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杨先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重讲一次,每听一次都是不一样的感觉。而且杨先生说了,这个故事的结局他仍不知道该如何收尾。所以若有人给出了他满意的答案,他至今以来所赚取的所有钱两都赠予那人。”
  “因此今天来的不只是听故事的人,更是为了赚取悬赏的人!”店小二的声音里充满了期待,“不知道今天是否有人能给出答案呢。”
  沈雁云了然,他与红笺对视一眼,双方都知道:今天这最后一次来,是来对时机了。
  二人跟随店小二去了一间雅房包间,包间下方便是茶馆中央的圆台,此时,杨先生缓缓走上圆台,于中间一张椅子落座。
  他垂首抚摸着手中的扇子,细细描摹着上面的山水画,上面似乎写着一句话,依稀只看得见两个字,“紫气”。
  良久过后,他才抬起了头,看向周围安静无声、聚精会神的食客们。
  “这个故事,没什么特别的。”他轻轻开口,声音却在安静的环境里格外突出,“没有怪力鬼神,没有恩怨情仇。这只是一个人追逐理想的一生,最后又死在了自己“理想”上的一生。”
  随着他这段话落下,沈雁云和红笺明显感觉得到周围磁场似乎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红笺,她似乎又陷入了之前在狸村中的那种状态。
  那种玄乎的、混沌的状态。
  茶楼似乎不是茶楼,而是变成了——
  一个村子。
  第24章
  几缕阳光锁定刚苏醒的河口村,趁着天刚微亮,几个孩子悄悄地从家里跑了出来。
  他们几人约定着来到了一户人家的窗外,合力抬起了一个孩子攀上了墙头。
  “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左边一点...等等,右边,别走过了啊!看不见了!”
  一番手忙脚乱之后,孩子们总算屏住了呼吸安静下来。
  最上面的孩子攀在墙头,眼也不眨盯着里面其中一个屋子。
  “小妹,醒了没?”穿着灰色布衣的大娘在门外喊着,“你云哥今天从山上回来,等会儿带你去接他。”
  “知道了。”门被打开,从里面走出来一粉雕玉琢的瓷娃娃女童,她虽同样穿着粗麻布衣,却怎么也遮掩不住她同村中其他女童不一样的精致感。
  红笺刚伸了个懒腰,便察觉到了紧盯着她的一道视线,她微愣,然后看向墙头与那男孩对视上了。
  男孩顿时呼吸一滞,眼也不眨,脸颊逐渐红烫时,却见眼里长相可爱的女孩伸出小手指着他就对旁边的大娘说道,
  “娘,又有人扒我们家墙头了。”
  “什么?那群小兔崽子,我要他们皮开肉绽!”李四娘一听,顿时心里一阵火大,在周围寻了片刻后便抄起一个扫帚走向墙头,举起扫帚就是一阵乱捅,“走走走,都给我快走!”
  墙头上的孩子们顿时一呼作鸟兽散,一下子跑没影儿了。
  杨大娘心里一阵气,扔下扫帚就抓着红笺的手往前走,红笺微蹙眉头,喊了声,“疼!”
  “噢噢,是娘不对。”杨大娘回过神来,忙低头呼了呼红笺被攥出红印子的手腕。
  然后她扯着红笺说:“小妹,村里的男孩们坏得很,你可别一个人跟他们走。”
  红笺眨了眨眼,黑亮的一双杏瞳看着大娘那张苍老的容颜,她微微勾起一抹甜甜的笑,
  “好的娘,我知道了。”
  -
  三年前,河口村里来了一个老先生,老先生说要隐居在河口村上面的山头上。
  然隐居生活难免寂寞,便与河口村的村民们约定,以三个鸡蛋作为拜师礼可送孩童随他去山头教学三年。
  如今三年已过,之前送孩子们上山投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村口处翘首以盼看向那条山路。
  不知过了多久,那条山路的对面有了动静。
  先出来的是一个杵着拐杖的白发老人,他身后跟着两个小孩搀扶着他。
  不一会儿,周围的村民们顿时兴奋起来认起了自己的孩子。
  “狗蛋!在这儿!娘在这儿!”
  “铁娃,快让娘看看你瘦了没,哎呀,怎么还长帅了!”
  “翠花,爹的小翠花!”
  ...
  “云哥!快过来!”杨大娘瞅中一个孩子,连忙拉着红笺的手走上前去,“小妹,快,快喊人。”
  “云哥,欢迎回来。”红笺乖顺地喊了他的名字。
  眼前这个男孩如今已有十二岁左右了,身高比同龄人都高了好多。他垂眸看着比自己矮些的红笺,“嗯”了一声。
  有的孩子选择回家,也有的孩子破天荒选择了要跟着老先生继续修行。他们带来了许多粮食和鸡蛋,郑重向自己的父母们道了别。
  沈雁云静静地看着那一行人又随着山路慢慢远去,随后跟着杨大娘和红笺回了家。
  “云哥,你可总算是回来了。娘在家里盼星星盼月亮,就等着你回来的这一天呢。”杨大娘絮絮叨叨说着,“你这次回来,可不许再走了。”
  家里独子学成归来,杨大娘和杨爹开心极了,杨爹特意杀了只公鸡来炖汤。
  杨大娘将汤端上桌来,又亲手为沈雁云盛上一碗热腾腾的杂粮米饭,随后又使劲往他碗里夹肉,“来,云哥快吃啊。你看你这三年,都学瘦了,可把我们心疼坏了!”
  看着越来越满的碗,沈雁云连忙皱眉用手挡住,随后说道:“娘,我不需要这么多,剩下的你们吃吧。”
  他看了眼碗里的两个鸡腿,站起来将它们都交给了红笺。红笺本来戳着碗里的米饭,突然来了两个大鸡腿,她愣了一下,抬起头下意识看向杨大娘。
  “三年不见,你好像也瘦了。”沈雁云说道。
  “谢谢云哥。”红笺笑着道完谢后,便夹着鸡腿吃。
  农村家里房间紧缺,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沈雁云就和红笺睡一块儿。她睡床铺,他则睡地铺。
  沈雁云就着月光伸手将红笺藏在袖子里的手拉了出来。
  那双手上还残留着冬日里没祛除的冻疮,一个二个肿胀在指节之间,看上去有些难看。
  “刚刚吃饭时,就瞧见你手上多了好多青紫。”
  “这只是我不耐寒受的冻疮罢了,不碍事的。”红笺收回了手。
  沈雁云拉着红笺坐到桌子旁,又起身拿了只药膏过来。
  他打开药膏取出里面浅黄色的膏体轻轻抹匀涂在红笺的指间。红笺垂着眸看沈雁云细心地为她涂药膏,问道:“云哥,你在山上都学了些什么呀?”
  “学了很多。老师告诉我们,河口村还是太小了,小到狭隘了一村人的眼界。其实很多村民都认为读书无用,但秉持着对知识的敬仰,才舍得花三颗鸡蛋送孩子去山上学习。”
  “但我们回来后,依旧逃脱不了一生局限在河口村的命运。”
  “云哥,你想离开河口村?”红笺听出了他言下之意,眨眼问道。
  “嗯。”沈雁云点头,说道,“我想知道凭借学识如何能看到老师说过的那般风景。而且...我想帮你找到家人。”
  沈雁云六岁那年,杨大娘和杨爹在门口捡到了红笺,她的身边还放着几袋大米和一篮子鸡蛋。那是河口村十分艰难的一年寒冬,所以他们收留了红笺,靠着这些东西过活了寒冬。
  没有人知道红笺从何而来,她又为何被放在别人家的门口。只是在这个寒冬里,她成了他们的家人。
  黑夜里星光点点,照亮了屋内人的身影。
  随着谈话逐渐落入帷幕,沈雁云抱着一床被褥自觉地铺在地上,让红笺睡在床上。
  熄灯后,周围又是一片寂静,只余清冷的月光从窗隙中透入,已经有人浅浅的呼吸声。
  一呼一吸间,河倾月落,天上白肚翻黄。
  昨日是一家团聚的日子,沈雁云并没有扫了父母的兴。沈雁云醒后便对杨爹说,“爹,我想去考科举。”
  “什么!我不准!”杨大娘情绪激动起来,她拍桌大喊,“我的云哥啊,你走了,留我跟你爹怎么办?再说了,还有小妹啊。”
  “娘就指望着你回来后能常伴着我们,怎么,怎么你一回来就又要走了呢!我就说了,当初就不该送云哥去山上,这一回来才过了一个晚上,就又要离家去!”
  “你先别说!云哥现在跟着老先生读了书识了字,眼界也更宽了,哪里是你能理解得了的?”杨爹虽然脸色也差,但他的情绪倒是稳定许多。
  他问道:“云哥,你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去吗?”
  “一定要去。”沈雁云点头,说道,“跟着老师在山上学习的日子里,我听闻了很多外面的故事。我想...去看看。”
  “爹,娘。我们一辈子在黄土里劳作,一生与土地作伴,可我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杨爹叹了口气,思考了很久,终是点头答应了,
  “你长大了,可以...自己做决定了。”
  第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