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灵之看着一家人为他的事情忙前忙后,有些自责的同时心理又很开心,这会儿要哭不哭要笑不笑的,苗应揽住他的肩:“怎么样,虽然说咱们家条件不如付家,但也是很能拿得出手的。”
  “我就不说谢谢了。”灵之说,“咱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等他们都摆好桌椅,大红色的喜字在这艳阳高照的一天里显得格外喜人,他们家的院子里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连祖母都坐在院子里跟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说话。
  李红英更是忙得不得了,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霍行跟霍小宝也在学着待客,总体来说还是没出什么纰漏的。
  村里人其实也奇怪,按照以往的惯例来说,出嫁方这边只需要准备一顿早饭,大头的都在迎娶的那边的,像他们家这样这么大办的也有,但不多。
  今天的场合付灵佑是不能来的,古礼说成亲三天前不能见面,不过他人没来,但东西送了不少,这也减少了一点苗应他们的压力。
  席面摆了十二桌,从院子里一直摆到了门口的大路上,在席面摆上的时候,众人就有些惊讶了,从前他们席面也吃过不少,没见过像苗应他们这么大方的,一桌十个菜,是个都是肉菜,还有那么老大个蹄髈,他们上桌之后基本就都不怎么说话了,都在埋头吃。
  忙完了的郑彩儿和切菜快切到手抖的苗东坐在桌边,看着大家都吃得很香,她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没有搞砸苗应的事情,真是太好了。
  苗应不是太饿,他在郑彩儿做饭的时候就一直在吃,等她做完自己也差不多吃饱了,这会儿面前只盛了一碗丸子汤慢慢地喝着。
  “嫂子,你觉得咱们这一桌的席面,值多少钱?”苗应喝了一口汤,等郑彩儿垫了垫肚子之后才问她。
  “要真算起来的话,也不便宜呢。”郑彩儿也一直又跟县城里的酒楼在做腊肠的生意,所以也是懂一点行情的。
  “粗略算起来,这么一桌,怎么也得五百文钱了。”眼下猪肉二十文一斤,今天的席面用了快半扇猪了,价钱就该是二两银子,十来个蹄髈也得二三两,一只鸡四五十文,他们用了两只,一百文,再加上米面油菜的,这一遭就花了六七两银子,平摊算在每一桌上,也就五六百文了。
  苗东这会儿开口了:“那你还得算上人工费呢,我切这老半天菜你不得给我算点钱吗?”
  “算算算。”郑彩儿拍了拍他的肩,“吃你的饭吧。”
  “所以嫂子你有没有想过,咱现在有这样的手艺了,也能去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
  郑彩儿有些不解地看着他:“什么意思?”
  “你看咱们家还有优势,爹和哥哥是杀猪的,咱们家用猪肉比别人家会便宜,我们平时摆摊,菜贩子给我们送菜也比怎么能自己买更便宜,咱家要是做这个,成本会比别人低很多的。”苗应说,“你不考虑考虑吗?”
  郑彩儿下意识地摇头:“我不行,不行的。”
  苗应让开了点位置,指着院子里的桌子:“你看嫂子,这都是你做的,你怎么就不行呢?”
  “从前我说做香肠,我都没怎么教你,你都会了。”苗应看着在院子里敬酒招待客人的霍行和李红英,他们家的日子现在越来越好了,相信以后也会更好的。
  所以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了他的娘家,虽然他们家肉铺的营生也不错,但他总觉自己还是要做点什么。
  他看着郑彩儿:“我相信你现在也行的。”
  第111章
  郑彩儿陷入了沉思,倒是一边的苗东皱起眉头:“那人家做席面的都是男人,你一个妇道人家……”
  他话还没说完,苗应死死地踩了他一脚,恶狠狠地盯着他:“想清楚了再说。”
  “家里又不是养不起她们娘俩,不需要她那么累。”苗东干巴巴地说,“在家好好看孩子不就好了。”
  “凭什么?”苗应又踩了他一脚,“男的能有事做,女的就不行了,哪里来的歪理。再说了,你找的那些做席面的,有我嫂子做得好吗?”
  他侧过头去看郑彩儿,郑彩儿朝他点了点头:“我能做,但我应该要怎么做呢?”
  苗应拍了拍心口:“你放心,这交给我,但你以后可能就会很累了。”
  “我不怕累。”郑彩儿说。
  苗应朝他点了点头,随后站起身来,走到霍行的身边,霍行搂住他的腰:“怎么过来了?吃好了吗?”
  苗应嗯了一声,这会儿他们在村长这桌上,他发挥自己麝牛的属性:“村长,怎么样,席面还成吧?”
  榕树村的村长是个很随和的人,他朝苗应点了点头:“做得很好啊,不便宜吧?”
  “您觉得值多少啊?”苗应又给他倒了杯酒。
  “这样的席面,怎么着不得八、九百文,在镇上或者县城了,一两银子也是值的。”村长也算是吃过不少席面的,这样的规格已经算是很高了。
  “我家做这个席面,只要六百文。”苗应笑吟吟地说,“你觉得值吧?”
  “那可真是值,前儿过年的时候那谁家的席面,也花了五百文,可没你家这这么肉多。”村长说,“哪里请的席面啊,到时候也介绍给我啊,我外侄儿家正好要办喜事呢。”
  “行啊,您慢慢吃着啊。”苗应跟村长说了,又带着灵之往下一桌去。
  这一路下来,苗应已经跟村里人都介绍了一遍他家的席面,也得到了不少好的反响。
  苗应说了一通话,这会儿也有些累了,又重新坐回郑彩儿的旁边,又喝了一大碗汤:“好了,嫂子,你以后辛苦的日子就来了。”
  郑彩儿抓住的苗应的手,又无比地庆幸自己在当时勇敢的那一瞬间。
  郑彩儿和苗东吃完饭就走了,心里还是担心孩子,所以走得仓促,连李红英准备的东西都没拿走。
  席到半下午的时候就散了,桌上基本没有什么剩菜,每个盘子和碗基本都是空的,他们只需要洗干净,按照每个盘子上的标记摞好,等都收拾完了挨家挨户地去还。
  苗应想洗碗,大家都不让他动,所以在大家都忙着的时候,苗应跟祖母都坐在院子里,旁边放着没吃完的喜饼。
  他们把碗筷都洗干净,也分门别类地放好,霍行也把桌椅板凳都归置好了,一会儿也准备去还了。
  李红英又用油纸,包了些红花生和没吃完的喜饼,等他们上门去送东西的时候,再每家送一份。
  等这些事情都办完,都已经天黑了,晚饭还剩了些肉丸汤,就着干粮吃完就算了,院子又重新扫了一遍,现在就只等着付灵佑上门来迎亲了。
  第二天一家人都在家里试新衣服,本来付灵佑是要送的,但苗应根本不同意,在付灵佑来之前就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买好了。
  春秋时节的衣裳好买,料子好,颜色也鲜亮,大家都很满意,除了苗应。
  “我现在胖了这么多,以后这衣裳肯定就大了,不能穿了。”苗应轻轻拍了拍自己的肚子,现在孩子已经六个多快七个月了,苗应就是肚子圆滚了很多,身上别的地方倒是没怎么胖。
  “到时候娘给你改小一点不就好了。”李红英笑他,“到时候再用裁下来的布,给孩子做件小衣裳,不就划算了?”
  苗应想了想是这个道理,还是被家里人给哄好了。
  三月十五这天,虽然说他们这边不办酒,但村里人还是自发地来送亲,婚礼又叫昏礼,迎亲是在半下午。
  霍行带着霍小宝在院子里待客,其他人在新房里陪着灵之,祖母坐在软凳上,目光温柔地看着他们。
  小霖的面上很是不舍,已经哭了好几场了,苗应靠在墙边看着铜镜里的灵之,倒是没哭,笑得很开心。
  苗应今天才知道灵之很适合红色,穿上这一身,他好像重新变回了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少爷,但再看他的目光,又能知道他经过了风霜。
  “头发还没梳呢。”李红英站在他的旁边,手上捧着一块盖头。
  现在哥儿成亲,有两种选择,一是以扇覆面,二是像女孩儿一样,盖上红盖头,因为灵之身份特殊,所以他们选了盖头。
  只是这会儿他的发髻还没梳,他自己也不打算上手,就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李红英和苗应。
  苗应赶紧摆手:“别难为我,我可不会。”
  他从穿越过来后,就没梳过发髻,都是一根发带把头发扎个马尾,偶尔祖母会给他梳个发髻,但没一会儿就会被他挠成鸡窝。
  “我也不行。”李红英也摇头,“这是要吉祥婆婆来梳的,我这,命也不太好……”
  灵之抬起眼眸:“可我只想你们帮我梳。”
  苗应哼了一声,随后拿起梳子,在他柔顺的长发上从头梳到尾:“记住我的话,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要为别人想太多。”
  灵之嗯了一声。
  随后李红英帮他把头发束好:“我也没什么好教你的,你也是个通透孩子,万事顺自己的心就好。这里也永远都是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