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细雨立刻推开药碾迎上去。姜墨兰转动轮椅到诊台前,先摸了少年颈脉,又掀开他眼皮查看:"不是蜈蚣,是蛇毒。"
"不可能!"农人急得跺脚,"分明看见蜈蚣......"
"瞳孔涣散,牙印在这里。"姜墨兰指向少年脚踝两个细小的血点,"五步蛇。"
细雨已经取来青瓷药瓶:"先服蛇药丹!"
药刚灌下,少年突然抽搐,一口咬住细雨手腕。姜墨兰眼疾手快扳住他下巴,小满赶紧递上软木塞。细雨顾不上渗血的手腕,银针已经扎进少年人中穴。
"需要新鲜半边莲。"姜墨兰翻遍药柜,"上次采收的用完了。"
细雨急得眼眶发红:"最近的药田在青林坡,来回要一天......"
"我去。"姜墨兰取下墙上的蓑衣,"小满,备驴车。"
细雨拽住轮椅:"雨天路滑,你的腿......"
姜墨兰已经将药囊系在腰间:"后山近路,晌午就能回。"
雨幕如织,山道泥泞不堪。驴车行至半途,右轮突然陷进泥坑。姜墨兰拄着拐下来推车,残肢一着地就疼得眼前发黑。蓑衣被树枝勾破,雨水顺着领口灌进去。
"姑娘需要帮忙吗?"
低沉的男声从身后传来。姜墨兰回头,见个穿靛蓝布衣的中年男子牵马而立,眉宇间自带威严。他身后跟着两个随从,虽作商人打扮,腰间却挂着官制牙牌。
"多谢,不必。"姜墨兰警惕地挡在药囊前。
男子却已示意随从帮忙抬车:"姑娘冒雨上山,所为何事?"
"采药。"姜墨兰简短回答。
"可是柳氏医馆的人?"男子突然问,"听说有位坐轮椅的姑娘,医术了得。"
轮椅二字让姜墨兰手指收紧:"阁下是?"
"鄙姓周,做些药材生意。"男子目光扫过她湿透的裙摆,"姑娘腿脚不便,何不遣人来采?"
"人命关天。"姜墨兰爬上驴车,甩鞭启程,"告辞。"
男子望着她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地摸了摸胡须。
姜墨兰采药归来时,已是午后。医馆里挤满了人,见她浑身泥水抱着药筐进来,嘈杂的前堂霎时一静。
"半边莲来了!"小满欢呼。
细雨冲过来接药筐,手腕上的咬伤草草包着布条。姜墨兰皱眉,却先指挥学徒煎药。直到少年服下药汁,面色转红,她才拉过细雨的手重新包扎。
第 10 章
"怎么不先处理伤口?"
细雨任由她上药,眼睛亮晶晶的:"阿姐冒雨采药才厉害!"
姜墨兰低头清理伤口,发现齿痕边缘已经发白:"再深半分就伤到筋脉了。"
"不怕。"细雨晃了晃手腕,"阿姐不是教过我,医者要有舍己之心?"
药汁滴在伤口上,泛起白沫。细雨疼得吸气,却还笑着:"再说,阿姐冒雨救我,我总要救别人。"
姜墨兰手上一重,细雨"嘶"地缩手。
"知道疼就好。"姜墨兰系紧布条,"下次用钳子。"
傍晚时分,那位周姓商人竟寻到医馆,送来两筐上等药材。细雨认出其中有几味正是紧缺的防风,喜得连连道谢。
"姑娘轮椅设计精妙。"周商人打量着姜墨兰的改良轮椅,"若能推广,可造福不少残疾之人。"
姜墨兰不动声色:"寻常木匠做不来。"
"姑娘可愿画下图样?"周商人取出名帖,"在下认识几位官办匠人。"
名帖烫金,赫然写着"青州府巡抚周正淳"。细雨手里的药秤"咣当"掉在地上。
周巡抚却笑了:"姜姑娘今日冒雨采药,颇有医者仁心。"他指向药材,"这些算是见面礼。"
姜墨兰攥紧扶手:"大人有何指教?"
"三日后府城有医术交流大会。"周巡抚捋须道,"特邀二位姑娘出席。"
巡抚走后,医馆炸开了锅。柳大夫激动得胡子直翘,柳夫人连夜赶制新衣。只有细雨忧心忡忡:"阿姐,会不会是赵家......"
"不会。"姜墨兰翻看周巡抚留下的药材,"若是赵家指使,不会送真药。"
夜深人静,姜墨兰在账房核对药材清单。细雨推门进来,端着碗冒着热气的汤药。
"安神汤。"她将碗放在桌上,"加了酸枣仁。"
姜墨兰瞥见她手腕上的伤又渗出血丝:"怎么不换药?"
"忘了。"细雨吐吐舌头,却从袖中掏出个布包,"给阿姐的。"
布包里是双鹿皮手套,掌心加厚,适合拄拐时用。姜墨兰摩挲着细密的针脚:"你做的?"
"嗯。"细雨低头玩着衣带,"看阿姐手心磨出茧子......"
姜墨兰戴上一试,刚好合手。细雨突然凑近,在她耳边轻声道:"香囊里的相思子,是我故意的。"
温热的气息拂过耳廓,姜墨兰手一抖,汤药洒在账本上。细雨已经笑着跑开,铜铃铛在夜色中清脆作响。
就寝前,姜墨兰去给细雨盖被。小丫头睡得正熟,怀里抱着本医案。她轻轻抽出来,却从书页间掉出张纸条——"丁酉年四月初八,阿姐送的第一支笔"。
掀开枕褥,下面整整齐齐排着十几样小物件:褪色的红头绳、磨秃的毛笔、干枯的梅枝......每件都裹着药方纸,写着日期和简短的说明。最旧的那张已经泛黄:"甲午年腊月初三,阿姐替我挡了滚烫的药罐"。
姜墨兰胸口发胀,轻轻将一枚铜钱放在最边上——那是白日周巡抚给的定金,她特意留了一枚最新的永昌通宝。
三日后的医术交流大会,成了改变两人命运的转折点。但此刻,姜墨兰只是轻轻抚平细雨蹙起的眉头,将相思子香囊放在两人枕头之间。
窗外,第一只夏蝉开始鸣叫。
府城医术交流大会这日,天刚蒙蒙亮,柳家医馆便已灯火通明。
"阿姐,这样行吗?"
细雨站在铜镜前转了个圈,藕荷色罗裙上绣着暗纹的梅枝,发间只簪一支素银钗——正是姜墨兰去年送她的生辰礼。
姜墨兰坐在轮椅上,手里拿着本医案,闻言抬头看了一眼,又迅速低下头去:"嗯。"
她的声音有些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轮椅扶手上的暗格。
细雨蹲下身来,握住她微微发抖的手:"阿姐在担心?"
"没有。"姜墨兰合上医案,"只是这轮椅太重,进会场门槛怕是——"
"我请周大人安排了斜坡。"细雨打断她,从袖中掏出个小瓷瓶,"含一片,定神的。"
姜墨兰接过,瓶中药丸散发着淡淡的陈皮香,底下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甜——又是相思子的味道。她无奈地看了细雨一眼,小丫头却已经蹦跳着去帮柳夫人收拾药箱,腕间的铜铃铛清脆作响。
辰时三刻,周巡抚派来的马车准时到了门口。姜墨兰的轮椅被两个差役小心抬上车,细雨则抱着药箱坐在她身旁。透过车窗,她看见柳大夫站在医馆门口,胡须微微颤抖。
"爹,放心!"细雨探出头喊道,"我一定给咱医馆争光!"
柳大夫点点头,却看向姜墨兰:"墨兰,看着点这丫头,别让她莽撞。"
姜墨兰郑重点头,轮椅的扶手被她握得微微发烫。
府衙前的广场上已经搭起高台,十几张医案整齐排列,台下坐满了各地来的医者和乡绅。姜墨兰一眼就看见了坐在首排的赵家人——赵县丞正和几个穿着官服的人低声交谈,不时往入口处张望。
"那是太医院的李院判。"细雨小声说,"去年想买咱的蛇药方子,爹没答应。"
姜墨兰眯起眼睛,看见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正捋着胡须打量她们,目光在轮椅上停留许久。
周巡抚亲自迎上来,身后跟着两个书吏:"姜姑娘,柳姑娘,位置已经安排好了。"
他引着她们来到右侧的一个角落,这里特意留出了轮椅通行的空间。姜墨兰注意到,其他女医者都被安排在最末排,唯有她们的位置格外显眼。
"多谢大人。"她轻声道谢。
周巡抚摆摆手:"今日考题有三,先是辨识药材,再是针法演示,最后是现场诊脉。"他压低声音,"赵家打点了考官,会在针法上刁难你们,务必小心。"
话音刚落,铜锣声响,大会正式开始。
第一轮辨药,细雨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当其他医者还在为"龙眼核"和"荔枝核"争论时,她已经准确报出了二十种混杂药材的名称和功效,甚至指出了其中三味药的炮制不当之处。李院判惊讶地捋断了几根胡须,赵县丞的脸色则越来越难看。
第二轮针法演示,果然如周巡抚所料,考官给出的病例是个罕见的"逆气症",要求施针者在不触碰患者躯干的情况下导气归元。台下议论纷纷,这分明是为难坐轮椅的姜墨兰。
"我来。"细雨按住姜墨兰的手,大步走上台。
她从药箱取出七根银针,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竟隔着衣衫准确刺入患者背部穴位。最后一针落下时,原本呼吸急促的患者突然长舒一口气,面色恢复如常。
"不可能!"农人急得跺脚,"分明看见蜈蚣......"
"瞳孔涣散,牙印在这里。"姜墨兰指向少年脚踝两个细小的血点,"五步蛇。"
细雨已经取来青瓷药瓶:"先服蛇药丹!"
药刚灌下,少年突然抽搐,一口咬住细雨手腕。姜墨兰眼疾手快扳住他下巴,小满赶紧递上软木塞。细雨顾不上渗血的手腕,银针已经扎进少年人中穴。
"需要新鲜半边莲。"姜墨兰翻遍药柜,"上次采收的用完了。"
细雨急得眼眶发红:"最近的药田在青林坡,来回要一天......"
"我去。"姜墨兰取下墙上的蓑衣,"小满,备驴车。"
细雨拽住轮椅:"雨天路滑,你的腿......"
姜墨兰已经将药囊系在腰间:"后山近路,晌午就能回。"
雨幕如织,山道泥泞不堪。驴车行至半途,右轮突然陷进泥坑。姜墨兰拄着拐下来推车,残肢一着地就疼得眼前发黑。蓑衣被树枝勾破,雨水顺着领口灌进去。
"姑娘需要帮忙吗?"
低沉的男声从身后传来。姜墨兰回头,见个穿靛蓝布衣的中年男子牵马而立,眉宇间自带威严。他身后跟着两个随从,虽作商人打扮,腰间却挂着官制牙牌。
"多谢,不必。"姜墨兰警惕地挡在药囊前。
男子却已示意随从帮忙抬车:"姑娘冒雨上山,所为何事?"
"采药。"姜墨兰简短回答。
"可是柳氏医馆的人?"男子突然问,"听说有位坐轮椅的姑娘,医术了得。"
轮椅二字让姜墨兰手指收紧:"阁下是?"
"鄙姓周,做些药材生意。"男子目光扫过她湿透的裙摆,"姑娘腿脚不便,何不遣人来采?"
"人命关天。"姜墨兰爬上驴车,甩鞭启程,"告辞。"
男子望着她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地摸了摸胡须。
姜墨兰采药归来时,已是午后。医馆里挤满了人,见她浑身泥水抱着药筐进来,嘈杂的前堂霎时一静。
"半边莲来了!"小满欢呼。
细雨冲过来接药筐,手腕上的咬伤草草包着布条。姜墨兰皱眉,却先指挥学徒煎药。直到少年服下药汁,面色转红,她才拉过细雨的手重新包扎。
第 10 章
"怎么不先处理伤口?"
细雨任由她上药,眼睛亮晶晶的:"阿姐冒雨采药才厉害!"
姜墨兰低头清理伤口,发现齿痕边缘已经发白:"再深半分就伤到筋脉了。"
"不怕。"细雨晃了晃手腕,"阿姐不是教过我,医者要有舍己之心?"
药汁滴在伤口上,泛起白沫。细雨疼得吸气,却还笑着:"再说,阿姐冒雨救我,我总要救别人。"
姜墨兰手上一重,细雨"嘶"地缩手。
"知道疼就好。"姜墨兰系紧布条,"下次用钳子。"
傍晚时分,那位周姓商人竟寻到医馆,送来两筐上等药材。细雨认出其中有几味正是紧缺的防风,喜得连连道谢。
"姑娘轮椅设计精妙。"周商人打量着姜墨兰的改良轮椅,"若能推广,可造福不少残疾之人。"
姜墨兰不动声色:"寻常木匠做不来。"
"姑娘可愿画下图样?"周商人取出名帖,"在下认识几位官办匠人。"
名帖烫金,赫然写着"青州府巡抚周正淳"。细雨手里的药秤"咣当"掉在地上。
周巡抚却笑了:"姜姑娘今日冒雨采药,颇有医者仁心。"他指向药材,"这些算是见面礼。"
姜墨兰攥紧扶手:"大人有何指教?"
"三日后府城有医术交流大会。"周巡抚捋须道,"特邀二位姑娘出席。"
巡抚走后,医馆炸开了锅。柳大夫激动得胡子直翘,柳夫人连夜赶制新衣。只有细雨忧心忡忡:"阿姐,会不会是赵家......"
"不会。"姜墨兰翻看周巡抚留下的药材,"若是赵家指使,不会送真药。"
夜深人静,姜墨兰在账房核对药材清单。细雨推门进来,端着碗冒着热气的汤药。
"安神汤。"她将碗放在桌上,"加了酸枣仁。"
姜墨兰瞥见她手腕上的伤又渗出血丝:"怎么不换药?"
"忘了。"细雨吐吐舌头,却从袖中掏出个布包,"给阿姐的。"
布包里是双鹿皮手套,掌心加厚,适合拄拐时用。姜墨兰摩挲着细密的针脚:"你做的?"
"嗯。"细雨低头玩着衣带,"看阿姐手心磨出茧子......"
姜墨兰戴上一试,刚好合手。细雨突然凑近,在她耳边轻声道:"香囊里的相思子,是我故意的。"
温热的气息拂过耳廓,姜墨兰手一抖,汤药洒在账本上。细雨已经笑着跑开,铜铃铛在夜色中清脆作响。
就寝前,姜墨兰去给细雨盖被。小丫头睡得正熟,怀里抱着本医案。她轻轻抽出来,却从书页间掉出张纸条——"丁酉年四月初八,阿姐送的第一支笔"。
掀开枕褥,下面整整齐齐排着十几样小物件:褪色的红头绳、磨秃的毛笔、干枯的梅枝......每件都裹着药方纸,写着日期和简短的说明。最旧的那张已经泛黄:"甲午年腊月初三,阿姐替我挡了滚烫的药罐"。
姜墨兰胸口发胀,轻轻将一枚铜钱放在最边上——那是白日周巡抚给的定金,她特意留了一枚最新的永昌通宝。
三日后的医术交流大会,成了改变两人命运的转折点。但此刻,姜墨兰只是轻轻抚平细雨蹙起的眉头,将相思子香囊放在两人枕头之间。
窗外,第一只夏蝉开始鸣叫。
府城医术交流大会这日,天刚蒙蒙亮,柳家医馆便已灯火通明。
"阿姐,这样行吗?"
细雨站在铜镜前转了个圈,藕荷色罗裙上绣着暗纹的梅枝,发间只簪一支素银钗——正是姜墨兰去年送她的生辰礼。
姜墨兰坐在轮椅上,手里拿着本医案,闻言抬头看了一眼,又迅速低下头去:"嗯。"
她的声音有些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轮椅扶手上的暗格。
细雨蹲下身来,握住她微微发抖的手:"阿姐在担心?"
"没有。"姜墨兰合上医案,"只是这轮椅太重,进会场门槛怕是——"
"我请周大人安排了斜坡。"细雨打断她,从袖中掏出个小瓷瓶,"含一片,定神的。"
姜墨兰接过,瓶中药丸散发着淡淡的陈皮香,底下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甜——又是相思子的味道。她无奈地看了细雨一眼,小丫头却已经蹦跳着去帮柳夫人收拾药箱,腕间的铜铃铛清脆作响。
辰时三刻,周巡抚派来的马车准时到了门口。姜墨兰的轮椅被两个差役小心抬上车,细雨则抱着药箱坐在她身旁。透过车窗,她看见柳大夫站在医馆门口,胡须微微颤抖。
"爹,放心!"细雨探出头喊道,"我一定给咱医馆争光!"
柳大夫点点头,却看向姜墨兰:"墨兰,看着点这丫头,别让她莽撞。"
姜墨兰郑重点头,轮椅的扶手被她握得微微发烫。
府衙前的广场上已经搭起高台,十几张医案整齐排列,台下坐满了各地来的医者和乡绅。姜墨兰一眼就看见了坐在首排的赵家人——赵县丞正和几个穿着官服的人低声交谈,不时往入口处张望。
"那是太医院的李院判。"细雨小声说,"去年想买咱的蛇药方子,爹没答应。"
姜墨兰眯起眼睛,看见一个须发花白的老者正捋着胡须打量她们,目光在轮椅上停留许久。
周巡抚亲自迎上来,身后跟着两个书吏:"姜姑娘,柳姑娘,位置已经安排好了。"
他引着她们来到右侧的一个角落,这里特意留出了轮椅通行的空间。姜墨兰注意到,其他女医者都被安排在最末排,唯有她们的位置格外显眼。
"多谢大人。"她轻声道谢。
周巡抚摆摆手:"今日考题有三,先是辨识药材,再是针法演示,最后是现场诊脉。"他压低声音,"赵家打点了考官,会在针法上刁难你们,务必小心。"
话音刚落,铜锣声响,大会正式开始。
第一轮辨药,细雨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当其他医者还在为"龙眼核"和"荔枝核"争论时,她已经准确报出了二十种混杂药材的名称和功效,甚至指出了其中三味药的炮制不当之处。李院判惊讶地捋断了几根胡须,赵县丞的脸色则越来越难看。
第二轮针法演示,果然如周巡抚所料,考官给出的病例是个罕见的"逆气症",要求施针者在不触碰患者躯干的情况下导气归元。台下议论纷纷,这分明是为难坐轮椅的姜墨兰。
"我来。"细雨按住姜墨兰的手,大步走上台。
她从药箱取出七根银针,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竟隔着衣衫准确刺入患者背部穴位。最后一针落下时,原本呼吸急促的患者突然长舒一口气,面色恢复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