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下次还会和你一起吃饭,”江妤说,“还会和你一起放学,你舍得把我丢下吗?”
陈楚溪微微愣了愣,看着她那双好看又动人的眼睛不由得出了神,嘴比脑子快说了一句:“张曦怎么办?程念怎么办?”
江妤还是笑着看着她:“不和她一起吃饭,我只和你吃饭,好不好?”
陈楚溪看着她那微微颤动的眼睫,在正午不算刺眼的日头下都镶上了一层金边。她就像一个等待着命运官审判的小孩,无比虔诚,又无比温存。
温柔到陈楚溪简直一刻也不想挪开自己注视着她的目光,明明眼下都是酸楚与苦涩,此时此刻却还是按耐不住心跳。
她一时又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又打心眼儿里觉得自己相当阴暗——明明只是少吃了一顿饭,少走了一段路,她怎么会在意成这样呢?
她做了整整一上午的心理防线,安慰着自己江妤总是要交朋友的,各种各样的朋友,形形色色的朋友,可当想到程念那么大言不惭地宣示主权,看到张曦那么亲亲热热地揽过她的胳膊说话时,自己还是控制不住地将满腔的情绪外露,进而尽数发在了江妤身上,开始对她甩脸子,甚至对她的消息置若罔闻。
明明自己才是最糟糕的人啊。
陈楚溪告诉自己要放下,不该有的情感她尽量克制住自己不要有。可当看到江妤笑盈盈地把自己的双手揣进她兜里的那一刻,她心里的那道警钟还是震耳欲聋。
她想占有她。
她想把她占为己有。
她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
这样的想法一旦冒出了头,就好像春雨过后刚从地里冒出芽的小笋,一旦破了土,感受到阳光的沐浴后,就会以排山倒海之势生长起来,拦也拦不住。
陈楚溪短暂了闭了下眼,片刻过后,似乎又是下定了决心,猛然睁开。
她对上江妤那双含着笑意的眸子,轻声地说了句:
“好。”
这可是你答应我的。
第11章 太阳
还差一个小时下午第一节课就要开始上了,陈楚溪本来执意不吃午饭,却还是没拗得住江妤被她拉去校外吃了一顿。
两个人匆匆吃完了饭后紧赶慢赶,几乎是踩着上课铃声回到了教室。
这节课又是数学课,江妤已经领先老师的进度做到了第五单元的课后习题,所以对于老师布置的什么任务置若罔闻,包括同桌戳戳她问该做哪一题时,她也只是坦然一笑道:
“我没听讲。”
她确实没必要听,因为前面的题她全做完了,也都给数学老师批改过了,在课上她都只按照自己的进度来,没有再管老师在课上讲什么了。
“说个事儿,”数学老师拍拍手,原本教室里存在的窃窃私语地讨论题目的声音瞬间消散了,一下子都变得静悄悄的,似乎都在等待数学老师接下来的话。
“经过我们年级的主任和老师开的这几次会来看,我们打算以后数学课实行走班制度。”
此话一出,全场炸开了锅,就连江妤也微微停笔,抬眼看着老师。
“就是按照数学成绩给全年级的同学排个位次。”数学老师微微顿了顿,随后嘴角又展现出一丝笑容,“咱们是一班,也就是说以后数学课,年级数学成绩排在前三十名的,都在一班上课了,三十到六十名的在二班,以此类推。”
底下有人坐不住了,叽叽喳喳地炸开了锅,有几个胆子大的直接问数学老师:“老师,这个走班制度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呀?”
数学老师笑着推了推眼镜,说:“还有一个月就要期末考试了,自然是越早越好,这样能根据大家的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基础好的可以拔尖,基础差的可以补习,所以初步判定,过两天就能实施,一般是在这个周之内。”
话音刚落,底下有一片怨声载道。成绩好的在暗暗窃喜,成绩没那么好却意外进了一班的也在感慨其压力之大。
江妤那一瞬间脑袋里什么也没想,只是不断涌现出一个念头。
她又可以和陈楚溪一个班了。
·
走班这件事来得突然,没想到实施起来也快,就这么两天的功夫,事情竟然就给办下来了。
江妤看到数学课走进教室里的陈楚溪,恍然如做梦一般。
她拍了拍旁边空着的座位,陈楚溪一点儿也没冲她客气,理所当然地坐在了她旁边。
“想我了没?”陈楚溪刚放下数学书和习题册坐下,就去拿手肘撞了撞江妤,江妤也笑着回应她。
“想的快死了。”
陈楚溪又开始闷着头笑。
自从那日两个人把话说开了之后,她们两个人更是比之前还要形影不离,陈楚溪开始变得格外粘人,江妤也发现了这一点儿。
看似爽朗的陈楚溪,其实私下里粘人的紧。
江妤顺手抽走了陈楚溪的练习册,翻着她做过的题,问:“哪道不会?”
陈楚溪笑着说:“我都拿红笔圈出来了。”
于是江妤又从旁边撕了一张纸开始给她讲。
走班制度施行之后,一班坐着的便全是风云大佬一样的人物,数学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十名的都在这个班,竞争也就格外激烈,几乎都不用老师逼着催着,自己就开始到处找题做,一个赛一个地认真。
但陈楚溪是个例外,她的进度几乎还停在大班的统一进度上。
她把陈楚溪圈出来的题耐心地给她重新讲了一遍,讲完了之后,抬头一瞧才发现陈楚溪在看她。
江妤沉着嗓子戳了戳她:“听懂没?”
陈楚溪还是看着她笑,说了声懂了。
陈楚溪喜欢看她讲题的样子,沉稳又自信,就好像根本没有她弄不懂的知识,也没有她解决不了的题目。
她把习题册拿了回来,懒洋洋地翻看着江妤刚刚给她圈圈画画做的笔记以及写的那两页解题纸,听着江妤在一旁写写画画,只觉得无比心安。
她本身就对学习没有那么热衷,做一道题和做十道题对她来说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如果多做题能找出更多不会的题目让江妤给她讲解,这样的日子过着也没那么不好,陈楚溪想。
日子就这样偷偷在指缝中溜走,随着期末考一次又一次的接近,江妤也越发没了命的学。
陈楚溪有时候看着她也觉得累,每次想拍拍她的肩膀让她休息一下的时候,江妤都会笑着安慰她说:“我不累。”
于是陈楚溪在旁边玩的就非常不痛快,终于还是在她的感染下,一起染上了努力学习的病症。
陈楚溪觉得自己不如江妤,或者说没有人能比得上江妤,她对于数学近乎表现于超乎寻常人的热爱,比如一道难倒了全班的压轴题,连数学老师都要花个十五二十分钟来进行解题运算,而她轻而易举地用自己总结出来的巧方不花一分钟就给解出来了。
陈楚溪时常为她感到骄傲,她喜欢看到这样闪闪发光、朝气蓬勃的她,整个人身上都带着一股呼之欲出的骄傲和自信,尤其是数学老师让江妤上讲台前给他们讲题的时候,阳光刚好不偏不倚地照在江妤身上,陈楚溪只觉得她整个人此时此刻都带着光。
她就是太阳本身,一个让所有人都艳羡的存在。
这样的江妤,太刺眼了,照得陈楚溪不仅都有些心痒。
她想要靠近,更想要占有,所以也在一点一点地也尝试让自己闪闪发光起来。
今年莱城的雪下的格外来势汹汹,体育考试也因为天气原因被推迟到了下学期,陈楚溪也自然而然地疏于锻炼,却又时常被江妤逼迫着不得不锻炼。
江妤每个周末雷打不动地约陈楚溪出来跑步,陈楚溪跑不动,她就拉着陈楚溪一块儿跑,风吹拂着她没有扎起来的发丝,整个人自信又阳光。
陈楚溪就这样在背后偷偷看着她往前跑,只希望这样的日子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
·
临近期末的日子总是过得相当之快,还没等她缓过神来,期末考试便考完了。
江妤只觉得那根悬在心尖儿里的那根紧绷的弦终于得以喘息的松动了片刻,但又不敢完全撒欢儿,因为真正对她来说有挑战的考试还不曾到来——那个所谓的全市前一百名的尖子生选拔考试。
江妤所在的这个中学成绩算不上好,所以她只能逼着自己往前进,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算是个头,也不知道努力到什么程度够用。
所以期末成绩一出来的那一刻,连她自己都惊了一番。
年级第一,足足甩了年级第二十多分,全市排名第六。
这样好的成绩是江妤也不曾想到的,刚一出分就打过去给施媛媛报喜,她听见电话那头江华有些微微发虚的声音,却仍然是抑制不住的开心。
“好,好啊。”施媛媛在电话那头说,“就按照这个成绩,下半年的那场考试是板上钉钉的了。”
江华的声音又在那边隐隐约约传来,记忆中一直铿锵有力的声音却沙哑了许多:“别给孩子太大压力,尽力就行。”
陈楚溪微微愣了愣,看着她那双好看又动人的眼睛不由得出了神,嘴比脑子快说了一句:“张曦怎么办?程念怎么办?”
江妤还是笑着看着她:“不和她一起吃饭,我只和你吃饭,好不好?”
陈楚溪看着她那微微颤动的眼睫,在正午不算刺眼的日头下都镶上了一层金边。她就像一个等待着命运官审判的小孩,无比虔诚,又无比温存。
温柔到陈楚溪简直一刻也不想挪开自己注视着她的目光,明明眼下都是酸楚与苦涩,此时此刻却还是按耐不住心跳。
她一时又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又打心眼儿里觉得自己相当阴暗——明明只是少吃了一顿饭,少走了一段路,她怎么会在意成这样呢?
她做了整整一上午的心理防线,安慰着自己江妤总是要交朋友的,各种各样的朋友,形形色色的朋友,可当想到程念那么大言不惭地宣示主权,看到张曦那么亲亲热热地揽过她的胳膊说话时,自己还是控制不住地将满腔的情绪外露,进而尽数发在了江妤身上,开始对她甩脸子,甚至对她的消息置若罔闻。
明明自己才是最糟糕的人啊。
陈楚溪告诉自己要放下,不该有的情感她尽量克制住自己不要有。可当看到江妤笑盈盈地把自己的双手揣进她兜里的那一刻,她心里的那道警钟还是震耳欲聋。
她想占有她。
她想把她占为己有。
她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
这样的想法一旦冒出了头,就好像春雨过后刚从地里冒出芽的小笋,一旦破了土,感受到阳光的沐浴后,就会以排山倒海之势生长起来,拦也拦不住。
陈楚溪短暂了闭了下眼,片刻过后,似乎又是下定了决心,猛然睁开。
她对上江妤那双含着笑意的眸子,轻声地说了句:
“好。”
这可是你答应我的。
第11章 太阳
还差一个小时下午第一节课就要开始上了,陈楚溪本来执意不吃午饭,却还是没拗得住江妤被她拉去校外吃了一顿。
两个人匆匆吃完了饭后紧赶慢赶,几乎是踩着上课铃声回到了教室。
这节课又是数学课,江妤已经领先老师的进度做到了第五单元的课后习题,所以对于老师布置的什么任务置若罔闻,包括同桌戳戳她问该做哪一题时,她也只是坦然一笑道:
“我没听讲。”
她确实没必要听,因为前面的题她全做完了,也都给数学老师批改过了,在课上她都只按照自己的进度来,没有再管老师在课上讲什么了。
“说个事儿,”数学老师拍拍手,原本教室里存在的窃窃私语地讨论题目的声音瞬间消散了,一下子都变得静悄悄的,似乎都在等待数学老师接下来的话。
“经过我们年级的主任和老师开的这几次会来看,我们打算以后数学课实行走班制度。”
此话一出,全场炸开了锅,就连江妤也微微停笔,抬眼看着老师。
“就是按照数学成绩给全年级的同学排个位次。”数学老师微微顿了顿,随后嘴角又展现出一丝笑容,“咱们是一班,也就是说以后数学课,年级数学成绩排在前三十名的,都在一班上课了,三十到六十名的在二班,以此类推。”
底下有人坐不住了,叽叽喳喳地炸开了锅,有几个胆子大的直接问数学老师:“老师,这个走班制度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呀?”
数学老师笑着推了推眼镜,说:“还有一个月就要期末考试了,自然是越早越好,这样能根据大家的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基础好的可以拔尖,基础差的可以补习,所以初步判定,过两天就能实施,一般是在这个周之内。”
话音刚落,底下有一片怨声载道。成绩好的在暗暗窃喜,成绩没那么好却意外进了一班的也在感慨其压力之大。
江妤那一瞬间脑袋里什么也没想,只是不断涌现出一个念头。
她又可以和陈楚溪一个班了。
·
走班这件事来得突然,没想到实施起来也快,就这么两天的功夫,事情竟然就给办下来了。
江妤看到数学课走进教室里的陈楚溪,恍然如做梦一般。
她拍了拍旁边空着的座位,陈楚溪一点儿也没冲她客气,理所当然地坐在了她旁边。
“想我了没?”陈楚溪刚放下数学书和习题册坐下,就去拿手肘撞了撞江妤,江妤也笑着回应她。
“想的快死了。”
陈楚溪又开始闷着头笑。
自从那日两个人把话说开了之后,她们两个人更是比之前还要形影不离,陈楚溪开始变得格外粘人,江妤也发现了这一点儿。
看似爽朗的陈楚溪,其实私下里粘人的紧。
江妤顺手抽走了陈楚溪的练习册,翻着她做过的题,问:“哪道不会?”
陈楚溪笑着说:“我都拿红笔圈出来了。”
于是江妤又从旁边撕了一张纸开始给她讲。
走班制度施行之后,一班坐着的便全是风云大佬一样的人物,数学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十名的都在这个班,竞争也就格外激烈,几乎都不用老师逼着催着,自己就开始到处找题做,一个赛一个地认真。
但陈楚溪是个例外,她的进度几乎还停在大班的统一进度上。
她把陈楚溪圈出来的题耐心地给她重新讲了一遍,讲完了之后,抬头一瞧才发现陈楚溪在看她。
江妤沉着嗓子戳了戳她:“听懂没?”
陈楚溪还是看着她笑,说了声懂了。
陈楚溪喜欢看她讲题的样子,沉稳又自信,就好像根本没有她弄不懂的知识,也没有她解决不了的题目。
她把习题册拿了回来,懒洋洋地翻看着江妤刚刚给她圈圈画画做的笔记以及写的那两页解题纸,听着江妤在一旁写写画画,只觉得无比心安。
她本身就对学习没有那么热衷,做一道题和做十道题对她来说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如果多做题能找出更多不会的题目让江妤给她讲解,这样的日子过着也没那么不好,陈楚溪想。
日子就这样偷偷在指缝中溜走,随着期末考一次又一次的接近,江妤也越发没了命的学。
陈楚溪有时候看着她也觉得累,每次想拍拍她的肩膀让她休息一下的时候,江妤都会笑着安慰她说:“我不累。”
于是陈楚溪在旁边玩的就非常不痛快,终于还是在她的感染下,一起染上了努力学习的病症。
陈楚溪觉得自己不如江妤,或者说没有人能比得上江妤,她对于数学近乎表现于超乎寻常人的热爱,比如一道难倒了全班的压轴题,连数学老师都要花个十五二十分钟来进行解题运算,而她轻而易举地用自己总结出来的巧方不花一分钟就给解出来了。
陈楚溪时常为她感到骄傲,她喜欢看到这样闪闪发光、朝气蓬勃的她,整个人身上都带着一股呼之欲出的骄傲和自信,尤其是数学老师让江妤上讲台前给他们讲题的时候,阳光刚好不偏不倚地照在江妤身上,陈楚溪只觉得她整个人此时此刻都带着光。
她就是太阳本身,一个让所有人都艳羡的存在。
这样的江妤,太刺眼了,照得陈楚溪不仅都有些心痒。
她想要靠近,更想要占有,所以也在一点一点地也尝试让自己闪闪发光起来。
今年莱城的雪下的格外来势汹汹,体育考试也因为天气原因被推迟到了下学期,陈楚溪也自然而然地疏于锻炼,却又时常被江妤逼迫着不得不锻炼。
江妤每个周末雷打不动地约陈楚溪出来跑步,陈楚溪跑不动,她就拉着陈楚溪一块儿跑,风吹拂着她没有扎起来的发丝,整个人自信又阳光。
陈楚溪就这样在背后偷偷看着她往前跑,只希望这样的日子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
·
临近期末的日子总是过得相当之快,还没等她缓过神来,期末考试便考完了。
江妤只觉得那根悬在心尖儿里的那根紧绷的弦终于得以喘息的松动了片刻,但又不敢完全撒欢儿,因为真正对她来说有挑战的考试还不曾到来——那个所谓的全市前一百名的尖子生选拔考试。
江妤所在的这个中学成绩算不上好,所以她只能逼着自己往前进,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算是个头,也不知道努力到什么程度够用。
所以期末成绩一出来的那一刻,连她自己都惊了一番。
年级第一,足足甩了年级第二十多分,全市排名第六。
这样好的成绩是江妤也不曾想到的,刚一出分就打过去给施媛媛报喜,她听见电话那头江华有些微微发虚的声音,却仍然是抑制不住的开心。
“好,好啊。”施媛媛在电话那头说,“就按照这个成绩,下半年的那场考试是板上钉钉的了。”
江华的声音又在那边隐隐约约传来,记忆中一直铿锵有力的声音却沙哑了许多:“别给孩子太大压力,尽力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