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第76节
顾至专心盯着手中的书卷,头也不抬地回答。
郭嘉上上下下地看了他一圈,面带狐疑:“你与文若、志才,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是,”
顾至又展开了几寸竹简,看得津津有味,
“我们瞒着你,在东阿一处饭肆享用佳肴。”
郭嘉走了过来,伸手抽走他手中的竹简:“这只是嘉年少时的拙作,可不要伤了顾郎的眼。”
顾至刚刚在看的是郭嘉十二岁时写的游记,对各式各样人与事的吐槽。言辞犀利锋锐,还时不时夹杂着几句中二语录。
这是郭嘉的黑历史旧作,对现在的他来说显得幼稚可笑,但对顾至而言可是刚刚好。
友人的黑历史,那绝对是让人八辈子也看不腻的东西,可比曹操那些藏书有趣多了。
被郭嘉抢回了竹简,顾至并不在意。看过的内容他都已经记下,回去誊抄一份就是。
只是……
望着被收回匣中的“游记”,顾至骤然想起不久前在戏志才那见到的“无字天书”。
那是原主留下的东西,似乎用了特殊手段藏了文字。
起初,顾至只以为竹简上写着的是一些无聊而麻烦的秘密,并没有深究的兴趣。
直到今天,看到郭嘉年少时写的游记,他才有了新的猜测。
那空白竹简上写着的,会不会是原主的回忆?
依据葛玄的说辞,原主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记忆错乱,乃至失去大量记忆的情况。
对于记忆异常的人而言,用写日记的方式确定自己的记忆,可谓合情合理。
顾至决定在曹操大军出发前,去戏志才那再看看那只空白的竹简。
“这次昌邑之行,你真的不一起去?”
郭嘉的话语唤回了他的思绪,顾至回过神,给的答案随意而不走心:
“行军路上的饭不好吃,何必与自己过不去。”
“饭虽不好吃,但路上会有与你交善的郭奉孝,为你排解寂寞。”
郭嘉半真半假地笑道,
“你独自一人留在东郡,若是无聊了怎么办?”
顾至张口即答:“有同样与我交善的文若在,我又岂会无聊?”
郭嘉露出了浮夸的不可思议之色:“文若那温良俭让的君子之仪,岂会有我有趣?”
门口忽然传来低低的咳嗽声。
郭嘉回头一看,只见荀彧的侍从炳烛正站在门口,刚才的咳嗽声就是从他口中发出的。
“顾郎,家主派我前来一询——今日和明日想吃什么菜肴?”
方才的话被炳烛听到,郭嘉也不觉得尴尬。
“文若要请顾郎吃饭,怎么不叫上我?”
炳烛似笑非笑:“郭家郎君如此有趣,只靠自身的有趣就能吃饱饭了,何必惦记着一口吃食呢?”
第51章 再见故人
这句话的针对性太强, 显然,刚才的话被炳烛一字不漏的听了进去,现在正瞅准机会, 找他算账呢。
郭嘉笑呵呵地凑近炳烛。
“这‘有趣’,自然不能当饭吃。文若哪哪都好,门下炳烛所做的饭自然也是最好的。吃过炳烛做的饭,哪还能惦记着外面的山韭野菜?”
炳烛本就没有真的生气,被这么一哄, 心头的些许不快也就消了。
他与郭嘉又斗了两回嘴,最后,炳烛以“需要禀明家主”为由, 暂时回绝了郭嘉。
郭嘉对此并不在意。
以他对荀彧的了解, 值此分别之际, 即使荀彧不单独请他吃饭, 也会在行军前,为所有友人开一桌酒席,为他们饯行。
所以, 不管是单独邀请,还是集体饯行, 这顿饭他吃定了。
然而, 话不能说的太满, 很快郭嘉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当天下午,曹操从昌邑收到一份急报,决定连夜启程。
原本预留的三天准备时间, 被缩短成了半天。
马车上,错失一顿饭的郭嘉长吁短叹,哀叹不止。
同车的戏志才瞥了他一眼, 不曾有搭话的意图。
“这几日好似没见到葛道长,葛道长不与我们一路走?”
郭嘉从来不是能耐得住安静的人,即使没人理他,他也会主动兴起话题,
“要是葛道长在,好歹能给我们做个伴。”
郭嘉说的颇为委婉,但戏志才听出了他的言下之意。
葛玄话多,正好能和郭嘉唠嗑唠嗑,一路上就算斗斗嘴也不会无聊。
戏志才本不欲理会,但想到郭嘉与顾至、荀彧都有些交情,他最终还是开了口,替郭嘉解惑:
“孝先有要事在身,跟着他师父回去了。”
若非担忧他的身子,葛玄也不会跟着他一起入世。
而今在左慈的治疗之下,他的病情已趋于稳定,葛玄安了心,便继续跟着左慈学医,顺道去各地寻找治病的药草。
“葛道长的师父,那也是一位仙长了?”
“……”戏志才闭上眼,闭目养神。
郭嘉好似不知道自己问了一个无聊的问题,继续随口乱侃。
“戏兄与葛道长是怎么认识的?我见这些日子,顾郎几次去你的屋中,莫非你们已经把话说开了?唉,你与顾郎也太不够意思了,竟一点也不跟我透底……”
好似无止无尽的话题从郭嘉口中源源不断,喷涌而出。
戏志才闭着眼,额角轻轻跳动。
往昌邑行军的这一路,怕是无法清静了。
远在东郡的顾至并不知道戏志才正在遭受怎样严峻的挑战。
他正盯着桌上的空白竹简发怔。
行军的前一夜,他从戏志才的手上讨来了空白竹简,趁着无人之际,独自在房中探寻竹简的秘密。
权衡再三,他决定先试试最简单的办法。
将竹简悬在火上烤一烤,或许能靠着氧化还原或者物质分解,让竹简上的不明墨水展现字迹。
他将竹简放在火上烤了半天,最终……
无事发生。
倒也不算意外。假如这么容易就能破解秘密,原主何必要故弄玄虚,将竹简上的文字隐藏。
顾至从不是一个喜欢折腾自己的人,想不通的答案,那便不想。
他将竹简收好,放入匣中,随后在榻上躺成一个长条,盖起了被子。
穿越了大半年,他也算习惯了汉朝的作息。此刻,甫一躺到榻上,他就生出了睡意。
然而,就在入睡的前一刻,顾至忽然睁眼,直勾勾地盯着房梁。
一道极其细微的声音落在屋顶上,轻轻掠过瓦片。
房顶有人。
顾至半睁着眼,右手探到了枕头下方,握住藏在枕下的一把匕首。
不多久,房梁上的一片陶瓦被轻轻地揭开,一只带着血丝、肝火过旺的眼睛出现在瓦片后方。
顾至:“……”
不知为何,此情此景,竟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即视感。
总不至于……应该……不会吧?
那块被掀开的瓦片,被轻轻地盖了回去。
一人轻如飞燕地落在屋舍前,正巧落在门口。
与上回不同的是,这一次,那人没有敲门而入,而是颇为客气的,轻轻敲了两下门。
顾至将匕首收入袖中,起身开门。
门被吱呀一声打开,站在门口的果然是老徐。
“徐兄,好久不见。”顾至让开身,示意老徐先进屋。
老徐——徐庶进入屋中,直到大门被关上,他才放心开口。
“顾小兄弟,可算是找到你了。”
徐庶在案边坐下,解下腰间的佩剑,随手搁在案几上。
“当日温县之变,事出突然,未能及时知会徐兄……”
“人祸莫测,你我岂能预料?”
老徐不在意地摆了摆手,
“只怪我当日未与你一同前去。”
顾至见他唇瓣干燥脱皮,取了杯与水壶,一同放在案边。
“多谢。”
郭嘉上上下下地看了他一圈,面带狐疑:“你与文若、志才,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是,”
顾至又展开了几寸竹简,看得津津有味,
“我们瞒着你,在东阿一处饭肆享用佳肴。”
郭嘉走了过来,伸手抽走他手中的竹简:“这只是嘉年少时的拙作,可不要伤了顾郎的眼。”
顾至刚刚在看的是郭嘉十二岁时写的游记,对各式各样人与事的吐槽。言辞犀利锋锐,还时不时夹杂着几句中二语录。
这是郭嘉的黑历史旧作,对现在的他来说显得幼稚可笑,但对顾至而言可是刚刚好。
友人的黑历史,那绝对是让人八辈子也看不腻的东西,可比曹操那些藏书有趣多了。
被郭嘉抢回了竹简,顾至并不在意。看过的内容他都已经记下,回去誊抄一份就是。
只是……
望着被收回匣中的“游记”,顾至骤然想起不久前在戏志才那见到的“无字天书”。
那是原主留下的东西,似乎用了特殊手段藏了文字。
起初,顾至只以为竹简上写着的是一些无聊而麻烦的秘密,并没有深究的兴趣。
直到今天,看到郭嘉年少时写的游记,他才有了新的猜测。
那空白竹简上写着的,会不会是原主的回忆?
依据葛玄的说辞,原主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记忆错乱,乃至失去大量记忆的情况。
对于记忆异常的人而言,用写日记的方式确定自己的记忆,可谓合情合理。
顾至决定在曹操大军出发前,去戏志才那再看看那只空白的竹简。
“这次昌邑之行,你真的不一起去?”
郭嘉的话语唤回了他的思绪,顾至回过神,给的答案随意而不走心:
“行军路上的饭不好吃,何必与自己过不去。”
“饭虽不好吃,但路上会有与你交善的郭奉孝,为你排解寂寞。”
郭嘉半真半假地笑道,
“你独自一人留在东郡,若是无聊了怎么办?”
顾至张口即答:“有同样与我交善的文若在,我又岂会无聊?”
郭嘉露出了浮夸的不可思议之色:“文若那温良俭让的君子之仪,岂会有我有趣?”
门口忽然传来低低的咳嗽声。
郭嘉回头一看,只见荀彧的侍从炳烛正站在门口,刚才的咳嗽声就是从他口中发出的。
“顾郎,家主派我前来一询——今日和明日想吃什么菜肴?”
方才的话被炳烛听到,郭嘉也不觉得尴尬。
“文若要请顾郎吃饭,怎么不叫上我?”
炳烛似笑非笑:“郭家郎君如此有趣,只靠自身的有趣就能吃饱饭了,何必惦记着一口吃食呢?”
第51章 再见故人
这句话的针对性太强, 显然,刚才的话被炳烛一字不漏的听了进去,现在正瞅准机会, 找他算账呢。
郭嘉笑呵呵地凑近炳烛。
“这‘有趣’,自然不能当饭吃。文若哪哪都好,门下炳烛所做的饭自然也是最好的。吃过炳烛做的饭,哪还能惦记着外面的山韭野菜?”
炳烛本就没有真的生气,被这么一哄, 心头的些许不快也就消了。
他与郭嘉又斗了两回嘴,最后,炳烛以“需要禀明家主”为由, 暂时回绝了郭嘉。
郭嘉对此并不在意。
以他对荀彧的了解, 值此分别之际, 即使荀彧不单独请他吃饭, 也会在行军前,为所有友人开一桌酒席,为他们饯行。
所以, 不管是单独邀请,还是集体饯行, 这顿饭他吃定了。
然而, 话不能说的太满, 很快郭嘉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当天下午,曹操从昌邑收到一份急报,决定连夜启程。
原本预留的三天准备时间, 被缩短成了半天。
马车上,错失一顿饭的郭嘉长吁短叹,哀叹不止。
同车的戏志才瞥了他一眼, 不曾有搭话的意图。
“这几日好似没见到葛道长,葛道长不与我们一路走?”
郭嘉从来不是能耐得住安静的人,即使没人理他,他也会主动兴起话题,
“要是葛道长在,好歹能给我们做个伴。”
郭嘉说的颇为委婉,但戏志才听出了他的言下之意。
葛玄话多,正好能和郭嘉唠嗑唠嗑,一路上就算斗斗嘴也不会无聊。
戏志才本不欲理会,但想到郭嘉与顾至、荀彧都有些交情,他最终还是开了口,替郭嘉解惑:
“孝先有要事在身,跟着他师父回去了。”
若非担忧他的身子,葛玄也不会跟着他一起入世。
而今在左慈的治疗之下,他的病情已趋于稳定,葛玄安了心,便继续跟着左慈学医,顺道去各地寻找治病的药草。
“葛道长的师父,那也是一位仙长了?”
“……”戏志才闭上眼,闭目养神。
郭嘉好似不知道自己问了一个无聊的问题,继续随口乱侃。
“戏兄与葛道长是怎么认识的?我见这些日子,顾郎几次去你的屋中,莫非你们已经把话说开了?唉,你与顾郎也太不够意思了,竟一点也不跟我透底……”
好似无止无尽的话题从郭嘉口中源源不断,喷涌而出。
戏志才闭着眼,额角轻轻跳动。
往昌邑行军的这一路,怕是无法清静了。
远在东郡的顾至并不知道戏志才正在遭受怎样严峻的挑战。
他正盯着桌上的空白竹简发怔。
行军的前一夜,他从戏志才的手上讨来了空白竹简,趁着无人之际,独自在房中探寻竹简的秘密。
权衡再三,他决定先试试最简单的办法。
将竹简悬在火上烤一烤,或许能靠着氧化还原或者物质分解,让竹简上的不明墨水展现字迹。
他将竹简放在火上烤了半天,最终……
无事发生。
倒也不算意外。假如这么容易就能破解秘密,原主何必要故弄玄虚,将竹简上的文字隐藏。
顾至从不是一个喜欢折腾自己的人,想不通的答案,那便不想。
他将竹简收好,放入匣中,随后在榻上躺成一个长条,盖起了被子。
穿越了大半年,他也算习惯了汉朝的作息。此刻,甫一躺到榻上,他就生出了睡意。
然而,就在入睡的前一刻,顾至忽然睁眼,直勾勾地盯着房梁。
一道极其细微的声音落在屋顶上,轻轻掠过瓦片。
房顶有人。
顾至半睁着眼,右手探到了枕头下方,握住藏在枕下的一把匕首。
不多久,房梁上的一片陶瓦被轻轻地揭开,一只带着血丝、肝火过旺的眼睛出现在瓦片后方。
顾至:“……”
不知为何,此情此景,竟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即视感。
总不至于……应该……不会吧?
那块被掀开的瓦片,被轻轻地盖了回去。
一人轻如飞燕地落在屋舍前,正巧落在门口。
与上回不同的是,这一次,那人没有敲门而入,而是颇为客气的,轻轻敲了两下门。
顾至将匕首收入袖中,起身开门。
门被吱呀一声打开,站在门口的果然是老徐。
“徐兄,好久不见。”顾至让开身,示意老徐先进屋。
老徐——徐庶进入屋中,直到大门被关上,他才放心开口。
“顾小兄弟,可算是找到你了。”
徐庶在案边坐下,解下腰间的佩剑,随手搁在案几上。
“当日温县之变,事出突然,未能及时知会徐兄……”
“人祸莫测,你我岂能预料?”
老徐不在意地摆了摆手,
“只怪我当日未与你一同前去。”
顾至见他唇瓣干燥脱皮,取了杯与水壶,一同放在案边。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