宁远是知道的,看今日对方的表现,这件事应该还有后续,章文昭生气是真,只是让对方摔一跤,定然不是全部谋划。
那边章文昭没打扰宁远的思考,去吩咐锦绣将二人换下的衣裳拿去烧了。宁远看着他的背影,不由想着,波诡云谲的朝堂是适合章文昭的,若他有这等谋略,他也想要自由,那才是他会如鱼得水的生活。
他就再努努力吧,让章文昭能早日达成心愿。
第59章 真诚探讨
“送”走了宁令佶之后,也不过又平静了两日,这两日府里丫鬟们照要求给宁远赶制出了一套男装,他便日日穿着与章文昭一同出门,美其名曰寻找做买卖的契机。
账房先生乔知只在宁远换上男装的第一晚来过一次,见宁远态度坚决,之后便再度隐匿起来,下人们趁着宁远二人白天不在也没闲着,或想办法出府或就在府中寻找或与乔知搭话请酒,千方百计想要找出与乔知有关的蛛丝马迹,却一无所获。
但乔知这一小小的变故,却替宁远吸引了不少关注。暗中盯着的眼睛少了,他穿男装出门越发顺心。
在二人同行的第三日,宁远过够了瘾,才问起先前他醉酒犯了头疾那日,章文昭说了一半就被皇后派来的太监打断,而没能继续说下去的,关于章文昭真正想做,对他亦大有裨益之事,究竟是什么。
这件事自被打断后,章文昭便没再主动提过,想来是不怎么要紧,是以宁远也不急,等找到了合适的机会才随口问起。只不过他这随口问起,比旁人要麻烦许多,是他提前写了纸条,在二人于一处茶楼雅间中歇脚之时,拿出来递给章文昭看的。
此举刻意,不用想也知道宁远是早有准备,一直惦记着。但章文昭并未有多余的表情,看过纸条上的文字,命阿宝去雅间门外守着,这才用略低的声音,与宁远说起起来。
“殿下可知邸报?”
邸报,自前朝起就已出现,最初是专门用于抄录皇帝谕旨,做成文抄在朝廷内进行传阅。
这个“邸”字,是因各省各县在京城长京设置的办事处的名称为邸;将文书和文抄送往各办事处,传达政情是为报,进而有了邸报一说。
后来邸报就不止于此,除了皇帝谕旨,还会在报上载有朝廷公布的法令等,范围也由内部传抄,发展为张贴于宫门。
若说百姓还有人不知,宁远不可能不知道邸报是什么。
章文昭也没真想要宁远回答,只是以此为今日的谈话起个头而已。
他接着道:“邸报乃是朝廷所用之物,但民间亦可为之。且这报不必非要写些严肃之词,天下大事,谁家有喜事可登在报上,广而告之。谁家有丧同等。再者谁家丢了鸡可登,谁家男子宠妾灭妻可登,万事万物皆可登于报,具体要登什么,只需做报之人说了算。”
宁远明白了,章文昭是要做这做报之人。
这其中可以操作可以获利的地方极大,不是指非要在钱财上获利,而是一旦百姓接受“报”这种事物,万事皆可告诉做报之人,这其中或许有些反常之事不被人察觉,连在一起看却又是一桩大阴谋也未可知。
如此一来,做报之人无需费心费力去收罗消息,只需等着消息上门做好筛选,就能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提早预知危险,提早感应事态变化,进而做出应对。
江湖上有百晓生,章文昭这是要做天下的百晓生啊!
难怪章文昭说此事若成,能成为自己成事最大的把握。天下事都掌握在手中,再不能成事,他也不必与章文昭一同谋划了,还是趁早叫对方换个人来合作为妙。
“殿下知我。”与宁远对坐的章文昭欣赏够了宁远短短几息间就已缕清思路的神情转变,很是满意。
“。”宁远冲他淡淡笑一笑,提笔写出疑问。
万事开头难,百姓识字的少,章文昭要如何保证“报”,能够在民间流传。
“虽说是在民间做”报”,但既为我所用,其实也并非是完全给百姓看的。对我们而言,百姓前来登报,比百姓看报要重要得多。我已想好,先从别处试一试,例如蓝乡,先找人去那里买间铺子,然后向当地百姓说明:可将自己想说的登报,不仅不收钱,登一条还会给钱。”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只要有钱拿,百姓绝对会一窝蜂涌上前,将此地发生过的事统统吐露个底朝天。让他们说的也不是什么有违律法之事,鸡毛蒜皮乡间野话邻里间的扯皮纠葛没什么不能说的,这可比刑讯逼供好使多了。
初期是会给登报内容的选择造成麻烦,但做买卖也同样没有一蹴而就的。就像李卓之前说的那样,要先有银钱投进去,要先打好根基,甚至做好一开始赔本的准备,才能慢慢立稳脚跟,再谈往后的发展。
只是……要同百姓买消息,又不能叫人发现所买消息是特定的,那就只能来者不拒,说不定有人会将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旧事也拿来说。一旦拒绝,百姓热情又会消解不少,统统买下,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宁远扶额,想起章文昭说做买卖只是个幌子,随便做些小买卖掩人耳目。可若真如此,如何能支撑做报这么大的开销?章文昭的“嫁妆”,也未必够吧。
“钱财之事殿下不必忧心,我有合适的信得过的人选,只要说服他与我们合作,此事不难。我们需要防备的,是有人发现”报”有可行之处,如你一般聪慧立即联想到背后的作用,来与我们抢生意,进而抢消息。”
那边章文昭没打扰宁远的思考,去吩咐锦绣将二人换下的衣裳拿去烧了。宁远看着他的背影,不由想着,波诡云谲的朝堂是适合章文昭的,若他有这等谋略,他也想要自由,那才是他会如鱼得水的生活。
他就再努努力吧,让章文昭能早日达成心愿。
第59章 真诚探讨
“送”走了宁令佶之后,也不过又平静了两日,这两日府里丫鬟们照要求给宁远赶制出了一套男装,他便日日穿着与章文昭一同出门,美其名曰寻找做买卖的契机。
账房先生乔知只在宁远换上男装的第一晚来过一次,见宁远态度坚决,之后便再度隐匿起来,下人们趁着宁远二人白天不在也没闲着,或想办法出府或就在府中寻找或与乔知搭话请酒,千方百计想要找出与乔知有关的蛛丝马迹,却一无所获。
但乔知这一小小的变故,却替宁远吸引了不少关注。暗中盯着的眼睛少了,他穿男装出门越发顺心。
在二人同行的第三日,宁远过够了瘾,才问起先前他醉酒犯了头疾那日,章文昭说了一半就被皇后派来的太监打断,而没能继续说下去的,关于章文昭真正想做,对他亦大有裨益之事,究竟是什么。
这件事自被打断后,章文昭便没再主动提过,想来是不怎么要紧,是以宁远也不急,等找到了合适的机会才随口问起。只不过他这随口问起,比旁人要麻烦许多,是他提前写了纸条,在二人于一处茶楼雅间中歇脚之时,拿出来递给章文昭看的。
此举刻意,不用想也知道宁远是早有准备,一直惦记着。但章文昭并未有多余的表情,看过纸条上的文字,命阿宝去雅间门外守着,这才用略低的声音,与宁远说起起来。
“殿下可知邸报?”
邸报,自前朝起就已出现,最初是专门用于抄录皇帝谕旨,做成文抄在朝廷内进行传阅。
这个“邸”字,是因各省各县在京城长京设置的办事处的名称为邸;将文书和文抄送往各办事处,传达政情是为报,进而有了邸报一说。
后来邸报就不止于此,除了皇帝谕旨,还会在报上载有朝廷公布的法令等,范围也由内部传抄,发展为张贴于宫门。
若说百姓还有人不知,宁远不可能不知道邸报是什么。
章文昭也没真想要宁远回答,只是以此为今日的谈话起个头而已。
他接着道:“邸报乃是朝廷所用之物,但民间亦可为之。且这报不必非要写些严肃之词,天下大事,谁家有喜事可登在报上,广而告之。谁家有丧同等。再者谁家丢了鸡可登,谁家男子宠妾灭妻可登,万事万物皆可登于报,具体要登什么,只需做报之人说了算。”
宁远明白了,章文昭是要做这做报之人。
这其中可以操作可以获利的地方极大,不是指非要在钱财上获利,而是一旦百姓接受“报”这种事物,万事皆可告诉做报之人,这其中或许有些反常之事不被人察觉,连在一起看却又是一桩大阴谋也未可知。
如此一来,做报之人无需费心费力去收罗消息,只需等着消息上门做好筛选,就能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提早预知危险,提早感应事态变化,进而做出应对。
江湖上有百晓生,章文昭这是要做天下的百晓生啊!
难怪章文昭说此事若成,能成为自己成事最大的把握。天下事都掌握在手中,再不能成事,他也不必与章文昭一同谋划了,还是趁早叫对方换个人来合作为妙。
“殿下知我。”与宁远对坐的章文昭欣赏够了宁远短短几息间就已缕清思路的神情转变,很是满意。
“。”宁远冲他淡淡笑一笑,提笔写出疑问。
万事开头难,百姓识字的少,章文昭要如何保证“报”,能够在民间流传。
“虽说是在民间做”报”,但既为我所用,其实也并非是完全给百姓看的。对我们而言,百姓前来登报,比百姓看报要重要得多。我已想好,先从别处试一试,例如蓝乡,先找人去那里买间铺子,然后向当地百姓说明:可将自己想说的登报,不仅不收钱,登一条还会给钱。”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只要有钱拿,百姓绝对会一窝蜂涌上前,将此地发生过的事统统吐露个底朝天。让他们说的也不是什么有违律法之事,鸡毛蒜皮乡间野话邻里间的扯皮纠葛没什么不能说的,这可比刑讯逼供好使多了。
初期是会给登报内容的选择造成麻烦,但做买卖也同样没有一蹴而就的。就像李卓之前说的那样,要先有银钱投进去,要先打好根基,甚至做好一开始赔本的准备,才能慢慢立稳脚跟,再谈往后的发展。
只是……要同百姓买消息,又不能叫人发现所买消息是特定的,那就只能来者不拒,说不定有人会将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旧事也拿来说。一旦拒绝,百姓热情又会消解不少,统统买下,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宁远扶额,想起章文昭说做买卖只是个幌子,随便做些小买卖掩人耳目。可若真如此,如何能支撑做报这么大的开销?章文昭的“嫁妆”,也未必够吧。
“钱财之事殿下不必忧心,我有合适的信得过的人选,只要说服他与我们合作,此事不难。我们需要防备的,是有人发现”报”有可行之处,如你一般聪慧立即联想到背后的作用,来与我们抢生意,进而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