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温玉棠站在院中海棠树下,看着满院忙碌的身影。十年前荒废的温府旧址上,如今药圃成畦;当年那个躲在角落看书的孤僻少女,如今成了人人敬重的沈大夫;而曾经娇生惯养的自己,竟也带出了徒弟。
"师娘!"阿满举着片叶子跑来,"师父说这是当归,对不对?"
温玉棠蹲下身,与他平视:"是当归。"她指指远处教刘蘅针灸的沈知澜,"也是归处。"
风吹落最后一片海棠叶,轻轻落在她掌心。
番外一:当归
春分刚过,济世堂后院的海棠树抽了新芽,嫩绿的叶片在风里轻轻摇晃。
温玉棠坐在廊下碾药,阿满蹲在一旁,小手捏着一把晒干的陈皮,往药碾里一点点添。这孩子如今十二岁了,个头蹿得飞快,眉眼间已有了几分沉稳模样。
"师娘,"他突然开口,"师父说今天要去城南看诊,让我跟着。"
温玉棠手上动作不停:"那你把针包带上,路上背《伤寒论》第三卷。"
阿满点点头,却又犹豫了一下:"师娘......我能问你件事吗?"
"嗯?"
"为什么师父总在立春那天,往海棠树下埋东西?"
药碾声戛然而止。温玉棠抬头,看见少年澄澈的眼睛里满是好奇。她张了张嘴,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沈知澜从未提过这事,但她知道,那树下埋的是十年来每一封未能寄出的信。
"等你师父回来,自己问她。"温玉棠最终只是揉了揉阿满的脑袋,"去把后院的草药收了吧,要下雨了。"
·
傍晚时分,雨果然落了下来。
沈知澜推开院门时,衣角还滴着水。阿满赶忙递上干布巾,眼睛却一直往海棠树下瞟。
"怎么了?"沈知澜擦着手问。
"师父......"少年攥着衣角,"我看见您往树下埋东西了。"
雨声忽然变大,砸在瓦片上噼啪作响。沈知澜的动作顿了顿,目光越过阿满,看向站在廊下的温玉棠。
"是信。"她最终开口,"写给一个人的。"
阿满眨了眨眼:"写给师娘的吗?"
沈知澜摇头,拄着竹杖往屋里走:"写给小时候的她。"
温玉棠心头一颤。她看着沈知澜的背影——依旧挺直如松,只是左腿的旧伤在雨天总会隐隐作痛。她突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躲在温府角落看书的孤僻少女,从不肯接她递的糖。
"阿满,"温玉棠轻声唤道,"去煮碗姜汤来。"
等少年跑开,她才走到沈知澜身边,接过她手中的湿外衫:"今年埋了什么?"
沈知澜从怀中取出个油纸包:"当归的种子。"
温玉棠展开油纸,里面是几粒饱满的种子,还带着泥土的清香。她忽然明白了——当归当归,既是药材,也是期盼。
"我种在后院吧,"她轻声说,"和阿蘅前年栽的芍药作伴。"
沈知澜"嗯"了一声,目光却落在温玉棠发间的木簪上——那是她去年亲手雕的,簪尾刻了朵小小的海棠。
雨幕中,两人静静站着,谁都没有再提那些埋在树下的信。有些话不必说出口,就像当年温玉棠在井边埋下的陶罐,就像沈知澜珍藏十年的绣帕,就像她们共同走过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
番外二:医灯
刘蘅第一次独自坐堂那日,济世堂门口排了长队。
"小刘大夫,我这头疼病......"
"姑娘,我媳妇怀了身子,吃不下饭......"
温玉棠站在帘子后,看着十八岁的少女沉稳地把脉、开方,偶尔回头看一眼药柜,像是在确认药材的位置。她穿着藕荷色的衫子,发间只簪了根素银簪——那是沈知澜在她通过医考时送的。
"师娘,"阿满不知何时凑过来,"姐姐像不像你当年?"
温玉棠失笑:"我当年可没她这么稳重。"
正说着,门外突然一阵骚动。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冲进来,孩子约莫五六岁,脸色发青,嘴唇泛紫。
"救救我家宝儿!他吃了山上的野果子......"
刘蘅脸色一变,立刻把孩子抱到诊榻上。温玉棠见状,快步上前:"怎么了?"
"乌头中毒,"刘蘅声音发紧,"得立刻催吐。"
她动作麻利地取出银针,却在落针前犹豫了一瞬——这是她第一次处理急症。
第 31 章
帘子突然被掀开,沈知澜拄着竹杖走了进来。她没有说话,只是站在刘蘅身后,目光沉静。
刘蘅深吸一口气,银针稳稳刺入孩子的合谷穴。半刻钟后,孩子"哇"地吐出一滩秽物,脸色渐渐转红。
"再服一剂解毒汤,"刘蘅写方子的手很稳,"观察三日。"
妇人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走了。刘蘅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全湿透了,腿也有些发软。
"不错。"沈知澜突然开口,"针法比我当年强。"
刘蘅的眼圈一下子红了。温玉棠笑着递过帕子:"去歇会儿吧,剩下的病人我来。"
傍晚闭馆时,刘蘅在整理药柜,突然听见阿满在前院喊:"姐!有人找你!"
她撩开帘子,看见个穿着官服的年轻人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个锦盒。
"刘姑娘,"年轻人行礼,"我家大人派我来谢您的救命之恩。"
刘蘅茫然地接过锦盒,里面是套上好的银针,针尾刻着"济世"二字。她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第一次拿起沈知澜给的那套针时,手抖得几乎捏不住。
如今,她也有了自己的银针。
·
番外三:家书
立冬那天,温玉棠在整理书房时,发现了一本旧册子。
册子藏在药柜最底层,封面已经泛黄,上面写着"玉棠药录"。她好奇地翻开,发现里面全是她的笔迹——从最初歪歪扭扭的药方,到后来工整的脉案,每一页都有沈知澜用朱笔批改的痕迹。
最后一页是空白的,只夹着张纸条:"若你看到这里,当归已经开花了。"
温玉棠的眼泪猝不及防地掉下来。她捧着册子跑到后院,果然看见那片当归地里冒出了嫩芽——是沈知澜不知何时种下的。
"哭什么?"
沈知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温玉棠转身,把册子塞进她怀里:"你什么时候藏的?"
"从你第一次开方子开始。"沈知澜用拇指擦去她的眼泪,"想着......以后留给阿满看。"
温玉棠又哭又笑:"那小子现在连《本草纲目》都背不全。"
沈知澜突然从袖中取出封信:"刚到的,刘蘅从京城寄来的。"
信中说,她已在太医院考取了女医官职,专为宫中女眷看诊。随信还附了张单子,列着各地想来济世堂学医的女子名册。
"这么多人啊......"温玉棠感慨,"咱们这小院怕是住不下。"
沈知澜望向远处的山峦:"把温府旧址修一修吧。"
"嗯?"
"办个女医学堂,"沈知澜轻声道,"你当山长。"
温玉棠怔住了。她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在御前为她求一道赦令的沈知澜;想起她们共同种下的第一株药苗;想起每一个挑灯研药的深夜......
"好,"她握住沈知澜的手,"我们一起。"
春风拂过满院药香,吹向更远的远方。
全文终
···········
(四)《青芦绣》
三更的梆子刚敲过,温明烛就被瓦当上的雨声惊醒了。春汛的雨来得又急又猛,打得后院那株老梨树簌簌作响。她摸黑披衣起身,生怕雨水渗进存放药材的厢房。
油纸伞刚撑开就被狂风掀得翻了面。明烛索性扔了伞,提着裙摆往厢房跑。青石板上的积水漫过脚踝,倒春寒的雨水激得她打了个哆嗦。正要推门,却听见角门处传来虚弱的叩击声。
"谁?"明烛将灯笼举高。雨水在绢纱灯罩上晕开朦胧的光,照出门外蜷缩的身影。藕荷色衣衫湿透成了深紫,散乱的发丝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
"清鸢?"明烛手一抖,灯油溅在手背也浑然不觉。她慌忙拔掉门闩,七年前跟着商队离开的青梅就这样跌进她怀里。触手是冰凉的绸料,还有更令她心惊的消瘦——曾经能背着她蹚过小溪的姑娘,如今轻得像片落叶。
宋清鸢右腿僵直地拖在地上,粗布裤管磨出破洞,露出狰狞的疤痕。明烛咬住下唇没问缘由,只将人打横抱起。怀里的身体骤然紧绷,又慢慢松懈下来,像终于找到港湾的孤舟。
灶间还留着余温的姜汤泛起涟漪,明烛盯着对方浸在水盆里的右足。脚踝处陈年旧伤泛着青紫,五个指印状的疤痕清晰可辨。她突然想起十岁那年,清鸢徒手接住从屋檐坠下的瓦当,掌心也是这样的淤痕。
"画册...还在吗?"清鸢突然开口,声音比雨水还轻。
明烛愣了片刻,突然冲进卧房。樟木箱最底层,油布包着的《山海经》画册安然无恙。只是当年清鸢用朱砂画的批注已经褪色,唯有扉页那朵歪歪扭扭的并蒂莲依旧鲜亮。
"师娘!"阿满举着片叶子跑来,"师父说这是当归,对不对?"
温玉棠蹲下身,与他平视:"是当归。"她指指远处教刘蘅针灸的沈知澜,"也是归处。"
风吹落最后一片海棠叶,轻轻落在她掌心。
番外一:当归
春分刚过,济世堂后院的海棠树抽了新芽,嫩绿的叶片在风里轻轻摇晃。
温玉棠坐在廊下碾药,阿满蹲在一旁,小手捏着一把晒干的陈皮,往药碾里一点点添。这孩子如今十二岁了,个头蹿得飞快,眉眼间已有了几分沉稳模样。
"师娘,"他突然开口,"师父说今天要去城南看诊,让我跟着。"
温玉棠手上动作不停:"那你把针包带上,路上背《伤寒论》第三卷。"
阿满点点头,却又犹豫了一下:"师娘......我能问你件事吗?"
"嗯?"
"为什么师父总在立春那天,往海棠树下埋东西?"
药碾声戛然而止。温玉棠抬头,看见少年澄澈的眼睛里满是好奇。她张了张嘴,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沈知澜从未提过这事,但她知道,那树下埋的是十年来每一封未能寄出的信。
"等你师父回来,自己问她。"温玉棠最终只是揉了揉阿满的脑袋,"去把后院的草药收了吧,要下雨了。"
·
傍晚时分,雨果然落了下来。
沈知澜推开院门时,衣角还滴着水。阿满赶忙递上干布巾,眼睛却一直往海棠树下瞟。
"怎么了?"沈知澜擦着手问。
"师父......"少年攥着衣角,"我看见您往树下埋东西了。"
雨声忽然变大,砸在瓦片上噼啪作响。沈知澜的动作顿了顿,目光越过阿满,看向站在廊下的温玉棠。
"是信。"她最终开口,"写给一个人的。"
阿满眨了眨眼:"写给师娘的吗?"
沈知澜摇头,拄着竹杖往屋里走:"写给小时候的她。"
温玉棠心头一颤。她看着沈知澜的背影——依旧挺直如松,只是左腿的旧伤在雨天总会隐隐作痛。她突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躲在温府角落看书的孤僻少女,从不肯接她递的糖。
"阿满,"温玉棠轻声唤道,"去煮碗姜汤来。"
等少年跑开,她才走到沈知澜身边,接过她手中的湿外衫:"今年埋了什么?"
沈知澜从怀中取出个油纸包:"当归的种子。"
温玉棠展开油纸,里面是几粒饱满的种子,还带着泥土的清香。她忽然明白了——当归当归,既是药材,也是期盼。
"我种在后院吧,"她轻声说,"和阿蘅前年栽的芍药作伴。"
沈知澜"嗯"了一声,目光却落在温玉棠发间的木簪上——那是她去年亲手雕的,簪尾刻了朵小小的海棠。
雨幕中,两人静静站着,谁都没有再提那些埋在树下的信。有些话不必说出口,就像当年温玉棠在井边埋下的陶罐,就像沈知澜珍藏十年的绣帕,就像她们共同走过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
番外二:医灯
刘蘅第一次独自坐堂那日,济世堂门口排了长队。
"小刘大夫,我这头疼病......"
"姑娘,我媳妇怀了身子,吃不下饭......"
温玉棠站在帘子后,看着十八岁的少女沉稳地把脉、开方,偶尔回头看一眼药柜,像是在确认药材的位置。她穿着藕荷色的衫子,发间只簪了根素银簪——那是沈知澜在她通过医考时送的。
"师娘,"阿满不知何时凑过来,"姐姐像不像你当年?"
温玉棠失笑:"我当年可没她这么稳重。"
正说着,门外突然一阵骚动。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冲进来,孩子约莫五六岁,脸色发青,嘴唇泛紫。
"救救我家宝儿!他吃了山上的野果子......"
刘蘅脸色一变,立刻把孩子抱到诊榻上。温玉棠见状,快步上前:"怎么了?"
"乌头中毒,"刘蘅声音发紧,"得立刻催吐。"
她动作麻利地取出银针,却在落针前犹豫了一瞬——这是她第一次处理急症。
第 31 章
帘子突然被掀开,沈知澜拄着竹杖走了进来。她没有说话,只是站在刘蘅身后,目光沉静。
刘蘅深吸一口气,银针稳稳刺入孩子的合谷穴。半刻钟后,孩子"哇"地吐出一滩秽物,脸色渐渐转红。
"再服一剂解毒汤,"刘蘅写方子的手很稳,"观察三日。"
妇人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走了。刘蘅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全湿透了,腿也有些发软。
"不错。"沈知澜突然开口,"针法比我当年强。"
刘蘅的眼圈一下子红了。温玉棠笑着递过帕子:"去歇会儿吧,剩下的病人我来。"
傍晚闭馆时,刘蘅在整理药柜,突然听见阿满在前院喊:"姐!有人找你!"
她撩开帘子,看见个穿着官服的年轻人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个锦盒。
"刘姑娘,"年轻人行礼,"我家大人派我来谢您的救命之恩。"
刘蘅茫然地接过锦盒,里面是套上好的银针,针尾刻着"济世"二字。她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第一次拿起沈知澜给的那套针时,手抖得几乎捏不住。
如今,她也有了自己的银针。
·
番外三:家书
立冬那天,温玉棠在整理书房时,发现了一本旧册子。
册子藏在药柜最底层,封面已经泛黄,上面写着"玉棠药录"。她好奇地翻开,发现里面全是她的笔迹——从最初歪歪扭扭的药方,到后来工整的脉案,每一页都有沈知澜用朱笔批改的痕迹。
最后一页是空白的,只夹着张纸条:"若你看到这里,当归已经开花了。"
温玉棠的眼泪猝不及防地掉下来。她捧着册子跑到后院,果然看见那片当归地里冒出了嫩芽——是沈知澜不知何时种下的。
"哭什么?"
沈知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温玉棠转身,把册子塞进她怀里:"你什么时候藏的?"
"从你第一次开方子开始。"沈知澜用拇指擦去她的眼泪,"想着......以后留给阿满看。"
温玉棠又哭又笑:"那小子现在连《本草纲目》都背不全。"
沈知澜突然从袖中取出封信:"刚到的,刘蘅从京城寄来的。"
信中说,她已在太医院考取了女医官职,专为宫中女眷看诊。随信还附了张单子,列着各地想来济世堂学医的女子名册。
"这么多人啊......"温玉棠感慨,"咱们这小院怕是住不下。"
沈知澜望向远处的山峦:"把温府旧址修一修吧。"
"嗯?"
"办个女医学堂,"沈知澜轻声道,"你当山长。"
温玉棠怔住了。她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在御前为她求一道赦令的沈知澜;想起她们共同种下的第一株药苗;想起每一个挑灯研药的深夜......
"好,"她握住沈知澜的手,"我们一起。"
春风拂过满院药香,吹向更远的远方。
全文终
···········
(四)《青芦绣》
三更的梆子刚敲过,温明烛就被瓦当上的雨声惊醒了。春汛的雨来得又急又猛,打得后院那株老梨树簌簌作响。她摸黑披衣起身,生怕雨水渗进存放药材的厢房。
油纸伞刚撑开就被狂风掀得翻了面。明烛索性扔了伞,提着裙摆往厢房跑。青石板上的积水漫过脚踝,倒春寒的雨水激得她打了个哆嗦。正要推门,却听见角门处传来虚弱的叩击声。
"谁?"明烛将灯笼举高。雨水在绢纱灯罩上晕开朦胧的光,照出门外蜷缩的身影。藕荷色衣衫湿透成了深紫,散乱的发丝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
"清鸢?"明烛手一抖,灯油溅在手背也浑然不觉。她慌忙拔掉门闩,七年前跟着商队离开的青梅就这样跌进她怀里。触手是冰凉的绸料,还有更令她心惊的消瘦——曾经能背着她蹚过小溪的姑娘,如今轻得像片落叶。
宋清鸢右腿僵直地拖在地上,粗布裤管磨出破洞,露出狰狞的疤痕。明烛咬住下唇没问缘由,只将人打横抱起。怀里的身体骤然紧绷,又慢慢松懈下来,像终于找到港湾的孤舟。
灶间还留着余温的姜汤泛起涟漪,明烛盯着对方浸在水盆里的右足。脚踝处陈年旧伤泛着青紫,五个指印状的疤痕清晰可辨。她突然想起十岁那年,清鸢徒手接住从屋檐坠下的瓦当,掌心也是这样的淤痕。
"画册...还在吗?"清鸢突然开口,声音比雨水还轻。
明烛愣了片刻,突然冲进卧房。樟木箱最底层,油布包着的《山海经》画册安然无恙。只是当年清鸢用朱砂画的批注已经褪色,唯有扉页那朵歪歪扭扭的并蒂莲依旧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