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除此之外,他身后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尽掌天下局势,让各位诸侯感觉到一股熟悉的被支配的恐惧。
没几年,天下就被姓卫的占了大半,为数不多几个负隅顽抗的势力,近些时日也懒散起来,不如从前干劲满满。
万象更新,新朝初立,指日可待。
至于几年前旧王朝那个风雨飘摇的雨后,自王朝大乱以后,便仿佛被人刻意抹去,停留在传说里了。
洛京,皇城内外,熙熙攘攘的人流渐次在街道上流动,新的一天开启。
由于地势优越,地处要冲,官道四通八达,洛京一直以来便是各王朝中心,新朝初立,新都依旧设立在此。
吆喝声里,人流密集吵嚷,茶馆说书人对当今天下局势津津乐道。
“平州一役,卫王巧施离间计,自充州南下,彻底打散最后两路联军,自此以后,新朝初立,天下归一,然而诸位可知道,这些年的战役里,哪一场最为传奇?”
他说的激情澎湃,台下百姓纷纷叫好,这些民众有些是新都初立后迁过来的,有些一直扎根本地。
前者兴致勃勃,拍手叫好,一连猜了好几场战役,说书先生都说不对。
最后群情激奋,说书人被本地观众砸几颗花生米,才笑着揭秘道:“那当然还是我们洛京这一役。”
新王虽是天命所指,所到之处不乏有轻而易举便收服一方的。
他也确实能征善战,治下有为,但若论传奇色彩,非洛京的收服莫属。
卫执戟曾两入洛京,第一次时,为报血海深仇,自知拿不下城,便只带了一囚犯而走,他走后,洛京极其罕见失去核心,被掌握在各行各业领头人手里。
这批人没有统一首领,但极其能干,互相商议,各司其职,反倒将洛京围的铁桶一般。
天下大乱之时,各路诸侯路过,无一不想来薅一把,却始终没能破城。
直到卫执戟打下大半天下,天下即将改朝换代时,他又一次来了洛京。
他远道而来时,天上尚且起着浓雾,二十万大军自郓城而来,并未遮掩。
他有数年未至,按理说,洛京百姓已经不大认他,然而卫执戟走近一看,洛京城门正大开着。
城中百姓,有些推门开张,有些早市叫卖,安居乐业,对于城外大军,并无排斥之意,也无抵抗之意。
天下乱了太多年,有人的名字湮灭在风沙里,只有极少数洛京当地人知道。
那年众人看着长大的小侯爷打马而来,在众人掩护之下,偷走了一个人。
他们受其恩惠,从此心照不宣,守口如瓶。
他们只是普通人,能做的事不多,当年有人勇敢的守在郁府门口,但更多的人,面对皇权刀兵,并不敢出头。
他们或许懦弱,怕死,普普通通,毫无作为,不如挺身而出的人勇敢,但心底深处,他们也有良心,为保一人性命,佯装不知,守口如瓶,还是做得到的。
洛京数千人,其中上至高官将领,下至平民百姓,在长乐十五年秋,共同撒了一个弥天大谎,愿以弥天大谎,送一人清白自由之身。
就让旧王朝的臣子从此留在旧王朝里,不必再殚精竭虑,不必背负骂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这谎撒了许多年都没被戳破。
这件事直到新朝初立许久,才隐约有一点街头逸闻传出来,但此时此刻,听者大多当成话本故事。
对于洛京百姓开城相迎的事,知情者缄默不语,更多人并不知晓内情,众说纷纭,为后世史书添一点谈资。
“所以呢?还有吗?”昭临二年初,十二岁的皇太子卫熙板着一张白嫩小脸,伏案在书房内批阅公文。
作为兄长遗腹子,出生后,他顺理成章被卫执戟拎出来,从小严格教导,委以重任。
卫执戟在外打天下时,他便被安排在后方学习为君之道,如今天下初立,用卫执戟的话说,正是他发光发热的时候,便将政务往他手里一甩,嘱咐他不会就问。
卫熙生了一张卫家人独有的俊脸,眼眸锋利,震慑力非常,然而身上又有种独特的温和沉静气质,君子非常。
他才十二岁,脸上还带着一点婴儿肥,性格已经十分沉静了,诸多政务游刃有余,宛如生来就是吃这碗皇帝饭的。
赵朗如今是征夷大将军,位高权重,也是皇太子的武师傅,有时看着他,也不禁感慨,一个乱世英主,一个治世明君,卫家一连出了两个王,合该天命在此。
更招笑的是,这两人还拥有同一个外挂。
外挂这个词还是赵朗偷偷跟一个不能提起名字,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多重要的人学的。
表述有点奇怪,但十分好用,他顺嘴就学会。
见他只是笑,却不言语,皇太子微微抿唇,停下朱笔,已然有些不悦:“赵卿,你在笑什么?”
“啊?”赵朗回神,看桌案旁,目光沉静看他的皇太子,这才想起来。
自己之所以从一众同僚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他打天下的资历,也不是因为他身手好,是因为他与那人相处共事过一段时间。
除了淮城一遇,后来卫王打天下时,那人不露于人前,却因与他有过片面之缘,与他暗中共事商议过军情。
他口舌好,能讲那人事迹风姿说的惟妙惟肖,皇太子爱听。
说来小太子也可怜,没出生父亲就被诬杀,母亲千藏万躲,辛苦生下他,却没能照看他几日。
卫王如叔如父带着他,但天下那时候乱的不成样子,他们又顶着乱臣贼子的难听名号与血海深仇,没过一日安稳日子。
他才四五岁,就会站在板凳上,懵懂的听政务,排军阵,帮人忙了,心中委屈惊惶,无人可说。
是后来那人从王城脱身,需要修养,卫执戟欲将人藏他身旁最安全的地方,才把人送至朝都,与小太子一处,那人空出时间,太子才终于被人精心养了段时间。
赵朗作为为数不多的知情人,是全程看着这些事发生的。
他至今还记得,那年的春光烂漫之下,那人一袭青衣,目光温和沉静,自院外走来,风姿气度,令人心折。
那时候皇太子还小,抿着唇,怔怔看他,又踌躇看一旁的卫执戟。
那时候他对卫执戟又敬又畏,期待濡慕,小心翼翼叫:“父王。”
“嗯?”卫执戟一开始觉得当爹很怪,后来身边许多人提醒他,小孩子总是需要父亲的,他才应承下来,顿一下,别扭地揉脖子,“啊,嗯。”
他轻咳一声,眼眸轻抬,看身边人:“这是……”
终于把人偷进自己地盘,他心里美的冒泡,耳朵尖都红了,忍了又忍,没忍住勾着唇角炫耀:“我的……”
他看向小小的卫熙,意气风发,唇边笑容如春光绽放:“你懂吧?”
卫熙闻言,神情肃穆看他,绷着小脸沉思片刻,郑重其事看卫执戟身旁,风姿清绝,神情无奈的人,爬起来,认认真真过来行了一礼:“父亲。”
卫执戟:“?”
郁临轻轻眨了下眼。
当时正是风波初定,百废俱兴,春光正好,这天下最有权势的一家三口神情各异,各论各的,十分招笑。
导致未来几年,哪怕是身为局外人的赵朗,每每想起,都憋不住肩膀耸动。
想起旧事,他正笑的不能自已,皇太子已经重新搁笔,目光淡淡看过来,声线微凉:“赵卿,你又笑什么?”
赵朗:“……”
他脸色镇静:“想起来大人不愿领官职,也不露于人前,却依旧心系百姓,同陛下此去江州游……咳,体察民情,想来归期渐近,又想起大人的一些旧事。”
“哦。”皇太子想起被他父皇拐走的人,沉默片刻,重新拿起笔,声音淡淡,“讲讲。”
第79章 冠绝天下的乱世文臣(十)
新朝初立,政治清平,风调雨顺,皇太子在洛京兢兢业业处理政务,而江州等富庶之地,经济逐渐恢复,游艺者众多,街上颇为热闹。
卫执戟与郁临本是为一册旧账而来,江州富庶之地,士族林立,有旧朝之风,调查清楚又处理一批人,总算安定下来。
夏日晴光正好,江州河水悠悠,卫执戟处理完政务,刚抱着郁临亲热几日,便在乌篷船头收到儿子的八百里加急密信一封。
【父皇,父亲,展信安,近来可好,何日归?】
千里迢迢送来一封信,一句话就把人打发了。
“就这?卫熙真是越长大越不爱说话了,”卫执戟一手拿着信纸,一手枕小臂上,脚尖抵着船桨。
他随手扯一根莲蓬,弯唇一笑,仰头看夏日清亮的天。
他手中信纸随风轻摇一下,清澈水面上,纸张被光映出的残影跟着摇晃。
随即他想到什么,头颅转动,眼眸斜觑船舱里的郁临,笑着道:“我也看看你的?”
他一翻身,干脆利落起来,自船头处过来看。
没几年,天下就被姓卫的占了大半,为数不多几个负隅顽抗的势力,近些时日也懒散起来,不如从前干劲满满。
万象更新,新朝初立,指日可待。
至于几年前旧王朝那个风雨飘摇的雨后,自王朝大乱以后,便仿佛被人刻意抹去,停留在传说里了。
洛京,皇城内外,熙熙攘攘的人流渐次在街道上流动,新的一天开启。
由于地势优越,地处要冲,官道四通八达,洛京一直以来便是各王朝中心,新朝初立,新都依旧设立在此。
吆喝声里,人流密集吵嚷,茶馆说书人对当今天下局势津津乐道。
“平州一役,卫王巧施离间计,自充州南下,彻底打散最后两路联军,自此以后,新朝初立,天下归一,然而诸位可知道,这些年的战役里,哪一场最为传奇?”
他说的激情澎湃,台下百姓纷纷叫好,这些民众有些是新都初立后迁过来的,有些一直扎根本地。
前者兴致勃勃,拍手叫好,一连猜了好几场战役,说书先生都说不对。
最后群情激奋,说书人被本地观众砸几颗花生米,才笑着揭秘道:“那当然还是我们洛京这一役。”
新王虽是天命所指,所到之处不乏有轻而易举便收服一方的。
他也确实能征善战,治下有为,但若论传奇色彩,非洛京的收服莫属。
卫执戟曾两入洛京,第一次时,为报血海深仇,自知拿不下城,便只带了一囚犯而走,他走后,洛京极其罕见失去核心,被掌握在各行各业领头人手里。
这批人没有统一首领,但极其能干,互相商议,各司其职,反倒将洛京围的铁桶一般。
天下大乱之时,各路诸侯路过,无一不想来薅一把,却始终没能破城。
直到卫执戟打下大半天下,天下即将改朝换代时,他又一次来了洛京。
他远道而来时,天上尚且起着浓雾,二十万大军自郓城而来,并未遮掩。
他有数年未至,按理说,洛京百姓已经不大认他,然而卫执戟走近一看,洛京城门正大开着。
城中百姓,有些推门开张,有些早市叫卖,安居乐业,对于城外大军,并无排斥之意,也无抵抗之意。
天下乱了太多年,有人的名字湮灭在风沙里,只有极少数洛京当地人知道。
那年众人看着长大的小侯爷打马而来,在众人掩护之下,偷走了一个人。
他们受其恩惠,从此心照不宣,守口如瓶。
他们只是普通人,能做的事不多,当年有人勇敢的守在郁府门口,但更多的人,面对皇权刀兵,并不敢出头。
他们或许懦弱,怕死,普普通通,毫无作为,不如挺身而出的人勇敢,但心底深处,他们也有良心,为保一人性命,佯装不知,守口如瓶,还是做得到的。
洛京数千人,其中上至高官将领,下至平民百姓,在长乐十五年秋,共同撒了一个弥天大谎,愿以弥天大谎,送一人清白自由之身。
就让旧王朝的臣子从此留在旧王朝里,不必再殚精竭虑,不必背负骂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这谎撒了许多年都没被戳破。
这件事直到新朝初立许久,才隐约有一点街头逸闻传出来,但此时此刻,听者大多当成话本故事。
对于洛京百姓开城相迎的事,知情者缄默不语,更多人并不知晓内情,众说纷纭,为后世史书添一点谈资。
“所以呢?还有吗?”昭临二年初,十二岁的皇太子卫熙板着一张白嫩小脸,伏案在书房内批阅公文。
作为兄长遗腹子,出生后,他顺理成章被卫执戟拎出来,从小严格教导,委以重任。
卫执戟在外打天下时,他便被安排在后方学习为君之道,如今天下初立,用卫执戟的话说,正是他发光发热的时候,便将政务往他手里一甩,嘱咐他不会就问。
卫熙生了一张卫家人独有的俊脸,眼眸锋利,震慑力非常,然而身上又有种独特的温和沉静气质,君子非常。
他才十二岁,脸上还带着一点婴儿肥,性格已经十分沉静了,诸多政务游刃有余,宛如生来就是吃这碗皇帝饭的。
赵朗如今是征夷大将军,位高权重,也是皇太子的武师傅,有时看着他,也不禁感慨,一个乱世英主,一个治世明君,卫家一连出了两个王,合该天命在此。
更招笑的是,这两人还拥有同一个外挂。
外挂这个词还是赵朗偷偷跟一个不能提起名字,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多重要的人学的。
表述有点奇怪,但十分好用,他顺嘴就学会。
见他只是笑,却不言语,皇太子微微抿唇,停下朱笔,已然有些不悦:“赵卿,你在笑什么?”
“啊?”赵朗回神,看桌案旁,目光沉静看他的皇太子,这才想起来。
自己之所以从一众同僚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他打天下的资历,也不是因为他身手好,是因为他与那人相处共事过一段时间。
除了淮城一遇,后来卫王打天下时,那人不露于人前,却因与他有过片面之缘,与他暗中共事商议过军情。
他口舌好,能讲那人事迹风姿说的惟妙惟肖,皇太子爱听。
说来小太子也可怜,没出生父亲就被诬杀,母亲千藏万躲,辛苦生下他,却没能照看他几日。
卫王如叔如父带着他,但天下那时候乱的不成样子,他们又顶着乱臣贼子的难听名号与血海深仇,没过一日安稳日子。
他才四五岁,就会站在板凳上,懵懂的听政务,排军阵,帮人忙了,心中委屈惊惶,无人可说。
是后来那人从王城脱身,需要修养,卫执戟欲将人藏他身旁最安全的地方,才把人送至朝都,与小太子一处,那人空出时间,太子才终于被人精心养了段时间。
赵朗作为为数不多的知情人,是全程看着这些事发生的。
他至今还记得,那年的春光烂漫之下,那人一袭青衣,目光温和沉静,自院外走来,风姿气度,令人心折。
那时候皇太子还小,抿着唇,怔怔看他,又踌躇看一旁的卫执戟。
那时候他对卫执戟又敬又畏,期待濡慕,小心翼翼叫:“父王。”
“嗯?”卫执戟一开始觉得当爹很怪,后来身边许多人提醒他,小孩子总是需要父亲的,他才应承下来,顿一下,别扭地揉脖子,“啊,嗯。”
他轻咳一声,眼眸轻抬,看身边人:“这是……”
终于把人偷进自己地盘,他心里美的冒泡,耳朵尖都红了,忍了又忍,没忍住勾着唇角炫耀:“我的……”
他看向小小的卫熙,意气风发,唇边笑容如春光绽放:“你懂吧?”
卫熙闻言,神情肃穆看他,绷着小脸沉思片刻,郑重其事看卫执戟身旁,风姿清绝,神情无奈的人,爬起来,认认真真过来行了一礼:“父亲。”
卫执戟:“?”
郁临轻轻眨了下眼。
当时正是风波初定,百废俱兴,春光正好,这天下最有权势的一家三口神情各异,各论各的,十分招笑。
导致未来几年,哪怕是身为局外人的赵朗,每每想起,都憋不住肩膀耸动。
想起旧事,他正笑的不能自已,皇太子已经重新搁笔,目光淡淡看过来,声线微凉:“赵卿,你又笑什么?”
赵朗:“……”
他脸色镇静:“想起来大人不愿领官职,也不露于人前,却依旧心系百姓,同陛下此去江州游……咳,体察民情,想来归期渐近,又想起大人的一些旧事。”
“哦。”皇太子想起被他父皇拐走的人,沉默片刻,重新拿起笔,声音淡淡,“讲讲。”
第79章 冠绝天下的乱世文臣(十)
新朝初立,政治清平,风调雨顺,皇太子在洛京兢兢业业处理政务,而江州等富庶之地,经济逐渐恢复,游艺者众多,街上颇为热闹。
卫执戟与郁临本是为一册旧账而来,江州富庶之地,士族林立,有旧朝之风,调查清楚又处理一批人,总算安定下来。
夏日晴光正好,江州河水悠悠,卫执戟处理完政务,刚抱着郁临亲热几日,便在乌篷船头收到儿子的八百里加急密信一封。
【父皇,父亲,展信安,近来可好,何日归?】
千里迢迢送来一封信,一句话就把人打发了。
“就这?卫熙真是越长大越不爱说话了,”卫执戟一手拿着信纸,一手枕小臂上,脚尖抵着船桨。
他随手扯一根莲蓬,弯唇一笑,仰头看夏日清亮的天。
他手中信纸随风轻摇一下,清澈水面上,纸张被光映出的残影跟着摇晃。
随即他想到什么,头颅转动,眼眸斜觑船舱里的郁临,笑着道:“我也看看你的?”
他一翻身,干脆利落起来,自船头处过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