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谢云韶直起身子,睇了他一眼,才道:可律例亦有言,事急从权,一方执掌有先斩后奏之权。当时的情形和相关的卷宗,我刚刚具已呈奏陛下。相信陛下阅后自有定论,五殿下何必这般急切给我定罪呢?
李鸿熙冷笑道:本王如今督管大理寺和刑部,对此事自然要多几分关心。
既然督管这两处,五殿下更应当明白了解实情尔后定论的道理,不是么?谢云韶分毫不让。
前提是你讲的确实是实情。李鸿熙咬牙道,以赵长史的为人,即便小节有失,也未必罪责至死。若你拿不出他通敌的罪证,便当治你滥杀之罪!
谢云韶马上回道:通北狄的证据虽有缺憾,但赵文虞杀人是证据确凿的!证据已经报给刑部了,五殿下回去一查便知。
李鸿熙得到的消息里,未曾有赵文虞杀人之说,闻言当下心里一紧。
他本来信心满满,与北狄之间的诸事皆清理干净,但这突然砸下来的消息,让李鸿熙惊惧不已。他恨不得立刻出殿详查,顺便与人商量对策,但碍于皇帝一直未发一言,他也不能贸然离开。
皇帝一直翻看着谢云韶的折子,对于二人刚才的争执充耳不闻。这般态度让二人都有些难以拿捏。
终于,皇帝看完了厚厚的卷宗。
鸿熙,你等下可是要回刑部?将燕王妃的这些卷宗带回刑部复核吧。
李鸿熙便也不再与谢云韶争执,谢云韶方才的话让李鸿熙有点慌,皇帝给了理由他便借机退殿出去了,临走前还暗瞪了谢云韶一眼。
皇帝身边的随从们也听话听音,知道皇帝是有话要与谢云韶单独讲,自觉地跟着退了出去。
关门一声吱呀后,大殿里重归安静。
皇帝问:赵文虞的通敌物证你可带回京了?
谢云韶答:部分物证在抓获他时便已损毁,余下部分臣稍后便转交刑部复查。
皇帝轻轻地哦了一声:这通敌一事,除却赵文虞,可还有其他牵连?
以证据而言,此事只应与他一人有关。谢云韶斟酌着词句,但是,臣听闻赵文虞与五殿下过从甚密,只怕流言之中,五殿下也难逃牵连。
说下去。
如今五皇子督管刑部和大理寺,若是此案由他来复核,怕是难以服众。谢云韶小心地看了眼皇帝的脸色。
那你想让谁来复查?
臣乃此案主审,怕是不便多言。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牵连到你,你便可以给朕一些建议了。看来燕王府与朝廷还是有些往来的。你才入燕王府多久,便能对朝廷官员如此了解。皇帝微微一笑,望向谢云韶。
皇帝目光如炬,看得谢云韶心里一惊,后背立时冷汗涔涔。
父皇,谢云韶立即放下声音,改了称呼,身为天家人,国事即是家事。燕王府虽远至边陲,但也不该忘却家中人事。莫说是朝中官员,还有父皇母后,都是我夫妇二人牵肠挂肚,日日记挂思念的。
皇帝不置可否,但脸色稍霁,面上的冷笑也收了下去。
陛下,该是用药的时辰了。外面的内侍出声提醒道。
拿进来吧。
皇帝皱着眉头将药一饮而尽,内侍立即有眼色地奉上一碟小点心。
陛下,这是景逸郡主新送进来的点心方子,据说是失传了百年的古食谱。这药后用一些,再合适不过了。
还是景逸这孩子最有孝心。皇帝尝了尝,脸色浮现了一抹笑意。
皇帝看着点心,忽然想到了什么:话说景逸是不是也在刑部挂了个闲职,等会儿传她来一趟。
皇帝这是要将此事交与景逸郡主了,谢云韶心下稍安。景逸郡主与李皓棠私下关系不错,也常暗度消息给他。若她来复核此案,倒是可以放心。
私通北狄,自是大罪。皇帝突然话锋一转,那暗济羌人,偷送官粮,私开边市,又该作何惩处?
第六十五章
谢云韶心弦一紧, 皇帝如何能得知此事?
谢云韶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斟酌着词句,谨慎应道:羌族久居关外, 素有归顺之意。燕云因地缘之故,不免与之有所往来。陛下准允其归顺一事,臣谨遵朝廷圣意, 小心应对, 自认不曾有失, 不知陛下何故出此言?
皇帝冷笑:你们做过何事自己不清楚吗?
儿臣愚钝, 请父皇明示!
这一来一回间,谢云韶也听明白了,皇帝手上是没有证据的, 这番质问也不过是在诈她。否则皇帝直接拿出证据定罪便可, 何必这样兜圈子。
在羌人归顺一事中,燕王府的影响不小,即便有心遮掩,皇帝可能还是会听到些什么。
在边陲要事上,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会被人牵引着走,无论此事他是否乐见其成, 心里都会不太痛快。
想明白了这一点, 谢云韶心下稍安。
羌人意图归顺, 燕王府顺应陛下之意, 确实与其有过不少接触。但绝非谋求私利, 而是为了提前了解羌族的底细。
若是陛下同意其依附, 则我们所获的资料, 可以为安置羌人的作参考。
若是陛下拒绝, 这些情报亦可以为西北防御外敌所用。
这些往来燕王府皆留存有详备记录, 若是父皇需要,令人取来便是。
见皇帝面色稍霁,谢云韶又道:父皇,王爷常对儿臣说,燕云是陛下看重的边陲重地,燕王府是父皇恩赏。因此王爷与儿臣行事言行也必要遵从父皇旨意,须以国之利益为先。
好一个以国之利益为先。皇帝闻言轻笑了一声,却没有再多言,转而对殿外吩咐道:燕王妃一路辛苦,先回去休息吧。
谢云韶一时猜不透皇帝为何会作此反应,只得行礼退殿了。
皇帝身边的紫衣大内监亲自送谢云韶出了宫门。
谢云韶登上马车后,那大内监也跟着上来了,对马夫吩咐道:去谢府。
听到这话,谢云韶仔细打量了一番大内监:这是何意?
按照惯例,已经封王的皇子在京中也会有一套封赏的府宅,可是皇帝不让她去燕王府,反而让人送她回谢府。
内监微微一笑,低声回道:陛下的意思是,王妃身兼燕云令一职,在边关战事未歇之时,贸然回京有失稳妥,因此不宜宣扬。王妃暂且回谢府小住几日,晚些时日待燕王殿下凯旋,再一同回燕王府也不迟。
谢云韶挑了挑眉,对此不置可否,当初若非皇帝急召,她又怎会在此时返京。
王妃,陛下已然抱病数月。内监道。
谢云韶想起皇帝殿中淡淡的药味,还有刚才随侍呈上的汤药。算来自燕云起战事时,皇帝便已然病倒。联系这入京后的情形,只怕是这朝中诸事也未必能尽如皇帝所愿。只怕这次召她回京是另有原因。
可知陛下是何疾症?谢云韶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问道。
陛下素有头疾,年年春日便会复发。原本以为和往年一样,未曾想这一病便难好了。
马车辚辚声里,谢云韶旁敲侧击地打听了一番这段时日宫中的变化。原本以为要费些口舌才能知道消息,没想到这个内监知无不言,很是坦诚。
谢府的门匾已在眼前,马车稳稳地停了下来。
王妃离京也有些时日,此间京中变化不小,王妃谨慎为上。下车前,内监提醒道。
谢云韶没有急着离去,跟大内监道了谢:多谢公公一路相送,只是不知公公府门何处,也好回公公一份谢礼?
内监低头回了一礼,道:王妃折煞小的了。王爷远在燕云,伺候好陛下和王妃是小的分内之事。
说罢,内监便登车匆匆离开了。
谢云韶站在谢府门前,一时间有些恍然。
久别的谢府门庭依旧,涂着朱漆的门匾似乎还是那样光亮耀眼,重重的飞檐翘角后面,依稀可见雄伟的谢家高楼。只是如今门庭寂寥,不复昔日的车水马龙。
内监离开的马车声已经远去,感觉到身后探来的目光,谢云韶不觉紧了紧衣袖,双手拢在了袖子里,握紧了刚才暗中接过来的东西,是一本小册子。
去谢府主院见过母亲后,谢云韶便直接回了自己的院子。
谢云韶归京的消息传回谢府后,父亲谢文涛当即便出门周旋运转,这些日子经常是归家无定时,眼下正外出未归。
闺房陈设还是一如往日的模样,谢云韶小心地关上门,从袖中拿出那一本小巧的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之类的信息。
上面有些高踞要位的名字是谢云韶所熟悉的,有些人却是头一次见。
李鸿熙冷笑道:本王如今督管大理寺和刑部,对此事自然要多几分关心。
既然督管这两处,五殿下更应当明白了解实情尔后定论的道理,不是么?谢云韶分毫不让。
前提是你讲的确实是实情。李鸿熙咬牙道,以赵长史的为人,即便小节有失,也未必罪责至死。若你拿不出他通敌的罪证,便当治你滥杀之罪!
谢云韶马上回道:通北狄的证据虽有缺憾,但赵文虞杀人是证据确凿的!证据已经报给刑部了,五殿下回去一查便知。
李鸿熙得到的消息里,未曾有赵文虞杀人之说,闻言当下心里一紧。
他本来信心满满,与北狄之间的诸事皆清理干净,但这突然砸下来的消息,让李鸿熙惊惧不已。他恨不得立刻出殿详查,顺便与人商量对策,但碍于皇帝一直未发一言,他也不能贸然离开。
皇帝一直翻看着谢云韶的折子,对于二人刚才的争执充耳不闻。这般态度让二人都有些难以拿捏。
终于,皇帝看完了厚厚的卷宗。
鸿熙,你等下可是要回刑部?将燕王妃的这些卷宗带回刑部复核吧。
李鸿熙便也不再与谢云韶争执,谢云韶方才的话让李鸿熙有点慌,皇帝给了理由他便借机退殿出去了,临走前还暗瞪了谢云韶一眼。
皇帝身边的随从们也听话听音,知道皇帝是有话要与谢云韶单独讲,自觉地跟着退了出去。
关门一声吱呀后,大殿里重归安静。
皇帝问:赵文虞的通敌物证你可带回京了?
谢云韶答:部分物证在抓获他时便已损毁,余下部分臣稍后便转交刑部复查。
皇帝轻轻地哦了一声:这通敌一事,除却赵文虞,可还有其他牵连?
以证据而言,此事只应与他一人有关。谢云韶斟酌着词句,但是,臣听闻赵文虞与五殿下过从甚密,只怕流言之中,五殿下也难逃牵连。
说下去。
如今五皇子督管刑部和大理寺,若是此案由他来复核,怕是难以服众。谢云韶小心地看了眼皇帝的脸色。
那你想让谁来复查?
臣乃此案主审,怕是不便多言。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牵连到你,你便可以给朕一些建议了。看来燕王府与朝廷还是有些往来的。你才入燕王府多久,便能对朝廷官员如此了解。皇帝微微一笑,望向谢云韶。
皇帝目光如炬,看得谢云韶心里一惊,后背立时冷汗涔涔。
父皇,谢云韶立即放下声音,改了称呼,身为天家人,国事即是家事。燕王府虽远至边陲,但也不该忘却家中人事。莫说是朝中官员,还有父皇母后,都是我夫妇二人牵肠挂肚,日日记挂思念的。
皇帝不置可否,但脸色稍霁,面上的冷笑也收了下去。
陛下,该是用药的时辰了。外面的内侍出声提醒道。
拿进来吧。
皇帝皱着眉头将药一饮而尽,内侍立即有眼色地奉上一碟小点心。
陛下,这是景逸郡主新送进来的点心方子,据说是失传了百年的古食谱。这药后用一些,再合适不过了。
还是景逸这孩子最有孝心。皇帝尝了尝,脸色浮现了一抹笑意。
皇帝看着点心,忽然想到了什么:话说景逸是不是也在刑部挂了个闲职,等会儿传她来一趟。
皇帝这是要将此事交与景逸郡主了,谢云韶心下稍安。景逸郡主与李皓棠私下关系不错,也常暗度消息给他。若她来复核此案,倒是可以放心。
私通北狄,自是大罪。皇帝突然话锋一转,那暗济羌人,偷送官粮,私开边市,又该作何惩处?
第六十五章
谢云韶心弦一紧, 皇帝如何能得知此事?
谢云韶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斟酌着词句,谨慎应道:羌族久居关外, 素有归顺之意。燕云因地缘之故,不免与之有所往来。陛下准允其归顺一事,臣谨遵朝廷圣意, 小心应对, 自认不曾有失, 不知陛下何故出此言?
皇帝冷笑:你们做过何事自己不清楚吗?
儿臣愚钝, 请父皇明示!
这一来一回间,谢云韶也听明白了,皇帝手上是没有证据的, 这番质问也不过是在诈她。否则皇帝直接拿出证据定罪便可, 何必这样兜圈子。
在羌人归顺一事中,燕王府的影响不小,即便有心遮掩,皇帝可能还是会听到些什么。
在边陲要事上,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会被人牵引着走,无论此事他是否乐见其成, 心里都会不太痛快。
想明白了这一点, 谢云韶心下稍安。
羌人意图归顺, 燕王府顺应陛下之意, 确实与其有过不少接触。但绝非谋求私利, 而是为了提前了解羌族的底细。
若是陛下同意其依附, 则我们所获的资料, 可以为安置羌人的作参考。
若是陛下拒绝, 这些情报亦可以为西北防御外敌所用。
这些往来燕王府皆留存有详备记录, 若是父皇需要,令人取来便是。
见皇帝面色稍霁,谢云韶又道:父皇,王爷常对儿臣说,燕云是陛下看重的边陲重地,燕王府是父皇恩赏。因此王爷与儿臣行事言行也必要遵从父皇旨意,须以国之利益为先。
好一个以国之利益为先。皇帝闻言轻笑了一声,却没有再多言,转而对殿外吩咐道:燕王妃一路辛苦,先回去休息吧。
谢云韶一时猜不透皇帝为何会作此反应,只得行礼退殿了。
皇帝身边的紫衣大内监亲自送谢云韶出了宫门。
谢云韶登上马车后,那大内监也跟着上来了,对马夫吩咐道:去谢府。
听到这话,谢云韶仔细打量了一番大内监:这是何意?
按照惯例,已经封王的皇子在京中也会有一套封赏的府宅,可是皇帝不让她去燕王府,反而让人送她回谢府。
内监微微一笑,低声回道:陛下的意思是,王妃身兼燕云令一职,在边关战事未歇之时,贸然回京有失稳妥,因此不宜宣扬。王妃暂且回谢府小住几日,晚些时日待燕王殿下凯旋,再一同回燕王府也不迟。
谢云韶挑了挑眉,对此不置可否,当初若非皇帝急召,她又怎会在此时返京。
王妃,陛下已然抱病数月。内监道。
谢云韶想起皇帝殿中淡淡的药味,还有刚才随侍呈上的汤药。算来自燕云起战事时,皇帝便已然病倒。联系这入京后的情形,只怕是这朝中诸事也未必能尽如皇帝所愿。只怕这次召她回京是另有原因。
可知陛下是何疾症?谢云韶犹豫了一下,压低声音问道。
陛下素有头疾,年年春日便会复发。原本以为和往年一样,未曾想这一病便难好了。
马车辚辚声里,谢云韶旁敲侧击地打听了一番这段时日宫中的变化。原本以为要费些口舌才能知道消息,没想到这个内监知无不言,很是坦诚。
谢府的门匾已在眼前,马车稳稳地停了下来。
王妃离京也有些时日,此间京中变化不小,王妃谨慎为上。下车前,内监提醒道。
谢云韶没有急着离去,跟大内监道了谢:多谢公公一路相送,只是不知公公府门何处,也好回公公一份谢礼?
内监低头回了一礼,道:王妃折煞小的了。王爷远在燕云,伺候好陛下和王妃是小的分内之事。
说罢,内监便登车匆匆离开了。
谢云韶站在谢府门前,一时间有些恍然。
久别的谢府门庭依旧,涂着朱漆的门匾似乎还是那样光亮耀眼,重重的飞檐翘角后面,依稀可见雄伟的谢家高楼。只是如今门庭寂寥,不复昔日的车水马龙。
内监离开的马车声已经远去,感觉到身后探来的目光,谢云韶不觉紧了紧衣袖,双手拢在了袖子里,握紧了刚才暗中接过来的东西,是一本小册子。
去谢府主院见过母亲后,谢云韶便直接回了自己的院子。
谢云韶归京的消息传回谢府后,父亲谢文涛当即便出门周旋运转,这些日子经常是归家无定时,眼下正外出未归。
闺房陈设还是一如往日的模样,谢云韶小心地关上门,从袖中拿出那一本小巧的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之类的信息。
上面有些高踞要位的名字是谢云韶所熟悉的,有些人却是头一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