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尉窈和尉蓁在院门口遇见,一起进来,后者见尉窈放下书箱后便给夫子擦书案,不禁问:“窈同门每天都这么做么?”
“是。”
“那以后我早来的时候,我做。”
“好。”
曲融面无表情,不参与她们的交谈。从牧场的事以后,尉窈做什么说什么,他都觉得虚伪、蓄意,哼,每天都给夫子擦抹书案?说白了,她不就是等着像今天这样被同门发现,好称赞她么。
尉菩提来了,紧接着是武继。
尉菩提憋着笑问:“武同门,你书箱呢?”
武继皱眉皱鼻,然后反应过来:“啊!忘拿了!”
“哈哈——”
“怎么办怎么办?谁有多的笔墨纸借我,简牍也行。”他苦着脸朝尉窈、尉蓁、尉菩提拜谢。
曲融已经打开笔盒要借给对方了,见唯独无视他,一时间不知道生对方气,还是气自己。
武继幸亏平时不把砚台背回家,他凑齐了书写用具,精神抖擞道:“听说没?东二坊的‘济济花肆’昨天中午被州府查封,抓走好多人,还有跟府兵打起来的呢。唉,昨天若跟平时一样放学,我正好能看到。”他最爱瞧热闹,可惜地摇摇头。
尉菩提:“巧了,东四坊也有花肆被封,听说跟盗匪有关,在场买花的人全被带走了。”
曲融真是谢天谢地,可算逮到了尉窈的把柄。他稳着语气,故作调侃道:“那窈同门岂不成了漏网之鱼?”
“什么意思?”除尉窈外的三人异口同声。
“东四坊被封的花肆叫秉芳,初三上午我路过那里,看见窈同门在秉芳看花,没多会儿府兵就把那包围了。”
第15章 消灾会
尉窈反应极快,问他:“既是同门,你不该往回走看清楚我被没被抓么?”
是啊!尉蓁三人瞧向曲融。
曲融急中生智辩解:“我当然回去看了,但那时候府兵已撤,我当时又不知道所有看花的人都被抓走了,所以我肯定以为你回家了啊。”
尉窈反驳:“这话说不通。你既以为我回家了,没被牵连,为何现在捏造我是漏网之鱼?”
“什么捏造?就是一句玩笑话!真计较,你也可以说我是漏网之鱼啊。”
尉窈不再回他,因为和狡辩之人辩理是没有胜局的,只会降低自己的品质。
今天不到卯时半段夫子就讲课了,这让众学童有非常不好的预感,或许往后都会提前讲课,延后放学。
讲的知识较昨天更难懂,《定之方中》第一节 的章句里涉及到“周正”历法,以及营造宫室时对星象的观测、节气的选择等等。
第二节 章句则详述卫文公观测占卜的过程,观测的方式是由“升”至“望”,而后“观山”,而后“降观”。关于占卜描写虽只有八个字,但《笺》所述的占卜九能,令学童们听完解析更加云山雾罩。
第三节 则句句为妙句!灵雨、星言夙驾、秉心塞渊,夫子的讲解逐渐铿锵有力,尤其结尾看似突兀的“騋牝三千”,实则概述全诗之功。
次堂课讲到了未时才散,诸弟子饿得肚子咕咕叫,有怨不敢言,段夫子再给一击,让他们选择,以后要么上午的课时延长,要么下午加课。
学童们难得一致全选前者。
走出学舍后,尉茂追上尉窈。“听武继说你和曲融吵架了?”
“是曲融先惹我的,他乱说话,被我质问住后又说我存心和他计较。”
“我帮你出气?”
“不用,我根本没生气。”她为表明自己真不在意这件事,笑着拒绝。
尉窈看着才走出院门的曲融,话藏深意道:“同门将来未必同路,若每次都和他争到头破血流,我就会被他带偏了路,结果要么变成和他一样的人,要么失去我原本的追求……哎呀!”
她话刚说完被尉茂伸腿一绊,差点把她绊倒就算了,他还一脸埋怨:“听段夫子讲课还不够?放学还得听你讲。”
“我非得让你听了?”她气咻咻想绕过他,可是左腾右挪均被这厮挡得死死的,跟后脑勺多出双眼睛一样。“尉茂!”
“嗯?”他摇荡着鞭子回身,不知为何,每次见她嗔怒,他的心便像被什么拨动轻挠,挠出一种她唯独待我不同的奇特满足感。
“你再挡我路,我不给你抄笔记了。”
尉茂更开心,可惜天生一副戾脸,笑起来跟憋着阴狠即将做坏事一样。他总算正常走路了,问:“初三那天你去书坊找过我?”
“是。去看书,顺带把笔记给你。”
“去书坊是要路过秉芳。”
尉窈肩垮地叹声气,这种自认倒霉的反应,是她提前在家中练习好的。
二人间浮动着奇怪的默契,都没再说话,直到出了学馆,尉茂招呼家僮上前,他上了马背后才问:“皇舅寺那边从明天起有消灾会,我多约些同门,你去不去?”
“去。”
任何城市的锦簇繁华外,都有覆盖不及的窘困,平城自然不例外。
从明元帝时期起,这座大城因人口剧增以及连年霜灾,缺粮问题开始突显。京都改为洛阳后,虽然平城人口减少了,可是六镇运过来的粮食也减少了,好在官府、各大族、寺院仍保持旧习,在一些节日里向穷困百姓施粮、施布。
消灾会则是寺院最常举办的一种施舍法会。
初六下午,以尉茂为首的小伙伴们意气高昂从学馆步行出发,赶往皇舅寺北的桑衢街。还有一个路口时,街面已经闹闹穰穰,驾车来的百姓无法前行了,只能顺沿在道两边停靠。
进了桑衢街后,人群更加熙攘,尤其有僧人的地方,观者如堵,幸而府兵维持住了秩序,将捐功德、测吉凶和领救济的区分开。
这种拥挤情况下,尉窈等人决定分开玩耍。她最纤弱,和尉茂一组,尉蓁跟着稳重的尉菩提,尉简跟尉戒之一组,剩下两个皮猴子武继和尉景,不等尉茂分配完就溜没影了。
伙伴们分散以后,尉窈和尉茂先去发放灯笼的地方。州府每年在元宵节前,为推广汉字及鼓励幼童读书,便结合救施采取了发灯笼的办法,让学童在灯笼上写下诗句、祝福语或灯谜,然后再发给百姓。
如果写得好,还会被当成展示品悬挂。
灯笼摊铺展的很大,样式统一,花案琳琅各色。
尉窈领到的图案是椒树倚粮仓。“椒”的香气可以驱邪避秽,还有子孙繁盛之寓意。粮仓则代表饱食丰收。
尉茂领到的图案是豹兽衔枣枝。“豹”象征着富贵,“枣”是年节重要的祭祀之物。豹、枣合一,谐音“早春报喜”,更添吉祥。
二人拿着灯笼到写字区,这里已有十来个年少学子,尉窈、尉茂都带有行囊笔,不需要排队等候州府提供的笔墨。
尉窈轻扶灯笼,写下:丰年高廪,有椒其馨。
这两句均出自《诗经》的《周颂》篇,意思是丰收之年粮食满仓,且有芬芳的椒酒祭祀祖先。
负责收灯笼的全是州学府的大学学子,见她写的吉祥语与图案相互呼应,不禁夸赞,然后把这个灯笼悬挂到醒目位置,好叫别的孩童学习不常见的祝福语。
尉茂也写好了,写的是“乐哉未央”,被放到成堆的“乐哉未央”里,比这堆更多的另外一大堆,写的全是“往来无灾”。
二人把写吉祥语当成玩耍,被不被夸都很愉悦。尉窈指着东北方向问:“去那边?”
桑衢街中段向北的街叫礼学街,直通太学,若有太学弟子参与消灾会,肯定汇集在那里。
尉茂:“听你的。”
施舍谷物的私人牛车连绵不断,从城外方向朝城里涌,难怪拥堵。这些富户均是从远地方来平城的,施完善举后还要去各寺院听僧尼讲说。
尉窈二人走着走着,后方吵起来了,她回头瞧,好像是给灯笼写字的地方发生了事。
尉茂习以为常:“哪年消灾会都有人闹……小心!”
有伙乞人盯上一辆粮车,他们蛮横挤开排队的人疯抢粮食,尉窈走在路里侧,差点被撞到。
第16章 市井无赖
尉茂拽着她躲开哄抢范围,改牵她手腕到路另侧走,然后他告诫:“这种情况,吃些亏也别和结伙的乞人斗气辩理。”
“是,记住了。”此道理她当然明白,不过还是笑着应。
可尉茂这厮跟正常人心思是拧着的,很不满意道:“所以你就是窝里横,只敢跟我斗嘴!”
“是你才说的不能跟那些人斗气,你不是窝里横?”
“行,我这就过去找他们……你不拦我?”
“拦!茂同门你别去。”
二人边闹边走,经过的一家店肆走出两个黑衣少年,是奚骄与好友周泰。
不过双方都没看到彼此。
暂说奚骄两个,他俩与长孙无斫约好了在店肆会面,左等右等不见伙伴来,担心无斫又惹事,便出来寻找。
“是。”
“那以后我早来的时候,我做。”
“好。”
曲融面无表情,不参与她们的交谈。从牧场的事以后,尉窈做什么说什么,他都觉得虚伪、蓄意,哼,每天都给夫子擦抹书案?说白了,她不就是等着像今天这样被同门发现,好称赞她么。
尉菩提来了,紧接着是武继。
尉菩提憋着笑问:“武同门,你书箱呢?”
武继皱眉皱鼻,然后反应过来:“啊!忘拿了!”
“哈哈——”
“怎么办怎么办?谁有多的笔墨纸借我,简牍也行。”他苦着脸朝尉窈、尉蓁、尉菩提拜谢。
曲融已经打开笔盒要借给对方了,见唯独无视他,一时间不知道生对方气,还是气自己。
武继幸亏平时不把砚台背回家,他凑齐了书写用具,精神抖擞道:“听说没?东二坊的‘济济花肆’昨天中午被州府查封,抓走好多人,还有跟府兵打起来的呢。唉,昨天若跟平时一样放学,我正好能看到。”他最爱瞧热闹,可惜地摇摇头。
尉菩提:“巧了,东四坊也有花肆被封,听说跟盗匪有关,在场买花的人全被带走了。”
曲融真是谢天谢地,可算逮到了尉窈的把柄。他稳着语气,故作调侃道:“那窈同门岂不成了漏网之鱼?”
“什么意思?”除尉窈外的三人异口同声。
“东四坊被封的花肆叫秉芳,初三上午我路过那里,看见窈同门在秉芳看花,没多会儿府兵就把那包围了。”
第15章 消灾会
尉窈反应极快,问他:“既是同门,你不该往回走看清楚我被没被抓么?”
是啊!尉蓁三人瞧向曲融。
曲融急中生智辩解:“我当然回去看了,但那时候府兵已撤,我当时又不知道所有看花的人都被抓走了,所以我肯定以为你回家了啊。”
尉窈反驳:“这话说不通。你既以为我回家了,没被牵连,为何现在捏造我是漏网之鱼?”
“什么捏造?就是一句玩笑话!真计较,你也可以说我是漏网之鱼啊。”
尉窈不再回他,因为和狡辩之人辩理是没有胜局的,只会降低自己的品质。
今天不到卯时半段夫子就讲课了,这让众学童有非常不好的预感,或许往后都会提前讲课,延后放学。
讲的知识较昨天更难懂,《定之方中》第一节 的章句里涉及到“周正”历法,以及营造宫室时对星象的观测、节气的选择等等。
第二节 章句则详述卫文公观测占卜的过程,观测的方式是由“升”至“望”,而后“观山”,而后“降观”。关于占卜描写虽只有八个字,但《笺》所述的占卜九能,令学童们听完解析更加云山雾罩。
第三节 则句句为妙句!灵雨、星言夙驾、秉心塞渊,夫子的讲解逐渐铿锵有力,尤其结尾看似突兀的“騋牝三千”,实则概述全诗之功。
次堂课讲到了未时才散,诸弟子饿得肚子咕咕叫,有怨不敢言,段夫子再给一击,让他们选择,以后要么上午的课时延长,要么下午加课。
学童们难得一致全选前者。
走出学舍后,尉茂追上尉窈。“听武继说你和曲融吵架了?”
“是曲融先惹我的,他乱说话,被我质问住后又说我存心和他计较。”
“我帮你出气?”
“不用,我根本没生气。”她为表明自己真不在意这件事,笑着拒绝。
尉窈看着才走出院门的曲融,话藏深意道:“同门将来未必同路,若每次都和他争到头破血流,我就会被他带偏了路,结果要么变成和他一样的人,要么失去我原本的追求……哎呀!”
她话刚说完被尉茂伸腿一绊,差点把她绊倒就算了,他还一脸埋怨:“听段夫子讲课还不够?放学还得听你讲。”
“我非得让你听了?”她气咻咻想绕过他,可是左腾右挪均被这厮挡得死死的,跟后脑勺多出双眼睛一样。“尉茂!”
“嗯?”他摇荡着鞭子回身,不知为何,每次见她嗔怒,他的心便像被什么拨动轻挠,挠出一种她唯独待我不同的奇特满足感。
“你再挡我路,我不给你抄笔记了。”
尉茂更开心,可惜天生一副戾脸,笑起来跟憋着阴狠即将做坏事一样。他总算正常走路了,问:“初三那天你去书坊找过我?”
“是。去看书,顺带把笔记给你。”
“去书坊是要路过秉芳。”
尉窈肩垮地叹声气,这种自认倒霉的反应,是她提前在家中练习好的。
二人间浮动着奇怪的默契,都没再说话,直到出了学馆,尉茂招呼家僮上前,他上了马背后才问:“皇舅寺那边从明天起有消灾会,我多约些同门,你去不去?”
“去。”
任何城市的锦簇繁华外,都有覆盖不及的窘困,平城自然不例外。
从明元帝时期起,这座大城因人口剧增以及连年霜灾,缺粮问题开始突显。京都改为洛阳后,虽然平城人口减少了,可是六镇运过来的粮食也减少了,好在官府、各大族、寺院仍保持旧习,在一些节日里向穷困百姓施粮、施布。
消灾会则是寺院最常举办的一种施舍法会。
初六下午,以尉茂为首的小伙伴们意气高昂从学馆步行出发,赶往皇舅寺北的桑衢街。还有一个路口时,街面已经闹闹穰穰,驾车来的百姓无法前行了,只能顺沿在道两边停靠。
进了桑衢街后,人群更加熙攘,尤其有僧人的地方,观者如堵,幸而府兵维持住了秩序,将捐功德、测吉凶和领救济的区分开。
这种拥挤情况下,尉窈等人决定分开玩耍。她最纤弱,和尉茂一组,尉蓁跟着稳重的尉菩提,尉简跟尉戒之一组,剩下两个皮猴子武继和尉景,不等尉茂分配完就溜没影了。
伙伴们分散以后,尉窈和尉茂先去发放灯笼的地方。州府每年在元宵节前,为推广汉字及鼓励幼童读书,便结合救施采取了发灯笼的办法,让学童在灯笼上写下诗句、祝福语或灯谜,然后再发给百姓。
如果写得好,还会被当成展示品悬挂。
灯笼摊铺展的很大,样式统一,花案琳琅各色。
尉窈领到的图案是椒树倚粮仓。“椒”的香气可以驱邪避秽,还有子孙繁盛之寓意。粮仓则代表饱食丰收。
尉茂领到的图案是豹兽衔枣枝。“豹”象征着富贵,“枣”是年节重要的祭祀之物。豹、枣合一,谐音“早春报喜”,更添吉祥。
二人拿着灯笼到写字区,这里已有十来个年少学子,尉窈、尉茂都带有行囊笔,不需要排队等候州府提供的笔墨。
尉窈轻扶灯笼,写下:丰年高廪,有椒其馨。
这两句均出自《诗经》的《周颂》篇,意思是丰收之年粮食满仓,且有芬芳的椒酒祭祀祖先。
负责收灯笼的全是州学府的大学学子,见她写的吉祥语与图案相互呼应,不禁夸赞,然后把这个灯笼悬挂到醒目位置,好叫别的孩童学习不常见的祝福语。
尉茂也写好了,写的是“乐哉未央”,被放到成堆的“乐哉未央”里,比这堆更多的另外一大堆,写的全是“往来无灾”。
二人把写吉祥语当成玩耍,被不被夸都很愉悦。尉窈指着东北方向问:“去那边?”
桑衢街中段向北的街叫礼学街,直通太学,若有太学弟子参与消灾会,肯定汇集在那里。
尉茂:“听你的。”
施舍谷物的私人牛车连绵不断,从城外方向朝城里涌,难怪拥堵。这些富户均是从远地方来平城的,施完善举后还要去各寺院听僧尼讲说。
尉窈二人走着走着,后方吵起来了,她回头瞧,好像是给灯笼写字的地方发生了事。
尉茂习以为常:“哪年消灾会都有人闹……小心!”
有伙乞人盯上一辆粮车,他们蛮横挤开排队的人疯抢粮食,尉窈走在路里侧,差点被撞到。
第16章 市井无赖
尉茂拽着她躲开哄抢范围,改牵她手腕到路另侧走,然后他告诫:“这种情况,吃些亏也别和结伙的乞人斗气辩理。”
“是,记住了。”此道理她当然明白,不过还是笑着应。
可尉茂这厮跟正常人心思是拧着的,很不满意道:“所以你就是窝里横,只敢跟我斗嘴!”
“是你才说的不能跟那些人斗气,你不是窝里横?”
“行,我这就过去找他们……你不拦我?”
“拦!茂同门你别去。”
二人边闹边走,经过的一家店肆走出两个黑衣少年,是奚骄与好友周泰。
不过双方都没看到彼此。
暂说奚骄两个,他俩与长孙无斫约好了在店肆会面,左等右等不见伙伴来,担心无斫又惹事,便出来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