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从离婚开始 第79节
上一次要去看她家的菜地没有看成,这一场,桑瑜早早的去看了。
不仅仅去看, 她还从刘建设那里借了一个五十米的卷尺,用来丈量一下地面。
中午之后,何丽英也来了,也跟着桑瑜和冯美华量地。
冯美华这二十三亩地并不是方方正正标标准准的地,有不少的地方都是有异形的角度,何丽英按照自己从课本里面扒拉过来的数据,算来算去,最后算出来,这些地只能搭建七十七个棚子。
等量完了棚子,几个人一边吃午饭一边在说这个搭棚子的事儿。
这些天何丽英也完全调整过来了,她重新捡起了当时上学时候的知识,把已经落灰的课本又翻了出来,天天看了又看,算了又算,画出了几版的图纸。
她把图纸拿给两个人,指着上面说几种棚子给她们讲解着不同,说得口干舌燥,她灌了一口水总结:“因为我自己也没有搭建过一个棚子,而当时课本上说得都是理论,所以我的建议是,这几种棚子我们都可以搭建几个,这一个冬天看看效果。”
“美华姐不是还有开地吗?我们今年冬天看到效果之后,明年就可以统一用那一种了。”何丽英说:“我计算了一下,这几种棚子用到的杠精和塑料膜都差不多,所以我觉的价格也差不多,只不过这两种最为灵便,可大可小,这样的话一些异形的地说不定也能用上。”
桑瑜跟着何丽英的讲述也仔细看了看那个棚子的图纸,其实从她这个外行看,都差不多,但是听何丽英说完她觉得还是差距挺大的,比如开门的方向,还有应用的地面。
她仔细的思索着自己在四十年后看到的那些普及的大棚,也努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这个大棚的门开在了这边比较短的地方是不是好一些,这样统一着一排,整整齐齐的好管理,而且,开在这一边进出的话,里面的热气应该不会放出太多。”
“还有我觉得大棚既然能够保温的话,不仅仅能用来种绿叶子菜,其他的像是番茄、黄瓜、嫩豆角都可以种上,高一点的说不定我们还可以种水果,就不说别的,就说葡萄吧,想想看,大冬天下着雪呢,可以吃葡萄,这多带劲!”
“当然,还有一个面积大小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棚子是不是有点小?按照现在这个尺寸的话,一个亩地得搭三个吧,那么能不能扩大一点?一个棚子五分地,或者七八分地一个棚子?虽然现在我还不知道一个大棚的造价要多少,但是我觉得,这个棚子越多的话,耗费的材料肯定会越多,价格也一定会越贵。”
“至于棚子大了的话,我觉得主要就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如果结构可以解决的话,那么它其实耗费的材料没有小棚子多,我想价格也能够降下来。”
桑瑜说得这些都是基于自己四十年后亲眼见过、摸过、并且进出过的大棚菜提出来的意见,自然都是成熟的,不光光是听得冯美华心生向往,更是让何丽英的眼睛发亮,心潮澎湃。
她立刻把桑瑜的意见记下来,虽然桑瑜不是学农的,但是何丽英按照桑瑜提出的意见琢磨一下,越想越觉得她想得有道理。
如果桑瑜的说法可行的话,那么何丽英画出来的这几种大棚全部都可以淘汰了。
虽然眼看着这几天的心血就要白费,可是何丽英依旧觉得兴致高昂,她不但不气馁,反而有一种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兴奋。
于是她兴冲冲的说:“那我回去再琢磨一下,如果能像桑瑜说得那样改进的话……”说到了这里,何丽英顿了一下,她的眼睛里面立刻就涌上来了一片的向往。
“如果能像桑瑜说得那样的话,那么我们的大棚可真的就叫做大棚了!”
何丽英现在可是跟打了鸡血一样,满脑子都是大棚,她吃了饭,她把图纸一揣,也没有马上回木材厂,而是去找许向文了。
冯美华看着何丽英的背影说:“英子现在可比我第一次见她精神多了,这样真好。”
桑瑜眯着眼睛笑,她也觉得真好。
“幺妹,你也觉得这个大棚好吗?”经过了这么多天的冷静,冯美华早就已经没有最开始的冲动,特别是在何丽英住院这几天她也仔细又冷静的思考,可是越想越觉得心里没有底。
人总是对于未知的事情产生本能的恐慌,桑瑜也一样。
不一样的是,冯美华她们的未知对于桑瑜来说却是一件真实见过并且发生过的事情,她不知道自己以后碰到未知的事情的时候,会不会有人给自己一个坚实的肯定,但是在这件事上桑瑜愿意做那个给出肯定的人。
她用力的点点头:“当然好。国家都试点过的事情,肯定是好的,如果不好,也不会废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尝试吧?而且,国家不会骗我们的对不对!”
冯美华也用力的点点头,她那颗不太安全的心似乎在坚实的肯定之中也变得再次坚定起来。
“也不知道这些大棚要多少钱?”冯美华自从开始倒菜,她的手里面已经攒了一点钱了,也正是有了这点钱,她才会冲动的想要建大棚,可是当这些大棚的数量一算出来,还有她看了看何丽英的图纸上需要用到的材料的时候,她又冷静了不少。
“这个我得先回去问问我师傅,他是车床厂的,这些钢材的价格他比较清楚,不过具体要多少钱还是要等到英子最终的图纸出来,才能知道。”
至于其他的事情,也只能等大棚的价格算出来之后,才能定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桑瑜和冯美华都十分默契的没有提及这个投入的问题,哪怕桑瑜已经有了这些大棚全部的钱都由自己投入的孤勇,她也没提。
因为桑瑜盘算着这个事儿,这一天回去的就早,不过她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刘建设家,找到了他说了一下自己想盖大棚的事儿,让他帮忙算算大概成本要多少。
刘建设现在对于桑瑜做买卖的事情已经完全不会提任何的反对的意见,特别是知道了现在刘玉城一个月挣的工资之后,在这件事上,他就彻底没有发言权了。
他但凡有一句话,周会计立刻就说:“你的那一点工资,连你老家的坑都填不满,家里什么开支都要靠玉城呢,你再作,把玉城的工作给作没了,我就要你好看!”
“他那也能叫工作?”
“怎么不能叫工作?人家一个月挣一百五,从来不拖欠,还时不时的能拿回来菜来当福利,不比你强!怎么就不能叫工作!”
听到这里,刘建设就只能摸摸鼻子,半句话也不敢吭了。
当周会计知道了桑瑜要弄这个大棚的时候,就插了一句嘴:“桑瑜啊,这个大棚你和你那个朋友的费用要怎么算啊?”
要不是怎么说人家是作会计的呢,任何事情立刻就往这个成本和费用上想。
桑瑜老老实实的说:“她手里有几个钱,可能能建几个,剩下的估计是要我这边出钱。”
周会计也是料到了这件事,她并不算是意外:“那你和她有没有商量一下你们最后的收益要怎么划分?”
“还没有。”桑瑜摇摇头。
其实从提出来这个建大棚的问题之后,她也就在纠结这个事情,总是没有想好。
周会计原来就觉得桑瑜是一个相当能干的人,现在从刘玉城那里听说了桑瑜自从离婚之后就从无到有的搞起了卖菜的这个买卖,就更是觉得桑瑜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成算的人。
于是,她就如同启发经验的老师一样问:“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桑瑜其实做买卖也是摸石头过河,她上一辈子就是打过很多份零工,但是,在上一辈子因为遍地都是做买卖的人,所以就算是看也能了解个几分。
可是了解和自己上手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特别桑瑜到了现在就越来越觉得自己在很多事上琢磨不透。
而她身边现在的人都是跟她一样,统统没有做过买卖,不,他们还都不如自己,他们甚至连迈出去这一步的人都没有。
算来算去,算是跟经济打交道的还真是只有一个周会计,再加上,周会计是自己的师母,这三年来对于自己可以说是关怀备至,所以对于周会计的询问,桑瑜就没有什么隐瞒,一股脑的都说了出来。
“我是这么想的,如果大棚的总得投资在三千块左右的话,我就全部自己拿了。但是我不确定我自己拿了这些钱冯美华愿意不愿意,还有一个,我建了棚子,可是地是她家的,那么我要怎么运作才合适?”
周会计也好,刘建设也罢,在听到桑瑜轻描淡写的说出来自己要拿出三千块钱来建大棚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要知道,现在在木材厂里面家里能有三千块的人家都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像是桑瑜这样不痛不痒的拿出三千块的,那更是绝无仅有。
算来算去,桑瑜从离婚到现在也才四个来月,当时她离婚的时候身上可是分文没有,现在居然能有这么多钱了。
现在卖个菜也能赚这么多了吗?
不过倒过来想一想,肯定不少挣,不然桑瑜也不可能轻轻松松的给刘玉城开出一个月一百五的工资,而且,她妹妹桑柳一个月也是一百多的工资呢……
不过,虽然挣钱多,周会计和刘建设两口子也只是感叹一下,真让他两个去干,光想一想也不可能,放不下这个身段,也干不会这样的买卖。
所以啊,有些钱就该人家挣。
两口子在内心里感叹了一下长江后浪推前浪,面上也露出了几分惊讶,周会计问:“运作?什么运作?你想怎么运作?”
“我是想,如果我租了他们家的地自己的来盖棚子,那么棚子里的产出就全部都归我,可是……”
“可是你不会种是吧。”刘建设比桑瑜都还了解她,她小的时候确实在农村呆过,也种过地,那也只限于自家的自留地,像是这么多的地,她就算是想,也种不了。
桑瑜点点头,确实,先不要说冯美华家同意不同意,那么就说种地这个事儿,她是真的不行。
周会计:“就算是你会种的话,其实我也不建议你去种。”
“为什么?”
“辛苦就不说了,干什么都辛苦。就说两个事儿,第一就是你种了地就没有时间管你卖菜的事儿了吧?你就那么放心刘玉城那小子?你就不怕你这一茬的菜还没有种好,你的那个小广场就被他给你折腾没了?到时候,你的这些菜你上哪卖去?”
桑瑜抽了抽嘴角,这果然是亲妈,对自己家的儿子如此的看不上。
“不会的,玉城还是很负责的。”
周会计翻了翻白眼,刘建设也立刻附和媳妇:“他干事儿没有长性,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不想干了,丢手就走了,你要是不在边上看着,那可不行。”
行吧,你们自己的儿子,你们要这么说,我也没办法。
“那第二个事儿呢?”
“第二个事儿啊……”周会计砸吧了一下嘴,眉头皱了起来:“我也说不好,你就听听,也不是什么成熟的意见,就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
桑瑜点点头,期待的看着周会计。
周会计深谙叠甲的重要性:“我没有觉得农民不好,因为没有觉得种菜不好。”再确认桑瑜和刘建设都在点头同意之后,她才又说:“我就是觉得,小瑜你应该不是想一辈子就种个菜卖个菜吧,如果你自己租了地盖大棚的话,是不是就一直被困在这块地里面了?”
桑瑜愣了一下,她还真的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过问题。
从重生到现在,桑瑜一直都是在解决眼前的困难。
没有钱了,那么就去挣钱,没有房子了,那就去申请房子,房子不好了,那么就努力的改变生活。
也是由于她一直都在专注的解决自己眼前的问题,所以她的生活是真的一天比一天更好。
就比如建大棚这个事儿,一开始也就是冯美华提了一口,她就想起来了四十年后铺天盖地的大棚,和时时刻刻能够吃到反季的蔬菜,如果她们能搞出来,那么肯定能在这个冬天足足的挣上一笔。
可是她真的没有想过太远,她做得一切似乎都是在被本能驱使着,而未来的事情呢?那对于桑瑜来说真的是一个相当相当模糊的概念。
模糊到她从来没有想过,就算是想过,她也下意识的忽略了它。
一直到现在,周会计给自己提及了,她才开始真正的意识到一件事儿,她以后要做什么?又要怎么做。
周会计看桑瑜一脸的茫然,就知道这孩子还没有考虑过这些,于是叹了一口气:“小瑜啊,我建议你,你先不要忙着想拿三千块钱出来建大棚什么的,你先回家好好的考虑一下,你以后到底想做什么?是一直都干个卖菜的小贩,还是别的什么的,你想清楚了,大概你也就能想清楚大棚的这个事儿。”
桑瑜回去的时候,一直在想周会计的话。
她想到自己当时为什么要卖菜,那只不过是因为她不想上班,不想在未来下岗,可是自己又不会干别的,才选择了这一行而已。
可是等到真正干起来的时候,桑瑜才发现卖菜这一行里面的名堂也大得很。
就从现在的情况来说,对外,她得快一点促成小广场变成一个菜市场,这等于是跟菜站抢买卖,虽然现在已经是改革开放了,讲究市场经济,是龙还是虾都要下海斗一斗。
可是菜站作为垄断了老百姓菜篮子那么多年的老大哥,肯心甘情愿把自己嘴里的蛋糕给让出来吗?
肯定是不愿意的,那么要怎么去在这块蛋糕上咬一口呢?或者是直接上前去咬一口呢?
对内,现在桑瑜的菜全部是靠冯美华这边供应,而冯美华这边的菜其实并不稳定,因为这些菜的供货商们就是当地的村民,他们是自由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冯美华对于他们完全没有任何的约束。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桑瑜才很支持冯美华建大棚,甚至自己也想投钱建立,可不仅仅是为了冬天能卖反击蔬菜,还有就是避免了那些村民的任意而为。
还有更重要的是,现在桑瑜就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菜贩子的,就算是雇佣了刘玉城和桑柳两个人跟自己干,可是也就是挣点差价的活计,没有任何的条理。
改革春风已经吹起来了。
桑瑜想起了裴铮,上一次他们从c城进了那么多的衣服,她跟裴铮详详细细的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八三年的沿海已经有很多私营的工厂了,大家都已经动起来了。
虽然现在滨江人们都还处于一种懵懂和滞后的状态里,可是,能够预见的,要不了多久,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如同她一样辞掉工作,做起小买卖。
而到了那个时候,自己要是还局限于只是做个卖菜的小贩,她还能够挣这么多吗?
肯定是不能的。
说不定自己现在所有的优势到了那个时候就会变成劣势。
桑瑜不禁想起来上一世在他们单位里也是很早就停薪留职的一个职工,开了一个小卖部,一开始那真是风生水起,盆满钵满,他们单位最早的一台彩电就是他们家买的。
可是后来呢?
他们家似乎一直都是守着那个小卖部,见证了木材厂的由盛转衰,而失去了木材厂的职工之后,他们家的小卖部也开不下去了,最后似乎回了老家。
不仅仅去看, 她还从刘建设那里借了一个五十米的卷尺,用来丈量一下地面。
中午之后,何丽英也来了,也跟着桑瑜和冯美华量地。
冯美华这二十三亩地并不是方方正正标标准准的地,有不少的地方都是有异形的角度,何丽英按照自己从课本里面扒拉过来的数据,算来算去,最后算出来,这些地只能搭建七十七个棚子。
等量完了棚子,几个人一边吃午饭一边在说这个搭棚子的事儿。
这些天何丽英也完全调整过来了,她重新捡起了当时上学时候的知识,把已经落灰的课本又翻了出来,天天看了又看,算了又算,画出了几版的图纸。
她把图纸拿给两个人,指着上面说几种棚子给她们讲解着不同,说得口干舌燥,她灌了一口水总结:“因为我自己也没有搭建过一个棚子,而当时课本上说得都是理论,所以我的建议是,这几种棚子我们都可以搭建几个,这一个冬天看看效果。”
“美华姐不是还有开地吗?我们今年冬天看到效果之后,明年就可以统一用那一种了。”何丽英说:“我计算了一下,这几种棚子用到的杠精和塑料膜都差不多,所以我觉的价格也差不多,只不过这两种最为灵便,可大可小,这样的话一些异形的地说不定也能用上。”
桑瑜跟着何丽英的讲述也仔细看了看那个棚子的图纸,其实从她这个外行看,都差不多,但是听何丽英说完她觉得还是差距挺大的,比如开门的方向,还有应用的地面。
她仔细的思索着自己在四十年后看到的那些普及的大棚,也努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这个大棚的门开在了这边比较短的地方是不是好一些,这样统一着一排,整整齐齐的好管理,而且,开在这一边进出的话,里面的热气应该不会放出太多。”
“还有我觉得大棚既然能够保温的话,不仅仅能用来种绿叶子菜,其他的像是番茄、黄瓜、嫩豆角都可以种上,高一点的说不定我们还可以种水果,就不说别的,就说葡萄吧,想想看,大冬天下着雪呢,可以吃葡萄,这多带劲!”
“当然,还有一个面积大小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棚子是不是有点小?按照现在这个尺寸的话,一个亩地得搭三个吧,那么能不能扩大一点?一个棚子五分地,或者七八分地一个棚子?虽然现在我还不知道一个大棚的造价要多少,但是我觉得,这个棚子越多的话,耗费的材料肯定会越多,价格也一定会越贵。”
“至于棚子大了的话,我觉得主要就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如果结构可以解决的话,那么它其实耗费的材料没有小棚子多,我想价格也能够降下来。”
桑瑜说得这些都是基于自己四十年后亲眼见过、摸过、并且进出过的大棚菜提出来的意见,自然都是成熟的,不光光是听得冯美华心生向往,更是让何丽英的眼睛发亮,心潮澎湃。
她立刻把桑瑜的意见记下来,虽然桑瑜不是学农的,但是何丽英按照桑瑜提出的意见琢磨一下,越想越觉得她想得有道理。
如果桑瑜的说法可行的话,那么何丽英画出来的这几种大棚全部都可以淘汰了。
虽然眼看着这几天的心血就要白费,可是何丽英依旧觉得兴致高昂,她不但不气馁,反而有一种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兴奋。
于是她兴冲冲的说:“那我回去再琢磨一下,如果能像桑瑜说得那样改进的话……”说到了这里,何丽英顿了一下,她的眼睛里面立刻就涌上来了一片的向往。
“如果能像桑瑜说得那样的话,那么我们的大棚可真的就叫做大棚了!”
何丽英现在可是跟打了鸡血一样,满脑子都是大棚,她吃了饭,她把图纸一揣,也没有马上回木材厂,而是去找许向文了。
冯美华看着何丽英的背影说:“英子现在可比我第一次见她精神多了,这样真好。”
桑瑜眯着眼睛笑,她也觉得真好。
“幺妹,你也觉得这个大棚好吗?”经过了这么多天的冷静,冯美华早就已经没有最开始的冲动,特别是在何丽英住院这几天她也仔细又冷静的思考,可是越想越觉得心里没有底。
人总是对于未知的事情产生本能的恐慌,桑瑜也一样。
不一样的是,冯美华她们的未知对于桑瑜来说却是一件真实见过并且发生过的事情,她不知道自己以后碰到未知的事情的时候,会不会有人给自己一个坚实的肯定,但是在这件事上桑瑜愿意做那个给出肯定的人。
她用力的点点头:“当然好。国家都试点过的事情,肯定是好的,如果不好,也不会废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尝试吧?而且,国家不会骗我们的对不对!”
冯美华也用力的点点头,她那颗不太安全的心似乎在坚实的肯定之中也变得再次坚定起来。
“也不知道这些大棚要多少钱?”冯美华自从开始倒菜,她的手里面已经攒了一点钱了,也正是有了这点钱,她才会冲动的想要建大棚,可是当这些大棚的数量一算出来,还有她看了看何丽英的图纸上需要用到的材料的时候,她又冷静了不少。
“这个我得先回去问问我师傅,他是车床厂的,这些钢材的价格他比较清楚,不过具体要多少钱还是要等到英子最终的图纸出来,才能知道。”
至于其他的事情,也只能等大棚的价格算出来之后,才能定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桑瑜和冯美华都十分默契的没有提及这个投入的问题,哪怕桑瑜已经有了这些大棚全部的钱都由自己投入的孤勇,她也没提。
因为桑瑜盘算着这个事儿,这一天回去的就早,不过她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刘建设家,找到了他说了一下自己想盖大棚的事儿,让他帮忙算算大概成本要多少。
刘建设现在对于桑瑜做买卖的事情已经完全不会提任何的反对的意见,特别是知道了现在刘玉城一个月挣的工资之后,在这件事上,他就彻底没有发言权了。
他但凡有一句话,周会计立刻就说:“你的那一点工资,连你老家的坑都填不满,家里什么开支都要靠玉城呢,你再作,把玉城的工作给作没了,我就要你好看!”
“他那也能叫工作?”
“怎么不能叫工作?人家一个月挣一百五,从来不拖欠,还时不时的能拿回来菜来当福利,不比你强!怎么就不能叫工作!”
听到这里,刘建设就只能摸摸鼻子,半句话也不敢吭了。
当周会计知道了桑瑜要弄这个大棚的时候,就插了一句嘴:“桑瑜啊,这个大棚你和你那个朋友的费用要怎么算啊?”
要不是怎么说人家是作会计的呢,任何事情立刻就往这个成本和费用上想。
桑瑜老老实实的说:“她手里有几个钱,可能能建几个,剩下的估计是要我这边出钱。”
周会计也是料到了这件事,她并不算是意外:“那你和她有没有商量一下你们最后的收益要怎么划分?”
“还没有。”桑瑜摇摇头。
其实从提出来这个建大棚的问题之后,她也就在纠结这个事情,总是没有想好。
周会计原来就觉得桑瑜是一个相当能干的人,现在从刘玉城那里听说了桑瑜自从离婚之后就从无到有的搞起了卖菜的这个买卖,就更是觉得桑瑜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成算的人。
于是,她就如同启发经验的老师一样问:“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桑瑜其实做买卖也是摸石头过河,她上一辈子就是打过很多份零工,但是,在上一辈子因为遍地都是做买卖的人,所以就算是看也能了解个几分。
可是了解和自己上手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特别桑瑜到了现在就越来越觉得自己在很多事上琢磨不透。
而她身边现在的人都是跟她一样,统统没有做过买卖,不,他们还都不如自己,他们甚至连迈出去这一步的人都没有。
算来算去,算是跟经济打交道的还真是只有一个周会计,再加上,周会计是自己的师母,这三年来对于自己可以说是关怀备至,所以对于周会计的询问,桑瑜就没有什么隐瞒,一股脑的都说了出来。
“我是这么想的,如果大棚的总得投资在三千块左右的话,我就全部自己拿了。但是我不确定我自己拿了这些钱冯美华愿意不愿意,还有一个,我建了棚子,可是地是她家的,那么我要怎么运作才合适?”
周会计也好,刘建设也罢,在听到桑瑜轻描淡写的说出来自己要拿出三千块钱来建大棚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要知道,现在在木材厂里面家里能有三千块的人家都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像是桑瑜这样不痛不痒的拿出三千块的,那更是绝无仅有。
算来算去,桑瑜从离婚到现在也才四个来月,当时她离婚的时候身上可是分文没有,现在居然能有这么多钱了。
现在卖个菜也能赚这么多了吗?
不过倒过来想一想,肯定不少挣,不然桑瑜也不可能轻轻松松的给刘玉城开出一个月一百五的工资,而且,她妹妹桑柳一个月也是一百多的工资呢……
不过,虽然挣钱多,周会计和刘建设两口子也只是感叹一下,真让他两个去干,光想一想也不可能,放不下这个身段,也干不会这样的买卖。
所以啊,有些钱就该人家挣。
两口子在内心里感叹了一下长江后浪推前浪,面上也露出了几分惊讶,周会计问:“运作?什么运作?你想怎么运作?”
“我是想,如果我租了他们家的地自己的来盖棚子,那么棚子里的产出就全部都归我,可是……”
“可是你不会种是吧。”刘建设比桑瑜都还了解她,她小的时候确实在农村呆过,也种过地,那也只限于自家的自留地,像是这么多的地,她就算是想,也种不了。
桑瑜点点头,确实,先不要说冯美华家同意不同意,那么就说种地这个事儿,她是真的不行。
周会计:“就算是你会种的话,其实我也不建议你去种。”
“为什么?”
“辛苦就不说了,干什么都辛苦。就说两个事儿,第一就是你种了地就没有时间管你卖菜的事儿了吧?你就那么放心刘玉城那小子?你就不怕你这一茬的菜还没有种好,你的那个小广场就被他给你折腾没了?到时候,你的这些菜你上哪卖去?”
桑瑜抽了抽嘴角,这果然是亲妈,对自己家的儿子如此的看不上。
“不会的,玉城还是很负责的。”
周会计翻了翻白眼,刘建设也立刻附和媳妇:“他干事儿没有长性,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不想干了,丢手就走了,你要是不在边上看着,那可不行。”
行吧,你们自己的儿子,你们要这么说,我也没办法。
“那第二个事儿呢?”
“第二个事儿啊……”周会计砸吧了一下嘴,眉头皱了起来:“我也说不好,你就听听,也不是什么成熟的意见,就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
桑瑜点点头,期待的看着周会计。
周会计深谙叠甲的重要性:“我没有觉得农民不好,因为没有觉得种菜不好。”再确认桑瑜和刘建设都在点头同意之后,她才又说:“我就是觉得,小瑜你应该不是想一辈子就种个菜卖个菜吧,如果你自己租了地盖大棚的话,是不是就一直被困在这块地里面了?”
桑瑜愣了一下,她还真的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过问题。
从重生到现在,桑瑜一直都是在解决眼前的困难。
没有钱了,那么就去挣钱,没有房子了,那就去申请房子,房子不好了,那么就努力的改变生活。
也是由于她一直都在专注的解决自己眼前的问题,所以她的生活是真的一天比一天更好。
就比如建大棚这个事儿,一开始也就是冯美华提了一口,她就想起来了四十年后铺天盖地的大棚,和时时刻刻能够吃到反季的蔬菜,如果她们能搞出来,那么肯定能在这个冬天足足的挣上一笔。
可是她真的没有想过太远,她做得一切似乎都是在被本能驱使着,而未来的事情呢?那对于桑瑜来说真的是一个相当相当模糊的概念。
模糊到她从来没有想过,就算是想过,她也下意识的忽略了它。
一直到现在,周会计给自己提及了,她才开始真正的意识到一件事儿,她以后要做什么?又要怎么做。
周会计看桑瑜一脸的茫然,就知道这孩子还没有考虑过这些,于是叹了一口气:“小瑜啊,我建议你,你先不要忙着想拿三千块钱出来建大棚什么的,你先回家好好的考虑一下,你以后到底想做什么?是一直都干个卖菜的小贩,还是别的什么的,你想清楚了,大概你也就能想清楚大棚的这个事儿。”
桑瑜回去的时候,一直在想周会计的话。
她想到自己当时为什么要卖菜,那只不过是因为她不想上班,不想在未来下岗,可是自己又不会干别的,才选择了这一行而已。
可是等到真正干起来的时候,桑瑜才发现卖菜这一行里面的名堂也大得很。
就从现在的情况来说,对外,她得快一点促成小广场变成一个菜市场,这等于是跟菜站抢买卖,虽然现在已经是改革开放了,讲究市场经济,是龙还是虾都要下海斗一斗。
可是菜站作为垄断了老百姓菜篮子那么多年的老大哥,肯心甘情愿把自己嘴里的蛋糕给让出来吗?
肯定是不愿意的,那么要怎么去在这块蛋糕上咬一口呢?或者是直接上前去咬一口呢?
对内,现在桑瑜的菜全部是靠冯美华这边供应,而冯美华这边的菜其实并不稳定,因为这些菜的供货商们就是当地的村民,他们是自由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冯美华对于他们完全没有任何的约束。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桑瑜才很支持冯美华建大棚,甚至自己也想投钱建立,可不仅仅是为了冬天能卖反击蔬菜,还有就是避免了那些村民的任意而为。
还有更重要的是,现在桑瑜就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菜贩子的,就算是雇佣了刘玉城和桑柳两个人跟自己干,可是也就是挣点差价的活计,没有任何的条理。
改革春风已经吹起来了。
桑瑜想起了裴铮,上一次他们从c城进了那么多的衣服,她跟裴铮详详细细的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八三年的沿海已经有很多私营的工厂了,大家都已经动起来了。
虽然现在滨江人们都还处于一种懵懂和滞后的状态里,可是,能够预见的,要不了多久,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如同她一样辞掉工作,做起小买卖。
而到了那个时候,自己要是还局限于只是做个卖菜的小贩,她还能够挣这么多吗?
肯定是不能的。
说不定自己现在所有的优势到了那个时候就会变成劣势。
桑瑜不禁想起来上一世在他们单位里也是很早就停薪留职的一个职工,开了一个小卖部,一开始那真是风生水起,盆满钵满,他们单位最早的一台彩电就是他们家买的。
可是后来呢?
他们家似乎一直都是守着那个小卖部,见证了木材厂的由盛转衰,而失去了木材厂的职工之后,他们家的小卖部也开不下去了,最后似乎回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