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所以当某个朋友的丈夫闹出“对未成年下手”而惨遭公司解聘的丑闻后,听着电话那头声泪俱下的一句:“我在教堂宣誓过,这是我对他的承诺, 哪怕所有人都来劝我, 我也不打算离婚。”
那时候,裴挽意甚至是能够理解她的。
婚姻的承诺就该是这样重的份量,一旦选中那个人,就不该轻易违背和放弃。
但前提在于,最初筛选的阶段就不该那么草率和冲动,尤其是不该带着并不纯粹的目的踏入婚姻,以为这样就能逃避来时的路,走向新的方向。
“所以企图用婚姻来改变人生, 或者解决问题的人,到最后只会发现, 问题没有真正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这一句话,裴挽意其实是认同的。
可在听见的那一瞬间,她率先感知到的,是说这句话的人对婚姻的态度。
让裴挽意忍不住抱住她的腰,在她身上汲取着温度和气味,再平静地问出一句:
“听起来,你对婚姻这种关系形式的意见很大。”
那时候,她只是没什么情绪地回答:
“你要知道,一切宽进严出的路,都是陷阱。”
冷静又客观的一句话,漫不经心地堵死了所有的可能性。
那时候,就连裴挽意都有些惊讶于自己胸口涌上来的情绪,说不清为什么,只有无端的烦躁。
但要是可笑地追问一句:“原来你都不会考虑长远的未来”,又实在显得过于的不识趣。
有什么好问的呢,对两人的关系来说,这只能是扫兴。
所以后来的很多次,裴挽意都没有再问过姜颜林:
——如果想和我结婚的分数是十分,我对你来说,能有几分。
一个连交往的名义都不肯给的人,大概率只会给出零分。
裴挽意不想自讨没趣,却出乎自己意料的,一次又一次地对这个答案生出了点期待。
日子一天天走向前方,紧握在掌心的温度和柔软依然还是真实的触感,让她无数次恍然梦醒的时候,都陷入一场虚幻又无声的错觉。
——我和姜颜林,好像能永远这么过下去。
只要没有人喊停,只要我不喊停。
是不是没有那一张结婚证的约束,也无甚区别。
但有人弃若敝履的东西,同样也有人趋之若鹜。
裴挽意还没有傻到看不出来,周紫然提出的这笔交易根本就不平等。
“婚绿的市场价也就十来万美金,但这部分股份按照正常价格收购,可不止这么点钱。”
裴挽意对病床上的人产生了一点好奇,却也只是平静地问:
“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如开门见山一点。”
谈生意,就该在商言商,坦诚一点才有得谈。
周紫然却底气很足,毫不心虚地回答:
“我就想要移民,这地方早呆够了,但现在移民政策有多难你也清楚,找个不认识的人风险太大了,我只想稳稳当当拿到身份。”
说到这里,她瞥了裴挽意一眼,讥笑一声,说:
“放心,婚前协议签好,你的财产我不要,我的东西也不会给你。”
相比大部分人来说,周紫然的确不缺钱,她从小就养尊处优,哪怕后来家里出了变故,她自己挣到的版税也相当可观,这辈子早就不愁吃喝,才能这么多年都靠着成名作吃老本,整个人都处于半隐退的状态。
裴挽意不担心这些东西,有钱人的法律顾问从来都不是吃白饭的。
她只是对周紫然的意图依然抱以观望的态度。
这一份送上门来的“馅饼”到底能不能安全吃进肚子里,一切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裴挽意不喜欢打没有准备的仗,一切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她都会牢牢抓在手里,只有底牌越多,翻身的胜率才会越大。
所以她没有一口回绝,而是模棱两可地稳住了周紫然,一边用签证办理的进度钓着她,一边深挖疑点,提前排雷。
最大的疑问,就是周紫然手里的股份是从哪里来的?
十年前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她只字没有提过,裴挽意不觉得她那时候的城府就已经深到这个地步,相反的是,富养长大的周紫然有时候称得上口无遮拦,尤其是在裴挽意的面前。
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在两人分手之后的这些年,这些股份才转到了她的手上。
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又是从谁的手里,以什么样的原因转让给她的,裴挽意不弄个明白,就绝不会轻易接手。
至于当面质问周紫然这个选项,想也知道是没什么成功率的,她甚至很喜欢这种拿捏裴挽意的感觉,那就让她一直保持这样的错觉也无不可。
裴挽意就这么一边钓起了周紫然,一边转头把事情告诉了李家父子三人,让他们帮忙缩小范围。
李家父子和她的想法出奇一致,最先怀疑的,就是已经因事故离世的周紫然的父亲。
那个炒股炒到把殷实的家底都给败光了的人,手里能留着点保命的股份,似乎也合情合理。
可李越和李杉查了许久,却发现这一个思路越是往下深挖,得到的答案就越是背道而驰。
最直接的逻辑漏洞,就是那样一个炒股炒红了眼的,好几次问自己哥哥和女儿要钱都要去填无底洞的人,真的能守得住这么大一笔股份吗?
怕是早就被他卖给了裴中书,换成大量现金再拿去炒股了。
——毕竟这样一部分数量可观的散股竟然被集中在一个人手上,裴中书一定是不知道的,否则早就坐不住了。
但断了这一条线索之后,一切的调查就都进入了停滞的状态。
裴挽意不得不持续和周紫然周旋,甚至巴不得周紫然的旅游签证能被卡住,打回来重新准备材料再申请。
可惜最初为了还人情,裴挽意为她准备的材料非常充分,出具的邀请函也很有含金量,这一次的签证申请还是顺利地通过了。
裴挽意只得找尽各种理由开始拖延战术,不是出差就是工作忙,家里忙,各种忙,横竖是抽不出一点时间来的。
情绪最为稳定的李杉就成了她的挡箭牌,甩给周紫然使唤吆喝,时不时就送点名牌包和奢侈品去安抚她的情绪,才争取了一次又一次的延期。
但这种办法不可能用太多次。
周紫然最后还是掀了桌子,问裴挽意到底想不想要股份,不想要她大可以卖给裴中书,换的钱还能多好几倍。
这就已经是再直白不过的威胁了。
那一瞬间,裴挽意真的很想要她开个价,哪怕是再离谱不过的价格,也给她筹出等价的美金来,甚至绿卡也可以帮她找好卖家,保证安全拿到身份。
但这么一段时间的交锋和周旋下来,裴挽意早已清楚周紫然的目的未必是绿卡。
又或者,不完全是绿卡。
她大概就是既想要安安稳稳地移民波士顿,又想要在波士顿也衣食无忧,最好能有个熟悉又可以被她拿捏的人在旁边伺候她。
当裴挽意调查了她这些年的经历,发现她在自己之后是真的没有再跟任何人谈过恋爱,复杂的原因里就不得不又多了一层。
而这就是最难简单解决的,也最致命的问题。
这一个预感最后在裴挽意二十七岁生日的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印证。
周紫然的变本加厉和肆无忌惮,已经懒得再遮掩,她就像是笃定了裴挽意还是十年前的那个裴挽意,既无法摆脱她的掌控,也无法抛下这钓在眼前的利益。
“我知道你还没跟最近认识的那个断干净,给你最后一个月的时间,跟她说清楚,不要逼我不给你留面子。还是说你就是想让她也知道你是什么脚踏两条船的德行?”
裴挽意的感情状态是什么样,周紫然甚至都不需要知道得太清楚,光是从她的态度就能猜出来。
但一个刚认识的女人和摆在眼前的利益相比,周紫然很清楚她会选什么,也就从来没有将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人放在眼里。
事实也的确如此。
一个月后的圣诞节,周紫然如愿以偿地坐上了去往波士顿的飞机。在落地之后的好几天里,她都在计划该在哪里买栋新房子,家具也得全都挑自己喜欢的,反正裴挽意从来都是她要什么就给什么,到现在也一样。
就连挑家具这件事,她也得拉着裴挽意亲自和自己一起去,就像每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伴侣那样,亲手装点未来的新家。
“我知道,你一直都想有个自己的家,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始终相信,你会明白谁才是最爱你的人,谁会一直在原地等你,给你一个家。”
周紫然还是那么懂得洞察人心,当她认真地说出这样的话,总会给人一种温柔深情的错觉。
裴挽意却在这一秒晃了神,甚至有些不着调地想——
以前的自己是有多好骗,才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那时候,裴挽意甚至是能够理解她的。
婚姻的承诺就该是这样重的份量,一旦选中那个人,就不该轻易违背和放弃。
但前提在于,最初筛选的阶段就不该那么草率和冲动,尤其是不该带着并不纯粹的目的踏入婚姻,以为这样就能逃避来时的路,走向新的方向。
“所以企图用婚姻来改变人生, 或者解决问题的人,到最后只会发现, 问题没有真正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这一句话,裴挽意其实是认同的。
可在听见的那一瞬间,她率先感知到的,是说这句话的人对婚姻的态度。
让裴挽意忍不住抱住她的腰,在她身上汲取着温度和气味,再平静地问出一句:
“听起来,你对婚姻这种关系形式的意见很大。”
那时候,她只是没什么情绪地回答:
“你要知道,一切宽进严出的路,都是陷阱。”
冷静又客观的一句话,漫不经心地堵死了所有的可能性。
那时候,就连裴挽意都有些惊讶于自己胸口涌上来的情绪,说不清为什么,只有无端的烦躁。
但要是可笑地追问一句:“原来你都不会考虑长远的未来”,又实在显得过于的不识趣。
有什么好问的呢,对两人的关系来说,这只能是扫兴。
所以后来的很多次,裴挽意都没有再问过姜颜林:
——如果想和我结婚的分数是十分,我对你来说,能有几分。
一个连交往的名义都不肯给的人,大概率只会给出零分。
裴挽意不想自讨没趣,却出乎自己意料的,一次又一次地对这个答案生出了点期待。
日子一天天走向前方,紧握在掌心的温度和柔软依然还是真实的触感,让她无数次恍然梦醒的时候,都陷入一场虚幻又无声的错觉。
——我和姜颜林,好像能永远这么过下去。
只要没有人喊停,只要我不喊停。
是不是没有那一张结婚证的约束,也无甚区别。
但有人弃若敝履的东西,同样也有人趋之若鹜。
裴挽意还没有傻到看不出来,周紫然提出的这笔交易根本就不平等。
“婚绿的市场价也就十来万美金,但这部分股份按照正常价格收购,可不止这么点钱。”
裴挽意对病床上的人产生了一点好奇,却也只是平静地问:
“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如开门见山一点。”
谈生意,就该在商言商,坦诚一点才有得谈。
周紫然却底气很足,毫不心虚地回答:
“我就想要移民,这地方早呆够了,但现在移民政策有多难你也清楚,找个不认识的人风险太大了,我只想稳稳当当拿到身份。”
说到这里,她瞥了裴挽意一眼,讥笑一声,说:
“放心,婚前协议签好,你的财产我不要,我的东西也不会给你。”
相比大部分人来说,周紫然的确不缺钱,她从小就养尊处优,哪怕后来家里出了变故,她自己挣到的版税也相当可观,这辈子早就不愁吃喝,才能这么多年都靠着成名作吃老本,整个人都处于半隐退的状态。
裴挽意不担心这些东西,有钱人的法律顾问从来都不是吃白饭的。
她只是对周紫然的意图依然抱以观望的态度。
这一份送上门来的“馅饼”到底能不能安全吃进肚子里,一切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裴挽意不喜欢打没有准备的仗,一切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她都会牢牢抓在手里,只有底牌越多,翻身的胜率才会越大。
所以她没有一口回绝,而是模棱两可地稳住了周紫然,一边用签证办理的进度钓着她,一边深挖疑点,提前排雷。
最大的疑问,就是周紫然手里的股份是从哪里来的?
十年前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她只字没有提过,裴挽意不觉得她那时候的城府就已经深到这个地步,相反的是,富养长大的周紫然有时候称得上口无遮拦,尤其是在裴挽意的面前。
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在两人分手之后的这些年,这些股份才转到了她的手上。
但具体是什么时候,又是从谁的手里,以什么样的原因转让给她的,裴挽意不弄个明白,就绝不会轻易接手。
至于当面质问周紫然这个选项,想也知道是没什么成功率的,她甚至很喜欢这种拿捏裴挽意的感觉,那就让她一直保持这样的错觉也无不可。
裴挽意就这么一边钓起了周紫然,一边转头把事情告诉了李家父子三人,让他们帮忙缩小范围。
李家父子和她的想法出奇一致,最先怀疑的,就是已经因事故离世的周紫然的父亲。
那个炒股炒到把殷实的家底都给败光了的人,手里能留着点保命的股份,似乎也合情合理。
可李越和李杉查了许久,却发现这一个思路越是往下深挖,得到的答案就越是背道而驰。
最直接的逻辑漏洞,就是那样一个炒股炒红了眼的,好几次问自己哥哥和女儿要钱都要去填无底洞的人,真的能守得住这么大一笔股份吗?
怕是早就被他卖给了裴中书,换成大量现金再拿去炒股了。
——毕竟这样一部分数量可观的散股竟然被集中在一个人手上,裴中书一定是不知道的,否则早就坐不住了。
但断了这一条线索之后,一切的调查就都进入了停滞的状态。
裴挽意不得不持续和周紫然周旋,甚至巴不得周紫然的旅游签证能被卡住,打回来重新准备材料再申请。
可惜最初为了还人情,裴挽意为她准备的材料非常充分,出具的邀请函也很有含金量,这一次的签证申请还是顺利地通过了。
裴挽意只得找尽各种理由开始拖延战术,不是出差就是工作忙,家里忙,各种忙,横竖是抽不出一点时间来的。
情绪最为稳定的李杉就成了她的挡箭牌,甩给周紫然使唤吆喝,时不时就送点名牌包和奢侈品去安抚她的情绪,才争取了一次又一次的延期。
但这种办法不可能用太多次。
周紫然最后还是掀了桌子,问裴挽意到底想不想要股份,不想要她大可以卖给裴中书,换的钱还能多好几倍。
这就已经是再直白不过的威胁了。
那一瞬间,裴挽意真的很想要她开个价,哪怕是再离谱不过的价格,也给她筹出等价的美金来,甚至绿卡也可以帮她找好卖家,保证安全拿到身份。
但这么一段时间的交锋和周旋下来,裴挽意早已清楚周紫然的目的未必是绿卡。
又或者,不完全是绿卡。
她大概就是既想要安安稳稳地移民波士顿,又想要在波士顿也衣食无忧,最好能有个熟悉又可以被她拿捏的人在旁边伺候她。
当裴挽意调查了她这些年的经历,发现她在自己之后是真的没有再跟任何人谈过恋爱,复杂的原因里就不得不又多了一层。
而这就是最难简单解决的,也最致命的问题。
这一个预感最后在裴挽意二十七岁生日的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印证。
周紫然的变本加厉和肆无忌惮,已经懒得再遮掩,她就像是笃定了裴挽意还是十年前的那个裴挽意,既无法摆脱她的掌控,也无法抛下这钓在眼前的利益。
“我知道你还没跟最近认识的那个断干净,给你最后一个月的时间,跟她说清楚,不要逼我不给你留面子。还是说你就是想让她也知道你是什么脚踏两条船的德行?”
裴挽意的感情状态是什么样,周紫然甚至都不需要知道得太清楚,光是从她的态度就能猜出来。
但一个刚认识的女人和摆在眼前的利益相比,周紫然很清楚她会选什么,也就从来没有将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人放在眼里。
事实也的确如此。
一个月后的圣诞节,周紫然如愿以偿地坐上了去往波士顿的飞机。在落地之后的好几天里,她都在计划该在哪里买栋新房子,家具也得全都挑自己喜欢的,反正裴挽意从来都是她要什么就给什么,到现在也一样。
就连挑家具这件事,她也得拉着裴挽意亲自和自己一起去,就像每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伴侣那样,亲手装点未来的新家。
“我知道,你一直都想有个自己的家,所以这么多年来我始终相信,你会明白谁才是最爱你的人,谁会一直在原地等你,给你一个家。”
周紫然还是那么懂得洞察人心,当她认真地说出这样的话,总会给人一种温柔深情的错觉。
裴挽意却在这一秒晃了神,甚至有些不着调地想——
以前的自己是有多好骗,才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