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双生!你俩真的很适合拍双生概念!不是镜像复制,是阴阳共生的两极!”进入工作状态的kevin特别认真、热情地说,“棚内场景不用大改,你们休息一下,我搞一下灯光换掉一些道具就好!灯光侧逆光,道具加点镜面元素……衣服可能需要品牌方那边再送两套过来......”
很麻烦,但很难得。
kevin全心全意投入到这次的拍摄中去,倒是让余晖原本微妙的心情恢复了,觉得这人没刚见面时讨厌了。
于是他看了看夏扶光,见对方摆明了让自己做主,犹豫了下,点头答应临时更换拍摄主题。
因为中间要换灯光、重新布置影棚,还要等品牌方送来新的衣服,所以中午空出了几个小时的时间。
回家还挺远的,也折腾,但这里的休息室又不够私密,余晖偷偷搜了搜附近的酒店,发现最近的一家开车五分钟就到。
他凑近,悄悄把手机递过去给夏扶光看,然后咬耳朵:“哥,我们去这里休息一下?”
夏扶光犹豫了下,也很认真地咬回去:“我们做了妆造,你知道就算去了,也什么都做不了吧?”
他们如今的情况可是不能经受什么“剧烈运动”的考验的,否则妆和衣服给弄坏了就挺麻烦的。
余晖立即露出邪恶比格的表情,看起来气呼呼的,但想了想,还是挠了挠耳朵说:“不干什么,就是只有我俩单独待着,舒服点嘛!”
这倒是。
刚刚做妆造的时候,夏扶光就觉得那个休息室的门不够隔音,外面人来人往都能听见,有点烦。
于是他又小小声回复:“好,走吧。”
众目睽睽之下,这两位今天的拍摄主人公,手牵着手,跑了!
幸亏kevin眼疾手快,抓起相机对着他俩跑路的背影摁个不停,拍了不少张照片。
那些照片后来成了珍贵的内页和花絮——余晖回头张望时扬起的衣角,夏扶光护着他进电梯时温柔垂落的视线,还有两人交握的十指在电梯门关闭前最后一秒仍未松开。
陈玫则沉默地看着工作用手机上订酒店的信息,内心困惑:几个小时都忍不了......?
年轻人......有的是精力和手段。
—————
年轻人确实有精力,但现在也确实没法使。
酒店套房的落地窗前,余晖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发型师精心打造的卷发造型,整个人陷在沙发里,像只被固定住的蓬松蒲公英。
夏扶光同样姿势僵硬,昂贵的西装外套早已脱下搭在椅背上,衬衫领口解开了两颗扣子,却还是不敢完全靠进沙发——发型师喷的发胶量足以让他的头发在十级大风中岿然不动。
“早知道这么麻烦,”余晖嘟囔着,手指轻轻勾住夏扶光的袖扣,“还不如在摄影棚休息室将就。”
话是这么说,他的脚尖却诚实地蹭着对方的小腿,像只偷到鱼干的猫。
夏扶光低头看他,眼睛含着笑意。
余晖的发梢在透过落地窗的阳光下泛着蜜糖般的光泽,让他忍不住伸手,却在即将触及时想起发型师的警告,只好转而捏了捏少年柔软的耳垂:“至少这里安静。”
确实安静。
没有工作人员来回走动的脚步声,没有对讲机里嘈杂的调度声,只有中央空调轻柔的白噪音。
余晖顺势歪头靠上夏扶光的肩膀,这个动作他们做过无数次,却因为此刻的禁忌感而显得格外新鲜——不能压乱发型,不能弄皱衣服,连拥抱都要计算好角度。
“哥……”余晖突然想起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原本想问那个白毛摄影师的事,但此刻夏扶光的体温透过单薄的衬衫传来,熟悉的香气萦绕在鼻尖,他突然觉得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根本不配闯入这个只属于他们的空间。
夏扶光似乎察觉到他的犹豫,指尖轻轻划过他的掌心:“嗯?”
余晖摇摇头,转而说起昨晚看的电影。
他们就这样头挨着头,聊着只有彼此能懂的暗语,时而笑作一团又赶紧分开——发型不能乱。
阳光在两人之间缓慢移动,从沙发扶手爬到交握的指尖,像为他们镀上一层私密的金边。
—————
下午的拍摄如期进行。
重新布置的影棚中央立着巨大的镜面装置,kevin要求他们以“对立又统一”的姿势互动。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抽象的概念对夏扶光和余晖来说仿佛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指导,余晖就知道该在哪一刻转头露出颈侧线条;而夏扶光总能精准找到光影交界处,让两人的轮廓在镜中完美交融。
“太神奇了……”kevin检查成片时喃喃自语。
画面里余晖仰头大笑的鲜活与夏扶光垂眸浅笑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奇妙地和谐共存。
就像黑夜与黎明相遇的刹那,既是对立的两极,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最后一套造型拍摄完毕时,夕阳正好透过天窗洒进摄影棚。
余晖累得直接坐在地上,脑袋靠着夏扶光的膝盖。而向来冷淡的影帝先生,此刻正毫不在意地单膝跪地,手指温柔地梳理着少年被发胶固定的卷发。
kevin看着这一幕,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双生”——不是相似,而是互补;不是模仿,而是共鸣。
第173章 成长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在上京的街巷间呼啸盘旋,宣告着一年即将步入尾声。尽管是东北人,但因为早年长期生活在浙省辗转于剧组之间,余晖其实并不太习惯这样的天气。浙省偶尔也会下雪,却搀着雨似的,落地就化了,并不像这种干干的雪粒。
此时,《简执探案集》第一部的筹备工作已接近尾声,剧组的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仿佛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静待开机的那一刻。
几个月的时间里,夏扶光断断续续去看了几次横城外景的搭建情况,大部分时候余晖都会跟着一起去,认真地观察着每一处建筑细节,聆听着夏扶光的讲解,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一一铭记于心。
夏扶光最后一次来验收场景时,指尖抚过仿古砖墙上精心做旧的裂痕,连每一处青苔的分布都与记忆中的案发现场分毫不差。这都得益于他对现场的还原,用最细致的文笔,写出每一处细节,关联到案件破解的青苔的痕迹,干脆用笔画了出来。
余晖跟在他身后,呵出的白气在围巾上结出细小的冰晶,却仍专注地记下夏扶光讲解的每个细节——如何通过光影塑造悬疑氛围,怎样运用镜头语言暗示真相。
十九岁的少年像块贪婪的海绵,在多重身份的转换中飞速成长。
他自己表演系的课程没有耽误不说,《黎明之前》拍完之后还又接着拍了部小成本文艺片《胡同深处》。
因为电影背景是在七八十年代的老上京,所以拍摄地大部分也都在上京。拍摄期间,
他整日穿梭在上京的老胡同里,斑驳的砖墙、蜿蜒的小巷、古朴的四合院,都成了他表演的天然舞台。他用心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氛围,努力将角色的情感与故事融入到这充满历史韵味的场景之中。
老上京的胡同成了他最生动的课堂,斑驳的砖墙间回荡着他揣摩台词的清朗嗓音,四合院的廊檐下留下他反复练习走位的身影。
他还要跟着夏扶光去学习做导演的事,偶尔碰到有大导来上京戏剧学院开大师课,他也跟着去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不同流派的导演手法。。
再加上如今商业活动多了,天南海北地跑,这半年过去,余晖自己都有些恍惚了。
他回头一看,好像爬了很高很高。
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试镜选拔日,余晖在《胡同深处》片场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
尽管此时的余晖正深陷多重事务的泥沼——手头的戏还未杀青,期末考的压力又如乌云般笼罩在头顶,但他毅然决然地向导演请了假,攥着英文单词口袋本踏上了试镜之路。
天还没亮,保姆车就已经行驶在积雪未消的环路上。
车内暖气开得很足,余晖却仍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是京戏统一发的黑色长款。
他膝盖上摊着英语单词本,嘴里念念有词。
陈玫被这魔咒般的背诵声折磨得生无可恋,塞着耳机装睡。
而夏扶光却截然不同,他耐心地听着余晖的背诵,扮演着人肉点读机,每当余晖出现错误或发音不准确时,他都会温柔地给予纠正。在夏扶光的悉心指导下,余晖的学习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现在余晖的学习效率要比以前高——曾经他这种文科类的只能靠死记硬背,但夏扶光简直是全能,毕业许多年后面对学习依旧全是手段。
而且都是他自己试过多次后,经过优化的、确切有用的手段,让余晖照着自己的方法学当然事半功倍。
本来余晖就天天被夸,再加上学习效率增加,此时已经开始自信起来,面对夏扶光一句句的“宝宝好聪明”,不再是不好意思、反问自己真的聪明吗,而是挺直腰杆子点头:“没错,我就是很聪明!”
很麻烦,但很难得。
kevin全心全意投入到这次的拍摄中去,倒是让余晖原本微妙的心情恢复了,觉得这人没刚见面时讨厌了。
于是他看了看夏扶光,见对方摆明了让自己做主,犹豫了下,点头答应临时更换拍摄主题。
因为中间要换灯光、重新布置影棚,还要等品牌方送来新的衣服,所以中午空出了几个小时的时间。
回家还挺远的,也折腾,但这里的休息室又不够私密,余晖偷偷搜了搜附近的酒店,发现最近的一家开车五分钟就到。
他凑近,悄悄把手机递过去给夏扶光看,然后咬耳朵:“哥,我们去这里休息一下?”
夏扶光犹豫了下,也很认真地咬回去:“我们做了妆造,你知道就算去了,也什么都做不了吧?”
他们如今的情况可是不能经受什么“剧烈运动”的考验的,否则妆和衣服给弄坏了就挺麻烦的。
余晖立即露出邪恶比格的表情,看起来气呼呼的,但想了想,还是挠了挠耳朵说:“不干什么,就是只有我俩单独待着,舒服点嘛!”
这倒是。
刚刚做妆造的时候,夏扶光就觉得那个休息室的门不够隔音,外面人来人往都能听见,有点烦。
于是他又小小声回复:“好,走吧。”
众目睽睽之下,这两位今天的拍摄主人公,手牵着手,跑了!
幸亏kevin眼疾手快,抓起相机对着他俩跑路的背影摁个不停,拍了不少张照片。
那些照片后来成了珍贵的内页和花絮——余晖回头张望时扬起的衣角,夏扶光护着他进电梯时温柔垂落的视线,还有两人交握的十指在电梯门关闭前最后一秒仍未松开。
陈玫则沉默地看着工作用手机上订酒店的信息,内心困惑:几个小时都忍不了......?
年轻人......有的是精力和手段。
—————
年轻人确实有精力,但现在也确实没法使。
酒店套房的落地窗前,余晖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发型师精心打造的卷发造型,整个人陷在沙发里,像只被固定住的蓬松蒲公英。
夏扶光同样姿势僵硬,昂贵的西装外套早已脱下搭在椅背上,衬衫领口解开了两颗扣子,却还是不敢完全靠进沙发——发型师喷的发胶量足以让他的头发在十级大风中岿然不动。
“早知道这么麻烦,”余晖嘟囔着,手指轻轻勾住夏扶光的袖扣,“还不如在摄影棚休息室将就。”
话是这么说,他的脚尖却诚实地蹭着对方的小腿,像只偷到鱼干的猫。
夏扶光低头看他,眼睛含着笑意。
余晖的发梢在透过落地窗的阳光下泛着蜜糖般的光泽,让他忍不住伸手,却在即将触及时想起发型师的警告,只好转而捏了捏少年柔软的耳垂:“至少这里安静。”
确实安静。
没有工作人员来回走动的脚步声,没有对讲机里嘈杂的调度声,只有中央空调轻柔的白噪音。
余晖顺势歪头靠上夏扶光的肩膀,这个动作他们做过无数次,却因为此刻的禁忌感而显得格外新鲜——不能压乱发型,不能弄皱衣服,连拥抱都要计算好角度。
“哥……”余晖突然想起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原本想问那个白毛摄影师的事,但此刻夏扶光的体温透过单薄的衬衫传来,熟悉的香气萦绕在鼻尖,他突然觉得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根本不配闯入这个只属于他们的空间。
夏扶光似乎察觉到他的犹豫,指尖轻轻划过他的掌心:“嗯?”
余晖摇摇头,转而说起昨晚看的电影。
他们就这样头挨着头,聊着只有彼此能懂的暗语,时而笑作一团又赶紧分开——发型不能乱。
阳光在两人之间缓慢移动,从沙发扶手爬到交握的指尖,像为他们镀上一层私密的金边。
—————
下午的拍摄如期进行。
重新布置的影棚中央立着巨大的镜面装置,kevin要求他们以“对立又统一”的姿势互动。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抽象的概念对夏扶光和余晖来说仿佛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指导,余晖就知道该在哪一刻转头露出颈侧线条;而夏扶光总能精准找到光影交界处,让两人的轮廓在镜中完美交融。
“太神奇了……”kevin检查成片时喃喃自语。
画面里余晖仰头大笑的鲜活与夏扶光垂眸浅笑的沉静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奇妙地和谐共存。
就像黑夜与黎明相遇的刹那,既是对立的两极,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最后一套造型拍摄完毕时,夕阳正好透过天窗洒进摄影棚。
余晖累得直接坐在地上,脑袋靠着夏扶光的膝盖。而向来冷淡的影帝先生,此刻正毫不在意地单膝跪地,手指温柔地梳理着少年被发胶固定的卷发。
kevin看着这一幕,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双生”——不是相似,而是互补;不是模仿,而是共鸣。
第173章 成长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在上京的街巷间呼啸盘旋,宣告着一年即将步入尾声。尽管是东北人,但因为早年长期生活在浙省辗转于剧组之间,余晖其实并不太习惯这样的天气。浙省偶尔也会下雪,却搀着雨似的,落地就化了,并不像这种干干的雪粒。
此时,《简执探案集》第一部的筹备工作已接近尾声,剧组的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仿佛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静待开机的那一刻。
几个月的时间里,夏扶光断断续续去看了几次横城外景的搭建情况,大部分时候余晖都会跟着一起去,认真地观察着每一处建筑细节,聆听着夏扶光的讲解,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一一铭记于心。
夏扶光最后一次来验收场景时,指尖抚过仿古砖墙上精心做旧的裂痕,连每一处青苔的分布都与记忆中的案发现场分毫不差。这都得益于他对现场的还原,用最细致的文笔,写出每一处细节,关联到案件破解的青苔的痕迹,干脆用笔画了出来。
余晖跟在他身后,呵出的白气在围巾上结出细小的冰晶,却仍专注地记下夏扶光讲解的每个细节——如何通过光影塑造悬疑氛围,怎样运用镜头语言暗示真相。
十九岁的少年像块贪婪的海绵,在多重身份的转换中飞速成长。
他自己表演系的课程没有耽误不说,《黎明之前》拍完之后还又接着拍了部小成本文艺片《胡同深处》。
因为电影背景是在七八十年代的老上京,所以拍摄地大部分也都在上京。拍摄期间,
他整日穿梭在上京的老胡同里,斑驳的砖墙、蜿蜒的小巷、古朴的四合院,都成了他表演的天然舞台。他用心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氛围,努力将角色的情感与故事融入到这充满历史韵味的场景之中。
老上京的胡同成了他最生动的课堂,斑驳的砖墙间回荡着他揣摩台词的清朗嗓音,四合院的廊檐下留下他反复练习走位的身影。
他还要跟着夏扶光去学习做导演的事,偶尔碰到有大导来上京戏剧学院开大师课,他也跟着去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不同流派的导演手法。。
再加上如今商业活动多了,天南海北地跑,这半年过去,余晖自己都有些恍惚了。
他回头一看,好像爬了很高很高。
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试镜选拔日,余晖在《胡同深处》片场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
尽管此时的余晖正深陷多重事务的泥沼——手头的戏还未杀青,期末考的压力又如乌云般笼罩在头顶,但他毅然决然地向导演请了假,攥着英文单词口袋本踏上了试镜之路。
天还没亮,保姆车就已经行驶在积雪未消的环路上。
车内暖气开得很足,余晖却仍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是京戏统一发的黑色长款。
他膝盖上摊着英语单词本,嘴里念念有词。
陈玫被这魔咒般的背诵声折磨得生无可恋,塞着耳机装睡。
而夏扶光却截然不同,他耐心地听着余晖的背诵,扮演着人肉点读机,每当余晖出现错误或发音不准确时,他都会温柔地给予纠正。在夏扶光的悉心指导下,余晖的学习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现在余晖的学习效率要比以前高——曾经他这种文科类的只能靠死记硬背,但夏扶光简直是全能,毕业许多年后面对学习依旧全是手段。
而且都是他自己试过多次后,经过优化的、确切有用的手段,让余晖照着自己的方法学当然事半功倍。
本来余晖就天天被夸,再加上学习效率增加,此时已经开始自信起来,面对夏扶光一句句的“宝宝好聪明”,不再是不好意思、反问自己真的聪明吗,而是挺直腰杆子点头:“没错,我就是很聪明!”